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中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是必要的,但当前中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缺乏,本文充分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对培养中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适应市场竞争,增强生存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缺失成因;对策研究
社会实践能力是学生以学科知识为依托,把学科知识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社会认知、社会兴趣、社会行动三位一体的性格动力系统,从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注社会,并对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思想品德课的社会实践就是结合本课知识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宣传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直接与社会接触,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增长知识,锻炼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讲到“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既落实纲要内容,也遵循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德育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品德规范知识的灌输,晓之以理,提高认识;又要重视组织学生的行为实践,把品德行为习惯,做到言行一致,理论和实践统一。这个原则是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提出来的。我国教育目的要求学校培养的社会主义新人必须是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而不是那种“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更不是那种当面一套,背后又是另外一套的两面派和伪君子。这个原则又是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提出的。它反映了德育过程是培养和形成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以及学生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通常从知开始,最后落实到行。知是先导,行是关键。而知与行的统一又必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才能达到。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形成沉稳良好思想品德的必要条件。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德育工作的优良传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人才的数量,更要求人才的质量,尤其是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这是我国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社会需要。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有82.7%的单位将其排在第一位,而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实践能力更被看重。由此可见,社会实践能力是用人单位十分看重的人才基本素质和选贤纳士的重要评价标准。多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深切地体会到,社会实践能力不仅是用人单位招纳人才的重要标准,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适应各行各业需要、服务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1 中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现状
七年级粤教版《思想品德》7.3《自我保护》一课中教育学生“公共场所的自我保护”其中一点是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应走人行横道或天桥、隧道,不闯红灯,骑自行车走非机动车道,不抢道,不闯红灯,不骑车带人,要充分认识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我讲授结束,针对近两年媒体报道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要求学生利用周末调查“台山人中国式过马路”的情况。80%的作业只是反映亲人过马路的情况,仅有20%的作业既反映亲人,又反映了路上行人过马路的情况。作业不理想,我了解学生,原来80%的学生根本没做实地调查,只是在家里问一问,再结合自己的以往见历应付作业罢了。他们的理由很多,周末作业多,没时间;调查与考试无关,没必要浪费时间;一个周末完成调查,时间太匆促;家长没时间陪我去调查;家长担心我的人身安全不让去;站在路口观察很丢脸;我不是记者去询问路人难为情;我不是交警谁听我的;我不想惹麻烦;我没做过调查,无从入手等。是啊,作业质量不理想不能完全责怪学生,我们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确实少,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才那么弱。所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2 中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原因分析
2.1 自身因素
中学生自身缺乏主动实践的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与陌生人的交往能力欠缺,缺乏勇气、胆量、信心、合作精神、抗挫折能力,不敢去尝试新鲜事物,同时忽略了社会上残酷的竞争,致使他们马虎应付社会实践活动。
2.2 社会因素
社会评价体系存在偏差,重学历轻能力,即把学历高低视为学生好坏的关键因素。很多人评论学生能力的高低,往往只看学历。没有一定的学历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并且在工作中工资、待遇、提升等等诸多方面都与学历挂钩,家长评价学校选择学校,首看学校的升学率,这些对于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来说非常不利。
2.3 学校因素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李镇西的“镇西茶馆”文章《这个“优生”打了谁的耳光》指出,这一记耳光打的是日益浮躁功利因而越来越畸形的中国基础教育。现在,中国教育叫得最响亮的口号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在有些地方这不过是口号而已,是写在墙上美化校园的,或烘托校园“文化氛围”的;而实际上,是“以分为本”,不是一切为了学生,而是一切为了“升学”!是“一切为了升学率,为了一切升学率,为了升学率的一切”!他还写到,某知名老牌重点中学在高考中“再创辉煌”,标志之一便是有一个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其实,在身边的学校,高考“再创辉煌”的标志都是有几人考上清华北大,几人考入重本等,中考“再创辉煌”的标志也是有几人考入最高门槛的高中,有几人考入重点线等。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子”,分数是家长衡量学校的标准,学校不得不“以分为本”。搞社会实践活动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对提高分数的作用远远低于题海战术,所以谁愿意冒风险去搞社会实践活动呢?因为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出现安全问题,学校要负责任。有校长曾经说过,“学校成绩差校长不会被撤职,学校一旦出现安全问题,校长职位就难保了。”有谁那么笨用工作做担保去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呢?
2.4 教师因素
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少,教师积累的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经验不丰富,在活动中,老师指导失误导致社会实践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比如,我布置学生调查“台山人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前,没有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估,对困难预见性不足,没做调查方法指导,要求不明确,所以作业质量不好。 2.5 家庭因素
现在家长教育观念有改变,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全面发展,但行动跟不上。独生子女,家长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孩子一人或几人外出,总是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怕遇人不淑,往往就限制孩子的活动。孩子外出活动,家长硬要陪同,阻碍孩子自主实践能力的养成和发展。
3 培养中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对策
3.1 加强中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努力掌握基础知识是无可置疑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以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中学生除了树立短期理想,也要树立长期理想,间接经验来源于社会实践,中学生学到的知识终究要服务社会。所以,中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决不能忽视直接经验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主动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3.2 社会给中学生创造实践平台
社会团体、社区、父母的工作单位多关心下一代的身心发展,可以定期组织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把它当作工作的一部分,保证所辖区的学生都能参与。任何单位不能以工作忙、人力资源不足、安全、资金短缺等问题为借口,不组织不接待。除此,市民也需要积极配合,希望社会通过媒体等宣传手段对市民进行教育、指导,人人都来关心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3.3 学校要当培养中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主力军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学校必须真正把基础教育作为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启蒙教育”,彻底改变那种只重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必须抓好社会化教育。部分青少年从小娇生惯养,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性差。学校应当加强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着重进行意识、品德方面的培养和锻炼,如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竞争意识、团队意识、自信心等,提高他们独立生活和应付各种困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适应纷繁复杂社会的能力。
3.4 教师要不断学习、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善于指导
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教书育人就是既要把书教好,使学生掌握知识,学会本领,增长智慧;同时又要育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貌,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的体魄,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会本领”往往被老师们忽略了,要完成此任务,老师要多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学习、探索、积累经验,合理指导,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更理想,提高他们的本领。
3.5 家长要相信孩子,指导孩子
生命教育得到国家社会的重视,今年七年级学生就有一本《生命教育》教材。安全,是家庭幸福的保障。安全教育,是每一所学校重中之重的内容,天天讲,时时讲。家长在家里也是天天讲,时时讲。孩子接受了教育,就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家长要相信自己、老师、教育的作用,该放手时就放一下,让孩子独立完成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江渠,刘维良.教育理论[M].北京:现在出版社,2002:46、62、101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中国网china.com.cn.2010.03.01
[3]李镇西.这个“优生”打了谁的耳光[Z].镇西茶馆,2015(09):18
[4]学校教育为什么发挥主导作用[Z].百年孤独,2013(03):18
作者单位
广东省台山市新宁中学 广东省台山市 529200
【关键词】中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缺失成因;对策研究
社会实践能力是学生以学科知识为依托,把学科知识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社会认知、社会兴趣、社会行动三位一体的性格动力系统,从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注社会,并对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思想品德课的社会实践就是结合本课知识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宣传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直接与社会接触,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增长知识,锻炼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讲到“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既落实纲要内容,也遵循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德育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品德规范知识的灌输,晓之以理,提高认识;又要重视组织学生的行为实践,把品德行为习惯,做到言行一致,理论和实践统一。这个原则是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提出来的。我国教育目的要求学校培养的社会主义新人必须是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而不是那种“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更不是那种当面一套,背后又是另外一套的两面派和伪君子。这个原则又是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提出的。它反映了德育过程是培养和形成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以及学生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通常从知开始,最后落实到行。知是先导,行是关键。而知与行的统一又必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才能达到。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形成沉稳良好思想品德的必要条件。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德育工作的优良传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人才的数量,更要求人才的质量,尤其是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这是我国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社会需要。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有82.7%的单位将其排在第一位,而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实践能力更被看重。由此可见,社会实践能力是用人单位十分看重的人才基本素质和选贤纳士的重要评价标准。多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深切地体会到,社会实践能力不仅是用人单位招纳人才的重要标准,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适应各行各业需要、服务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1 中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现状
七年级粤教版《思想品德》7.3《自我保护》一课中教育学生“公共场所的自我保护”其中一点是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应走人行横道或天桥、隧道,不闯红灯,骑自行车走非机动车道,不抢道,不闯红灯,不骑车带人,要充分认识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我讲授结束,针对近两年媒体报道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要求学生利用周末调查“台山人中国式过马路”的情况。80%的作业只是反映亲人过马路的情况,仅有20%的作业既反映亲人,又反映了路上行人过马路的情况。作业不理想,我了解学生,原来80%的学生根本没做实地调查,只是在家里问一问,再结合自己的以往见历应付作业罢了。他们的理由很多,周末作业多,没时间;调查与考试无关,没必要浪费时间;一个周末完成调查,时间太匆促;家长没时间陪我去调查;家长担心我的人身安全不让去;站在路口观察很丢脸;我不是记者去询问路人难为情;我不是交警谁听我的;我不想惹麻烦;我没做过调查,无从入手等。是啊,作业质量不理想不能完全责怪学生,我们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确实少,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才那么弱。所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2 中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原因分析
2.1 自身因素
中学生自身缺乏主动实践的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与陌生人的交往能力欠缺,缺乏勇气、胆量、信心、合作精神、抗挫折能力,不敢去尝试新鲜事物,同时忽略了社会上残酷的竞争,致使他们马虎应付社会实践活动。
2.2 社会因素
社会评价体系存在偏差,重学历轻能力,即把学历高低视为学生好坏的关键因素。很多人评论学生能力的高低,往往只看学历。没有一定的学历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并且在工作中工资、待遇、提升等等诸多方面都与学历挂钩,家长评价学校选择学校,首看学校的升学率,这些对于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来说非常不利。
2.3 学校因素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李镇西的“镇西茶馆”文章《这个“优生”打了谁的耳光》指出,这一记耳光打的是日益浮躁功利因而越来越畸形的中国基础教育。现在,中国教育叫得最响亮的口号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在有些地方这不过是口号而已,是写在墙上美化校园的,或烘托校园“文化氛围”的;而实际上,是“以分为本”,不是一切为了学生,而是一切为了“升学”!是“一切为了升学率,为了一切升学率,为了升学率的一切”!他还写到,某知名老牌重点中学在高考中“再创辉煌”,标志之一便是有一个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其实,在身边的学校,高考“再创辉煌”的标志都是有几人考上清华北大,几人考入重本等,中考“再创辉煌”的标志也是有几人考入最高门槛的高中,有几人考入重点线等。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子”,分数是家长衡量学校的标准,学校不得不“以分为本”。搞社会实践活动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对提高分数的作用远远低于题海战术,所以谁愿意冒风险去搞社会实践活动呢?因为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出现安全问题,学校要负责任。有校长曾经说过,“学校成绩差校长不会被撤职,学校一旦出现安全问题,校长职位就难保了。”有谁那么笨用工作做担保去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呢?
2.4 教师因素
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少,教师积累的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经验不丰富,在活动中,老师指导失误导致社会实践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比如,我布置学生调查“台山人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前,没有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估,对困难预见性不足,没做调查方法指导,要求不明确,所以作业质量不好。 2.5 家庭因素
现在家长教育观念有改变,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全面发展,但行动跟不上。独生子女,家长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孩子一人或几人外出,总是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怕遇人不淑,往往就限制孩子的活动。孩子外出活动,家长硬要陪同,阻碍孩子自主实践能力的养成和发展。
3 培养中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对策
3.1 加强中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努力掌握基础知识是无可置疑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以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中学生除了树立短期理想,也要树立长期理想,间接经验来源于社会实践,中学生学到的知识终究要服务社会。所以,中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决不能忽视直接经验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主动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3.2 社会给中学生创造实践平台
社会团体、社区、父母的工作单位多关心下一代的身心发展,可以定期组织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把它当作工作的一部分,保证所辖区的学生都能参与。任何单位不能以工作忙、人力资源不足、安全、资金短缺等问题为借口,不组织不接待。除此,市民也需要积极配合,希望社会通过媒体等宣传手段对市民进行教育、指导,人人都来关心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3.3 学校要当培养中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主力军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学校必须真正把基础教育作为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启蒙教育”,彻底改变那种只重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必须抓好社会化教育。部分青少年从小娇生惯养,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性差。学校应当加强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着重进行意识、品德方面的培养和锻炼,如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竞争意识、团队意识、自信心等,提高他们独立生活和应付各种困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适应纷繁复杂社会的能力。
3.4 教师要不断学习、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善于指导
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教书育人就是既要把书教好,使学生掌握知识,学会本领,增长智慧;同时又要育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貌,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的体魄,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会本领”往往被老师们忽略了,要完成此任务,老师要多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学习、探索、积累经验,合理指导,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更理想,提高他们的本领。
3.5 家长要相信孩子,指导孩子
生命教育得到国家社会的重视,今年七年级学生就有一本《生命教育》教材。安全,是家庭幸福的保障。安全教育,是每一所学校重中之重的内容,天天讲,时时讲。家长在家里也是天天讲,时时讲。孩子接受了教育,就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家长要相信自己、老师、教育的作用,该放手时就放一下,让孩子独立完成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江渠,刘维良.教育理论[M].北京:现在出版社,2002:46、62、101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中国网china.com.cn.2010.03.01
[3]李镇西.这个“优生”打了谁的耳光[Z].镇西茶馆,2015(09):18
[4]学校教育为什么发挥主导作用[Z].百年孤独,2013(03):18
作者单位
广东省台山市新宁中学 广东省台山市 52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