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直播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

来源 :百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shangliu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进行直播。如何借助新媒体直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也值得人们思考与研究。本文通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分析,从新媒体直播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角度出发,试图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1、保护方式。2、保护程度。(二)新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递和展现的方式:1、新媒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2、如何让新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工作。3、新媒体直播对“非遗”保护的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直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虽然是“非物质”,但其并不是完全看不见的,它是以一种表现形式而存在的,并且这些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近年来,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想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工作。在新媒体时代下,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相互传播,我国不少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有的甚至已经失传。因此,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保护已刻不容缓。而借由新媒体的平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必然不可缺少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保护方式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已经成为现代人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恰好能满足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但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部分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逐渐被人们重视,人们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报道与“非遗”相关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各种平台研究、保护“非遗”,通过积极调研、申报未纳入名录的“非遗”,以达到让这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重现往日光辉的目的。但既然要纳入名录去“官方”保护,就说明这些项目已经处在“濒危”边缘,因此,持续的保护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现已有专门的部門及工作人员专项进行,他们常年奔走在“非遗”保护工作的一线,跋山涉水去寻找、调研。但一己之力微乎其微,尽管有相对完善的部门支持,但始终都是靠人力去实现保护工作,所以这样单纯的专项保护便显得有些吃力和缓慢。
  因此,在摸索的道路中,“非遗”保护工作逐渐与新媒体相结合,这种表现和存储的形式,让“非遗”保护工作逐渐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采集与整合也变得更加快捷和有效。
  从“非遗”这一概念提出至今,我们采取了诸多方式对其进行保护,为大家熟知的主要有:博物馆对实体文物的保护、国家对“非遗”传承人的帮扶工作、文化旅游产业与“非遗”相结合的旅游性开发、“非遗”进校园的宣传工作、“非遗”与文创产品相结合的商品开发等方式。这些保护方式虽然是边实践边更新,但也取得了较好的保护成绩。而这些方式,无一不是靠新媒体的支撑,网络的快速传播,使得“非遗”这个名词不再陌生化。而互联网视频、公共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才能让“非遗”保护工作紧跟时代的步伐。
  (二)保护程度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人们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也在稳步进行着,且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部分“非遗”还未来得及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传承人则因为年迈相继去世,后继无人的现象越发严重,这也是因为许多“非遗”不被大众熟知,传承较困难,逐渐就失传了。部分“抢救”及时的“非遗”则达到了不同的保护程度。
  从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支持程度来看,我国现有的中央立法草案与地方立法中,都强调了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责任与义务,但却未强调对“非遗”的认识与认同。政府与民间对“非遗”的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开展各种“非遗”保护活动以达到宣传的目的,实际宣传效果如何,却不得而知。但人们对“非遗”的了解程度、关注程度对于“非遗”保护的实际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目前我们所搜集到的保护程度的数据并不是完全准确的,它缺少对公众的调研程度。现在能清晰的查看到的数据,大部分是已初具规模的“非遗”,它们已有固定的保护模式,有一定量的传承人,有相对充足的保护经费。但仍有部分“非遗”还处在“后继无人,传承困难,不被熟知”的阶段。
  二、新媒体时代下的非遗保护工作
  (一)新媒体对“非遗”保护的作用
  随着电子信息设备的不断更新,新媒体的传播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新媒体,我们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方式更多,内容更丰富完整,真正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
  其中,互联网与手机媒体占领着传媒的顶端位置,以它们为代表的新媒体一改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增加了公众对“新闻、信息、报道”的参与度,增强了时效性,让人们的发声渠道更加丰富、便捷。电子书、音乐软件、购物平台等让人们体验到了生活、生产、消费在新媒体时代中的变革。
  作为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发展也备受关注。人们采取数字化方式对其进行保护,打破以往传统媒体对其的保护方式,将传播速度、传播内容、传播范围大大提高,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文化产业与新媒体相互结合,产生新的发展方向,将“非遗”与“传媒”结合,打造出独特的“非遗文化”,并通过不同传播渠道,让“非遗”被广泛传播。打开互联网,就能接收到“非遗”知识,这让我们在保护与弘扬“非遗”的道路上,有了新的传播方式,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大众关注与了解。
  (二)新媒体对“非遗”保护的方式
  多元化科技手段使得传统文化重焕光彩,新媒体对“非遗”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保护方式也多种多样。包括:“非遗”数据库的建设、“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媒体资源的整合、新媒体技术的传播。
  其中,“新媒体技术的传播”是对“非遗”保护的基础保护方式,只有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才能让公众熟知,进而推动保护工作完成。而“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又包括许多方式。主要有:互联网新闻客户端的“非遗”知识传播、影视资源对“非遗”表现形式的呈现、自媒体直播平台对“非遗”及“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宣传。
  当下,最受欢迎的是新媒体直播,在对“非遗”进行宣传与保护工作之前,新媒体直播就已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助农扶贫”工作,许多自媒体“网红”积极“带货”,帮助农副产品销售。而“非遗”的加入,让新媒体直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新媒体直播对“非遗”保护的意义
  首先,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受众广泛,覆盖各年龄层用户。人们热衷于在网络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体育赛事、电子商务、新闻资讯等都可以从中获取,其中,新媒体直播填补了互动的空缺,直播能让受众参与其中,在屏幕前即可与他人对话,参与热情大大提高。
  其次,在直播过程中,人们能够实时的进行点评与提问,并对其他软件的使用并无影响。这种双向交流的特殊方式,不光让受众体验到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还带给受众应有的尊重。
  网络直播的出现加快了网络传递的速度,推进了宣传速度,因此,借由新媒体直播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知识、内容、产品进行宣传,能达到前所未有的传播效果。让“非遗”传承人座谈直播间,能够充分解答公众对自己所不了解的“非遗”的相关知识,真真切切的达到传播的目的。
  最后,新媒体与“非遗”结合,衍生出来的“非遗”文化之旅、“非遗”文创产品、“非遗”文化知识等都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呈现。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虽已成规模,但还未实现全面“可持续”的道路,新媒体的出现,推动了“非遗”保护工作的进行,其中新媒体直播则是新媒体保护工作中的佼佼者。借由直播平台对“非遗”的保护与宣传,能够更大程度实现宣传效果,达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雅惠.浅析地方媒体在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J].新闻传播,2012.
  [2] 陆扬.文化研究概论.
  [3] 郭建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原则与方法,2015.
其他文献
提到非遗,很多人脑海中闪现的词就是“乡土气息”“老古董”,甚至连“非遗”这个词更是从未听过,认为是什么高深莫测的词语。其实,非遗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是,对于汉中人民来说,蒸面皮的技艺是非遗,制作核桃馍的方法是非遗。非遗没有没落,物质匮乏的年代,它们是大家的选择。而现在,我们在赋予它们新的形式来融入我们的生活。  但传统非遗在某种角度上来讲确实在消亡,它面临着学习周期长、工作效率低、操作复杂、实用性差等
期刊
去冬一访燕家山,  天冷心热有期盼:  燕伋出生在此地,  借灵气我来觅先贤。  登山是水泥路面,  却绕得我头晕目眩。  遥想当年是羊肠小道,  燕伋他何止走千遍。  终于登上燕家山,  心里不觉凉一半。  这山还没旁边的岭高啊,  与我的想象差万千。  这里没有古藤老树,  这里也没有“铁扁担”。  只有寒风中起伏的野草,  唠叨着听不懂的语言。  看不见周秦的明月,  闻不到战国的硝烟。  
期刊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根据这种理论,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对意识形态产生影响。事实上,文学意识的开放程度常常受到政府的“宏观调控”。在计划经济时代,“计划”观念“深入人心”,“计划”几乎成为国家管理社会生活的唯一手段,这种管理模式对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对文学事业的管理中,国家计划了文学创作的方向、题材和艺术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期刊
版畫艺术家郝丞  郝丞,《女友》杂志社校园版美术总监,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工艺美术师。陕西西安人,毕业于西北大学艺术学院,主持过多个美术设计项目,在各类期刊杂志上发表过多件美术作品,并获得过多项荣誉,其中海报《面孔》获得2016年首届全国新闻出版行业平面设计大赛陕西赛区三等奖。  系列作品《窥视》  石板铅笔  40cm×30cm  内容简介:对于生活的好奇,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窥视行为,了解别人成
期刊
石瑞芳,天津武清区人,中文研究生。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陕西省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西安市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陕西省书协副主席,陕西省青联副主席,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西安市书协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省文化馆专业书法家。  自作诗五首  游镇安  山屏开四面,  石路展八方。  夕阳牵吾手,  来去任徜徉。  风陵渡  女娲补天处,  独立思悄
期刊
煤矿井下铺设道轨需要大量道钉,精明的张铁匠瞅准机会,在矿门口搭两间棚子,支起烘炉,叮叮当当开起了铁匠铺,专门打制道钉,卖给矿上,生意不错。当然,农忙时也打制锄镰锨等农具。  张铁匠有一儿一女,儿子抡大锤,闺女拉风箱,他自己掌小锤儿,老婆烧水沏茶做饭,一家人围绕着红彤彤的炉子从早忙到晚,小日子红红火火。  打铁是个技术活儿,更是个力气活儿,一天到晚汗流浃背,非常辛苦,于是,离不开两样东西:一样是水,
期刊
辛国炜,无党派,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艺术硕士,视觉艺术策展人,观念摄影人,工作于陕西省铜川市群众艺术馆。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360°看铜川”摄影文化品牌及“360°看銅川”摄影志愿服务团创始人,360°摄影俱乐部主席。铜川市政协委员,政协智库成员,铜川市王益区政协常委。
期刊
时值岁末,我接到了一个声音相对陌生的电话,待到对方报清了姓名,我不由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哎呀,是老商啊,好多年不见了,还真挺想念。不知道你都忙啥呢?”  “嗨,到了我们这个年龄还有什么可忙的?我只想和你见见面,叙叙旧。”他的声音诚恳得有点颤抖。  “好,那就怀念不如相见,咱们约个时间吧。”我的心情好像比他还迫切。  ……  “桌上清茶已就,同学情谊常青。”刚一落座,我就半开玩笑似地说了一句。
期刊
走近横山,不吃一碗地道、美味的横山炖羊肉是不行的,如果到了横山区响水镇,不吃一碗横山羊肉烩冻豆腐那更将是一种遗憾。那肥而不腻、十里飘香的横山炖羊肉配上绵软、清香的响水冻豆腐那可真是一个绝字了得。  响水豆腐好吃,自然名气也大。别的地方做豆腐多用酸浆点制,而响水豆腐一直沿用传统的卤水点制,即使相隔不远的其它乡镇,也有用卤水点制的,但做出来总感觉少了响水豆腐的鲜、嫩、爽、滑。响水人木讷少言,不会夸奖自
期刊
胡晓姗,1981年出生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  她从小跟随母亲王西安(2019年被评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学习民间剪纸艺术。在母亲的熏陶下,她10岁时创作的剪纸作品《骑驴婆姨》《收工》被收录在《安塞剪纸》一书中。之后她来西安求学,毕业于西安欧亚学院。上学之余也没有放弃对民间剪纸的学习。  2011年11月份参加陕西省妇女手工艺大赛获得剪纸類二等奖,被省妇女联合会授予“陕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