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能够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水平。行政事业单位虽不属于盈利单位,但也应该加强其自身的内部控制,这样才能够防治舞弊、腐败行为的发生,才能够更好地履行国家职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实施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定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目标是单位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目的。总体上讲,内部控制目标和单位的总体目标一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合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避免违法违规行为发生,这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最基本的目标。
(二)合理保证单位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行政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和其他资产存在被挪用、贪污、盗窃的风险,必须加强控制,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损失浪费、使用效率低下等,也是内部控制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三)合理保证单位财务信息真实完整。财务信息是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客观反映,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法定义务。内部控制应为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供合理保证。
(四)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掌握了大量的社会公共资源,在进行资源和资金分配过程中,由于监督不力等各种原因,舞弊和贪污腐败行为时有发生,造成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和极大浪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发挥内部控制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的作用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
(五)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职责使命是有效管理国家和提供公共服务,其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直接影响其职责履行的好坏。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或收支自身平衡,不以盈利为目的,业务核算相对简单,缺乏内部压力,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认识不到位,执行不到位,在某种程度上会出现财务收支失控,会计信息失真,财产管理不善,固定资产流失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控意识相对薄弱,缺乏良好的内控环境。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意识相对薄弱,内控环境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够,不了解内部控制知识,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当一部分单位缺乏内部控制理念,对内部控制在基础建设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尚未建立起健全有效的內控制度。有的单位虽然有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流于形式,更多的是“有章不循,有律不依”,将已订立的制度挂在墙上,变成应付检查的条文,未能发挥其有效作用。
二是具体业务工作缺乏必要的分工和授权。分工和授权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职责权限不明确,未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没有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三是对经费支出缺乏基本的控制意识,没有为各项经费支出建立明确、合理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只要有相应审批人员签字同意,会计人员就实施报销,致使财务监督与控制流于形式。
(二)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单位会计人员对于其所处岗位的职责内容不明确,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一些财务事项的运作与管理措施仅是惯例,没有相应的制度保证或有制度但不完整,管理的随意性较大。使单位内部的财务监督检查流于形式。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
财政部2012年发布、2014年1月1日起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及2015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单位全面建立、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确保内部控制覆盖单位经济和业务活动的全范围,贯穿内部权力运行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规范单位内部各层级的全体人员。这个规范和指导意见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指明了方向。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一)梳理各类经济活动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三定”规定,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对单位的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构成经济活动的各项业务进行调研和访谈,明确各项业务的目标、范围和内容。按照业务实现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细化业务流程环节中各个部门的岗位设置,明确其职责范围和分工。
(二)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从各个业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人手,讨论环境对单位内部控制的负面作用,运用多种手段进行风险的定性和定量评估。 (下转第20页)(上接第47页)
(三)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督促相关人员认真执行。按照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制定单位有针对性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单位应当明确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分工和责任,设立相关部门和岗位对相关工作人员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结果进行监督和奖惩,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内部控制是一项不断推陈出新、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内部控制制度也要不断改进,以达到其有效性,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通过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达到防止财务风险、严格内控纪律、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一个迫切而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2号).
[2]《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实施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定义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目标是单位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目的。总体上讲,内部控制目标和单位的总体目标一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合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避免违法违规行为发生,这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最基本的目标。
(二)合理保证单位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行政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和其他资产存在被挪用、贪污、盗窃的风险,必须加强控制,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损失浪费、使用效率低下等,也是内部控制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三)合理保证单位财务信息真实完整。财务信息是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客观反映,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法定义务。内部控制应为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供合理保证。
(四)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掌握了大量的社会公共资源,在进行资源和资金分配过程中,由于监督不力等各种原因,舞弊和贪污腐败行为时有发生,造成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和极大浪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发挥内部控制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的作用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
(五)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职责使命是有效管理国家和提供公共服务,其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直接影响其职责履行的好坏。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或收支自身平衡,不以盈利为目的,业务核算相对简单,缺乏内部压力,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认识不到位,执行不到位,在某种程度上会出现财务收支失控,会计信息失真,财产管理不善,固定资产流失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控意识相对薄弱,缺乏良好的内控环境。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意识相对薄弱,内控环境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够,不了解内部控制知识,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当一部分单位缺乏内部控制理念,对内部控制在基础建设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尚未建立起健全有效的內控制度。有的单位虽然有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流于形式,更多的是“有章不循,有律不依”,将已订立的制度挂在墙上,变成应付检查的条文,未能发挥其有效作用。
二是具体业务工作缺乏必要的分工和授权。分工和授权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职责权限不明确,未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没有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三是对经费支出缺乏基本的控制意识,没有为各项经费支出建立明确、合理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只要有相应审批人员签字同意,会计人员就实施报销,致使财务监督与控制流于形式。
(二)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单位会计人员对于其所处岗位的职责内容不明确,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一些财务事项的运作与管理措施仅是惯例,没有相应的制度保证或有制度但不完整,管理的随意性较大。使单位内部的财务监督检查流于形式。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
财政部2012年发布、2014年1月1日起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及2015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单位全面建立、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确保内部控制覆盖单位经济和业务活动的全范围,贯穿内部权力运行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规范单位内部各层级的全体人员。这个规范和指导意见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指明了方向。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一)梳理各类经济活动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三定”规定,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对单位的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构成经济活动的各项业务进行调研和访谈,明确各项业务的目标、范围和内容。按照业务实现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细化业务流程环节中各个部门的岗位设置,明确其职责范围和分工。
(二)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从各个业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人手,讨论环境对单位内部控制的负面作用,运用多种手段进行风险的定性和定量评估。 (下转第20页)(上接第47页)
(三)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督促相关人员认真执行。按照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制定单位有针对性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单位应当明确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分工和责任,设立相关部门和岗位对相关工作人员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结果进行监督和奖惩,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内部控制是一项不断推陈出新、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内部控制制度也要不断改进,以达到其有效性,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通过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达到防止财务风险、严格内控纪律、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一个迫切而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2号).
[2]《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