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龙飞相公》是我国最早的煤矿小说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zh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为推进早期煤炭文学作品的研究与利用,借鉴前人的文学智慧与创作经验,促进煤炭文化事业的新繁荣,本刊自2020年第1期起开辟“中国早期煤炭文学作品札记”专栏,邀请《中国煤炭工业志》总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吴晓煜同志撰写。欢迎读者对所刊稿件批评指正,并对本栏目的改进提出意见与建议。
  中国何时出现煤矿小说,换言之,中国最早的煤矿小说是哪一篇呢?有人讲是作家龚冰庐写于1928年(实为1927年)的《血笑》。据我了解,清初文学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龙飞相公》是目前已知的我国最早的煤矿短篇小说。
  蒲松龄(1640 —1715)是我国清代早期杰出文学家,他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闪光的杰作。其刺贪刺虐、写鬼写狐的泼辣风格,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蒲松龄的家乡就在我国著名的煤城——山东淄博市的蒲家庄。当地煤炭资源丰富,自明清以来采煤业十分活跃,蒲家庄的居民多以挖煤为业,蒲氏亦有挖煤世家。在煤乡长大的蒲松龄自幼接触煤矿和矿工,对采煤业是熟悉的。因而在《聊斋志异》中对煤井及矿工有所反映。该书卷10《龙飞相公》就是一篇以古煤井为题材的小说。
  蒲松龄是这样写的:
  “戴生”“一日(与邻人)遇于田间。(邻人)阳与语,绐窥眢井,因而堕之。井深数丈,计必死。而戴中夜苏,坐井中大号殊无知者。邻人恐其复生,过宿往听之;闻其声,急投石。戴移避洞中,不敢复作声。邻人知其不死,厕土填井,几满之。(戴)蒲伏(匍匐)渐入,则三步外皆水,无所复之,还坐故处。初觉腹馁,久竟忘之”。“但见诸磷渐浮水来,磷中皆有一人,高约人身之半。诘所自来。答云:“此古煤井。主人攻煤,震动古墓,被龙飞相公决地海之水,溺死四十三人。我等皆其鬼也。”“积三四年……会里中人复治旧井,入洞见戴,抚之未死。大骇,报诸其家。舁归经日,始能言其底里。”“邻人闻戴复生,大惧,亡去。”
  还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初,邑中大姓赂堂,攻煤于其祖茔之侧……无何,地水暴至,采煤人尽死井中。诸死者家,群兴大讼,堂及大姓皆以此贫;堂子孙至无立锥。”
  前面一段文字大致意思是,有个姓戴的青年与邻人在路上相遇。邻人因与戴有仇,在假装看一个旧井时,将戴推入井中。邻人怕戴不死,就往井内扔石头,用土把井填满。因戴躲在井壁洞中并没有死。戴见洞内三步外都是水,水中磷火很多。磷火中有一人告诉戴,这个井是古时一个煤井,由于采煤惊动了古墓,龙飞相公因而放水,淹死采煤工人43人,而戴所见正是死者之鬼。过了三四年,乡里人重修煤井,把戴挖出。戴竟然没有死,复苏后竟能说出在煤井里的遭遇,这不仅使乡人惊异,那个谋害他的邻人也被吓得逃掉。
  当然,这个故事不无荒诞之处,但任何小说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聊齋志异》也不例外。作者笔下的井下之鬼实际上是遇难煤矿工人的投影,幽冥世界正是人间社会情况的某种写照。事实上也是这样的,我们透过小说家言可了解到几百年前古煤井的一些情况:
  一是这座古煤井的具体情形。坐落于龙飞相公的坟墓之侧。井深数丈(当在十几米至二十几米之间),从井底向外延伸成煤洞,洞内满是积水。煤井主人是乡里的大姓。而井下直接采煤的工人就有四五十人以上(淹死煤工43人),可见是一座规模不小的煤窑。
  二是安全状态十分恶劣。一次地下水涌出淹井事故,43名采煤工人全被淹死,可见矿工的生命安全毫无保障。书中所记的煤鬼之言正是采煤工人的哀怨控诉,也寄托了作者的孤愤感物之情。
  三是落入煤井的戴生,三四年后被挖出,竟然还活着。这种离奇的事情,在我国古代神话及现代科幻小说中也可以找到类似事例。这又如何解释?
  蒲松龄在本篇结尾借“异史氏”之口,做出了解答:“余乡有攻煤者,洞没于水,十余人沉溺其中。竭水求尸,两月始涸,而十余人并无死者。盖大水至时,共泅高处,得不溺。缒而上之,见风始绝,一昼夜乃渐苏。始知人在地下,如蛇鸟之蛰,急切未能死也。”无独有偶,这种井下水灾遇险较长时间后复活的事情在一些地方志中也有记载。如民国《同官县志》上讲:在陕西铜川陈炉镇一煤井,发生淹井事故,有30人被淹于井下。但过了一年后,人们修复煤井。把被淹的工人运到井上,竟然都逐渐复苏过来。该《志》对此事的解释也同蒲松龄一样:“人……生理上本有假死,如虫蛇之蛰,一冬不食,及春蠢动。”此书作者一再申明“此事真实,非传伪”。当然,这种用“冬眠”来解释是否有据,可留待科学工作者们去探讨。
  值得指出的是,蒲松龄是一个创作态度极为严谨的文学大师。他字留仙,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少读诗书,从小有些名气,但屡试不第,71岁始成贡生,穷愁潦倒,长期以教塾为生。小说《聊斋志异》历经20年寒暑而成书。此外,他还著有《农桑经》《日用俗字》《婚嫁全书》等通俗读物。《淄川县志》说他“文章风节著一时……非寻常流辈所及也。”《读聊斋杂说》也讲:“此书多叙山左右及淄川县事,记见闻也,时亦及于他省,时代则详近世,略及明代。……时代人物,不尽凿空。”加上蒲氏本人对煤窑的熟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龙飞相公》关于古煤井的记述是源于生活的,是以自己接触的事实为根据的,不仅是研究我国明清时期煤炭开发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我国煤矿小说中开先河的力作。
  (2019年8月15日)
其他文献
姐姐 亲爱的姐姐  你活着时我从不叫你  亲爱的 姐姐  那时这个字眼多么羞涩贵重  像月亮 又像太阳  姐姐 我亲爱的姐姐  昨夜  你以夢的形式和我相见  还是那件老式羊皮祆  黑色马靴和你吃肉的银刀  月光般贴在你身上  姐姐 你递给我一碗酥油奶茶  说喝吧 喝了暖暖身体  灯影下  你的睫毛蜻蜓一样 闪亮  辫子上的红头绳  少年一样燃烧  姐姐 你望着我像望着梦  说咱们的阿妈 她很好 
期刊
矿山经常会薄如一张冷峻的版画  正反两面,淬火的拓印凸凹出工业肋骨  一根根坚硬而深沉的细节  矿井是伸进泥沼的足履  煤仓是举向天空的臂膀  一眼望穿的星宿囚禁在深邃的腹腔  是太阳还是明月  铺下黯淡的光影,混淆着昼与夜  巨大的煤壁被挂在脏污的画布上着墨  所有刀笔潜心的修饰都有  不同寻常的研磨。即使是大写意  也会牵动螺母在每个关节嵌入的隐痛  下料漏槽一直口若悬河,喉头吞吐着  不可莫
期刊
李堡,梨花高过塬顶  逐水而居,葫芦河在山脚下汩汩流淌  梨花翻飞的村庄  坐拥在春天的怀抱  我看见春风中  扎着红围巾的村姑身影  在梨花飘香的果园忙碌着  培土、浇水、除草、疏花  果园背依祁家大山  梨花盛开的村庄,像一幅  春意荡漾的画卷。满眼的白  点亮着蓝色天穹下的静宁  李堡  一枝梨花高过塬顶  一湫绿绿的芦苇浸染故土情深  一棵挺立在大山之巅的树影  追逐着翱翔的苍鹰  赶春的
期刊
煤是黑色的粮食  乌黑的煤,闪闪发亮  它们是沉积在地下的粮食  散发着麦子一样的清香  在钢铁的炉膛,汽笛的长鸣里  煤被巨龙吞咽,被齿轮咀嚼  成为工业的光电,农业的肥  成为社区的温暖,祖国的动力  身居矿山,我知道  煤是最诚实最干净的物质  开釆前,它是黑的  燃烧中,它是火红的  燃烧后,它像雪一样白净  开采它们的矿工  是最纯洁的人群  心怀矿山,我更深知  矿工的火热情怀,让冰冷
期刊
王犁  1970年生于浙江淳安。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并从吴山明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作品多次参加各类专业展事并获奖。出版有文集《書桌画案》《排岭的天空》《忍不住的表达》,以及个人画册多本。
期刊
地平线  黎明,走向你  子夜,仍走向你  光芒万丈的疆域  矿工与你顶天立地  身躯,任你升降  峰峦,随你迭起  如果你是光明的卡尺  礦工就是真理的根据地  若隐若现的延伸  匍匐在矿工脚底  与温暖相关的荣誉  被你穿成永恒珠玑  上升的虚拟  沉下去  脚步、铸铁以及呼吸  升上来  肩胛、帽盔、耿直的光线  动态之雪写意时间告示  在洞口布下洁白警言  那不是狰狞的陷阱  不是陨石的过
期刊
正在过年之际,遭遇了一场由新冠肺炎病毒所引起的瘟疫之灾。哪里也不能去,只好待在家里。农历正月二十八,中午时分,年逾古稀的段老大微信发来一张图片,照的是餐桌台面平铺着的一张报纸,报纸上面右侧是一只青花边的瓷盘,盘中盛有半片卤猪耳、半截香肠,盘面上架着一双竹筷,青花盘的左侧是一只外面有小红碎花的白瓷小碗,碗壁上挂着散乱的葱蒜碎末,里面是酱油醋拌的小半碗水煮花生米,碗的旁边是一瓶扎着红飘带的贵州茅台集团
期刊
一  二喜八岁那年,家乡连遭大旱,庄稼种下就枯或没发芽,多半年几乎是绝收,人们吃光了家里的粮食,接着挖山上的野菜;野菜吃光了,就啃草根树皮,一片赤地连着坡峦十里向山外延伸。到了这种地步,逃荒潮就开始了。  爹那天拎着个旧包袱出门后就再不见回还。娘苦等了一个月余,然后说,不能再等下去了,要想活命,还是出门逃荒去吧。  逃荒的人流潮水一般,一路往东。娘说,东边富庶,能讨到吃的。可事实上,到处都是逃荒的
期刊
夜说来就来了,那种暗铺天盖地。  秋梅关了院门,走进屋里,把屋门闩好了,把炕上的被单抖了抖,床单展展地铺开,枕头放好,身子轻飘飘地放到了床上。躺下后,才觉得身上哪里都在疼,那种疼如同一种召唤。秋梅自骂:“天生的贱命,让你缓着,就是享不了那福,让你受罪,你哪儿都不疼。”秋梅用左手掐着右胳膊,胳膊僵得要命,酸困酸困的。  秋梅看着屋顶发呆,男人已经走了三四个月了,这三四个月里,秋梅老是在想,人活着和死
期刊
阡陌交错的矿区在孩子眼里像一个大游乐场。一个土坡,一片空地,一石一瓦都是宝贝,有着别样的快乐。随处走走,或者刚好兜里装着粉笔、沙包、皮筋之类的东西,到哪儿都能玩得尽兴。  放学对叶子来说,像院里的鸡熬到饭点,翅膀扇动着欢乐。作业已在学校完成,这是惯例。家里不足十五平米,矮小拥挤,还不够哥哥姐姐们施展拳脚。母亲应该在院里做饭。叶子不急着回,玩儿才是此刻的首选项目。  叶子怀揣着在教室捡下的各色粉笔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