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坐制”惩罚不是教育是恐吓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e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所在学校的班级,分成了若干组,如果有一人未完成作业,就会让全体组员罚抄——包括抄课文。这种‘连坐制’让儿子常被牵连,孩子压力好大。”日前,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向记者爆料,说出了自己的困扰。(2月21日《扬子晚报》)
  长期以来,尽管社会对学校的“惩罚性”教育不无争议,但对于老师适当的罚学生抄写课文的行为,人们还是能够给予理解与认同,毕竟对于孩子的懒惰与过错不能一味地迁就与放任,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不过,让没有犯错的学生陪同有过失的孩子一起受罚的所谓“连坐制”惩罚,却明显有悖赏罚分明的社会常理,当属不合理、不公平、不靠谱的无厘头之举。
  也许,有人会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角度,对“连坐制”惩罚给以培养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的解读,但这其实是一种认知误区。学生学习当属独立自主的个人行为,并非工厂做工的流水线作业,尽管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但这种“帮助”只能是指导和提示性的,彼此并非合作共事的有机整体。用这种株连无辜的方式培养“团队”意识,是对“集体”概念的误解。更何况这个“集体”原本就是人为拉郎配拼凑而成的。
  对于学生,学校教育应当是充满爱心与温馨的快乐生活,其首要前提就是对孩子人格尊严的充分尊重。“连坐制”惩罚罔顾孩子的自尊心,打压了如期完成作业孩子的成就感。可以想见,整天在战战兢兢和担惊受怕中度过,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都恐难有快乐可言。而缺乏好心情势必影响到学习。
  更为负面的是,“连坐制”惩罚扭曲了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影响孩子们的心灵成长与价值取向。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自觉做作业但无辜受牵连的孩子,极有可能因不能把握自己的结果和命运,而情绪低落;而没有做作业的孩子,则由于个人的责任被分解或失去及时解决自己问题的积极性;就“团队”而言,没做作业的孩子,可能会受到其他孩子的迁怒与孤立,进而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与友谊。对于孩子的学习差异,老师应当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以捆绑与“连坐”的方式惩罚,只能是懒政与无能的表现。(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委老干部局)
其他文献
随着三峡工程的顺利完成,如何促进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成为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目前三峡库区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浪费严重、综合利用效率低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其经济社会的可持
《人教版普高标准试验教材地理必修1》在讲到地球自转时,引出了时差的概念,并介绍道:“在1884年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人们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全球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
目的:探索微课结合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高职卫生院校临床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从我校2017级4个临床医学班中抽出2个班共185人作为实验组,另外2个班共179人作为
学校处在一定的地域文化之中,不同的地域文化在课程资源的构成、课程实施的对象、课程实施的环境等方面为教学提供了巨大的选择空间。而其所包含的内容往往是多元的,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性质,湖北襄樊市第二十五中学巧妙利用襄阳丰富的历史文化,开展地域文化活动,将学生探究与创造的触角,延伸到各个学科和领域。  举凡本地的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历史人物、传统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习惯、风情民俗、建筑风格、歌舞戏
当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各项事业生机勃勃。天津的变化也是深刻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各项工作都保持着良好势头,正在
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理念的主导下,诸多城市政府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营环境等,就出租汽车行业出台了地方性管理办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总体看,政府管制、法律体系
随着新型网络环境的发展以及各种移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为解决传统教育面临的问题提供了许多可行的方案.在充分分析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医学高等院校大数
那天,他妈妈领着儿子来见我。那位在商场叱咤风云,谈笑自如的女士谈到儿子,眼里却有一种英雄气短的悲哀,在我这个20出头的大学生跟前竟理不直、气不壮。她嗫嚅着说:“这孩子贪玩,数学才30多分,还指望他上大学呢……”并不时用不满的眼光瞟瞟身边的儿子。那是个穿着名牌休闲服,戴着鸭舌帽的漂亮小男孩,大概听惯了妈妈的失望,两手插在裤袋里满不在乎地东张西望。一搭眼就知道这是个非常机灵的小人儿,只要努努力,学习成
十几年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用一个“输”字撩起了家长们对生存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于是乎学前和小学的“兴趣班”乃至“胎教”“早教”“0岁方案”泛滥成灾,纷纷把孩子当作蔬菜水果,违背其成长规律,强打催生剂,以争取提早“上市”,夺走孩子们宝贵的童年。  替孩子说“不能输”的人们把各种“兴趣”与“补习”塞进孩子们的童年,如此“抢跑”就是为了确保他们在未来的生存竞争中占得较好的社会资源。在这些代言人眼
十年前,我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小男孩,读初一,13岁。家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住在学校。每个星期六回家,星期天返校,带来饭票、菜和零花钱。父母是土里扒食的,日子过得艰辛,意味着我的零花钱并不多,有时一元,有时几元,最多的一次是父母走亲戚了,没有给我准备下饭的菜,破天荒地给了我十元钱。我小心翼翼地放在内衣口袋里,珍藏着这宝贝。  回学校的路上,我就想好了,菜少打点,省点钱出来,去买一支心爱的笔,带有卡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