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角度下谈人类艺术的起源及审美类型对象特征的认识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x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本文以其中审美主体的确立与建构为研究视角,探讨马克思美学思想中关于审美主体的独特价值,认为马克思的审美主体思想不同于历史上的诸种美学观,它不是孤立地、静态地研究审美主体,而是把审美主体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其置于主体与客体的双重关系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并以审美主体的实现程度作为人的本质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尺,从而深刻地阐明了审美主体的价值与意义。
  一、人类艺术的起源问题
  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谜”,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人类早期的历史和艺术方面的资料所知甚少。尽管如此,历史上的许多学者还是在这一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主要包括:巫术说、游戏说、劳动说等等。这些学说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艺术发生的某些条件和根据,对学习艺术和进行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虽然这些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必然涉及到人类艺术的方方面面,但其中关于美术起源问题的论述通常都是这些学说的重要方面。
  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满足了自身的物质需求后,才开始精神生活上的追求.艺术来源于生活,反映一定时期的物质生活文化水平,是物质生活抽象化艺术化。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是与全世界无产阶级为了获取自身的解放所进行的革命斗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也是人类意识的发展在美学史上的反应。马克思美学的劳动范畴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异化劳动中提出的。具体来说,马克思的劳动范畴具体展开来说,就是一种具体的感性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劳动的现实化和结果,同时又是产生美的根源,即艺术的产生。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通俗的说,艺术也就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
  二、关于对审美对象类型特征的认识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是一部论述经济学哲学问题的 著作,但是其中独特的美学思想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多年来一直吸引着中西学界众多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颇丰。
  美是审美对象的核心。
  审美类型有:
  1.美(优美、壮美、典雅)
  2.悲(悲态、悲剧、崇高、荒诞)
  3.喜(怪、丑、滑稽)
  中国美学的审美类型有:
  1.从宇宙天地总分,为阳刚、阴柔。
  2.从主要思想和历史发展总分,为神、逸、妙。
  3.从宇宙天地人的互渗和运动分,为四时之景。
  4.二十四品,是二、三、四基本分发的一种展开。
  美的特性有:
  1.美具有一切审美对象都有的形象可感性。
  2.是事物的正常尺度。
  3.是正常中的优秀者。
  4.美的对象符合人的尺度,与人有由历史实践活动而来的内在统一性。
  由于审美具有精神上的能动,所以在私有财产产生后,审美便可以是对私有物的一种精神上的克服,是对“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的克服。“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成为人的。”审美是对私有物的一种观念上的扬弃,也就是说对于私有物,我们同样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
  马克思的审美主体思想可谓独树一帜,独辟蹊径,他注重从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实际活动中去 寻找美,从人的存在方式去探寻美的本质,在与人的本质联系中探讨审美主体的特性。 马克思认为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中,人始终是主体。动物当然也生产,“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崽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动物的存在方式就是本能地适应自然,不存在与自然之间的、与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对象性”关系,也不存在“美”的关系。与此相 反,人既可以按照“物的尺度”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 ,又可以根据“人的尺度”去改变世界,把世界变成理想的现实。这种实践的存在方式,决定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也就是说,只有人能担当审美主体。
  三、总结
  从《手稿》中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看来,国民经济学只看到劳动的经济价值,看不到劳动中的人。而私有财产的经济现实是:“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地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马克思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出发来探讨美,探讨艺术的产生,认为人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其本质力量“物化”到对象上的结果,在对象化的劳动过程中,外在自然在人力的作用下得以改变。人的自我实践扽呢管理在改造自然物的同时,能得到一种不同于自身欲望的愉悦感,艺术由此产生。
  马克思说:“主体不是从纯粹自然的,自然形成的形式出现在生产过程中,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那种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把人提升为环境的主宰”、“自然主宰的人”。马克思论述的审美主体不是纯粹感知的、静态认识的,而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的,具有主体性特征。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中,发展了自己,实现了人类自身的自由。人在实践活动中,既创造了理想的世界,把世界变成自己所希望的存在,又创造了理想的自我,把自己变成自己所希望的存在,并在这双重的创造中,使人类获得更大的自由。马克思强调客观的审美对象的存在的重要性,“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同时也与只重视客体的客观论美学不同,他非常强调审美主体的独特性。马克思论述审美主体时坚持以客观的审美对象的存在作为前提,始终在主客体的关系中找寻审美主体的特性。
其他文献
【摘要】:近代俄国为了改变国家落后的教育状况,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对国民进行文化“扫盲”,但是由于其封建本质,改革基本都是由上而下紧紧围绕封建特权利益来进行,很难对普通民众进行惠及,导致一系列改革并未能收获积极的效果。  【关键词】:俄国;教育改革;扫盲  17 世纪下半叶的俄国文化教育极度落后, 连很多贵族都是文盲,导致国家极度缺乏人才而严重制约了俄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彼得大帝为此开展了教育改
期刊
阿昌族是云南省境内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该省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人口较少,分布狭窄。其先民经过多次迁徙,大约在13世纪定居于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缅甸的北部地区[1]。阿昌族的支系有大阿昌、小阿昌、昌撒等。其中,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的曩宋阿昌族乡分布着大阿昌,德宏州陇川县西邑镇户撒阿昌族乡则是小阿昌的分布地。其余分布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云龙县和保山市的腾冲县、龙陵县等地。阿昌是本民族的自称,
期刊
【摘要】:毛泽东作为我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建国初期带领党和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以本国国情为基本依据初步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文章主要阐述了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成果,分析了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间的关系。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  一、毛泽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导致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文化的缺失,这不仅是我国教育的损失,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不力。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环节和内容,实施良好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政治思想觉悟,鉴定自己的政治立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但是,在各种文化冲加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
期刊
【摘要】:托克维尔认为这并非一本法国大革命史,而是一本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托克维尔在书中提出了大量的问题,每章的题目皆是作者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法国大革命的方方面面,从大革命何以发生在法国,何以发生在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旧制度对于法国革命的发生有何影响,法国革命对于法国民主的推行的有何影响等等。托克维尔所处时期,离法国大革命发生并不久远,他观察到如此多的脉络,他的许多判断与结论,直到现
期刊
【摘要】:中日隐逸文学中不仅有对自然万物的向往,更有对生命世事的思考,彼此之间相互融合又自我发展,共同成为文学文化中的瑰宝。  【关键词】:隐逸;哲思;自然  一、隐逸动机  说起陶渊明我们总会想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也会忆起他在《归去来兮辞》中“羁鸟恋旧林”般对田园的向往。而正如他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是个本性恬静的人,但他毕竟也像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一样,怀有建功立业大
期刊
鲁定公四年十一月(前五〇六),吴、蔡、唐三国联军在柏举大败楚军并攻入楚国郢都,经此一役,楚国元气大伤,楚昭王狼狈出逃,而吴王阖闾则达到了他霸业的巅峰。擅长描写战争的《左传》对这场吴入郢之战,记叙地相当精彩,整篇文章条理清晰,极富故事性,是一篇极好的历史散文。下面笔者从三个问题入手,对这场战争进行解读。  (一)战争的起因  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定公四年夏四月蔡国发兵灭掉了楚国的属国沈,引起楚国的不满
期刊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近年取得快速的发展,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有力的支撑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职业化的发展进程,而职业院校在发展中也面临硬件和软件投入不足的问题,加之学生基础差,教学管理经验缺乏,对现代社会分工和职业化发展预测不准等因素,导致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和教师教学存在种种困难,科学准确把握客观实际,有利于教学及早走出困境。  【关键词】:边境地区;民高职院校;大学生;英语教学;困境  一、引言 
期刊
【摘要】: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典型的传统思想,其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儒家思想界定和分析,找到儒家思想与对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找到其与我国当代存在的冲突。  【关键词】:儒家思想;当代文化;冲突  一、儒家思想的界定、含义  儒家是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学派。儒家名字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孔子在早期曾从事了“儒”这一职业,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种思想不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社会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旁观者事件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比如“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让人不禁感到社会的冷漠,社会发展的“热”与社会出现的“冷”警醒着众人缓解乃至消除旁观者现象刻不容缓。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旁观者现象出现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达到“旁观者”向“敢为者”的现实转换这一目的。  【关键词】:旁观者;旁观者现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