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张德益(1990-),女,汉族,湖南常德人,研究方向:美术学。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
清朝是一个由满族所创立的王朝,自入关之后有国共达二百六十八年之久,当时以实质为宗旨,形成了证实文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学术见解,这里我们主要谈论书法领域所出现的成就。清朝书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清初期书坛对于明朝书风的继承和发展,以及碑学的萌芽;清中期书坛正式出现“帖学”与“碑学”的分流;进入清代末期,碑派书法及其带来的碑学理论,在学书者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影响力甚至波及海外。从碑学入手学书,已经成为学书者的一个首要渠道。不断的新的资料的发现,也为碑学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使其充满生机。
在清代中后期碑学书法勃兴之前,书法界都是帖学派,清代的帖学派,主要是指学习二王书法以及从中衍生出来的书法家的作品,既包含前人流传至当时的法书,也涵盖了翻刻拓本的法帖,同时还包括很少的一部分唐人碑版名作。就总体而言,这帖学的书法理论还是主要由以二王为主的作品当中总结出来的。
成书于康熙年间的《佩文斋书画谱》中,将书法理论分为“书体”、“书法”、“书学”、“书品”四个类别来进行论述,这是一种相对抓住了研究书论基本要领的分类方法。清代的书法理论中,这四个类别的作品很多,我们可以按照这个类别简单概括一下。
关于“书学”。这一类主要就是论述书法的本质。主要有杨宾的《大瓢偶笔》、王澍的《论书賸语》、程瑶田的《书势》、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冯班的《钝吟书要》等等。
关于“书体”和“书法”。这一类主要是包含讨论文字书体和书法技法方面的著作。主要有笪重光的《书筏》、蒋衡的《书法论》、王宗炎的《论书法十一则》、周星莲的《临池心解》等等。
关于“书品”。这一类主要是按照书品的方式进行书法品评,这种方法在清朝已经比较古典,因为时人多在书法创作中表露个人性情。这一类的著作主要有桂馥的《国朝隶品》、杨景曾的《书品》等等。
除开帖学派的这些代表理论著作,在清代非常盛行的还有书画录这一著录方法,它基本继承了明代书画录的形式和方法。首先出现的是孙承泽的著作《庚子消夏记》八卷,内容包含了从晋代王羲之到唐宋各书法名家作品,以及欧、褚、颜、柳等唐代楷书碑版。其它比较著名的书画录著作还有卞永誉所著的《式古堂书画汇考》六十卷、顾复所著的《平生壮观》十卷、高士奇所著的《江村销夏录》、吴升所编的《大观录》。乾隆七年,出现了一部《墨缘汇观》,这部书画录著中提到的多数法帖都在不久之后被辑入内务府,之后的《秘殿珠林》和《石渠宝笈》都是根据内务府藏品编纂而成。
随着书画录这种形式的日益完善,人们对于书法的现实状态也有了更多的看法。开始讨论书法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如:装裱、纸绢、尺寸等,认为真正的书法就是贯穿在这种外在物化形态中的一种精神,书画录的作用,就是标明书法的实情。随着帖学的衰微,书画录也逐渐不能与其盛期相比了。
进入清代中后期,碑学开始崛起,并大有压倒帖学趋势。随着金石资料的不断出土,使碑学的发展有了更大的助力。所谓“金”是指古代器物上的铭文;“石”是指碑碣、摩崖造像、墓志等其他石刻作品。
第一个撰写碑学派理论著作的是阮元,作为清代一流的考据学者,阮元的研究资料中有许多前人未知的碑刻作品,他以这些资料为基础,抒发己见,写成了《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这样的著名论著。进一步阐发和宣扬北碑派的人是包世臣,著有《艺舟双辑》一书,其中关于北碑的记述集中在《历下笔谭》这一部分。这二位是最先将金石学转换成书学理论的学者,他们笔下的碑学,是书学上的碑学。
清代后期,康有为所著《广艺舟双辑》一書,从基础上对阮元和包世臣的学说进行了否定性的论述,提出了“弃帖尊卑”的激进主张,在自己所建立的新的体系之上对北碑进行了一系列的阐发。自此以后,“碑学”成了清朝书法讨论的关键词。康有为的碑学理论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从《广艺舟双楫》中挑选出关键词,分类出不同的语境,就不难分辨出,其碑学要义了。碑学,一指考证南北碑刻的学问,属于金石学领域;二指书风,书写魏碑书体的风尚;三指“表尊卑,宣笔法”的书学。“碑学”是康有为发明的新概念,是与帖学相对而言的,用以分别书法的流派,所以碑学还有指称书法流派的含义。
“碑学”“帖学”也可以指两种学习书法的方法。学习书法首先自然是学习法帖,主要的学习理论也是根据法书和法帖总结而来的,并且时代每前进一步,就会加上一个具体的时代含义。随着出土文物的增多,金石学的兴起,在碑刻当中寻找书法留存、学书方法的现象应运而生,慢慢取代了法帖的作用,很多人摆脱法帖的影响,从碑学当中寻找新鲜的学书动力,学习北碑书法,用北碑笔法开发楷书、隶书、行草书的书家,被人们称之为“碑派”。
清朝是我国书学理论成果颇丰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思潮变化多样,各种思想交流融合,促进了书学理论向着更全面丰富的方向发展;其次,众多书家在风云变幻的大环境下不断做出的积累,也为书学理论成果的丰富奠定下基础。这一时期的书法理论著作,无论是在种类上,数量上,还是内容上,在我国的书法理论发展史当中,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对前人的归纳总结,也是一种梳理和发展,丰富了前人的理论成果,拓展和深化了研究内容,取得了较高的学术成就。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刘涛《书法谈丛》[M].中华书局,2012.
[3]中田勇次郎《中国书法理论史》[M].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
清朝是一个由满族所创立的王朝,自入关之后有国共达二百六十八年之久,当时以实质为宗旨,形成了证实文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学术见解,这里我们主要谈论书法领域所出现的成就。清朝书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清初期书坛对于明朝书风的继承和发展,以及碑学的萌芽;清中期书坛正式出现“帖学”与“碑学”的分流;进入清代末期,碑派书法及其带来的碑学理论,在学书者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影响力甚至波及海外。从碑学入手学书,已经成为学书者的一个首要渠道。不断的新的资料的发现,也为碑学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使其充满生机。
在清代中后期碑学书法勃兴之前,书法界都是帖学派,清代的帖学派,主要是指学习二王书法以及从中衍生出来的书法家的作品,既包含前人流传至当时的法书,也涵盖了翻刻拓本的法帖,同时还包括很少的一部分唐人碑版名作。就总体而言,这帖学的书法理论还是主要由以二王为主的作品当中总结出来的。
成书于康熙年间的《佩文斋书画谱》中,将书法理论分为“书体”、“书法”、“书学”、“书品”四个类别来进行论述,这是一种相对抓住了研究书论基本要领的分类方法。清代的书法理论中,这四个类别的作品很多,我们可以按照这个类别简单概括一下。
关于“书学”。这一类主要就是论述书法的本质。主要有杨宾的《大瓢偶笔》、王澍的《论书賸语》、程瑶田的《书势》、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冯班的《钝吟书要》等等。
关于“书体”和“书法”。这一类主要是包含讨论文字书体和书法技法方面的著作。主要有笪重光的《书筏》、蒋衡的《书法论》、王宗炎的《论书法十一则》、周星莲的《临池心解》等等。
关于“书品”。这一类主要是按照书品的方式进行书法品评,这种方法在清朝已经比较古典,因为时人多在书法创作中表露个人性情。这一类的著作主要有桂馥的《国朝隶品》、杨景曾的《书品》等等。
除开帖学派的这些代表理论著作,在清代非常盛行的还有书画录这一著录方法,它基本继承了明代书画录的形式和方法。首先出现的是孙承泽的著作《庚子消夏记》八卷,内容包含了从晋代王羲之到唐宋各书法名家作品,以及欧、褚、颜、柳等唐代楷书碑版。其它比较著名的书画录著作还有卞永誉所著的《式古堂书画汇考》六十卷、顾复所著的《平生壮观》十卷、高士奇所著的《江村销夏录》、吴升所编的《大观录》。乾隆七年,出现了一部《墨缘汇观》,这部书画录著中提到的多数法帖都在不久之后被辑入内务府,之后的《秘殿珠林》和《石渠宝笈》都是根据内务府藏品编纂而成。
随着书画录这种形式的日益完善,人们对于书法的现实状态也有了更多的看法。开始讨论书法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如:装裱、纸绢、尺寸等,认为真正的书法就是贯穿在这种外在物化形态中的一种精神,书画录的作用,就是标明书法的实情。随着帖学的衰微,书画录也逐渐不能与其盛期相比了。
进入清代中后期,碑学开始崛起,并大有压倒帖学趋势。随着金石资料的不断出土,使碑学的发展有了更大的助力。所谓“金”是指古代器物上的铭文;“石”是指碑碣、摩崖造像、墓志等其他石刻作品。
第一个撰写碑学派理论著作的是阮元,作为清代一流的考据学者,阮元的研究资料中有许多前人未知的碑刻作品,他以这些资料为基础,抒发己见,写成了《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这样的著名论著。进一步阐发和宣扬北碑派的人是包世臣,著有《艺舟双辑》一书,其中关于北碑的记述集中在《历下笔谭》这一部分。这二位是最先将金石学转换成书学理论的学者,他们笔下的碑学,是书学上的碑学。
清代后期,康有为所著《广艺舟双辑》一書,从基础上对阮元和包世臣的学说进行了否定性的论述,提出了“弃帖尊卑”的激进主张,在自己所建立的新的体系之上对北碑进行了一系列的阐发。自此以后,“碑学”成了清朝书法讨论的关键词。康有为的碑学理论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从《广艺舟双楫》中挑选出关键词,分类出不同的语境,就不难分辨出,其碑学要义了。碑学,一指考证南北碑刻的学问,属于金石学领域;二指书风,书写魏碑书体的风尚;三指“表尊卑,宣笔法”的书学。“碑学”是康有为发明的新概念,是与帖学相对而言的,用以分别书法的流派,所以碑学还有指称书法流派的含义。
“碑学”“帖学”也可以指两种学习书法的方法。学习书法首先自然是学习法帖,主要的学习理论也是根据法书和法帖总结而来的,并且时代每前进一步,就会加上一个具体的时代含义。随着出土文物的增多,金石学的兴起,在碑刻当中寻找书法留存、学书方法的现象应运而生,慢慢取代了法帖的作用,很多人摆脱法帖的影响,从碑学当中寻找新鲜的学书动力,学习北碑书法,用北碑笔法开发楷书、隶书、行草书的书家,被人们称之为“碑派”。
清朝是我国书学理论成果颇丰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思潮变化多样,各种思想交流融合,促进了书学理论向着更全面丰富的方向发展;其次,众多书家在风云变幻的大环境下不断做出的积累,也为书学理论成果的丰富奠定下基础。这一时期的书法理论著作,无论是在种类上,数量上,还是内容上,在我国的书法理论发展史当中,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对前人的归纳总结,也是一种梳理和发展,丰富了前人的理论成果,拓展和深化了研究内容,取得了较高的学术成就。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刘涛《书法谈丛》[M].中华书局,2012.
[3]中田勇次郎《中国书法理论史》[M].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