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学理论简谈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8408272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张德益(1990-),女,汉族,湖南常德人,研究方向:美术学。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
  清朝是一个由满族所创立的王朝,自入关之后有国共达二百六十八年之久,当时以实质为宗旨,形成了证实文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学术见解,这里我们主要谈论书法领域所出现的成就。清朝书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清初期书坛对于明朝书风的继承和发展,以及碑学的萌芽;清中期书坛正式出现“帖学”与“碑学”的分流;进入清代末期,碑派书法及其带来的碑学理论,在学书者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影响力甚至波及海外。从碑学入手学书,已经成为学书者的一个首要渠道。不断的新的资料的发现,也为碑学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使其充满生机。
  在清代中后期碑学书法勃兴之前,书法界都是帖学派,清代的帖学派,主要是指学习二王书法以及从中衍生出来的书法家的作品,既包含前人流传至当时的法书,也涵盖了翻刻拓本的法帖,同时还包括很少的一部分唐人碑版名作。就总体而言,这帖学的书法理论还是主要由以二王为主的作品当中总结出来的。
  成书于康熙年间的《佩文斋书画谱》中,将书法理论分为“书体”、“书法”、“书学”、“书品”四个类别来进行论述,这是一种相对抓住了研究书论基本要领的分类方法。清代的书法理论中,这四个类别的作品很多,我们可以按照这个类别简单概括一下。
  关于“书学”。这一类主要就是论述书法的本质。主要有杨宾的《大瓢偶笔》、王澍的《论书賸语》、程瑶田的《书势》、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冯班的《钝吟书要》等等。
  关于“书体”和“书法”。这一类主要是包含讨论文字书体和书法技法方面的著作。主要有笪重光的《书筏》、蒋衡的《书法论》、王宗炎的《论书法十一则》、周星莲的《临池心解》等等。
  关于“书品”。这一类主要是按照书品的方式进行书法品评,这种方法在清朝已经比较古典,因为时人多在书法创作中表露个人性情。这一类的著作主要有桂馥的《国朝隶品》、杨景曾的《书品》等等。
  除开帖学派的这些代表理论著作,在清代非常盛行的还有书画录这一著录方法,它基本继承了明代书画录的形式和方法。首先出现的是孙承泽的著作《庚子消夏记》八卷,内容包含了从晋代王羲之到唐宋各书法名家作品,以及欧、褚、颜、柳等唐代楷书碑版。其它比较著名的书画录著作还有卞永誉所著的《式古堂书画汇考》六十卷、顾复所著的《平生壮观》十卷、高士奇所著的《江村销夏录》、吴升所编的《大观录》。乾隆七年,出现了一部《墨缘汇观》,这部书画录著中提到的多数法帖都在不久之后被辑入内务府,之后的《秘殿珠林》和《石渠宝笈》都是根据内务府藏品编纂而成。
  随着书画录这种形式的日益完善,人们对于书法的现实状态也有了更多的看法。开始讨论书法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如:装裱、纸绢、尺寸等,认为真正的书法就是贯穿在这种外在物化形态中的一种精神,书画录的作用,就是标明书法的实情。随着帖学的衰微,书画录也逐渐不能与其盛期相比了。
  进入清代中后期,碑学开始崛起,并大有压倒帖学趋势。随着金石资料的不断出土,使碑学的发展有了更大的助力。所谓“金”是指古代器物上的铭文;“石”是指碑碣、摩崖造像、墓志等其他石刻作品。
  第一个撰写碑学派理论著作的是阮元,作为清代一流的考据学者,阮元的研究资料中有许多前人未知的碑刻作品,他以这些资料为基础,抒发己见,写成了《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这样的著名论著。进一步阐发和宣扬北碑派的人是包世臣,著有《艺舟双辑》一书,其中关于北碑的记述集中在《历下笔谭》这一部分。这二位是最先将金石学转换成书学理论的学者,他们笔下的碑学,是书学上的碑学。
  清代后期,康有为所著《广艺舟双辑》一書,从基础上对阮元和包世臣的学说进行了否定性的论述,提出了“弃帖尊卑”的激进主张,在自己所建立的新的体系之上对北碑进行了一系列的阐发。自此以后,“碑学”成了清朝书法讨论的关键词。康有为的碑学理论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从《广艺舟双楫》中挑选出关键词,分类出不同的语境,就不难分辨出,其碑学要义了。碑学,一指考证南北碑刻的学问,属于金石学领域;二指书风,书写魏碑书体的风尚;三指“表尊卑,宣笔法”的书学。“碑学”是康有为发明的新概念,是与帖学相对而言的,用以分别书法的流派,所以碑学还有指称书法流派的含义。
  “碑学”“帖学”也可以指两种学习书法的方法。学习书法首先自然是学习法帖,主要的学习理论也是根据法书和法帖总结而来的,并且时代每前进一步,就会加上一个具体的时代含义。随着出土文物的增多,金石学的兴起,在碑刻当中寻找书法留存、学书方法的现象应运而生,慢慢取代了法帖的作用,很多人摆脱法帖的影响,从碑学当中寻找新鲜的学书动力,学习北碑书法,用北碑笔法开发楷书、隶书、行草书的书家,被人们称之为“碑派”。
  清朝是我国书学理论成果颇丰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思潮变化多样,各种思想交流融合,促进了书学理论向着更全面丰富的方向发展;其次,众多书家在风云变幻的大环境下不断做出的积累,也为书学理论成果的丰富奠定下基础。这一时期的书法理论著作,无论是在种类上,数量上,还是内容上,在我国的书法理论发展史当中,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对前人的归纳总结,也是一种梳理和发展,丰富了前人的理论成果,拓展和深化了研究内容,取得了较高的学术成就。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刘涛《书法谈丛》[M].中华书局,2012.
  [3]中田勇次郎《中国书法理论史》[M].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并契合沿途国家的各种需求,跨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广博而深远。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常常使用各自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进行交际,而非语言行为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本文以身势语、时间段和沉默缄言等非语言行为为例,探讨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不同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旨在提高人们跨文化交流意识,正确使用非语言交际方式,避免由于无
摘 要:人类语言学不仅是宏观语言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是人类学的最重要分支。研究人类语言学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本文仅就人类语言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历史发展做一简单阐述。  关键词:人类学;人类语言学;定义;研究范围;历史发展  作者简介:谭璨(1993-),女,汉族,重庆市人,辽宁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近几年,网络流行新语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神奇的创造力值得引起研究关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类缩略类网络流行新语各具特点,构成规则多样,生命力或长或短,或昙花一现,或流传长久,故对其进行相关研究探讨尤为必要。本文根据其特征与成因,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以期找出适合其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聊天语;网络流行新语;缩略语  作者简介:于溪(1994-),女,汉族,江苏盐城人,在读硕士。  [中图分类
摘 要:日语具象性汉字词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和形象性这三大特点。经过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日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也表现出很强的具象性。  关键词:日语;具象性;汉字词;特点  作者简介:唐柳金,女,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2  具象性并非日语所独有,在其他语言中也能找到这一特征。例如我们的汉
中宣部规定,党校要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理论和法律知识纳入教学课程,以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人大意识和法制观念。此举可赞可贺。然而,一些党校的同志感到,要把这件好
摘 要:婺源县,古徽州六县之一,今属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1]婺源话属于徽语的祁婺片,由于行政区域的划分和地理位置等原因,婺源话多少受到赣方言的影响,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婺源多山,村与村之间方言都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以自己所在的村庄(土桥头村,土桥头村位于婺源西南部,毗邻乐平市和德兴市,其方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基点,寻找方言本字,一方面有利于对婺源方言进
目的:利用先进技术,建立医院制剂肾福康胶囊定性定量方法,获得更多反映该药内在质量的有效信息和数据,更好地控制医院制剂肾福康胶囊质量。  方法:1.肾福康胶囊中大黄酸、大黄
云南地不容(Stephania yunnanensis. Lo)系千金藤属(Stephania Lour)山乌龟亚属(Subgen. Tuberiphania Lo et M. Yang)植物,该亚属植物多种具有解热、镇痛、抗菌、消炎、抗心律失常以及抗肿瘤等生物活性等。在《中国植物志》中,山乌龟亚属植物分为2个组:地不容组(Sect. Tanscostula Lo et Yang)和山乌龟组(Se
南向坡地比北向坡地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大, 昼夜温差大,湿度小。在茶园种植坡向布局规划中,应因地制宜,合理种植,加强管理,从而减灾防灾,提高茶叶自然品质。 The slope to
摘 要:语言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状以及相关人群的精神思想。基于此,本文以日本现代的流行语为基础,从强调集团观念、强调个性自由、重视社会问题、具有开放性四个角度分析了当前日本年轻群体中的青年文化,意在从中探究当前日本年轻人的思想观念、生活状况和语言交流特点。  关键词:流行语;日本青年文化;自由职业观念  作者简介:胡嘉悦(1996-),女,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