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理论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1984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流于表层,缺乏规范和相应的理论作为支撑。基于此,本文试图探索班级“显性文化”的布置规范,把管理学的相应知识嫁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通过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构建班级形象识别系统的五个维度。班级“显性文化”确定后,探索有效路径,分阶段将班级文化内化成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品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班级特色文化;CIS班级形象识别系统;五重识别维度
  一、CIS班级识别系统提出的背景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提出“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在新时代下,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承载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一批又一批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所以,基础教育始终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而这个根本任务的落实,必须发挥具体践行基础单元的功能,也就是具有践行意义的优良班级文化的形成。
  笔者在外出学习交流参观的实践中,发现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流于表层,缺乏规范和相应的理论支撑。班主任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解存在以下三大问题:
  1.班级文化建设缺乏有效规划,导致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比较单一、片面、缺乏特色。往往因看重表层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忽视了表层文化向幔层文化和深层文化的转化路径研究,导致班级文化缺乏真正内涵,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让班级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很难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形成有效的促进。
  2.班级文化建设主体相对单一。基于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模式和思路,班主任通常拥有决定性的权限和地位,学生和家长则往往被排除在建设主体之外,这就导致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相对单一。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具体内容、管理细则、活动组织等基本是班主任一人说了算,而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遭到严重限制,学生处于被动管理的位置。这必然会压抑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影响班级文化的接受度。
  3.班级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管理。班级文化建设具有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所以,班级文化建设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和科学的规划。但从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来看,很多班级在文化建设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过于简单,文化内涵的建设途径也比较单一,很多后续管理措施不到位,这显然是不利于班级文化建设的。
  二、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及价值
  目前,CIS班级形象识别理论在我国中小学班级文化领域,还没有出现相关的研究,关于识别系统的研究目前都是在商业领域和高职学段。本课题旨在借鉴CIS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理论,结合目前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和优秀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解和实践,从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课程识别、公约识别五个维度,构建一套CIS班级形象识别系统(其中,CIS是英文Class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并通过这套班级形象识别系统的理论构建及实现路径的探究,为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指导班主任能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好自己班级的各种布置、学生成长发展品质活动、班级特色课程,并将自己班级的各种特征通过学生的行为、学校及社会活动向学校、家长、社会公众主动地展示与传播。打造具有个性和特色的班级文化,发展学生,也发展班主任,形成品牌效应,促进班级文化建设专业化发展。
  三、五重视阀下的CIS班级形象识别系统简介
  所谓班级特色文化,可以概括为“在班主任引导下,班级成员、家长利用和创设班级的物质、精神氛围、文化制度等元素,逐步在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能够为全体成员认可和公共遵守的价值观、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和共有集体舆论、学习风气、学习环境的总和。”班级特色文化是基于本班级家长的学历、经历、工作岗位以及班主任的学科特点、性格特点及学生的具体学情而形成的。不同的班级因为班主任和家长、学生的差异性最终会形成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而班级形象识别系统(CIS)是指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在此年龄段的心智发展规律和班级学生的成长目标,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好自己班级的各种布置、学生成长发展品质活动、班级特色课程,并将自己班级的各种特征通过学生的行为、学校及社会活动向学校、家长、社会公众主动地展示与传播,使公众在统一的教育环境中对该班级有一个标准化、差别化的印象和认识,以便更好地识别并留下良好的印象。建立班级形象识别系统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班级、学校、社会的活动传达班级理念、班级学生个性特长,树立班级形象。班级形象的建立过程本质上就是具有个性特长学生的培养过程。CIS班级识别系统主要由以下五个维度构成:
  (一)理念识别——MI(Mind Identity):班级目标与定位、班级价值观念和文化系统、班级个性与内涵、班级理念、班级使命,是班级核心宗旨和价值观的体现。
  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学情,而不同的学情就要求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一起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在目标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本班级的班级理念。比如,有些班级成绩不是很理想,班级理念可能是偏向励志、学习进步类的。有些班级是重点班,班级的理念可能就是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等。不同的学段,班级理念也不同,比如,小学低年级,班级理念更多的是健康快乐成长,而高年级,比如,初三、高三的班级理念就基本与升学有关。一个班级建立后,班级理念就体现了整个班在一个学习周期内最核心的目标和价值观。
  (二)行为识别——BI(Behavior Identity):行为识别是指在班级理念基础上所形成的用以实践班级理念及规范班级学生行为,并形成对外活动统一化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称。
  行为识别主要是班级对于纪律、学习、情感的规定,它代表班级的执行力和规范性。也就是說,理念识别是教师想打造什么样的班级,那么,行为识别就是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达到。行为识别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理念识别的动态表现形式。一种就是在班级内,培养优秀的班干部团队,建立在课堂、课外、宿舍等方面的规范,通过不断地纠正错误和表扬进步的过程,达到提升班级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目的;另外一种则是班级在校内外各种活动的表现,通过这些活动体现班级的各种特质,从而达到提升班级在其它班级、家长、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目的。对外的行为识别实质是对内行为识别的展示、延伸。行为识别是统一的,是在班级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旦确定,全体家长、教师、学生去执行。比如,一个班级在建班之初,其成绩排名倒数第一,班级的理念在短期内会确定为在某个时间段内去赶超第一的班级,相应的行为识别规范也主要在学习方面。行为识别同时也是动态发展的,一旦班级理念发生改变,相应的行为体系也会随着变化。上例中,如果班级成绩一旦上去,班级理念就会变为追求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相应的行为识别体系也必然发生改变。   (三)视觉识别——VI(Visual Identity):视觉识别是建立在班级理念识别和行为识别基础上的,是为了更好地将班级理念和班级行为传达给外界,为建立良好的班级形象而专门设计的班级班徽、班旗、班名专用字体、标准字体、标准色彩、辅助色彩、班歌等的总和,是班级形象和外观的展现。
  视觉识别这个维度的建立要特别考虑到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心智发展的特点。比如,班名的设置,小学低年级班级可以取名为萌芽班、繁星班、向日葵班等,一听到班级就可以猜出大概是几年级。小学高年级班级可以取名向阳班、曦德班等。初、高中的班级取名可以跟传统文化相结合,比如,《诗经》有云:“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可以取名“淇奥学堂”。这样的班名,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可以为班级特色课程的建设做好铺垫。颜色也是班级视觉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班级文化时,应该有一个主色调,这个色调的选择要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比如,一个比较沉闷的班级,在选择色调时要考虑红色,因为红色代表热情、活泼,而一个比较吵闹的班级,主色调可以选择蓝色,因为蓝色代表文静、理智。同时,不同的年级选择的色调也要有所区别,低学段以暖色调为主,比如,黃色、紫色,而高学段会根据班级实际去使用不同的颜色作为班级主色调。此外,班徽、班旗、班服的设计也必须要有一体化思想,同时要跟班级理念匹配。
  (四)课程识别——CI(Course Identity):班级特色课程体系,它是指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班级文化的构建要求而设计的相应课程体系,它是班级文化的展示平台以及班级文化的优化手段。
  班级特色课程体系的确定来源非常广泛,大部分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班级特色课程来源于班名。根据班名,班主任可以确定自己班级的特色课程。比如,上例中的“淇奥学堂”,这个班级的特色课程跟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融合,班主任就是希望通过学生学习历史故事,从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于是,班级特色课程就与历史故事有关。(2)班级特色课程的建立源于班主任的学科属性。数学教师的班级特色课程可能是国际数棋、奥数等,语文教师的偏阅读,英语教师的课程设置则会偏向于英语故事、英语配音,物理化学教师的则会偏向于实践操作等。(3)班级特色课程源于班级所存在的问题。有些班级学生普遍偏科,那么,班主任在考虑课程时,可能就会偏向于学习;如果班级男学生较多,比较浮躁,班主任则可以设置一些轻音乐欣赏、练字等课程。无论如何,班级特色课程是班级理念和班级行为的一种内化手段,对于班级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公约识别——CI(convention
其他文献
“音乐是世界共同的语言。”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和“排头兵”,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当前的小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状。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革新音乐课堂教学观念,转换音乐教学模式,创设适宜小学生喜爱的音乐教学“乐学情境”,通过活泼而富有童真的音乐课堂,而达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育人功能
在一次以计算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中,教师刚上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为检测效果,当场发下A、B两份测试卷各52份,共收回104份。(A、B测试卷见图1和图2)A问卷学生答题正确率约96%;而问卷B正确率却只有47%。  从问卷的结果可了解学生的学情盲区。其一,不知“算理”为何物。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只知道怎样将算式算对,而对于算理的理解却少人能清楚知道。调查问卷B中的第①题为例,学生知道如何列
【摘要】广州应教育部做出“延迟开学”和“停课不停学”的决策,教师开始参与到应用网络开展线上教学。学生通过网络或电视收看由广州市教研室组织各区骨干教师录制的课程,任課教师再进行在线答疑。然而,线上教学,学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不易提起兴趣,家长不易监管。本文以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线上教学为例,结合思维导图在小学生线上英语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总结,从而帮助学生
【摘要】《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通过课后一对一的合作学习,有计划地指导合作学习内容,有效使用竞争机制,能提升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课后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后;合作学习;成长  在践行课堂合作学习活动的同时,笔者也在不断探索和践行新的生生互动学习模式
【摘要】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村的环境也跟着改变,农村大部分年轻一代的家长不再像老一辈那样以种地为生,农村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越来越趋向城市化,他们没有太多的机会亲临大自然或者用心观察生活,学生们的写作素材受限,作文能写得很好的也不多,大都写得平淡无奇。笔者基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从观察生活、以演促写、指导读课外书、以说促写、写周记、写生活片段等方面探索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
【摘要】山区学校教师年龄偏大,教育信息落后,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不适应时代的要求,部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薄弱,无法适应新形势下课革的需要,加上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教师缺乏批判性反思与自我发展的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较弱,尤其是学科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专业引领”程度不高,这些已成为了山区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学校教学质量徘徊不前,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加强教师培训,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让作文教学更有成效,是所有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我在摸索中发现:运用小组合作方式,能使作文教学的课堂大放异彩。  【关键词】作文教学;审题;素材;小组合作  作文教学课堂上的感受怎么样?老师:难!学生:怕!可是,叶圣陶老先生说运用语言文字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里也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是
【摘要】用眼睛观察世界,用耳朵倾听万籁,用心灵感悟万物,生活的点滴、教材的经典、课外的阅读,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笔下的“源泉”,妙笔生花。语文教师要教会初中生关注生活,善于从身边积累写作素材,并利用素材,创新素材,不断提升写作水平,写出好文章。  【关键词】初中学生;作文;生活;教材;课外阅读  语文教师讲得最多的可能就是:得作文,得语文;得语文,得高考。由此而知,作文在语文科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摘要】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学策略改革与创新已普遍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小学数学作为整个小学课程中的基础性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突破长久以来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境,诸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实际数学知识运用能力较差等显著问题,数学教师势必要掌握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基于此,本文就以小学高年级教学为例,具体谈一谈一些在实际数学课堂上卓为有效的具体教学策略,希望能给相关教学工作者提
教材中“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具有独特而显著的作用。空间想象能力与学生的知识水平、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都有密切的关系。空间想象力是比较复杂、抽象的思维过程,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借助画图和渗透转化思想等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不断提高空间思雏能力。下面,笔者以教学高段“图形与几何”内容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学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