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调控介质:保护素D1的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u5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保护素D1 (protectin D1,PD1)是近期发现的由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enoic acid,DHA)衍生的生物活性分子,是机体一种重要的内源性脂质抗炎及促炎症消退介质. 目的 深入认识这个新的家族有助于探讨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其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内容 大量研究表明,PD1对多种炎性细胞的功能和多种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广泛的调节作用,能促进炎症反应及时消退,可改善多种疾病的转归.现就PD1的生物学活性、对炎性细胞及炎症相关疾病的作用作一综述. 趋向 随着研究的深入,必将全面地揭示PD1的病理生理意义、详细地阐明其效应机理,并最终研制出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新型抗炎药物。

其他文献
Gitelman综合征( GS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肾小管疾病,由编码噻嗪类敏感的钠氯同向转运子( NCCT)基因发生突变所致,在亚洲的发病率为1/40000~10/40000[1]. 患者通常表现
背景 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是现代胸外科手术麻醉中常用的呼吸管理方法,然而这种非生理性的通气方式会引起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 目的 分析总结OLV期间肺损伤的机制及最新研究进展. 内容 主要机制包括4方面:肺气压伤、肺容积伤、肺不张伤以及缺血/缺氧性损伤.以上因素促使肺组织分泌细胞因子、释放炎性介质,引发肺部炎症,造成生物伤
背景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失血性休克死亡率和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 目的 对失血性休克ALI的可能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内容 多核中性粒细胞(polymorph nuclear neutrophils,PMNs),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低氧诱导因子(h
背景 手术后失明是脊柱手术患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尽管发生率低,但其结果是灾难性的.因此,近年来该问题引起了骨科、眼科和麻醉科医师的高度关注. 目的 综述脊柱手术后失明的研究进展情况. 内容 阐述脊柱手术后失明的临床概况、病因和预防处理措施的研究进展. 趋向 对手术后失明病因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减少脊柱手术术后眼科并发症。
背景 局麻药(local anesthetic,LA)广泛用于神经阻滞、镇痛,其可能引起的神经毒性引起了麻醉医生的关注,其中关于此种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目的 分析总结各种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成员在LA神经毒性中的作用. 内容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LA的神经毒性作用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MAPKs是一种
背景 G蛋白耦联内向整流性钾通道(G protein-coupled inwardly rectifying potassium,GIRK)是内向整流性钾通道7个家族中的一员,基于GIRK通道的基因结构,传导性及其分布的广泛性,奠定了它在神经传导和膜兴奋性作用中的重要地位. 目的 疼痛的上行传导系统及内源性下行抑制系统中均存在GIRK通道的表达,文章将对GIRK通道与疼痛的传导机制作一综述. 内容
背景 烟草危害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约有吸烟者3.5亿,占全球吸烟总人数的1/3,其中成年男性吸烟率为66.0%,女性为3.08%.吸烟成瘾实质上就是尼古丁依赖,尼古丁依赖患者罹患各种慢性疼痛疾病的比例增高.临床和动物实验发现尼古丁具有镇痛作用. 目的 了解尼古丁具有镇痛作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及其研究进展.内容 尼古丁镇痛作用是通过乙酰胆碱受体(nAChRs)介导的,作用于α4
目的 探讨在采用相同治疗措施但不同护理干预方法下小儿支气管肺炎住院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78例,均采用相同治疗方案,其中前者采用常规护理、健康宣教、心理护理、雾化吸入和胸背部物理治疗,后者仅采用常规护理.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胸片总改善率分别为82.1%和61.5%,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观察组患儿的体温恢复正常、咳嗽消失、肺部啰音消失、气促消失、住院的时间均明显短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青光眼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0例青光眼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遵医行为、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的青光眼疾病知识、自我保健知识得分及遵医行为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能够规范患者
背景 吸入麻醉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其作用机理至今尚未明确.而缝隙连接(gap junctions,GJ)也是神经系统介导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可能是吸入全麻药作用的分子靶位之一. 目的 分析推测GJ及其介导的细胞间传递是否参与吸入全麻药的麻醉作用. 内容 阐述吸入麻醉药的机制,GJ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结构、分布、功能以及与吸入麻醉药作用的关系. 趋向 研究GJ及其介导的细胞间传递能为今后研究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