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美育构建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enyu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谐师生关系是中职学校成功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它所表现出来的是受教育者(学生)消除对立意识后与教育者(教师)在心灵上的真正交融,他们的关系属于各自主体的对象化的审美关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就是要用审美教育这一特殊的桥梁作用,保持教育中的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平衡性,成功地将学生的个体从自然的欲求状态过渡到理性的秩序状态,造就有创造性的学生个体,最终将师生关系由“他律”走向“自律”,实现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关键词:师生关系审美关系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5(c)-0214-01
  
  尊师重教师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长期以来稳定师生关系的传统思想和教育方式,在其影响之下,师生双方都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把学生看成一种责任和义务,学生则被动地接受和认可教师。而在中职学校,师生关系更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焦点问题,不时发生的师生矛盾冲突使课堂教学无法有效完成。那么在中职教育中要怎样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笔者认为,我们要达到真正意义的和谐师生关系,就要把教师和学生都纳入到审美范畴,让师生关系转化为审美关系,职业教育上升为审美教育。
  
  1 审美关系是和谐师生关系的立足点
  审美关系开始于个体的自我意识阶段,它是与动物区别的审美活动。审美关系是人类审美活动中的自觉能动地感受、认识和创造对象世界的美,以满足自己审美需要的一种主体性审美联系。马克思把这种联系称为“关系”,这也是区别人与动物审美活动的根本性特征。
  师生审美关系是教育和学习生活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教学相长”四个字完美地概括了师生关系其实是一个动态的审美关系,它的建立需要一个具体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丰富教学经验,不断充实知识,以事业的成就感和育人的崇高感转化自己的心灵;学生在教师的人格魅力下规划自己的未来,在知识的增长中不断改造自己。如此一来,师生活动就变成了双重的自我建构活动,彼此都获得了认识上的进步、心灵上的愉悦。所以说我们把师生关系一同纳入审美关系来考察是科学的。
  教师和学生审美关系下说诞生出的美的力量,能使师生关系契合在“真”、“善”、“美”的价值标准上让师生关系出“他律”状态走向“自律”状态。在中职学校,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主要体现为受教育者(学生)对教育者(教师)的对立情绪,这不仅阻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进一步激化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所以,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李泽厚看来,审美的功能具有多样性,一方面,审美自身存在目的性的价值;另一方面审美对道德的培养和对真理的认识也有促进作用。以美启真、以美储善、寓美于乐,美的力量诞生于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感受快乐,实现自我的过程。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习已成乐事,就不存在外在的胁迫性,学生自觉遵守师生关系和学校教育的规则也就不容分说。
  师生之间的审美主客体关系是在教育和教学的二重化功能下产生出来的。在师生关系被简单机械的规则(校规、考试制度、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支配等)所操纵时,教师和学生之间感到只是疏远和陌生。由于教师和学生各自失去了主体追求的目的性,从而在教育和学习活动中没有产生对象性的审美需求。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中职学校的办学宗旨虽然是以就业为导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只要学得一技之长就可以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让学生在付出中转变,在实习实训中成长在不断的磨砺中发现自身价值,获得审美愉快。同时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获取职业成就感,这样师生关系在教与学中实现了各自的价值观,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成了自我实现的条件,审美关系也因此而确立。
  
  2 理性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失衡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搁浅地
  2.1 纯理性教育产生隔离,师生关系走向分裂
  理性教育下,学生成为了众多对象实现目的的工具。在纯理性的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内在价值变成了一种有用性,师生关系的出发点首先考虑的是关系所服务的结果,子女就业、学校声誉、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等等,不自觉中学校、社会、家长代替了师生关系中的教师和学生。所以,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构建中,缺少个体性的审美需求,师生之间的审美关系也就很难形成。
  师生关系因隔阂而日益淡化。中职学校的学生,知识、思想素养普遍达不到教师的理想水平。因此,学生一入校,便注定了他们和教师间的不和谐,教师愈冷漠,学生愈叛逆。由于没有审美方面的不需求,他们之间就很难建立真心真意的依依不舍的情谊,所以,一个是心不在焉、一个不服管教。
  2.2 情感教育消解痛苦,师生关系走向融合
  情感教育实现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情感属于精神范畴,也是人区别动物的特征之一,他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这种体验属于人类灵魂中最真实的体验,他的产生也伴随着教师与学生审美关系的主体性出现,实现在教师与学生关系关系上的认可与排斥,为师生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准确的信息,以致在心灵上实现真实地交流。伟大的教育陶行知老先生就说过:“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真正的人格教育”。为此我们要重视情感在教育中的力量,实行适当的感性教育,以抹去理性教育给师生留下的创伤。
  情感教育是一种“没有言明的要求”,它是以情感的约定来为对方实现价值。在情感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摆脱了功利性的枷锁,师生完全以独特的身份自由地行为,行为的结果并不知道也无须知道。教师和学生淡化目的,注重过程,这既是艺术审美的要求,也是人生审美的精髓。教师和学生各自在没有确定的“目的”中实现“价值”,感受着教育和学习所带来的审美体验。
  
  3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审美教育为切入点
  审美教育让学生个体从自然的欲求状态走向社会秩序状态,使学生个体主体意识统一。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把人从欲求状态的自然人变成能自觉遵守秩序的社会人,让人达到自然欲求和社会理性的统一,把学生的人格上升到道德高度,这也是我们实行人性化教育的根本着手点。在中职学校,学生在向教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差生进步,优生更优,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有了新的尺度,师生关系日益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审美教育举足轻重。
  审美教育是一种以深刻性、特殊性、自由性为特质的特殊教育方式。审美教育是审美活动与教育活动的结合,是人类传授现有审美文化并启迪新的创造的一种活动。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许多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只有建立在审美关系上的师生关系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学校教育可以千姿百态,但教育规律却只能“千篇一律”,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态也不是“貌合神离”的相处,教育的发展是人的全面进步,师生关系的和谐只能是二者心灵上的完全相融。
其他文献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独有的一个审美范畴。现今学界对唐诗、宋词中的意象研究着力较多,而对散曲中的意象关注较少,尤其是对于明代重要散曲家薛论道散曲中的意象几乎没有关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当然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有许多想说的话未讲,有许多疑问未提,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了。近几年,我们在优化小学
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是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如何做好双语教学课程设计上的衔接,在低年级进行双语教学的推进可行与否,以及进行该采取的模式,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袁瑢是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她尊重实践,勤于研究,善于总结,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得实,教得活。 一 教得实,就是教学目的明确、具体,便于落实;教学过程不求表面形式,
把握情境教学的原则,运用到语文课堂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钱谦益是清初著名的诗学理论家,他对前后七子诗派的批评是其诗学理论构建的重要内容和现实要求。钱谦益与前后七子之间的关系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前后七子诗学对钱谦益的影
由于CAI课件信息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传播效率高,用它辅助教学后,教师掌握的习题量大,类型全,质量高,能为学生提供形象资料,扩展知识领域,开扩视野
铁道部制定颁布的铁路“十一五”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明确了铁路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目标,指导铁路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铁路行业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的改革,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
混凝土桥梁开裂是工程中比较常见的病害。本文介绍了混凝土桥梁裂缝产生的种类、原因及一般处理措施。结合工程实例,分析裂缝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