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自主选择的课程体系培养与世界对话的未来人才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e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关村一小与“做最好的我”之一
  编者按: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倡导以人为本的逻辑起点,强调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鲜明地提出“自主发展、主动适应、自我超越”的办学理念。在全体教师“雨丝征集”基础上,学校形成“做最好的我”的核心价值观,倡导人人都有想法,人人都能创造,人人都会成功,充分挖掘每一个人的自主发展潜能,追求生命个体的多元价值,逐渐形成了以文化自觉为核心的自主管理理念,不断追寻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构建以自主选择为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课程体系,培养与世界对话的未来人才;打造以自主发展为核心的卓越教师团队,努力用文化自觉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
  2012年3月的一个午休时间,我到操场上看校园排球赛,发现几个男生在一棵大树下,围着一个“琥珀”在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我仔细看了看被孩子们议论着的那颗“琥珀”,椭圆形,半透明,颜色比桔黄色深一点,紧紧粘在树干上,我心中约摸有了判断。但看到孩子们一脸发现新大陆的兴奋劲儿,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趁机鼓励同学们成立一个琥珀研究小组,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琥珀知识。孩子们一听兴高采烈,纷纷叫好。
  回到班里,孩子们先是查阅书籍,但未得到有效信息,于是在科学课上主动向老师咨询,科学老师引导孩子开动脑筋看能否用别的方法来证实或证伪这块“琥珀”。有个孩子开动脑筋,把取下来的部分“琥珀”放在湿纸巾上,观察其变化,如果是真的琥珀肯定不会因为温度和湿度而发生形状上的改变,但两节课过后,这块“琥珀”居然慢慢融化了。这一简单的实验初步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质疑的种子。稍后,他们开始上网查资料,找图片,搜集和整理琥珀的基本特性和形状,经过多方求证,他们终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证明了学校里发现的那块并不是琥珀,而是一块普通的树胶。
  尽管结果有些失望,但是查阅资料、多方咨询和实验的结果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和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三年级2班的孩子们开始为大自然的种种现象而着迷,他们自发到学校小花园观察记录昆虫活动,到学校的“空中花园”温室观察植物的生长,悄悄观看生物角里鸽妈妈孵蛋,甚至在火辣辣的太阳下观察日照的角度和时间对于树叶生长速度的影响……
  一个藏着孩子们很多个小秘密的校园,一群爱提问题、寻根逐本的孩子,许许多多引导与守望着孩子们自主学习、自主成长的教师……在这所充溢着孩子们快乐、思考与探索的校园里,“琥珀研究小组”的故事每一天都在发生,也正是在这样点点滴滴的研究体验中,孩子们在自内而外的主动追求中不断成长,不断积蓄着向更高、更远进发的力量。这深植于每一个中关村一小人心中主动发现、主动追求的力量,源自于学校多年来对于自主教学的不断追求与实践。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能力为切入点,以多元化、开放性的自主课程体系为载体,以深植于教育问题情境的研究性教学为手段,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成长与人格完善为最终指向,以“温暖、朴素、灵动”为核心的自主课堂与和以“丰富、体验、研究”为核心的自主课程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这正是中关村第一小学多年来不断倡导的以“自主”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创新实践。
  ■ 追寻温暖、朴素、灵动的自主课堂
  好的教育源自好的师生关系。我们认为,能够激发学生们主动参与的课堂必须是温暖的,温暖的课堂首先是安全的。在中关村第一小学的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毫无顾虑地和老师交流、和伙伴研讨,因为在他们的眼中,老师是提供帮助的,伙伴是分享智慧的。我们认为,能够激发学生们主动实践的课堂一定是朴素的,朴素的课堂首先是基于学生起点的,孩子们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思考点,并且就地取材发现问题的本质,探寻问题的解决之道。我们还认为,能够激发学生们心有灵犀、豁然开朗的课堂还应当是灵动的,没有众多条条框框的约束,可以随着孩子们活跃的思维而跳动,甚至飞跃,因为创新性的思维正是这样产生的。温暖、朴素、灵动共同构成了中中关村第一小学近年来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自主课堂的突出的特点。
  在这样一种课堂文化中,我们逐渐转变了教与学的关系,开始把学生学习的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心,逐渐实现了自主教学的“三个转变”,即从讲授到交流,从教材到学材,从“接球”到“发球”。从讲授到交流,强调改变惯有的教师单方面讲授的方式,注重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意义协商,关注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知识创生与构建;从教材到学材,强调为学生的学服务,注重以学生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材的使用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从“接球”到“发球”,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回答问题的能力。“接球”是对别人思路的一种被动的回应和延伸,而“发球”更多依赖的是自己的主动思考与需求,会“发球”的孩子才能获得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支持。
  在这样的探求中,中关村第一小学自主教学的流程不断完善与细化,形成了以“10 30>40”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流程体系,即学情分析、教师导学、自主探究、梳理提升、课后拓展及课后反思。“10 30>40”强调在教学流程中,自主探究,包括交流评价和学生互教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老师们在实践教学中逐步梳理提炼了一系列10分钟自学策略,如“学习方案”导学、“问题链”探究、“小先生助教”、“已知—想学—已学列表”活动,以及全班参与的反思式问答等,并逐渐形成如问题记录单、课堂观察表、学业质量跟踪手册、学困生导师制等一系列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就这样,学生在不经意间逐渐成为课堂的核心,课堂在不经意间逐渐跳出原有的教的惯式,变成一种自主的学习的空间。于是,研究、质疑、发现、调整成为学生们学习生活的常态,自主的气息也在这种常态中蔓延至整个校园。
  ■ 开拓丰富、体验、研究的自主课程
  比尔·盖茨说:“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往往隐藏着你人生所有的奥秘。”其实,在我们的课程中,也隐藏着孩子们人生的秘密。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在学校“成人、成才、成功”的培养目标的指引下,中关村第一小学课程建构主要指向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学会欣赏不同的事物,引导学生在体验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持续发展自己的潜能。由此,学校着重加强了课程建设的丰富性、可选性与实践性。   至2005年为止,在学校“校本课程研究中心”的引领下,我们已经构建了校本课程的“特区”模式,完善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流程,构建了“三个结合”、“四大门类”、“五个板块”、“六个完善”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体系。近年来,我们又在原有特色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开始“放大”课程建构的整体框架,打破学校课程设置的原有模式。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动态、开放与多元,既关注学生的需求,也关注社会的需求;既充分利用教师的优势,又充分挖掘社区的资源;在课程形式上,强调个性化的组合,这种组合既有必修课程,又有选修课程,既有学生的自主选择,又有教师的恰当引导;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整体性与过程性的统一,主要表现为学生成长档案袋的整理、学分体系的建构,以及突出特长学生的表彰。基于此,在原有特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学校逐步形成了特色校本课程与菜单式自主选择课程相结合的新的课程体系。
  “菜单式”自主选择课程是中关村第一小学自2010年10月开始进行的一次创新性的课程改革实验,在授课方式上打破了惯有的讲授式,以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等深度参与的方式为主,强调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项目参加,进而在快乐的课程体验中自主成长。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学校已经在课程设置方式、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资源管理、课程效果评价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初步的菜单课程网络。目前,学校开设的菜单式自主选择课程总量已经达到63门,参与教师有39位,课程内容涉及科技、艺术、体育、心理等多个领域。“选择”给学生提供了公共生活空间,孩子们在选择中学会了思考与承担责任,体验了大量的动手实践活动,学到了更加开放和丰富的课外知识,动手实践意识和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学校的开放极大丰富了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同时打破了学校教育的局限。我们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区域资源,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和形成了以“资源丰厚、渠道多元”为主要特征的课程资源群,包括林业大学百奥协会、北京教学植物园、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中国科学院等,为学生走向社会,实践体验,培养能力提供了更加广阔与坚实的学习实践平台。目前,我们已经有几百名学生走进航天城、上千名学生走进中科院。此外,在学校目前正在开设的“菜单式”自主选择课程中,也有大批的社区资源融入,如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四位博士开设的“神奇的物理学”课程,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研究员开设的“丰富多彩的野生动物世界”课程,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两位博士开设的“自然观察家”课程,以及“航天知识”课程、“小记者”课程、博物馆课程等。
  2011年9月1日,我们又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正式成立“中科院早期人才培养基地”,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开展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基于实际问题设计研究方案,体验研究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研究的意识,强化研究的科学态度,掌握研究的科学方法。在去年的科技节上,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陈梅雪博士为学生做主题为“地球上的水”的知识讲座。在谈到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省问题时,六年级的曹安琪同学提出了到底手绢和餐巾纸哪个更卫生、环保的问题。在陈博士的建议和支持下,曹安琪与同样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同学组成了课题小组,他们多次来到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的水环境实验室,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出了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在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学生们进步着、成长着。他们积极撰写研究报告、科学小论文,参加北京市和全国创新大赛、金鹏论坛等活动,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基于学校资源群的不断扩大,学校也进一步把原有的“少年科学院”更名为“中关村第一小学创新学院”,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丰富机构功能,搭建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平台。近期,学校校本课程研发中心又在教师自主申报的基础上组建“中关村第一小学课程研究项目组”,基于学校原有的“菜单式”自主选择课程的实践,丰富学科内涵,统整学科资源,进一步打造更具时代性、前瞻性的自主课程体系。
  不论是自主课堂教学体系的建构,还是多元化、开放性课程体系的建构,带给学生的都是一种真实的、学术的、积极的、主动的学习体验,都是一种基于个体发展需求的学习过程的设计与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成人、成才、成功的学生文化逐渐形成,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架。于是,一个充满了主动探究、分享协作气息的校园也悄然形成,许许多多课堂内外的“琥珀研究小组”的故事,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也像呼吸一样重要,孩子们成为校园关注的焦点、社区关注的焦点、社会关注的焦点。
  □编辑 王雪莉
其他文献
高质量的作者群规模和数量直接影响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打造和建立一支高水平作者队伍是实现期刊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为不断吸引并扩大《煤炭科学技术》核心作者群,编辑部
提振首都的职业教育应转变发展模式,以供给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转变;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为主导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学校和企业为主体的模式转变。因此,深入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怎样有效推进均衡发展,如何发挥督导的监督保障作用?6月14日,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办公室
我国义务教育的“两基”达标,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实现了一个大国的义务教育的普及,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两基”巩固提高的一个后续工程,是新的历史阶段的更高要求。  ■ 正确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均衡”和“发展”是有区别但又不可分割的两个维度。推进均衡发展就是将提高义务教育的均衡水平和发展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均衡是相对的,发展是硬道理。均衡是义务教育系统中诸因素矛盾运动的阶段性状态,而发展是打
专家简介:  文喆,曾任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兼北京教科院副院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咨询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专家组成员、国家督学、教育部课改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  主持研究“北京市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撰写的研究报告获第六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教育科学研究》、
高校科技期刊是我国3大科技期刊源之一,具有科技人才培养的优势条件和社会功能,并获得了重要的创新成果.但近年来,许多高校科技期刊没有顺应新媒体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为原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通过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
建立科学全面、可操作性强、公信力强的教育质量评价与追踪体系是提高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增强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确保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
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是依法治教的客观需要,也是落实《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制度,是继“两基”督导评估制度之后,新时期推进义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义务教育法》和《规划纲要》的明确要求,是国家发展教育的基本国策。因此,有必要在国家层面规定均衡督导评估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标准,明确最基本的要求,使得各地均衡发展实现程度具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无法回避的一道艰深命题。破解这道难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而基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