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来源 :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xia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在其建设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建设内容。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既要正确认识农村信息化及其相关问题的关系,又要把握我国农村信息化的特殊性与重要性,理清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选择科学的发展策略。本文认为,政府主导和多方参与是农村信息化的基本策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是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区域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的着力点,资源整合是加快农村信息化的首要任务,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是加快农村信息化的核心和重点。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 建设发展 思考
  
  Current speeds up the countryside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ponder
  Zhai Wuquan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formation is a historical process,while it has different content in different period.At present,the development of our rur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should choose a scientific strategy based on well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formation and other issues,grasping its particularity and significance,and sorting out its problem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The article believes that its fundamental strategy is government leading and many units participating,its target i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despreading;The focus for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is combining the regionality and speciality,its most important task is resource integration,the essential and emphases is exploring and utilizing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Keywords:Rur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0079-03
  
  信息化既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1,2]。农村信息化是我国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和进展。但当前,我们对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尚需进一步提高,农村信息化的理论还不够成熟[3,4],尚存在着边远贫穷地区的农村信息化水平非常低、城乡“信息鸿沟”和“信息最后一公里”等突出问题与难题 [5~8]。本文结合新的形势和需求,针对这些问题,就如何进一步加快新时期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一些思考。
  
  1.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1.1 农村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农业的基础。
  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是紧密相关的。农业信息化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没有农业信息化,就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农村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最终体现。要在农村实行信息化,必须使农民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环境,培养和提高农民的信息技能,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经营观念,并对农民提供信息化服务,使其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掌握一定信息技术。
  1.2 农村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包含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等多方面,涵盖了“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而信息化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特征,也就是只有当信息网络技术充分地应用于新农村内涵的要求当中,所建设的农村才可以真正地称之为“新”农村。利用信息化可以提高与完善农村公共基础的设施条件、活跃农村文化、提高农民素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等等。总之,“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管理民主”需要农村信息化、“乡风文明”需要农村信息化。
  1.3 农村信息化是信息化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12月联合国提出“建设信息社会新千年”宣言后,2005年又通过信息社会突尼斯议程,明确提出要建设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知识,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信息社会[14]。在国内,我们正处一个和谐提升、历史跨越的重要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人享用信息技术,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2006年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的主题是“让信息化惠及全民,推进和谐社会建设”,《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则明确指出,信息化是覆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当前,我国农村人口与地域仍处于绝对地位,建设信息化社会离不开农村的信息化。只有农村地区实现了信息化,才能实现我国的信息化社会建设的目标。
  
  2.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农村信息化的软、硬件条件,有了明显改善[3,5,6,7,10],已由起步阶段的信息技术在“三农”领域的试探性应用和经过1990年代的系统规划、网络技术的综合应用,发展到具有信息的采集、发布传输和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能力,初步形成一个以门户网站为主、多种技术并举,包括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医疗教育等在内的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多个方面的信息化体系雏形。服务内容已由当初仅能提供单一的信息专项服务,发展到可以提供包括政策法规、新闻资讯、娱乐卫生、务工就业、教育科技、市场供求等等多方面的信息。服务目标已由当初主要是解决农产品的市场问题和农民的收入问题,转变为主要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问题。
  虽然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距离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尚有一定差距,尤其是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发达国家及国内其他行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还刚起步,个别地区甚至处于萌芽状态,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2.1 发展规划不够,使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不少部门都建起了与涉农相关的服务网络或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据统计,目前全国涉农信息网站6000多家[10],为“三农”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缺乏统筹安排和长远规划,涉农网站多集中于北京和沿海省份,且信息重复、面目相像现象十分严重。同时,一部分地方政府单独规划,使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存在盲目性,建设步伐不一,人为造成“信息孤岛”现象亦十分明显。
  2.2 基础设施落后,使农村信息化快速发展受到钳制。
  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对农村信息化的支持功能还不够强。同时,广大农村计算机的拥有率还很低。涉农信息大量滞留在互联网上,难以被“三农”有效掌握利用、创造价值。另外,农村地区缺乏现代信息技术,覆盖全国的涉农信息服务网络还很少,很多地方还以广播、电视作为传播媒介,计算机网络和传统媒体在推进农村信息化中没有实现优势互补。
  2.3 农村经济处于爬坡阶段,使农村信息化的作用发挥受到制约。
  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普遍偏低,特别是偏远山区和西部落后地区农民收入还非常低,对于农村信息化的热情不高。在一些地方即使当地政府己经建设了信息化平台,当地居民由于收入太低而放弃使用信息化设施。据发达国家的经验[3,10],只有农村居民收入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把资金投入到信息的利用上。另一方面,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难以尽快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加之很多农村地区信息化队伍的培训工作也没有同步进行,一些地方已经有了基础设施平台,但还没有相配套的技术人员作指导,使设施的利用率低,导致一些信息化设施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同时,相应的服务宣传工作缺失,使很多农村居民无法接受信息化的生活方式,对信息化的优点认可度不高,导致居民利用信息化的生活方式热情不够等。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息化的推进步伐。
  2.4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涉农信息需求。
  信息化是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器,能对产业化进行提升。但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特别是农村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相互依赖的。农业的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但在规模小时,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
  2.5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使农村信息化快速发展遇到羁绊。
  国际上农业的竞争是信息支撑能力的竞争[3,4]。我国加入WTO之后,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要面对国际、国内的大市场,如何通过信息引导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近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些国家设置了一些技术性贸易壁垒,其实质也与我们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对国际农产品安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动向了解不够等有关。另一方面是信息开发利用程度不够深入,突出表现为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比较落后,信息发布、传输滞后等。
  
  3.当前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若干策略
  
  3.1 政府主导和多方参与是农村信息化的基本策略。
  人人都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是确保社会长治久安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保证。建立服务型政府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深入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服务型政府的核心内涵是尽可能地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而农村信息化核心或内涵中的许多内容,都属社会性和公益性的,具有公共服务产品的属性。如涉农信息服务产品和信息技术,就具有很强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农村公共信息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交易无法沿用很多工业产品或信息产品交易的原则和赢利模式,即“市场失灵时”必须由政府部门发挥其主导作用。因此,为“三农”提供公共服务自然也是服务型政府的题中之义。对于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水平仍较薄弱,尚未构成对信息化的强劲市场需求,还无法用“挣大钱”的思路来铺垫信息网路等基础设施,此时,必须由政府部门承担“市场失灵的风险”。比如,2000年安徽省在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阶段的信息网络建设时,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激励措施,全省按照“四个一”的标准,在4000多个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站,迅速建成了省级农村信息化网络体系,为全省农村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加入WTO之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必须符合“绿箱”政策。目前,许多WTO成员单位特别是发达国家,已形成一整套多层次多样化的农业支持方式和方法,如提供信息服务与支持等,以不断地增强本国农业的竞争力。美国、法国、日本等都有完备的农业信息网络与信息服务体系。早在1917年,美国政府就开始发布农业信息市场报告;在2001年美国政府用于农业信息技术的费用已达到13亿美元。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印度也为5亿多每天生活费1美元以下的农民进行农村通信计划建设。
  另一方面,在国外,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其信息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也越高,除政府部门外,各种社会或者商业组织都可以成为直接的信息服务主体,政府从中扮演组织推动和监督管理者的角色。
  因此,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和国内外实践表明,政府主导和多方参与应作为当前及其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农村信息化的一项基本策略。
  3.2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是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目标。
  信息技术本身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发挥倍增作用[4,13]
  农村信息化的终极目的是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涉农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和普及程度更是衡量农村信息化水平的主要技术参数,其研发目的是为了促进农村信息化[5,6]
  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时期。4.9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3]。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涉农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将给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而涉农信息技术的普及利用的基础是较高的劳动力素质。要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必须借助当代信息技术方能实现科技文化知识的迅速普及,如通过远程网络教育平台,能解决几亿农民的教育问题;要实现农村管理经营科学化,必须依靠现代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技术等。同时,农业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模糊性和随机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复杂性,制定有效的农业决策,需要多学科、多知识的综合利用,而综合利用必须依靠信息技术。而先进的农业生物技术、机械技术、畜禽饲养技术等现代化农业技术则越来越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这几年,安徽省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先后建立了县乡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农村远程教育系统、乡镇雨量自动监测服务系统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政府服务的效率。
  3.3 区域性与专业性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的着力点。
  我国农村是一个涵有多种社会要素的集体,仅就信息需求而言是多种多样的,它决定了农村信息化的推进,需要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从地理气候条件看,我国农业生产存在显著的时空变异性、灾害的突发性和市场的多变性特点,在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种养殖区域、种养殖习惯,其突出表现是农业种植、养殖的区域性、季节性,继而决定了涉农公共信息服务,既要有地域性与阶段性,又要有全面性和专业性。也就是说,针对农村经济活动中的某一种具体对象,某一项具体农艺措施,或某一个具体的生产过程,建立计算机应用系统以进行智能化的生产经营管理,是未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步骤。如美国研制成功的棉花集成管理系统[9],已在提高棉花产量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另一方面,新时期农村的信息需求出现的新变化,决定了信息化发展中的信息内容与服务要与时俱进,因时因地因需发展农村信息化才能快速推进。比如近年,针对劳务输出大省安徽的实际,安徽农村信息化工作中不仅及时提供务工就业信息,还及时开设了“农村劳务技能培训专题”信息服务,使几十万农民受益。因此,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的着力点应放在区域性和专业性上。
  3.4 资源整合是农村信息化快速推进的首要任务。
  目前,数据库、系统模拟、人工智能、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单项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等网络技术也日趋大众化。但是,现代农业对信息资源及信息技术的综合开发利用需求日趋综合化,单项信息技术或单一网络技术往往不能很好满足用户实际需要。因此,分散、混乱、封闭的涉农信息资源共享和集成问题,多种信息技术的结合与集成、多网功能合一等,将是农村信息化的首要任务。
  综合化(或结合化)是农村信息化的大趋势。目前,一是多项信息技术的综合,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模型库和知识库系统、多媒体技术、实时处理与控制等信息技术的综合;二是信息技术和农业科技的结合,如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核技术、激光技术、遥感技术紧密结合,可使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得到改进,农业现代化经营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等网络技术应用于农村,不但能及时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技术问题,而且能降低农业和农村信息的获取成本。基于不同网络系统,处于不同地域和不同条件下的生产者,可以采用不同技术和方式获取农村信息。但多网分散现象,导致接入费用与农民收入有一定差距,从而制约了农村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推进‘三网融合’”,这无疑为农村信息化明确了方向。
  再者,对国内的众多涉农网站,必须加以整合。为此,必须制定有序的涉农信息分类标准,采用先进信息网络技术,建立集多种农村信息于一身、多种信息传输渠道为一体的高速、宽带和全国性的农村信息网络体系。
  近几年,安徽省在“三网融合”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其基本思路是全省打造一个统一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平台”,将互联网、广电网和通讯网有机集成在一个平台上,所有用户可以按照各自习惯、爱好以及方便程度,通过各自途径通过该平台共享信息服务。除满足了互联网用户的服务需求外,无线电话用户可以通过“致富WAP”登陆平台,实现信息浏览检索;有线电话用户可以通过“农信通”专用电话一键进入平台,享受多种服务;电视用户可以通过机顶盒收看该平台提供的涉农电视节目、视频课件和各类图文等信息。经过几年的试验,仅有线电话用户已突破30万用户,显示出了强劲发展潜力。据测算,按照此标准将全省各行业各部门的涉农信息资源统一整合到该平台上,每年仅直接节省1500万元。
  3.5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加快农村信息化的核心。
  信息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1,2]。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亦是农村信息化的核心。
  在展化在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上,一要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这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关键。21世纪,信息资源已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三大资源(物质、能源、信息)之一,信息活动已渗透到各种社会活动之中。二要科学掌握信息资源属性,即信息资源必须与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实际活动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涉农信息资源除具有一般信息资源的特性外,还具有散、杂、多的自身固有。同时,根据信息分布和信息需求的特点,合理设置信息采集点,制定科学的信息采集方案。同时要加大技术投入,开发大型农业信息应用系统,研制开发信息采集处理应用软件,以提高信息处理效率。要保证信息传输网络畅通无阻,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发布信息,使它们有机组合与协作,使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得到快速、稳定、大容量的交换和共享。三要采用正确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法,就是在掌握信息资源活动规律的基础上,采取观察分析法、理性思维法和社会调查分析法进行资源开发利用。
  
  4.结语
  
  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在其建设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建设内容、不同的侧重点。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必须既要正确认识农村信息化及其与相关问题的关系,又要客观把握好中国农村信息化的特殊性。同时,还必须全面厘清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农村信息化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又是新农村建设必须借助的不可替代的技术手段,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将始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伴相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和手段。
  
  参考文献
  [1] 朱高峰.论中国信息化之路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 》2003 (3)
  [2] 堺屋太一.《知识价值革命》 东方出版社,北京:1986年12月
  [3] 陈良玉.农村信息化现状与趋势研究 《农业经济问题》2004(10)
  [4] 王人潮等.农业信息科学与农业信息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10月
  [5] 钟娟.我国农村信息化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农业网络信息》 2006(7)
  [6] 姚轶蓝.农村信息化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思考《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4(2)
  [7] 高正龙.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思考《农业网络信息》2005(10)
  [8] 梅方权.从农业现代化走向农业信息化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1997,20(4 )
  [9] 刘金铜.《精准农业概论》气象出版社,北京:2002年10月
  [10] 梁敬东 我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内涵与技术对策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 郭作玉.《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农业出版社,北京:2005年1月
  [12] 杨宝祝.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发展战略探讨《中国科技成果》2005(2)
  [13] 李明树.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智能机研究动态》2000(2)
  [14] 汪玉凯.2006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展望《信息化建设》2006(1)
  [15] 翟武全.安徽农网:农村信息化服务的实践 《决策》2008(1)
其他文献
教师是远程外语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以《综合英语》教学团队建设为例,探讨在远程教育模式下,教学团队的具体教学实践.团队通过具体教学组织活动和教学研究活动,探索个性
网络时代,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资源的信息资源,借助于互联网的全球化通信功能,实现了全球性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全球化再配置。在信息资源的全球网络化配置过程中,由于存在区域信
近年来,中国新闻传媒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也存在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甚至是消极的因素.面对"狼来了"的新环境,中国传媒业首先要做的是冷静分析"有挑战,就有机遇"的创业
<正>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管理,是整个疾控管理系统中的基础也是卫生事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实践性和区域性。通过疾控体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疾控中
电子政务是方便百姓办理业务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厦门市电子政务发展迅猛,政府各职能部门先后建设了一批服务民生的业务系统,给老百姓带来便利。同时,业务系统繁多也存在资源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开创者之一,在“新史学”理论的建构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是他晚年在对历史进化、历史规律、历史创造者等历史理论问题的研究中,勇于探索,敢
目的探讨松筋针非手术治疗肩周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进行治疗的8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针灸治疗方法,试验
红粘土作为一类典型的特殊土,在贵州分布较为广泛。由于其不良的工程特性,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引发塌方,滑坡等问题。本文结合贵州省红粘土路堑边坡现场调研的结果,对红粘
<正> 一、冲击脉冲测量法的基本原理在国际标准ISO2041-1975(E/F)中,冲击脉冲的定义是:"一种以运动或力的增减来表示的冲击激励形式.而这种增减一般在短于系统基本周期的时间
齐文化中民本思想是其重要内容之一.重视民众作用,注重爱民顺民富民安民,促进了齐国的富强,改善了齐国人民的生活状况,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