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孩子很敏感,也很容易激动,哪怕一点点的小事都会让他们伤心地大哭一场。这样的性格往往会让他们的父母感到烦恼,很想趁着宝宝还未定型的时候快点纠正,这时父母该怎么做呢?
制定解决方案
从小教孩子看事情的光明面,增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凡事鼓励孩子说出来,只有他用说的不用哭的,才给予正面响应;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同时也要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是不是忽略了孩子,或太凶、太严厉’或者太保护々当然更不能孩子一哭就妥协。最后,还要给孩子时间,协助他逐步改善,等孩子身心成熟度够了,情况自然会逐渐好转。
另外,哭,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大哭后,孩子可以感觉轻松、减轻压力。有些学者发现爱哭的人甚至比不爱哭的人生理与心理更健康,因此,父母不要为了清静,过于抑制孩子的哭。
理解孩子的敏感性
敏感的孩子感到疼痛的阈比其他孩子更强烈。不准孩子哭是不道德、不友善的。为了让敏感的孩子少哭、少流泪,应该鼓励说他是一个坚强者,引导他克制哭,对他抱有理解、同情,反而可减少他的孤独感和脆弱感。
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缺乏自尊心的孩子易敏感而哭泣,因此应提高孩子的自信自尊使孩子善于自我认可,产生成就感。不应该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他做超出能力之外的事。
不要强化孩子的哭
哭时不能给予表扬,不能因此给予特权或取消规矩,或因哭而免予惩罚等。父母对孩子的哭应采取中性态度,使孩子
找出爱哭原因
孩子先天多愁善感
以天生气质来说,爱哭的孩子就是情绪本质负向的孩子。情绪本质负向的孩子遭遇不如意时,通常会以负向的情绪:如哭闹、发脾气等来表达。这是他的个性倾向,但家长不了解,就容易跟着孩子闹脾气,以致于亲子之间经常闹得不愉快,而无法心平气和地教导。
哭只是获取的手段
现在的家长孩子生的少,太过宝贝孩子,怕孩子哭,所以,从小只要孩子哭,大人总是满足他、妥协,让孩子感觉到用哭来得到想要的或避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是很有效的。
语言表达能力不够
由于家长或带孩子的人照顾太周到,从小孩子不必说话,只要用哼的或用哭的、用指的,大人就知道他要什么,使孩子的语言表达应用能力无法成长,于是惯用哭闹动作来表达。
常常被父母所忽略
有些父母连孩子的基本需要都不能完全满足。如父母不常陪伴、接近的孩子,或者大人总忙着照顾小的或忙着自己的事。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如被爱或安全感等不满足,就会显得焦虑、不安,表现出来的是爱哭或不快乐的神情。
父母的态度过于严厉
大人太凶,一点小事就对孩子疾言厉色,吓坏了孩子,使得孩子成了好哭的“小媳妇”以博取同情。分散注意力而停止哭泣。可给一定的安慰,不能给太多同情,否则会哭得更凶。妈妈抱一抱,就会使他雨转晴而高兴起来。
让孩子用语言表达
教会孩子善于明白地表达自己的痛处,说清为什么要哭,这时妈妈给些安慰,可以减少哭的机会。
父母学会控制情绪
因这种孩子特别敏感,所以极易被大人的焦虑、紧张、愤怒、忧郁等情感所影响,因此大人自己要放松,控制好自己的情感,不影响孩子。如果情绪已经表露,最好立即对孩子进行简单的解释,免得孩子不断地猜想,加重敏感。但不可将自己的情绪向孩子倾泻,因为孩子没有必要承受父母的情绪。
多些鼓励少点批评
对孩子要少批评,多表扬。例如,你自己把背心脱下来,真了不起,让我们看看衣服上的小狗,如果我们把它调到前面来,就更好了。孩子做事没有达到大人所希望的那样,但他只要尽力了,就别批评他。假如孩子骄傲地告诉父母,我自己洗手了,父母不要急于指责他把水洒得到处都是,而应先鼓励他自己洗手是件好事,然后再帮助他把水擦掉。
多些温柔和幽默
对敏感的孩子来说,大人瞪眼、失望的表情,都会引起他的反应,所以大人要有控制,更不要大声骂孩子,对他们温和与幽默或许效果更好。但当敏感的小孩做了错事时,也不要因怕他哭而不批评,要清楚地说明错在哪里。既不要斥责,也不能无原则。
别为孩子乱贴标签
不要对孩子贴上敏感、好哭的标签,否则以后就难以摘此标签。如要把孩子的敏感告诉老师或保姆的话,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不要动不动就对人说这个小孩哭得像狼一样。
引导宝宝向坚强迈进
让孩子学会生活,把握自己
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软弱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这等于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
尊重孩子,不当众揭孩子的短
相对来说,性格软弱的孩子比较内向,感情较脆弱,父母尤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当众揭孩子的短,会损伤孩子的尊严,无形中的不良刺激可强化孩子的弱点。
让孩子接触同伴,锻炼自己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性格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是纠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径。爱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点,父母要让性格软弱的孩子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跟着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锻炼。
让孩子大胆地说话
要做到这一点,功夫还是在父母身上。首先,父母应该戒急戒躁,不能当面打骂、责备,逼迫孩子说话:其次,可以邀请一些同龄小孩和他一起参与集体活动,这时父母在一旁引导或干脆回避,让他们有一个自由的无拘束的语言空间。如果条件允许,父母还可以经常带孩子到一些视野、空间开阔的地带,鼓励孩子放声宣泄。
制定解决方案
从小教孩子看事情的光明面,增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凡事鼓励孩子说出来,只有他用说的不用哭的,才给予正面响应;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同时也要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是不是忽略了孩子,或太凶、太严厉’或者太保护々当然更不能孩子一哭就妥协。最后,还要给孩子时间,协助他逐步改善,等孩子身心成熟度够了,情况自然会逐渐好转。
另外,哭,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大哭后,孩子可以感觉轻松、减轻压力。有些学者发现爱哭的人甚至比不爱哭的人生理与心理更健康,因此,父母不要为了清静,过于抑制孩子的哭。
理解孩子的敏感性
敏感的孩子感到疼痛的阈比其他孩子更强烈。不准孩子哭是不道德、不友善的。为了让敏感的孩子少哭、少流泪,应该鼓励说他是一个坚强者,引导他克制哭,对他抱有理解、同情,反而可减少他的孤独感和脆弱感。
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缺乏自尊心的孩子易敏感而哭泣,因此应提高孩子的自信自尊使孩子善于自我认可,产生成就感。不应该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他做超出能力之外的事。
不要强化孩子的哭
哭时不能给予表扬,不能因此给予特权或取消规矩,或因哭而免予惩罚等。父母对孩子的哭应采取中性态度,使孩子
找出爱哭原因
孩子先天多愁善感
以天生气质来说,爱哭的孩子就是情绪本质负向的孩子。情绪本质负向的孩子遭遇不如意时,通常会以负向的情绪:如哭闹、发脾气等来表达。这是他的个性倾向,但家长不了解,就容易跟着孩子闹脾气,以致于亲子之间经常闹得不愉快,而无法心平气和地教导。
哭只是获取的手段
现在的家长孩子生的少,太过宝贝孩子,怕孩子哭,所以,从小只要孩子哭,大人总是满足他、妥协,让孩子感觉到用哭来得到想要的或避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是很有效的。
语言表达能力不够
由于家长或带孩子的人照顾太周到,从小孩子不必说话,只要用哼的或用哭的、用指的,大人就知道他要什么,使孩子的语言表达应用能力无法成长,于是惯用哭闹动作来表达。
常常被父母所忽略
有些父母连孩子的基本需要都不能完全满足。如父母不常陪伴、接近的孩子,或者大人总忙着照顾小的或忙着自己的事。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如被爱或安全感等不满足,就会显得焦虑、不安,表现出来的是爱哭或不快乐的神情。
父母的态度过于严厉
大人太凶,一点小事就对孩子疾言厉色,吓坏了孩子,使得孩子成了好哭的“小媳妇”以博取同情。分散注意力而停止哭泣。可给一定的安慰,不能给太多同情,否则会哭得更凶。妈妈抱一抱,就会使他雨转晴而高兴起来。
让孩子用语言表达
教会孩子善于明白地表达自己的痛处,说清为什么要哭,这时妈妈给些安慰,可以减少哭的机会。
父母学会控制情绪
因这种孩子特别敏感,所以极易被大人的焦虑、紧张、愤怒、忧郁等情感所影响,因此大人自己要放松,控制好自己的情感,不影响孩子。如果情绪已经表露,最好立即对孩子进行简单的解释,免得孩子不断地猜想,加重敏感。但不可将自己的情绪向孩子倾泻,因为孩子没有必要承受父母的情绪。
多些鼓励少点批评
对孩子要少批评,多表扬。例如,你自己把背心脱下来,真了不起,让我们看看衣服上的小狗,如果我们把它调到前面来,就更好了。孩子做事没有达到大人所希望的那样,但他只要尽力了,就别批评他。假如孩子骄傲地告诉父母,我自己洗手了,父母不要急于指责他把水洒得到处都是,而应先鼓励他自己洗手是件好事,然后再帮助他把水擦掉。
多些温柔和幽默
对敏感的孩子来说,大人瞪眼、失望的表情,都会引起他的反应,所以大人要有控制,更不要大声骂孩子,对他们温和与幽默或许效果更好。但当敏感的小孩做了错事时,也不要因怕他哭而不批评,要清楚地说明错在哪里。既不要斥责,也不能无原则。
别为孩子乱贴标签
不要对孩子贴上敏感、好哭的标签,否则以后就难以摘此标签。如要把孩子的敏感告诉老师或保姆的话,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不要动不动就对人说这个小孩哭得像狼一样。
引导宝宝向坚强迈进
让孩子学会生活,把握自己
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软弱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这等于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
尊重孩子,不当众揭孩子的短
相对来说,性格软弱的孩子比较内向,感情较脆弱,父母尤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当众揭孩子的短,会损伤孩子的尊严,无形中的不良刺激可强化孩子的弱点。
让孩子接触同伴,锻炼自己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性格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是纠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径。爱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点,父母要让性格软弱的孩子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跟着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锻炼。
让孩子大胆地说话
要做到这一点,功夫还是在父母身上。首先,父母应该戒急戒躁,不能当面打骂、责备,逼迫孩子说话:其次,可以邀请一些同龄小孩和他一起参与集体活动,这时父母在一旁引导或干脆回避,让他们有一个自由的无拘束的语言空间。如果条件允许,父母还可以经常带孩子到一些视野、空间开阔的地带,鼓励孩子放声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