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那么,阅读教学应如何开展?
一、开发资源,使学生丰富积累
由于教材是重要的阅读资源,因此要认真研究和处理教材。但是,对教材的处理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借助教材,让学生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和形成学习能力,最终实现“自能读书”之目的。其实,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具有广阔的延伸、创造的空间。在积极开发和利用阅读资源的思想指引下,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特点,采取不同方式(上网、读书、询问、讨论等),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拓展延伸。通过建立课内外的联系,使课内外的学习资源有机地融入教学中,从而丰厚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二、鼓励质疑,使学生畅所欲言
通过阅读课文,可以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实践证明,学生敢于提问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扶持他们的热情。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教师都要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如:在学习《中彩那天》一课时,学生自学之后,争先恐后地提问:“拮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我首先对提问的学生提出表扬,然后对个别问题当场给以回答。对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我针对学生提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作出了必要的提示和讲解。
三、巧妙设疑,使学生乐于参与
在阅读课上,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创造生动活泼的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因此,在指导阅读时,教师要巧设问题,为学生创设质疑争论的情境。
如:《秋天的怀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着重描写了菊花。教学时,我向学生提问:“作者为什么浓墨重彩地写这些菊花呢?”有的学生说,因为母亲是在秋天花开时去世的,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有的学生说,当年母亲就是在秋天推着他去北海公园看菊花的,现在在妹妹的陪伴下又看到了菊花,作者触景而生情;还有的学生说,因为母亲喜欢花……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参与争议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路活跃起来,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引导解疑,使学生勇于创新
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对某些问题可以打破常规,以“别出心裁”的方式提出,产生“标新立异”的效果,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创新。同时,在引导学生解疑的过程中,又可以促使学生大胆创新。
如:学习《揠苗助长》时,我问学生:“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大部分学生都回答:“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但有个别学生说:“那个人肯动脑筋、敢于实践,只是由于方法不对才没有成功。”这种回答就是一种创新,对这种创新一定要大力提倡和鼓励。
另外,我们要把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从小课堂引向大课堂,让学生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去徜徉、探索、发现、提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活动,让学生都能投身其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索、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应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舞台,应成为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舞台,同时也应成为学生参与实践的舞台。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论教、促进发展的课程观,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不断增加自己的积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一、开发资源,使学生丰富积累
由于教材是重要的阅读资源,因此要认真研究和处理教材。但是,对教材的处理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借助教材,让学生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和形成学习能力,最终实现“自能读书”之目的。其实,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具有广阔的延伸、创造的空间。在积极开发和利用阅读资源的思想指引下,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特点,采取不同方式(上网、读书、询问、讨论等),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拓展延伸。通过建立课内外的联系,使课内外的学习资源有机地融入教学中,从而丰厚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二、鼓励质疑,使学生畅所欲言
通过阅读课文,可以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实践证明,学生敢于提问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扶持他们的热情。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教师都要鼓励学生提问,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如:在学习《中彩那天》一课时,学生自学之后,争先恐后地提问:“拮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我首先对提问的学生提出表扬,然后对个别问题当场给以回答。对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我针对学生提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作出了必要的提示和讲解。
三、巧妙设疑,使学生乐于参与
在阅读课上,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创造生动活泼的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因此,在指导阅读时,教师要巧设问题,为学生创设质疑争论的情境。
如:《秋天的怀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着重描写了菊花。教学时,我向学生提问:“作者为什么浓墨重彩地写这些菊花呢?”有的学生说,因为母亲是在秋天花开时去世的,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有的学生说,当年母亲就是在秋天推着他去北海公园看菊花的,现在在妹妹的陪伴下又看到了菊花,作者触景而生情;还有的学生说,因为母亲喜欢花……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参与争议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路活跃起来,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引导解疑,使学生勇于创新
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对某些问题可以打破常规,以“别出心裁”的方式提出,产生“标新立异”的效果,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创新。同时,在引导学生解疑的过程中,又可以促使学生大胆创新。
如:学习《揠苗助长》时,我问学生:“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大部分学生都回答:“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但有个别学生说:“那个人肯动脑筋、敢于实践,只是由于方法不对才没有成功。”这种回答就是一种创新,对这种创新一定要大力提倡和鼓励。
另外,我们要把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从小课堂引向大课堂,让学生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去徜徉、探索、发现、提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活动,让学生都能投身其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索、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应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舞台,应成为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舞台,同时也应成为学生参与实践的舞台。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论教、促进发展的课程观,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不断增加自己的积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