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a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
  从高中学段来看,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过程是有阶段性的。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从高一至高三时间意义的阶段;二是指从审美感知力到理性思维及创造力的审美能力本身演进的阶段。本文要探讨的阶段既不单指时间意义的阶段,也不单指审美能力本身演进的阶段,而是二者的有机融合。这绝非是将二者生拉硬扯在一起,因为已在全国展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新教材突出了审美观下的人文精神陶冶,把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有机整合在教材中,其注重选文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的特点,从整体安排的隐性序列上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新教材高中一年级安排的是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揣摩语言、筛选信息等阅读基本能力培养;二年级安排的是文学作品鉴赏;三年级安排的是研讨、评析。其中,不但显示出阅读能力层次的提高,而且也隐含着从审美感知力到审美想象力再到审美创造力的审美能力发展的阶段。在新教材中,每年级段阅读能力层级的训练和审美能力层级的培养是吻合的,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去规划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过程。
  
  1 突出审美感知力培养的高一阶段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高一正是这样一个过渡衔接的阶段。在语文学习上,大纲要求学生把握内容,既要消化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还要变作者的认识为自己的认识。这就需要学生学会从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从木见林,窥斑见豹。从教材而言,高一新教材“与高二、高三相对有别,既注意与初中衔接,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为高二的文学鉴赏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此时,要变初中阶段较为浅显文章的学习为对内涵丰富作品的领悟,思维也由浅入深,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审美对象和更深入的审美活动,并对其感性认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性认识的发生离不开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学生首先要对课文中意象的色彩、形态、声音、节奏等单个属性产生感觉。有了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基础,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感官形成这些感受,而对意象的认识有赖于在头脑中将其单个属性整合为统一体,才能整体把握意象。这种由单个到整体的变化,就是由审美感觉上升到审美知觉,我们称之为审美感知。
  高一阶段,应利用新教材与初中衔接的优势及现代和古代散文为主体的教材资源,着力于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和情味上,逐步优化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同时强调意象各特点间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整体地体味意象,领悟贯通整体的内在血脉,从而深入其中,舍形得神吸收精髓。让学生在课内学得整体感知的方法、习得整体感知的能力,并通过阅读教学反复印证和提高,不断扩大和充实,能自己感受文章的妙处。在起始阶段就要强调胸中有全文,根据这一整体的直觉感受,再对文章精要部分作深入探讨。只有在高一突出了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测、琢磨,才会在头脑中储存下大量的表象;感性认识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积累了初步的审美经验,学生才会具有审美想象的原料,才能在审美想象的工厂中加工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精神产品,并为高二的文学作品鉴赏奠定坚实的基础。
  
  2 突出审美能力培养的高二阶段
  
  高中三年,高二是承前启后的阶段,既是把审美感受引向深入,又是为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做好铺垫,加强审美想象力成为高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高二是在高一基础上的提高。学生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日常性情感逐渐发展为审美性情感,他们能对作品所隐含的情感和意味在审美感受中达到直觉性的把握。”在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拓展、丰富意象的需要。从教材方面看,以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为主,兼顾传统戏曲和影视文学,选读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主要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些全部都是文学作品,而且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且大都十分讲究含蓄,常常是纸短意长写而不满,或弦外有音、或思想深刻,在行文中形成了若干空白和契入点,极具有限中富含无限的艺术效果。这就为集中进行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审美想象是审美反映的枢纽,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巧妙联系同一作者的类似作品去强化感受,适当用某作家的作品来补充另一作家的作品,自觉而自然地融入自身的见闻感受,甚至是跨时空的、跳跃性地重组积累的意象以帮助学生探幽发微,形神兼备地领会作品的意象及深层意蕴。随着审美想象的丰富,学生在学习中潜在的创造思维逐渐上升到意识表层,加之审美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对作品的再创造,这就使学生在审美教育中培养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成为水到渠成的一步。
  
  3 突出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培养的高三阶段
  
  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和基础的扎实,高三学生的思维具有了充分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内省性,其辩证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日趋成熟,智能发展上出体现出渐次向以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为主的方向。而且,在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对作品的深入认识达到了审美理解,逐步能从美学的意义上去体味和认识作品。学生作为鉴赏的主体越来越需要把握作品的精髓、需要赋予对象以不落俗套的内涵。如果缺乏一种深层的抽象思考的自觉性,就无法满足这一需要。换言之,没有学生理性思维的注入,作品还只是独立于学生以外的事物,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便无从实现。学生越来越呼唤评价性阅读。
  还应看到,高三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后阶段,发展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是教学的终点目标。大纲规定的各项任务要在高三结束时最终完成。而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不但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还有利于弥补高一、高二阅读教学的不足,使学生无论是升学深造,还是就业,都能具备必要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和独立评价事物的能力去满足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需要。
  高三的教材“是比较阅读,简明了解中国和外国文学的一般情况,初步具有对外国文学的鉴别能力”。其中三分之二是文学作品,其他以文学评论、论文为主,要在高二的基础上着重培养研讨、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较高层次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材的特征和任务非常适宜突出理性思维及创造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必然表现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创设情境、激发想象、鉴赏评价的同时启发了思维,学生在感性基础上得到了理性的提炼,并不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尽力捕捉新鲜而独特的情思,于一连串原储存表象的分解与重组中创造出新的意象。虽不如原文意象丰富,却可能生发出新的认识。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获得了审美的愉悦。逐渐地,作品里、意象中蕴涵着的美渗透到了学生的心中,净化了他们的心灵,提升了他们的人格。
其他文献
【摘 要】 创新思维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阐述了如何在QBASIC教学中创设情境、注重观察、应用发散思维、积极参与、开拓联想等五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QBASIC教学成效。  【关键词】 QBASIC教学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突破固定的逻辑通道,不断以新颖和多维角度的思维转化来寻
期刊
随着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国民创新素质高低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纪名族之林。”对小学生而言,凡是“人的可能性得到开发,自我的潜在能力得到实现,都可谓是一种创新”。小学数学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根本,对数学课堂教学作积极改革、探索。    1 要建立新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对
期刊
1 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初中数学是初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基础,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在中学阶段必须学好数学,而要学好数学,听懂数学课是前提,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解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根本,所
期刊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以“听讲——记忆——练习——知识再现”为主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较弱,学生的才华和智慧得不到应有的展示。因此,新的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而如何去掌握知识,越来越引起教学工作者的重视。我们的数学课堂应更多的去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
期刊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是一种神奇的力量,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它能让一滴水变成无边无际的大海。在新课改进程发展得如火如荼、风风火火的今天,培养学生想象力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新课程改革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培养适应不断变革的时代人才,要使学生的头脑不呆板、
期刊
爱迪生认为:创造发明来源于一分灵感和九十九分的血汗。这“血汗”就是坚强的意志和性格,即非智力因素的一种体现。而教学实践也使我们看到,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水平不同的各类学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对智力因素不太好的学生影响更为突出。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从小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品质。而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幸福感,不啻是一种较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好方法。    1 先指路,再走路
期刊
1 语文课外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课外作业让学生机械地抄写,简单地背诵,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妨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让课外作业成为学生创新的园地,必须首先解决现今小学语文课外作业中存在的几种问题。  1.1 “一刀切”的问题。教师常常不顾学生具体差异,不管有些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另一些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布置作业一律同样要求,因而作业中利于学生发展的成分很少,学生所作无用功较多。 
期刊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P70~71。  教学目标:①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②初步掌握实地测量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准备:卷尺、米尺、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让学生实地测量本校操场跑道的长度。  活动导学    1 引旧探新    师:同学们,你们昨天分组测量了学校跑道的长度,用的是哪个长度单位呢?
期刊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由“应试教育”真正转向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和突破口。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制定(或确立)科学的课堂教学策略。    1 制定课堂教学策略的前提依据    1.1 依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通常是指与学生智力发展相关的认知目标、与学生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情感目标和与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发展有关的技能目标。这是教师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策略的前提依据。即教师必须明确,通过教
期刊
二十一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发生新的巨大变化的时代,是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把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时代。作为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的重要基地的教育,必将处于知识经济的基础和前沿。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具有超前性质的教育需要进行一系列深层次的调整和改革。    1 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已进入因特网的时代,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