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旅游教育高峰论坛”在中山大学举行

来源 :旅游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iye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山大学主办、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发起并承办的“2010年旅游教育高峰论坛: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研讨会,于2010年5月22日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侨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与研究机构的30多位专家,与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旅游学刊》等相关机构的特邀嘉宾齐聚一堂,就“旅游管理专业博士培养理念、方案与思考”、“旅游管理科学硕士培养方案设计与案例教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方案与创新”等议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2009年底,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确立了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政策目标,并明确提出了要“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旅游教育水平”。对全面进入对外开放阶段的中国旅游产业而言,这一决策反映了全行业对有一定数量的、经过系统教育的、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作为一种呼应,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学位及其培养体系的建设工作也逐渐在全国各有关高校紧锣密鼓地展开,而旅游学术研究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旅游学科博士生教育也将迎来结构性的改革和提升。
  旅游管理专业博士培养成为此次论坛的第一个研讨主题。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教授以《从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视角看中国旅游研究的未来》为题做了主题发言。他认为,博士生教育关乎中国旅游研究的未来,其培养质量标志着学校乃至整个国家的学术水平与科学研究水平,然而在规模扩张的繁荣背后,博士生培养的质量堪忧,其主要原因在于研究问题的缺失。事实上,研究问题处于科学研究的核心地位,没有研究问题的研究,自然难以产生好的研究成果。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旅游发展实践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可供开展理论建构的“富矿”,而中国本土的旅游研究者们拥有比国外学者更强的研究可进入性,如众多的规划实践机会、与地方旅游业界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及在此方面更加宽松的制度条件等。保继刚教授最后指出,只要包括博士生在内的中国旅游研究者深入到中国旅游发展实践中去,提炼理论并实现同西方现有理论的对话乃至最终的超越,逐步建立自我理论体系,最终一定能实现从“破”到“立”的愿景,中国内地的本土旅游研究也将由此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在接下来的主题发言中,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主任张捷教授详尽阐述了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中的基础作用。他指出,研究生培养是一个涵盖了基本课程学习、课题选择、研究问题提出、假说提出、研究方法选择、数据资料收集、研究过程中思维推理、实验分析、论文撰写、成果提交、答辩过程、与导师交流、与合作者协同、研究伦理、科学规范、自我管理和人生设计等多方面的完整体系,而其中核心是研究性学习的贯彻、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研究性学习的贯彻中,最关键的是让学生获得把握学术问题的能力(判断和凝练);在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要从学术研究的关键性、敏锐性、决定性、批判性多方面来理解“批判性”的客观涵义,而不仅仅是提出反对和质疑。在此基础上,他还延伸探讨了旅游地理领域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特征。
  旅游教育的价值观与学科良性发展的关系是本次论坛涉及的重要议题之一。北京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吴必虎教授以《基于价值观的旅游教育框架》为题详细介绍了旅游教育未来学会(TEFI:TourismEducation Futures Initiative)的宗旨及其对中国旅游教育价值观建设的借鉴意义。该学会发表的《TEFI白皮书》指出,尽管旅游教育在未来将面临种种挑战,只要学生们具备某些特定的价值理念,便能应对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TEFI将这些价值理念总结为5点:循道(ethics)、传知(knowledge)、敬事(stewardship)、专术(professionalism)、尊人(mutuality)。以上述理念为基础,吴必虎教授认为中国旅游教育应该树立“世界教育大国”的宏观意识和广阔视野,同时在具体工作首先强调“尊人价值”,即尊重教学和研究的多样性、多学科性,不搞旅游教育框架全国一刀切,团结队伍,共同打造旅游教育阵线。
  旅游教育国际化在本次论坛上也成为与会者密切关注的一个议题。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宋海岩教授介绍了该学院在旅游教育国际化方面的主要经验。宋海岩教授认为,旅游产业是最开放的产业之一,国际化的培养体系既可以吸引高质量的学生,也能够确保学生就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游客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这是旅游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原因。浙江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周玲强教授介绍了该学院近年来在研究型大学学生培养模式创新方面的探索和经验,其中“海外实习生”计划引起了与会者浓厚的兴趣。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黄福才教授介绍了该系旅游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并分享了如何积极利用管理学科的国际合作资源来促进旅游学科建设和博士生培养的有关经验。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何建民教授则主要以康奈尔大学为例介绍了旅游学科的科学硕士和博士的培养体系。
  针对大家普遍关注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问题,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田里教授从培养理念、办学条件、知识体系、管理体制4个方面做了专门的分析和解释。他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是以研究生教育的形式培养职业经理人。与科学硕士教育不同,专业硕士教育不以培养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纵深知识的人才为目标,而是以培养其职业技能和职业品质为宗旨,强调的是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因此,从学科支撑来说,他建议旅游管理专业硕士以经济学为基础,着重加强企业管理和会计学两个学科的训练。最后,田里教授还提出了3种在未来可能存在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项目的管理体制,并在综合权衡其各自利弊的基础上,推荐采用“学校成立指导委员会,成立独立的项目运作学院”的模式。
  此外,复旦大学旅游学系主任巴兆祥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主任冯学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院长薛东前教授、华侨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郑向敏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邹统钎教授也作为特邀主题发言人,分享了其各自所在机构的旅游学科建设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经验。
  综观论坛全程,与会专家对既定的重要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既明确了各自的问题、共同的困惑,也实现了经验的借鉴、方案的分享。整个会场自始至终保持了开放、坦率、活泼的氛围,尤其在问答环节,与会专家的参与热情得到全面调动,评论一针见血,见解敏锐深刻,表达风趣幽默,实现了充分的互动交流。最后,与会专家一致通过并签署了《关于旅游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珠海共识》,以书面的形式就“旅游高层次人才的核心能力在于驾驭不确定世界变化的能力”、“旅游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决定中国旅游业的未来”等关键问题表达了高度统一的认识,并明确指出:完善中国旅游教育体系和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既是 奋斗在一线的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学术和职业使命,更是需要国家、地方、学校与研究机构、企业、社会等各方共同关注和持续投入的战略责任。
  本次会议是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继举办“2004中国旅游教育高峰论坛”之后,再一次就旅游教育主题而举办的论坛。此次论坛齐聚了国内主要的旅游教育机构的学科带头人,议题更加明确,讨论更加充分,成果更加丰硕,对中国旅游学科的良性发展也必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与会专家包括(以姓名拼音为序):巴兆祥(复旦大学旅游系主任)、保继刚(中山大学校长助理、旅游学院院长)、冯学钢(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主任)、高峻(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何建民(上海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黄福才(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教授)、黄震方(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主任)、贾鸿雁(东南大学旅游系主任)、李南(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秘书长)、李树民(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系主任)、梁明珠(暨南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林德荣(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主任)、刘静艳(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酒店管理系主任)、马波(青岛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马勇(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彭青(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宋海岩(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宋志伟(《旅游学刊》副主编)、孙九霞(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旅游规划与管理系副主任)、田里(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汪宇明(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王朝辉(安徽师范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系主任)、吴必虎(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谢彦君(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薛东前(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院长)、徐红罡(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姚延波(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旅游学系副主任)、叶文(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院院长)、张捷(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系副主任)、张薇(武汉大学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系教授)、张梅生(珠海市文体旅游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张玉钧(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向敏(华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钟永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周玲强(浙江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朱竑(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邹统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撰稿:张骁鸣)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交通方式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快速化,陆地交通中以高铁建设最为突出,其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更为迅速、更为舒适
我国工程施工企业如何在市场经济中稳定发展,是值得从事电力造价管理的每一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剧与工程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对于工程施工企业的
文章在基于研究及实践情况下,首先对滑模技术的作用机理及其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应用优势进行分析,并探讨滑模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对广大同行有所助益.
桥梁工程施工始终备受社会关注,它的质量不仅和安全息息相关,还与经济发展联系密切.但冬季施工的难度较大,尤其是混凝土施工,所以有效控制桥梁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意义重
以市场转型理论为出发点,根据1988和2002年中国家庭收入项目调查数据,选取广东、江苏、河南、甘肃4个省份,利用回归统计模型,对不同地区塑造收入差异的因子进行时空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市场转型理论对人力资本与市场技术需求的作用预测基本正确,但对非人力资本作用的论点明显错误.从沿海到内陆的改革推进进程给中国社会经济的演变嵌入特有的空间框架.劳动市场不平等性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地方性和空间性.
根据洱海湖泊沉积物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元素、磁化率记录,近8 ka来西南季风区洱海古气候演化可以分为9个阶段,气候变化以暖干-冷湿交替为主,暖干气候阶段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西南地区的频率增加,夏季印度季风路径偏向西亚、中亚和青藏高原西部,包括洱海在内在云南高原气候暖干明显;冷湿气候阶段,副热带高压偏弱向东撤退,印度季风路径移向中国西南地区,降水增加,造成气候冷湿.湖泊沉积物记录的洱海流域人类耕作农
非欧几何学产生以后,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由寻求真理转变为建设模型,地理科学的任务也理当发生相应的转向.像其他科学分支一样,地理学的研究目标不再是发现真理,而是提出假设、建立模型.判断一个地理理论模型好坏的标准不是模型的假设是否符合实际,而是该模型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预言能力.在模型的解释和预言能力一定的情况下,模型越是简单,就越是可取;在模型的复杂程度一定的情况下,模型的解释和预言能力越强,就越是优越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能源的需求量日渐增加,矿山质地勘查和测量工作已然成为矿山开采的重要环节。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着行业生产工具进步,高质量的地质测量足以让矿山地质
台湾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洋板块的交会处,地体构造较为活跃.同时,受到古气候冰期与间冰期交互作用的影响,造成海平面上下变动,使得古环境产生变化.本研究利用钻孔岩心做地层分析、环境分析及岩心碳同位素定年等资料,了解台湾西南部地壳的活动性、环境演化与各时期海平面变动的历史.海岸线的变动,除了受到海平面变动的影响,亦受到构造沉降活动的控制.综合地壳升降以及海平面升降的数据,推估全新世6 200 a
以石济客专SJZ-4标段工程施工为例,重点介绍此类工程中采用移动模架配套变轨门式起重机的相关技术要点与创新。实际工程应用证明,此类移动模架配套变轨门式起重机解决移动模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