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成:小葫芦“装”下大世界

来源 :学生天地·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cc71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聊城区东昌府还有一个享誉中外的名字——中国雕刻葫芦文化艺术之乡。东昌府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葫芦种植基地。东昌府区闫寺李什村的雕刻葫芦更是悠久,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这里就是李玉成的故乡。
  李玉成幼年时,村上一半以上的家庭种葫芦、雕刻葫芦、卖葫芦。在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这里的葫芦种植及雕刻规模达到了顶峰。雕刻葫芦还曾被带到遥远的两广地区,深受大众欢迎。从此,东昌雕刻葫芦声名鹊起。
  李玉成五岁时就开始接受师傅李尚贤的熏陶。雕刻葫芦的题材大都来自戏曲。李师傅一边雕刻一边讲故事。每次李玉成都看得入迷、听得入神。不知道他到底是喜欢看师傅雕刻,还是更爱听师傅讲故事。但是久而久之,一颗“葫芦种子”悄悄地在他心里落地生根。按传统思想,技艺一般不外传,正所谓“宁舍十吊钱,不把艺来传”。那么,李师傅当时为何选了李玉成做传承人呢?就在李玉成如痴如醉地看李师傅雕刻葫芦、聆听他讲故事时,李师傅也在观察他。这个聪明伶俐且有些憨厚老实的孩子就这样入了李师傅的眼。当然,最打动他的是,李玉成眼神中透露出的对雕刻葫芦真挚的喜爱之情。于是,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在吐出新绿的葫芦架下,李玉成正式拜李尚贤为师,从此拿起刻刀,与葫芦正式结缘。
  事不亲历不知难,雕刻葫芦就是如此。当真正跟随师傅开始学习时,李玉成才体会到雕刻葫芦的繁琐与枯燥。“一坐就是半天,而且你全部的世界就在这方寸之地。那时候每个冬天都会冻伤手脚。夏天不仅热,还被蚊虫叮咬。”李玉成为此还想出了把脚放进蛇皮袋子里防止蚊虫叮咬的办法。
  东昌雕刻葫芦的核心技艺是雕刻。业界有一说法——三年学刻,一年学烙。雕刻葫芦比在葫芦上烙画难多了。它的每一个线条都是以刀作笔运用各种技法刻出来的。线条要达到自然流畅,必然要下一番功夫。
  李玉成说他制作的雕刻工具就有许多种,如圆规、挖棱、刻刀等。刚开始,李玉成怎么都掌握不好力度,力大了就刻透了,刀不熟图案就刻错了……种种失败狠狠地折磨着他。每次失败,他都会把废品踹坏,当作柴禾烧掉。粗略估算,那些年他废掉的葫芦有三百多个。
  雕刻葫芦难,难在刀法多变。“每个葫芦都有自己的软硬度和独特形状。每一刀下去,都没有模式可循。” 在师傅的悉心教导下,李玉成的心慢慢平静下来,也逐渐摸索出其中的奥妙:劲使大了“不走路”,劲使小了“不吃肉”。
  “现在,有人向我请教雕刻的秘诀:‘你用多大的劲?’我觉得这个真不好说,全靠自己的手感。而手感要靠日复一日的练习,功夫到了,手感自然就掌握了。”李玉成说。
  李玉成告诉我们,现在市场上手工的雕刻葫芦之所以稀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雕刻技艺难学,雕刻艺人稀缺。因为仅仅雕刻手法就包括片、雕、镂等,尤以片葫芦为精致。片,即一刀削一片,如此反复,最终构成图案。另外一个因素就是经济。虽然手工雕刻葫芦的价格比机器雕刻高,但是一台机器一天就可以雕刻出上千个葫芦,哪怕一个葫芦只赚几元,利润也相当可观。所以当四十年前那个听故事的小徒弟变成讲故事的师傅时,李什村从事手工雕刻葫芦的艺人只剩下他一个。



  李玉成没被利益诱惑,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这门手艺。他热爱这门手艺,但更多的是担心这门手艺的失传。终于,四十年的坚守终见花开。
  2009年,李玉成成为山东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他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如今,“葫芦李”已蜚声海内外。他雕刻的葫芦根本留不住,都不需要在网上宣传,仅仅找上门的买家就能抢购完。李玉成说:“雕刻葫芦的价值贵在手工雕刻藝术上。”
  如今雕刻葫芦正“带着”李玉成风风光光地闯世界。
  在2018年举办的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上,李玉成雕刻的葫芦成为焦点;2017年,他去台湾参加“精彩非遗闹新春”展演,雕刻葫芦一转眼就被抢光;2012年,他赴韩国首尔参加“同一地球村”非遗雕刻葫芦技艺展演,大受欢迎;2010年,他赴法国巴黎参加“孔子文化周”活动,在全世界最高艺术殿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演雕刻葫芦技艺,并把现场雕刻的葫芦作品作为礼物送给了法国前总理拉法兰……
  曾有人劝他购买机器设备,把雕刻葫芦做成产业。李玉成不以为然地说:“机器做出来的是工艺品,而手工雕刻葫芦是艺术品。最关键的是,这门手艺不能失传。”如今李玉成有了六名徒弟。其中,徒弟王树峰已是山东省非遗传承人,贾飞是聊城市非遗传承人,甚至连他的徒孙舒洪利也成为市级非遗传人。
  李玉成有一个梦想,他希望通过提升雕刻技艺,把中国乃至世界的优秀文化都“装”进葫芦里,将东昌雕刻葫芦做成品牌,推向全世界。他更希望徒弟徒孙们用双手将雕刻葫芦永远传承下去。
其他文献
激动人心的球赛   刚走进二中的校门,就听到操场上震天的呐喊声,我迫不及待地奔向球场。一场足球赛刚刚拉开序幕。   “嘀——”哨声一响,蓝白两队就展开了激烈角逐。只见蓝队中场球员带球火速向对方球门奔去,左突右闪,却牢牢将足球控制在自己脚下。白队中场失守,立即有两名后卫上前夹击展开围攻,试图把球抢断下来,形成反击。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足球也在蓝白两队队员脚下不停地变换位置。   就目前来看
期刊
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了。改革意味着飞跃,开放预示着富强,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短短几十年的时光,我的家乡也奇迹般地改变着——别墅式的房子,宽敞平坦的马路,现代化设施的学校……   当改革的春风拂过家乡的面庞,从土地承包到户,到父老乡亲“撸起袖子加油干”,如春风拂过大地,处处一片新绿。每每与父辈们交谈,我也深深体会到了,我的家乡——有“塞上江南”之称的枣乡临泽,正昂首挺胸向前走去!  一看
期刊
沉浸过嘉峪关方特的梦幻,也陶醉过山东泰山的雄伟壮丽,但更让我流连忘返的是我美丽的家乡——临泽。  丹霞山是我家乡著名的旅游景点。丹霞山由一层一层不同颜色的泥土叠盖而形成,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宛如天上一道美丽的彩虹。在阳光的照射下,与周边的花草树木相互映照,就像一幅流动的名画。  在夕阳的映衬下,丹霞山更是呈现出一派不同的景象,宛如一位美丽的少女身披一層红色的轻纱,再加上她美丽的底
期刊
“哇……”一声清脆的哭声透过慌乱的忙碌传入母亲的心底。男人看着虚弱的妻子和护士手里的儿子,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初秋的阳光照在产房窗外那红透了的枣子上,男人心里更加高兴了,他默默地给孩子起好了乳名:枣儿。   随着时间的推移,枣儿渐渐长大了。也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枣儿特别喜欢自己的名字,也特别喜欢吃枣。清晨,每当小伙伴喊“枣儿,出去玩啊!”他总是欢快地答应;黄昏,每当妈妈站在村口高声喊“枣儿,快
期刊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困难。面对困难,有的人会退缩放弃,有的人会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放弃很简单,坚持却不易。古往今来,关于坚持取得成功的事例比比皆是。比如李白铁杵磨成针,司马迁著《史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爱迪生发明灯泡,居里夫人发现镭……古今中外,关于坚持的名人名言更是数不胜数,比如苏轼曾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鲁迅曾说:
期刊
秘密超市(上)
期刊
Chapter1   我十三四岁的时候,自尊心特别强,且敏感、自负。我当然知道,父母下岗后到市场摆摊卖菜没什么丢人的,他们只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挣钱养家。但由于年少虚荣,我还是不希望同学知道这件事。   开始时,我根本不愿意到市场帮忙,害怕遇见同学。但天天看着父母早出晚归,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我心里备受煎熬。于是,有空时,我就会硬着头皮去市场替换一下父母,让他们歇一会儿。只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暑假
期刊
漫步在洒满余晖的海滩上,心随着海浪起起落落,那无处安放的感觉让人心慌。   远处的编钟敲响,浑厚而清亮的声音由远及近,像是穿越了千年岁月而来,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掀起层层涟漪,阵阵回声有节奏地敲打在我的心间。   突然,脚下柔软的触感消失,被一种不平整的坚硬感代替。我低头看,原来是一粒贝,弯腰捡起,对着余晖仔细瞧,发现那粒贝上有岁月打磨的深深印记,仿佛历经了千年沧桑。我情不自禁地开
期刊
1922年夏天,吴孟超出生于我国福建省闽清县。因为家境贫寒,在他三岁时父亲就背井离乡去马来西亚谋生。两年后吴孟超和妈妈也来到了马来西亚,小小的他就开始学着帮家里舂米、割橡胶。父母尝够了没有文化的苦,立志再穷也要让他读书。于是,上午割胶下午上学的生活吴孟超一过就是12年。他读书非常刻苦,成绩一直是班里数一数二的。与此同时,他的割胶刀也玩得出神入化。他曾幽默地说:“这就是最早的手术训练。”   19
期刊
有一群人他們原本平凡而普通但他们用执着的信念和虔诚的信仰守护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正是这份守护才让我们的文化精髓得以传承和发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