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尽管孩子成人成才的外在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家庭与父母的教育都是首先的与基本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是重要的,在当今时代尤其如此。孩子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前途,关系到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国家的振兴,培养孩子是每一个作为父母的公民对国家与民族应尽的法律责任。我们应该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来看问题,平庸的孩子已经应付不了全球化的挑战,我们再也不能以“工作忙”,“家庭琐事”等原因放弃自己应尽的义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小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坚强的性格,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1父母的榜样是儿童良好品行形成的基础
父母自己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所以,父母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很重要的。
儿童心目中最早的权威是父母 ,往往模仿父母的行为、态度来形成自己的品行。父母是孩子行为的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因此,父母在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同时,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对孩子起示范作用。父母平时应体贴关心孩子,多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给孩子鼓励与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的爱。父母之间要注意用爱的语言,如:“你辛苦了”,“别急,我来帮你”等;在老辈面前,多表达一份尊敬和关心,如给老人泡杯茶,让个座,说句体贴的话等;这些都是孩子形成自己品行的关键。父母要注意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细节,处处保持家庭良好形象,做好孩子的榜样,避免无意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2父母的爱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催化剂
爱孩子是的父母的天性,也是所有父母的共性。父母之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高尚的,但是如果爱得不恰当,到头来这种“甜蜜的家”会结下“苦涩的果”。那么,怎样爱孩子才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佳催化剂呢?
2.1对孩子的爱,应是有要求的爱。父母爱孩子,一方面应使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多么地爱我,我是多么的幸福,同时,家长要给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例如:父母帮助孩子洗衣服时,可以请孩子帮助搬凳子,拿衣架,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初步体验到母亲劳动的辛苦,从而学会父母。这能帮助孩子从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感中解脱出来,学习关爱他人,能够与周围的人平等相处。学会人际交往中的社会交换的原则,即你要别人爱你,首先你应该学会去爱别人。
2.2对孩子的爱,应是有分享的爱。
有些孩子不愿意与他人分离,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会使他失去他所得到的东西。作为父母应鼓励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形成与他人分享的意识。父母可以利用节假日、过生日等机会,让孩子与同伴一起玩耍,并鼓励孩子拿出,自己心爱的玩具,让他体验与别人一起玩自己的玩具的快乐。事后,父母可告诉孩子,玩得那么高兴是因为和同伴一起分享除了他的快乐。这能帮助孩子懂得与别人分享快乐,使孩子不自私。
2.3对孩子的爱,要注意情感的爱。
孩子因为年龄小体弱,生活上需要父母给予照顾。有些父母偏把对孩子的爱狭隘的理解为保证孩子的物质需求,用物质上的满足, 来表示自己的爱,以致不惜自己节衣缩食,去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却忽视了如何从情感上给孩子以爱抚、同情、体贴和鼓励。父母只注重对孩子的“养”,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这就会导致孩子情感体验贫乏,久而久之,就在可能使孩子在情感上出现无知、麻木的状况。所以父母应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迷失方向。
2.4对孩子的爱,应注重理智的爱。
有的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教育孩子以自己的意愿为准则,以望子成龙之心为孩子设计“明天”,而孩子一旦达不到要求,就会爱之愈深,痛之愈烈,或谩骂体罚,或放任自流。这种孩子成为父母主观意愿的牺牲品。对孩子的爱应当是理智的,孩子的合理要求,给予满足,对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不管孩子如何哭闹,都不答应。父母应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白是非。对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父母应给予点拨和指导。
所以说,爱孩子不可溺爱、纵容、控制或过分保护。父母的爱必须兼顾两方面,既要是无条件的,使孩子有安全感,又要以坚定的力量教育孩子成为独立的有责任感的人。
3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儿童的人格形成 密切相关
“望子成龙”的心态,天下所有父母都有,可是,父母的养育方式与儿童人格形成密切相关。有些父母对儿女“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碎了,”一味的包办代替,孩子有佬要求,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这样的教育方式,促使孩子形成依赖性强和不负责任的消极人格,从而影响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曾呼吁:“今天的父母们,让你的一孩子们吃点苦头吧!起码,要每天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总是让孩子靠在父母身上,白天给遮住灼热的阳光,晚上给他挡住凛冽的寒风。这样养育出来的孩子,若某一天失去了庇护,必死于残酷的大自然之手。”
3.1而作为父母,首先应是孩子可以依赖的朋友,全心全意经常会挤出时间和孩子一起,参与孩子的活动,玩一些有趣的游戏;父母还应该是孩子可以依赖的师长,经常注意那些孩子想到的和关心的事情,采用自然的方式来教育和引导孩子学习。在孩子面临种种选择时,父母是协商者,而不是命令者,他们能尊重孩子的意愿 ,并善意地分析利弊,提出建议,使孩子的选择准确、完美,这样,能帮助孩子树立信心,遇事有主张、有见解,能帮助孩子对人产生信赖感,促使孩子人格的形成。
3.2科学的养育方式能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自控能力比较并,情绪易受环境的影响,如果父母没有科学的养育方式,那么孩子的健全人格就难于开成。对于科学的养育方式,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父母不要高声训斥孩子。因为这样,会使孩子因受到突然刺激而惊惶失措,使孩子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从而听不进父母的话,就谈不上教育效果了。按照儿童的心理特征,父母应采用对孩子低声细语的谈话,这样,能让孩子觉得安全,从而能认真地听父母说话,只有当孩子专注地听你讲时,你才能和孩子开始真正的交流,才能开成科学育儿。 (2)父母应尽力发现、赞扬孩子的优点,不要尽挑孩子的缺点。一个孩子,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优缺点并存,这就需要父母 们考虑一下:应该怎样处理孩子的优、缺点呢?我认为父母应该尽力发现、赞扬孩子的优点,不要一味地说孩子的缺点。
(3)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尊重与要求之间存在着一种“数学共存性”—即10与1之比。也就是说,要在10倍地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要求之,严格的要求始于高度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个性。为此,父母时时应该尊重孩子,因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子之道。
4父母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引导者
17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人生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全的身体。凡身体和心智都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希望了;如果有一方不健全,那么即使得到了种种别的东西也是枉然。”这就说明儿童心理健康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要有父母正确的引导和参与。
4.1家庭氛围与儿童的心理健康。孩子生活在家庭这个环境中,就像一棵小草长在土壤中一样,如果土壤中的水分、空气等适合小草的生长,那它就会茁壮成长。在家庭中,如果父母与长辈、孩子之间能够和睦相处、相互尊重,本着平等合作的原则,好的家庭氛围,就能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4.2父母和和谐关系与儿童的心理健康。父母的关系与教育孩子的一致性,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经常吵架,打闹,那么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反之,如果父母关系融洽,与孩子友好相处,那第孩子的心理将健康发展。父母关系好, 但在教育孩子上,意见不统一,如一个严、一个慈,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不利的。对一个家庭来说,孩子要的不是严父慈母,也不是严母慈父,而是父母要集严、爱于一身,在方法上取得一致。教之有方,爱之有度,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才能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4.2认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积极引导儿童健康成长。儿童心理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即方向、顺序;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儿童的个别差异;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的规律等四个方面。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在每个儿童身上的表现又是错综复杂的,为了更好的使儿童健康成长,父母应该具体分析和具体对待,积极地引导儿童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父母在儿童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发挥父母的积极作用,避免负效应在儿童发展的景不但是每个家庭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亦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急需解决的课题。希望年轻的父母正视这一现象,高素质的人才来自高明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庞海波.《家庭教育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2]陈鹤琴.《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9
1父母的榜样是儿童良好品行形成的基础
父母自己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所以,父母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很重要的。
儿童心目中最早的权威是父母 ,往往模仿父母的行为、态度来形成自己的品行。父母是孩子行为的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因此,父母在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同时,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对孩子起示范作用。父母平时应体贴关心孩子,多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给孩子鼓励与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的爱。父母之间要注意用爱的语言,如:“你辛苦了”,“别急,我来帮你”等;在老辈面前,多表达一份尊敬和关心,如给老人泡杯茶,让个座,说句体贴的话等;这些都是孩子形成自己品行的关键。父母要注意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细节,处处保持家庭良好形象,做好孩子的榜样,避免无意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2父母的爱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催化剂
爱孩子是的父母的天性,也是所有父母的共性。父母之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高尚的,但是如果爱得不恰当,到头来这种“甜蜜的家”会结下“苦涩的果”。那么,怎样爱孩子才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佳催化剂呢?
2.1对孩子的爱,应是有要求的爱。父母爱孩子,一方面应使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多么地爱我,我是多么的幸福,同时,家长要给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例如:父母帮助孩子洗衣服时,可以请孩子帮助搬凳子,拿衣架,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初步体验到母亲劳动的辛苦,从而学会父母。这能帮助孩子从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感中解脱出来,学习关爱他人,能够与周围的人平等相处。学会人际交往中的社会交换的原则,即你要别人爱你,首先你应该学会去爱别人。
2.2对孩子的爱,应是有分享的爱。
有些孩子不愿意与他人分离,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会使他失去他所得到的东西。作为父母应鼓励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形成与他人分享的意识。父母可以利用节假日、过生日等机会,让孩子与同伴一起玩耍,并鼓励孩子拿出,自己心爱的玩具,让他体验与别人一起玩自己的玩具的快乐。事后,父母可告诉孩子,玩得那么高兴是因为和同伴一起分享除了他的快乐。这能帮助孩子懂得与别人分享快乐,使孩子不自私。
2.3对孩子的爱,要注意情感的爱。
孩子因为年龄小体弱,生活上需要父母给予照顾。有些父母偏把对孩子的爱狭隘的理解为保证孩子的物质需求,用物质上的满足, 来表示自己的爱,以致不惜自己节衣缩食,去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却忽视了如何从情感上给孩子以爱抚、同情、体贴和鼓励。父母只注重对孩子的“养”,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这就会导致孩子情感体验贫乏,久而久之,就在可能使孩子在情感上出现无知、麻木的状况。所以父母应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迷失方向。
2.4对孩子的爱,应注重理智的爱。
有的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教育孩子以自己的意愿为准则,以望子成龙之心为孩子设计“明天”,而孩子一旦达不到要求,就会爱之愈深,痛之愈烈,或谩骂体罚,或放任自流。这种孩子成为父母主观意愿的牺牲品。对孩子的爱应当是理智的,孩子的合理要求,给予满足,对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不管孩子如何哭闹,都不答应。父母应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白是非。对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父母应给予点拨和指导。
所以说,爱孩子不可溺爱、纵容、控制或过分保护。父母的爱必须兼顾两方面,既要是无条件的,使孩子有安全感,又要以坚定的力量教育孩子成为独立的有责任感的人。
3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儿童的人格形成 密切相关
“望子成龙”的心态,天下所有父母都有,可是,父母的养育方式与儿童人格形成密切相关。有些父母对儿女“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碎了,”一味的包办代替,孩子有佬要求,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这样的教育方式,促使孩子形成依赖性强和不负责任的消极人格,从而影响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曾呼吁:“今天的父母们,让你的一孩子们吃点苦头吧!起码,要每天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总是让孩子靠在父母身上,白天给遮住灼热的阳光,晚上给他挡住凛冽的寒风。这样养育出来的孩子,若某一天失去了庇护,必死于残酷的大自然之手。”
3.1而作为父母,首先应是孩子可以依赖的朋友,全心全意经常会挤出时间和孩子一起,参与孩子的活动,玩一些有趣的游戏;父母还应该是孩子可以依赖的师长,经常注意那些孩子想到的和关心的事情,采用自然的方式来教育和引导孩子学习。在孩子面临种种选择时,父母是协商者,而不是命令者,他们能尊重孩子的意愿 ,并善意地分析利弊,提出建议,使孩子的选择准确、完美,这样,能帮助孩子树立信心,遇事有主张、有见解,能帮助孩子对人产生信赖感,促使孩子人格的形成。
3.2科学的养育方式能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自控能力比较并,情绪易受环境的影响,如果父母没有科学的养育方式,那么孩子的健全人格就难于开成。对于科学的养育方式,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父母不要高声训斥孩子。因为这样,会使孩子因受到突然刺激而惊惶失措,使孩子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从而听不进父母的话,就谈不上教育效果了。按照儿童的心理特征,父母应采用对孩子低声细语的谈话,这样,能让孩子觉得安全,从而能认真地听父母说话,只有当孩子专注地听你讲时,你才能和孩子开始真正的交流,才能开成科学育儿。 (2)父母应尽力发现、赞扬孩子的优点,不要尽挑孩子的缺点。一个孩子,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优缺点并存,这就需要父母 们考虑一下:应该怎样处理孩子的优、缺点呢?我认为父母应该尽力发现、赞扬孩子的优点,不要一味地说孩子的缺点。
(3)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尊重与要求之间存在着一种“数学共存性”—即10与1之比。也就是说,要在10倍地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要求之,严格的要求始于高度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个性。为此,父母时时应该尊重孩子,因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子之道。
4父母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引导者
17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人生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全的身体。凡身体和心智都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希望了;如果有一方不健全,那么即使得到了种种别的东西也是枉然。”这就说明儿童心理健康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要有父母正确的引导和参与。
4.1家庭氛围与儿童的心理健康。孩子生活在家庭这个环境中,就像一棵小草长在土壤中一样,如果土壤中的水分、空气等适合小草的生长,那它就会茁壮成长。在家庭中,如果父母与长辈、孩子之间能够和睦相处、相互尊重,本着平等合作的原则,好的家庭氛围,就能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4.2父母和和谐关系与儿童的心理健康。父母的关系与教育孩子的一致性,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经常吵架,打闹,那么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反之,如果父母关系融洽,与孩子友好相处,那第孩子的心理将健康发展。父母关系好, 但在教育孩子上,意见不统一,如一个严、一个慈,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不利的。对一个家庭来说,孩子要的不是严父慈母,也不是严母慈父,而是父母要集严、爱于一身,在方法上取得一致。教之有方,爱之有度,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才能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4.2认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积极引导儿童健康成长。儿童心理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即方向、顺序;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儿童的个别差异;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的规律等四个方面。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在每个儿童身上的表现又是错综复杂的,为了更好的使儿童健康成长,父母应该具体分析和具体对待,积极地引导儿童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父母在儿童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发挥父母的积极作用,避免负效应在儿童发展的景不但是每个家庭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亦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急需解决的课题。希望年轻的父母正视这一现象,高素质的人才来自高明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庞海波.《家庭教育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2]陈鹤琴.《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