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大学英语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教学法作为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方法,尤其强调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本文以交际教学法的理论为出发点,主要阐述了交际教学法的内容、原则及交际能力的内涵,并进一步讨论了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大学英语;情境设计
引 言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大学英语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也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广泛的语言交际活动。教学活动不但要有利于语言能力的训练,也要有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根据大纲的这一要求,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基本上采用交际法,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的培养,教师在课上引导学生进行语言交际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获取知识,并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以达到大纲要求。本文以交际教学法理论为支撑,讨论了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运用交际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交际教学法
1.理论综述
交际教学法理论是以海姆斯(Hymes)为代表的人类语言学和以韩礼德(Halliday)为代表的弗斯语言学派发展的共同结果。这两个学派都认为语言首先是交际的系统。海姆斯则更看重交际能力,他所指的能力除了包括乔姆斯基所指的“语言能力”外,还包含了社会语言的使用规则,即使用语言的技巧和能力。(Wilkins,2001)有关交际能力理论海姆斯提出了四个参数:(1)可能性程度(degree of possibility),指个人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各种语言能力;(2)可行性程度(degree of feasibility),指个人对语言的心理认知度;(3)合适性程度(degret of appropriateness),指交际中言语行为的得体表述;(4)出现性程度(degree of performance),指上述三个参数都达到的情况下,交际中言语行为是否实现了。换言之,“海姆斯理解的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包括语法(合语法性)、心理(可行)、社会文化(得体)和概率(实际出现)等方面的判断能力”。(黄国文,1993)而韩礼德更多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他认为“语言有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功能,这三种功能同时存在,同等重要”。(束定芳,1993)他于1956年提出了“阶和范畴语法”概念,1961年对这个概念进行了修正,从而奠定了系统一功能语法学的理论基础。此后,他的理论被广泛用于文体分析、语篇分析、衔接理论、风格学、语言习得等研究中。(朱永生,1996)由此可见,海姆斯和韩礼德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2.交际教学法的内容
(1)交际教学法认为教授语言的目标是培养语言学习者使用目的语的交际能力。
(2)交际教学法认为语言课程的内容不应该仅仅涉及语言结构,还应该包括语义概念和社会功能。课堂的教学内容、活动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场景与社会要求。在课上设计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将要遇到的情况或模拟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尽量不安排单纯的语法解释和枯燥乏味的句型训练,而是将语法项目按功能意念加以整理和组合,让语法形式为语言功能服务。语言材料通常以语篇(discourse)的形式出现,即一段或几段情景对话或文字,使学生在有情节或有场景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并逐渐掌握目的语。
(3)从最初学习语言时,就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课上语言活动内容通常同时涉及上述四种能力。
(4)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们经常以小组或伙伴工作的方式用目的语传递、表达或商议某些信息。此外学生们经常进行角色扮演等活动,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中使用他们所学的目的语。
(5)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帮助推动、实现语言交流,其次才是纠正语言错误。对学习者所犯的语言错误,教师要采取宽容和忍让的态度,只要不是严重影响表达内容的错误不必及时纠正,或采用比较温和的提醒方式,目的是鼓励学生竖立信心和勇气,大胆进行语言实践。
(6)教师必须能够流利恰当地使用目的语进行教学。
3.交际教学法中的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海姆斯(Hymes)提出来。海姆斯的“交际能力”可以概括为一个人对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主要包括4个方面: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社会文化能力(soeiocuhural eompetence)及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
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te),也就是对目的语的语法知识(包括词汇、构词规则、语音、句法等方面)的掌握及运用的能力,主要涉及正确理解和表达话语。语法能力与任何语法理论无关,甚至不包括能够陈述语法规则。语法能力体现在能够使用目的语的语法规则解释、表达和协商信息内容。
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显而易见不是针对单个的词、词组,而是指把语法形式和意义融合在一起,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将一系列的话语或词、词组连贯地表达某一整体意义的能力。语篇的完整统一通过语言形式的衔接(cohesion)和语义的连贯(coherence)来实现。语篇能力也就是超过单词、词组层面的语段的组织能力。
社会文化能力(socioculmral competence),超越了语言形式本身,涉及了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问题,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它要求语言使用者能够理解使用语言的社会语境,包括交际活动中参与者的角色、交流的信息及其交际的功能。
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是指在交际中断时(主要是由于不熟悉语境、缺乏必要的语言知识、或缺乏交际能力等因素引起的),所使用的策略,包括言语(verbal)和非言语(nonverbal)两方面。换句话说,策略能力就是在交际过程中的应变能力。
4.交际教学法主张下列三种学习原则
为了能培养以上所述这些能力,交际教学法主张下列三种学习原则:(1)沟通原则——即实际情境中的沟通会增强学习效果;(2)任务原则——即借由语言沟通来完成学习任务;(3)意义原则——教学内容对学习者产生实际的意义进而能增强学习效果。交际教学法并不是一种单一、固定的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内容是“用语言去学”(using language to learn)和“学会用语言”(learningto use language),而不是单纯的“学语言”(learning language),更不是“学习关于语言的知识”(learning about language)。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足够的交际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在多 数情况下处于某种“交流”、“交往”、“交际”的场景中,通过听、说、读、写等具体的行为去获得外语知识和交际能力。
在中国,英语教学作为外语教学而非第二语言教学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之外缺乏足够的语言环境,学生的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能力、语篇能力、社会文化能力及策略能力都无法进一步地得到锻炼。这就需要大学英语教师,以该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现有的英语教材、材料与资源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在课上创造这种交际的机会与场景。
教学实践
传统的结构教学法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训练,这一点无可厚非,它是交际的必备条件。但事实上,语言知识不能完全代表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更依赖于社会语言能力(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规则和话语运用规则)和交际策略(语言策略和非语言策略)。(canale&Swain,1980)。交际教学法就是要让语言学习者在课堂模拟环境中根据情境正确恰当地运用所学的目的语表达情感和思想,从而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逐渐熟悉和掌握目的语。
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这一方法的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下为一具体的教学实例:
教学内容:《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课,题目: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ough the World
教学步骤:
(1)处理生词与语言点:要求学生课前自学生词词组,预习课文。上课时检查生词朗读、纠正发音问题,并处理文中重要的语言点、知识点。
(2)分组:根据课文中出现的国家数量,把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每小组代表一个国家,并通过抽签决定具体代表哪个国家。
(3)布置任务:各小组将以各国国家代表团的身份,参加一国际环境问题大会。每组需要根据课文涉及的内容,准备大会发言。具体内容包括,国家情况概述(地理、人口、历史等)、环境问题、相关的环保措施等。除课文内容外,还要求同学们通过图书馆、网络查找相关的课外资料进一步充实发言内容。代表团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项发言任务并负责查找相关资料。在课上给同学们充分的时间讨论、决定其小组内部的分工情况(包括代表团成员的身份、每人承担的发言内容、发言顺序等)。讨论的结果需以书面形式上交,以方便教师检查监督。
(4)在下一次课上,课上内容将以国际环境会议的形式展开,每位同学都是与会者,都是某一国家的代表。教师以大会主席的身份协调、监督整个大会的“议程”。在每个代表团结束固定内容发言后,是提问环节,该环节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式思维的能力。各代表团发言结束后,是大会的讨论与辩论环节,各代表团成员之间就大会的主题及相关内容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从而进一步加强同学们的交际能力。
(5)最后一个环节是各组互评,每个小组(即代表团)都要对其他小组的表现进行口头评述(包括优点、不足及观者感受等),并上交一份书面分值(10分为满分)。各小组所得分数的平均值是各小组的最终得分,并计入平时成绩。
这样的教学安排充分发挥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同学们事先有准备,因而无论语言基础怎样,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讨论,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进行了充分的语言交流,既了解了课文内容、锻炼了口语表达,又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此外,有些课文内容是通过叙述、对话的形式展开的,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i$反映代沟问题的课文A BusyWeekday Morning中有大量的母女对话,补充阅读材料部分还有父母之间、女儿和朋友之间的对话。因而不妨鼓励学生将该文章改编成戏剧,通过角色扮演,真实再现生活中类似的场景,真正做到在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当然这一过程中分组及表演后的讨论评定必不可少。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交际教学法为指导,努力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不同的场景、情境,以促使学生学以致用,积极地使用所学的英语进行沟通交流、或完成特定的任务,从而显著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结 语
交际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理论,它符合语言教学发展的进程,符合语言习得的自然规律,符合教学改革的潮流。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思想上充分重视;课前精心设计,周密组织;课上认真实施,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交际教学法定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大学英语;情境设计
引 言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大学英语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也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广泛的语言交际活动。教学活动不但要有利于语言能力的训练,也要有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根据大纲的这一要求,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基本上采用交际法,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的培养,教师在课上引导学生进行语言交际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获取知识,并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以达到大纲要求。本文以交际教学法理论为支撑,讨论了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运用交际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交际教学法
1.理论综述
交际教学法理论是以海姆斯(Hymes)为代表的人类语言学和以韩礼德(Halliday)为代表的弗斯语言学派发展的共同结果。这两个学派都认为语言首先是交际的系统。海姆斯则更看重交际能力,他所指的能力除了包括乔姆斯基所指的“语言能力”外,还包含了社会语言的使用规则,即使用语言的技巧和能力。(Wilkins,2001)有关交际能力理论海姆斯提出了四个参数:(1)可能性程度(degree of possibility),指个人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各种语言能力;(2)可行性程度(degree of feasibility),指个人对语言的心理认知度;(3)合适性程度(degret of appropriateness),指交际中言语行为的得体表述;(4)出现性程度(degree of performance),指上述三个参数都达到的情况下,交际中言语行为是否实现了。换言之,“海姆斯理解的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包括语法(合语法性)、心理(可行)、社会文化(得体)和概率(实际出现)等方面的判断能力”。(黄国文,1993)而韩礼德更多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他认为“语言有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功能,这三种功能同时存在,同等重要”。(束定芳,1993)他于1956年提出了“阶和范畴语法”概念,1961年对这个概念进行了修正,从而奠定了系统一功能语法学的理论基础。此后,他的理论被广泛用于文体分析、语篇分析、衔接理论、风格学、语言习得等研究中。(朱永生,1996)由此可见,海姆斯和韩礼德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2.交际教学法的内容
(1)交际教学法认为教授语言的目标是培养语言学习者使用目的语的交际能力。
(2)交际教学法认为语言课程的内容不应该仅仅涉及语言结构,还应该包括语义概念和社会功能。课堂的教学内容、活动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场景与社会要求。在课上设计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将要遇到的情况或模拟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尽量不安排单纯的语法解释和枯燥乏味的句型训练,而是将语法项目按功能意念加以整理和组合,让语法形式为语言功能服务。语言材料通常以语篇(discourse)的形式出现,即一段或几段情景对话或文字,使学生在有情节或有场景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并逐渐掌握目的语。
(3)从最初学习语言时,就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课上语言活动内容通常同时涉及上述四种能力。
(4)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们经常以小组或伙伴工作的方式用目的语传递、表达或商议某些信息。此外学生们经常进行角色扮演等活动,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中使用他们所学的目的语。
(5)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帮助推动、实现语言交流,其次才是纠正语言错误。对学习者所犯的语言错误,教师要采取宽容和忍让的态度,只要不是严重影响表达内容的错误不必及时纠正,或采用比较温和的提醒方式,目的是鼓励学生竖立信心和勇气,大胆进行语言实践。
(6)教师必须能够流利恰当地使用目的语进行教学。
3.交际教学法中的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海姆斯(Hymes)提出来。海姆斯的“交际能力”可以概括为一个人对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主要包括4个方面: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社会文化能力(soeiocuhural eompetence)及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
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te),也就是对目的语的语法知识(包括词汇、构词规则、语音、句法等方面)的掌握及运用的能力,主要涉及正确理解和表达话语。语法能力与任何语法理论无关,甚至不包括能够陈述语法规则。语法能力体现在能够使用目的语的语法规则解释、表达和协商信息内容。
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显而易见不是针对单个的词、词组,而是指把语法形式和意义融合在一起,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将一系列的话语或词、词组连贯地表达某一整体意义的能力。语篇的完整统一通过语言形式的衔接(cohesion)和语义的连贯(coherence)来实现。语篇能力也就是超过单词、词组层面的语段的组织能力。
社会文化能力(socioculmral competence),超越了语言形式本身,涉及了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问题,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它要求语言使用者能够理解使用语言的社会语境,包括交际活动中参与者的角色、交流的信息及其交际的功能。
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是指在交际中断时(主要是由于不熟悉语境、缺乏必要的语言知识、或缺乏交际能力等因素引起的),所使用的策略,包括言语(verbal)和非言语(nonverbal)两方面。换句话说,策略能力就是在交际过程中的应变能力。
4.交际教学法主张下列三种学习原则
为了能培养以上所述这些能力,交际教学法主张下列三种学习原则:(1)沟通原则——即实际情境中的沟通会增强学习效果;(2)任务原则——即借由语言沟通来完成学习任务;(3)意义原则——教学内容对学习者产生实际的意义进而能增强学习效果。交际教学法并不是一种单一、固定的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内容是“用语言去学”(using language to learn)和“学会用语言”(learningto use language),而不是单纯的“学语言”(learning language),更不是“学习关于语言的知识”(learning about language)。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足够的交际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在多 数情况下处于某种“交流”、“交往”、“交际”的场景中,通过听、说、读、写等具体的行为去获得外语知识和交际能力。
在中国,英语教学作为外语教学而非第二语言教学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之外缺乏足够的语言环境,学生的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能力、语篇能力、社会文化能力及策略能力都无法进一步地得到锻炼。这就需要大学英语教师,以该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现有的英语教材、材料与资源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在课上创造这种交际的机会与场景。
教学实践
传统的结构教学法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训练,这一点无可厚非,它是交际的必备条件。但事实上,语言知识不能完全代表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更依赖于社会语言能力(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规则和话语运用规则)和交际策略(语言策略和非语言策略)。(canale&Swain,1980)。交际教学法就是要让语言学习者在课堂模拟环境中根据情境正确恰当地运用所学的目的语表达情感和思想,从而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逐渐熟悉和掌握目的语。
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这一方法的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下为一具体的教学实例:
教学内容:《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课,题目: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ough the World
教学步骤:
(1)处理生词与语言点:要求学生课前自学生词词组,预习课文。上课时检查生词朗读、纠正发音问题,并处理文中重要的语言点、知识点。
(2)分组:根据课文中出现的国家数量,把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每小组代表一个国家,并通过抽签决定具体代表哪个国家。
(3)布置任务:各小组将以各国国家代表团的身份,参加一国际环境问题大会。每组需要根据课文涉及的内容,准备大会发言。具体内容包括,国家情况概述(地理、人口、历史等)、环境问题、相关的环保措施等。除课文内容外,还要求同学们通过图书馆、网络查找相关的课外资料进一步充实发言内容。代表团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项发言任务并负责查找相关资料。在课上给同学们充分的时间讨论、决定其小组内部的分工情况(包括代表团成员的身份、每人承担的发言内容、发言顺序等)。讨论的结果需以书面形式上交,以方便教师检查监督。
(4)在下一次课上,课上内容将以国际环境会议的形式展开,每位同学都是与会者,都是某一国家的代表。教师以大会主席的身份协调、监督整个大会的“议程”。在每个代表团结束固定内容发言后,是提问环节,该环节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式思维的能力。各代表团发言结束后,是大会的讨论与辩论环节,各代表团成员之间就大会的主题及相关内容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从而进一步加强同学们的交际能力。
(5)最后一个环节是各组互评,每个小组(即代表团)都要对其他小组的表现进行口头评述(包括优点、不足及观者感受等),并上交一份书面分值(10分为满分)。各小组所得分数的平均值是各小组的最终得分,并计入平时成绩。
这样的教学安排充分发挥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同学们事先有准备,因而无论语言基础怎样,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讨论,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进行了充分的语言交流,既了解了课文内容、锻炼了口语表达,又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此外,有些课文内容是通过叙述、对话的形式展开的,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i$反映代沟问题的课文A BusyWeekday Morning中有大量的母女对话,补充阅读材料部分还有父母之间、女儿和朋友之间的对话。因而不妨鼓励学生将该文章改编成戏剧,通过角色扮演,真实再现生活中类似的场景,真正做到在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当然这一过程中分组及表演后的讨论评定必不可少。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交际教学法为指导,努力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不同的场景、情境,以促使学生学以致用,积极地使用所学的英语进行沟通交流、或完成特定的任务,从而显著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结 语
交际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理论,它符合语言教学发展的进程,符合语言习得的自然规律,符合教学改革的潮流。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思想上充分重视;课前精心设计,周密组织;课上认真实施,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交际教学法定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