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金属填充率对相变材料强化换热的机理研究

来源 :制冷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fazzzzzzzzzz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石蜡和泡沫金属铜制备了复合相变蓄热材料,设计并搭建了可视化蓄热实验装置,分析了泡沫金属铜填充率对石蜡蓄热过程的强化传热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当泡沫金属铜的填充率从0增至2.13%时,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融化时间从901 s缩短至791 s,缩短了12.21%;当泡沫金属铜的填充率为2.13%时,石蜡内部的温度梯度最小,为22.52 K。此外,随着泡沫金属铜填充率的增加,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蓄热量从15932 J减小至13296 J,减少了16.55%,蓄热速率先减小后增大,分别为18.41、18.33、
其他文献
制冷剂回收和再生是减少制冷剂排放的推荐方式,但其实施有赖于政策的鼓励及回收再生技术的支持。对于制冷剂的回收,本文总结对比了日本、欧盟、美国和中国在制冷剂回收方面的政策,给出了各自的制冷剂年回收量;介绍了制冷剂回收5种代表性方法的工作原理、优缺点及适用的场合。对于制冷剂的再生,介绍了“简易再生”和“蒸馏再生”这2种再生方法的步骤和应用条件;以及对于不可再生制冷剂进行销毁的7种方法。最后,总结了中国目前在制冷剂回收再生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已进入HCFCs制冷剂淘汰末期,并即将于2024年启动HFCs的产量和消费量削减。本文以制冷剂的回收再生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LCCP气候性能模型,构建了制冷剂回收再生过程的碳排放量评估模型;分析了制冷剂回收再生的经济性;并对所构建模型,以汽车空调制冷剂R134a的回收再生为案例,计算其碳排放量及回收再生经济性。结果表明:本文案例中,对制冷剂进行回收再生处理可以减少当量CO2排放约42%,制冷剂回收再生的经济性能主要与再生后制冷剂单价及工人工资成本有关,工人工资按月最低工资标准
中央空调冷冻水系统大温差设计可以显著降低输配能耗,对系统节能具有重要意义。但随设计温差增大、冷冻水流速降低,蒸发器水侧传热系数逐渐减小,成为制约冷水机组能效的主要因素。本文基于蒸发器换热机理,理论分析了冷冻水大温差对蒸发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离心式冷水机组串联运行的方案,实验对比了大温差工况下不同水路流程对整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冷冻水10℃大温差设计工况下,采用蒸发器双流程串联的设计方法,相比于单流程方案能效可提升6%;而得益于串联方案中间温度的存在,上下游机组在负荷占比为55%∶45%时,整机能
空气源热泵在除霜过程中“误除霜”故障时有发生,“有霜不除”会导致机组制热能力和性能下降,“无霜除霜”会导致系统供热量损失,因此空气源热泵在除霜时最佳除霜起止点的判定尤为重要。除霜控制是通过选择恰当的除霜切入点和结束点,使除霜周期内空气源热泵系统稳定性好、节能以及能保证室内的热舒适。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学者对除霜控制方法的研究,分析了直接测量霜层厚度、间接监测结霜程度以及通过智能算法输出除霜起止条件三种除霜控制方法的局限性,分别从人工智能除霜控制方法的研究,抑霜技术与除霜控制方法的结合,除霜控制方法的评价体系
超高层电梯井内冬季烟囱效应明显,可能造成电梯门开关障碍,产生明显的气动噪音。本文分析了风量为2.12~6.68 m3/s的自然通风冷却方案,冷板高度为10 m、温度为10℃的辐射冷板冷却方案,制冷量为20~100 kW的多联机冷却方案等不同冷却方案对电梯井烟囱效应的改善效果。提出了结合自然通风和热泵技术的超高层电梯井热害噪音治理方案,并通过实际测试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案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当采用自然通风协同多联机的冷却方案时,电梯门两侧的压差比单独采用自然通风冷却方案时的压差低49 Pa,比单独采用多联机冷却
为了改善玻纤/乙基已基酯(GF/EHP)材料的层间性能,分别添加氯化聚氯乙稀(PAM)、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酰胺(PA66)、乙烯一醋酸乙烯酯(EVA)四种增强织布类型,来改善VARI工艺制备的玻纤/乙基己基酯(GF/EHP)材料层间性能,并通过实验测试的手段研究了其拉伸、弯曲和层间断裂韧性.研究结果表明:加入织布后,GF/EHP材料获得了更大厚度,密度发生降低,树脂含量出现提升,制得的GF/EHP材料都都基本获得了更高孔隙率.添加织布后,获得了更大的厚度,纤维体积比例发生了降低,更易发生开
公共建筑集中空调水系统能耗占建筑总能耗比例较高,各设备的合理启停及控制参数的优化设置在系统节能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在满足末端冷负荷的前提下,以系统总能耗最小为目标,提出了冷水机组、水泵启停优化策略及控制参数全局优化方法。以冷冻水供水温度、冷却水流量作为独立优化控制参数建立集中空调水系统能耗模型。以某建筑为例,利用DeST软件模拟了建筑空调负荷变化,对所提出的优化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负荷率5%~100%变化范围内,冷水机组平均COP提高了10.9%,平均节省能耗8.9%,水泵平均节省能耗18.6%
本文以西北地区某车辆整备库为例,针对冬季期间使用的热风幕机,使用空气泄漏量、热舒适性和室内温度均匀性指标评价了风幕机的关键设计参数的设计准则,以及设计参数与环境参数的匹配性。仿真结果表明:出风风速从5.4 m/s增至9.3 m/s会使大门处泄漏量增加71.8%;10°~20°的送风角度可比垂直送风降低24.9%的泄漏量;风幕机的出风温度不会显著影响风幕密封性能,但会对厂房内部区域的热舒适性造成显著影响;环境风向和温度对风幕泄露量和厂房内热舒适性的作用可以忽略,但室外风速超过2.6 m/s时热风幕的密封效果
本文实验研究了两个具有不同翅片间距的平翅片管式换热器在低环境气压以及析湿工况下空气侧的传质特性,在环境气压为40~100 kPa,换热器入口空气风速为0.5~4 m/s,入口空气相对湿度为50%~90%,入口空气干球温度为27℃,水流速为1.65 m/s的实验工况下,分析了环境气压、换热器迎面风速、翅片间距及入口空气相对湿度对换热器空气侧传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气压环境下,迎面风速、翅片间距以及相对湿度对换热器空气侧传质因子的影响趋势与常压下的研究一致;研究工况下,环境压力从40 kPa升至100 k
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内制冷剂分配不均是限制其进一步推广应用的原因之一,当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做蒸发器时,制冷剂在换热器入口为气液两相状态,会加剧其分布不均匀性。本文以气液两相R134a制冷剂为工质,提出一种数值仿真模型,并利用前人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可靠性。提出通过改变不同扁管在集管内突出深度以改善制冷剂分配特性的4种方案,利用数值仿真模型进行计算,当质量流速为100 kg/(m2·s),制冷剂干度为0.4时,发现通过改变不同扁管在集管内的突出深度可以使液相制冷剂分配特性改善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