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创意经济的崛起与河南省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对策研究》2014-gh-704)
摘要:我们曾经以“Made in China”而自豪,但是现在我们更应思索怎样“Design in China”。创意经济是以销售“创意”为主的,而创意人才在整个运作过程中属于核心环节。面对眼前创意经济的崛起,艺术设计教育也必须认清形势,调整教学思路,努力为发展创意经济而推波助澜。
关键词:创意经济;创意思维;培养
产品不断的更新换代,是推动市场向前的原动力,而更新换代运用的肯定不是故步自封、原地踏步、保守落后的思想。我们都知道创新思想是和一些思维活跃的人经常联系在一起的。这类人通常改革的思想很浓厚,新点子、好创意不断。如果这些新的创意,能够突破各种未知的困难,投向市场的话,肯定会吸引人们的目光,进而去验证它的好坏。
任何一个未知事物,想要让人们接受他,都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这不仅包括其制作环节,也包括其投入市场的环节。
一、创意思维的提早开发和保护
创意经济代表着一种与时代同步的,新颖的,不断变化的事物。一件创意作品,既需要设计师的设计,也需要市场的认可。我们既要提高创作者的创意思维,还要提高广大接收者的创意思维。这样才能有市场,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我们目前在艺术设计教学方面,教师更关注的是对于理论的传授,以及知识点的掌握。对于创意的培养,是很欠缺的,加之我们中国从小到大的教育,都是围绕应试教育,学生的创造力在进入高校前,普遍就已经比外国的学生要低。
由于人才创造成功的年龄区比较低,所以对于小朋友的创造行为更加应该保护。大学生的年龄在18至22之间,这时候他们的思维基本已经定型,调整起来会更困难。而这一点,外国的教育做的就比中国要好,主要原因是它们的孩子在学习上压力小,反而会推动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把想做的事情做到最好。
二、发展中国家发展创意产业的难点
我们中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由于生活水平不高,所以对于生活必需品的选择上,更看重价格而不是创意。如果市场对于创意产品的接受度低,那么创意设计就得不到鼓励,设计师本身也就疲于去进行创意了。这是困扰我们创意设计的根本原因。
就算设计师做出了创意产品,但是在价位上我们不敢提升。企业的老板大多也不认为设计师设计了有创意的作品,就应提高其薪酬。这样就从根本上使得创意市场疲软。
创意产业本身包含的领域很广,但是在中国提起创意产业,更多人想到的是动漫市场,别的就没有了。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想?原因是:普通消费者更看中价格而不是创意;设计师的辛苦创意,并没有得到厂商在薪酬上的认可。以上两点促成了,中国创意产业的不景气。
三、鼓励设计师勇于创新,并将其创意投向市场
创意设计师不仅需要的是灵活的思维、不断的新点子、层出不穷的好创意,更需要的是用于面对新事物在被人们认可前的质疑、批评。我们中国目前是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孩子从小到大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这进而会引起孩子抗挫折能力低下,对于一些冒险、冒进事物不敢尝试。这种人口素质问题是我们要引起重视,且尽量避免发生的。
首先,独生子女往往内心更加自我,在做设计时就很难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当你是把设计只当做赚钱的工具,好的创意和点子也会离你而去;当你把设计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设计才会有新的创意和方法。
其次,独生子女往往被父母给予了厚望,这反而会促使其压力过大,而最终被压力而压着前进。众所周知,创意往往是在人们最放松的状态下而出现的。如果设计师能在做设计时,放下所有的压力和包袱,解放自己的思想,让自己更轻松自如的思考问题,好的想法也许就不期而至。
例如:在进行创意思维训练时,我们班上有些女生,每次布置课堂作业时,都非常认真,总想能做出一个好的作品。在还没设计前,就被自己的思想压力搞得头疼脑涨,提前耗费掉了自己的精力。在进行实际创意时,发散思维展不开,创意思维也无从而有。相反有些男生,思想压力小,在课堂上嘻嘻哈哈,不断交流思想,最终却能无意中创作出一些很有创意的作品出来。
这个例子是一个设计师经常会深有体会的例子,创意过程本身并不是越认真、严肃越好。反而是思维越无所顾忌、不着边际越好。就创意思维而言,这是影响创意思维的重要原因。
我们中国的教育重视传统文化,重视人们对于祖先、长辈的敬重,培养孩子尊师重教的品质。这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没有错误的。但是过于强调上面这些因素,就会使孩子们认为当自己的思想和老师、父母不同时,就应该听从长辈、老师的建议。这样就会遏制孩子们头脑里诞生的新想法,促使其养成因循守旧的思维习惯。
当从事创意设计时,这种因循守旧的思想就会不断跳出来干扰新思想的诞生。所以,我们在做创意时,一定要做到破旧立新、无所顾忌、勇于嘗试、大胆创新,不怕指责、批评。
创意产业的发展势头是不容小觑的,只要我们国家安定团结,经济就会不断发展,人们也会追求更新更好的生活标准。发展中国家的设计师,虽然生活条件还没达到最好,但是在思维上如果想创新,就必须要突破各种枷锁,勇于实践。
四、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搭建课堂与社会的桥梁
伦敦艺术大学强迫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不断的实践提高创意能力。他们把教室搬到车间,学生在制作作品时,教师给与指导,不断挑战他们,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法国的艺术专业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大大的工作室,学生在工作室里可以动手实践,设计制作出各种产品。
而在中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往往毕业后只能往教室里钻,没有动手实践的地方。应该根据艺术设计院校的特点,尽力为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工作室,并保证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前去锻炼。
工作室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意义,导师将不可避免地面对三方面的压力:一是学生对导师的选择,这是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尺;二是竞争意识的加强,必然会造成工作室冷热不均的局面,迫使每位导师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体系;三是科研能力的提升,导师必须将科研提升到一定高度,广泛关注研究本领域的相关课题,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
作者简介:
耿聪(1968-)、女,新乡学院,教授,硕士,艺术学。
王晓玲(1984-)、女,新乡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艺术学。
摘要:我们曾经以“Made in China”而自豪,但是现在我们更应思索怎样“Design in China”。创意经济是以销售“创意”为主的,而创意人才在整个运作过程中属于核心环节。面对眼前创意经济的崛起,艺术设计教育也必须认清形势,调整教学思路,努力为发展创意经济而推波助澜。
关键词:创意经济;创意思维;培养
产品不断的更新换代,是推动市场向前的原动力,而更新换代运用的肯定不是故步自封、原地踏步、保守落后的思想。我们都知道创新思想是和一些思维活跃的人经常联系在一起的。这类人通常改革的思想很浓厚,新点子、好创意不断。如果这些新的创意,能够突破各种未知的困难,投向市场的话,肯定会吸引人们的目光,进而去验证它的好坏。
任何一个未知事物,想要让人们接受他,都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这不仅包括其制作环节,也包括其投入市场的环节。
一、创意思维的提早开发和保护
创意经济代表着一种与时代同步的,新颖的,不断变化的事物。一件创意作品,既需要设计师的设计,也需要市场的认可。我们既要提高创作者的创意思维,还要提高广大接收者的创意思维。这样才能有市场,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我们目前在艺术设计教学方面,教师更关注的是对于理论的传授,以及知识点的掌握。对于创意的培养,是很欠缺的,加之我们中国从小到大的教育,都是围绕应试教育,学生的创造力在进入高校前,普遍就已经比外国的学生要低。
由于人才创造成功的年龄区比较低,所以对于小朋友的创造行为更加应该保护。大学生的年龄在18至22之间,这时候他们的思维基本已经定型,调整起来会更困难。而这一点,外国的教育做的就比中国要好,主要原因是它们的孩子在学习上压力小,反而会推动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把想做的事情做到最好。
二、发展中国家发展创意产业的难点
我们中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由于生活水平不高,所以对于生活必需品的选择上,更看重价格而不是创意。如果市场对于创意产品的接受度低,那么创意设计就得不到鼓励,设计师本身也就疲于去进行创意了。这是困扰我们创意设计的根本原因。
就算设计师做出了创意产品,但是在价位上我们不敢提升。企业的老板大多也不认为设计师设计了有创意的作品,就应提高其薪酬。这样就从根本上使得创意市场疲软。
创意产业本身包含的领域很广,但是在中国提起创意产业,更多人想到的是动漫市场,别的就没有了。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想?原因是:普通消费者更看中价格而不是创意;设计师的辛苦创意,并没有得到厂商在薪酬上的认可。以上两点促成了,中国创意产业的不景气。
三、鼓励设计师勇于创新,并将其创意投向市场
创意设计师不仅需要的是灵活的思维、不断的新点子、层出不穷的好创意,更需要的是用于面对新事物在被人们认可前的质疑、批评。我们中国目前是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孩子从小到大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这进而会引起孩子抗挫折能力低下,对于一些冒险、冒进事物不敢尝试。这种人口素质问题是我们要引起重视,且尽量避免发生的。
首先,独生子女往往内心更加自我,在做设计时就很难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当你是把设计只当做赚钱的工具,好的创意和点子也会离你而去;当你把设计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设计才会有新的创意和方法。
其次,独生子女往往被父母给予了厚望,这反而会促使其压力过大,而最终被压力而压着前进。众所周知,创意往往是在人们最放松的状态下而出现的。如果设计师能在做设计时,放下所有的压力和包袱,解放自己的思想,让自己更轻松自如的思考问题,好的想法也许就不期而至。
例如:在进行创意思维训练时,我们班上有些女生,每次布置课堂作业时,都非常认真,总想能做出一个好的作品。在还没设计前,就被自己的思想压力搞得头疼脑涨,提前耗费掉了自己的精力。在进行实际创意时,发散思维展不开,创意思维也无从而有。相反有些男生,思想压力小,在课堂上嘻嘻哈哈,不断交流思想,最终却能无意中创作出一些很有创意的作品出来。
这个例子是一个设计师经常会深有体会的例子,创意过程本身并不是越认真、严肃越好。反而是思维越无所顾忌、不着边际越好。就创意思维而言,这是影响创意思维的重要原因。
我们中国的教育重视传统文化,重视人们对于祖先、长辈的敬重,培养孩子尊师重教的品质。这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没有错误的。但是过于强调上面这些因素,就会使孩子们认为当自己的思想和老师、父母不同时,就应该听从长辈、老师的建议。这样就会遏制孩子们头脑里诞生的新想法,促使其养成因循守旧的思维习惯。
当从事创意设计时,这种因循守旧的思想就会不断跳出来干扰新思想的诞生。所以,我们在做创意时,一定要做到破旧立新、无所顾忌、勇于嘗试、大胆创新,不怕指责、批评。
创意产业的发展势头是不容小觑的,只要我们国家安定团结,经济就会不断发展,人们也会追求更新更好的生活标准。发展中国家的设计师,虽然生活条件还没达到最好,但是在思维上如果想创新,就必须要突破各种枷锁,勇于实践。
四、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搭建课堂与社会的桥梁
伦敦艺术大学强迫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不断的实践提高创意能力。他们把教室搬到车间,学生在制作作品时,教师给与指导,不断挑战他们,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法国的艺术专业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大大的工作室,学生在工作室里可以动手实践,设计制作出各种产品。
而在中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往往毕业后只能往教室里钻,没有动手实践的地方。应该根据艺术设计院校的特点,尽力为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工作室,并保证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前去锻炼。
工作室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意义,导师将不可避免地面对三方面的压力:一是学生对导师的选择,这是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尺;二是竞争意识的加强,必然会造成工作室冷热不均的局面,迫使每位导师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体系;三是科研能力的提升,导师必须将科研提升到一定高度,广泛关注研究本领域的相关课题,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
作者简介:
耿聪(1968-)、女,新乡学院,教授,硕士,艺术学。
王晓玲(1984-)、女,新乡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