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文社科研究的对象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科学,其关注点各有千秋但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学者在人文社科这一学术领域内的研究模式来说大体有两种,一是文本模式,二是创新模式。笔者在本文中将对这两种研究模式进行一点分析,若对读者有所裨益则不甚欢喜。
[关键词]人文社科 文本模式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C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5-0309-01
一、人文社科研究模式概述
研究模式是影响人文社科研究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人文社科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数千年来的人类文化发展研究的成果来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这方面的研究模式无外乎两个:文本模式和创新模式。文本模式多集中在东方文化的研究当中,西方则偏重于创新模式的人文社科研究,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二者往往会有所交融,单一的研究模式也許会在某些领域有所成就,但到了另外的领域则不然,所以要灵活运用才能将问题弄明白弄透彻。
文本模式,主要是指以某个时代的思想学说、某个作者的著作等作为研究对象来考证、推理其原本所想表达的意义及思想,并从中理解这个时代的价值取向,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溯及既往”的过程。
创新模式则是指以现实发现的问题为导向来进行创造性解答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对已有的理念、思想等发起冲击,甚至是全面推翻并创立一种新的思想观念的过程,这在西方经常发生,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亚里斯多德到西塞罗等等。
虽然两种研究模式在研究对象及方法结果上多有不同,但是其中还是存在着联系的。一般来说,文本模式是创新模式的基础,从来都没有无源之水,不经过文本模式的积累就难有思想的厚度来进行独立的思考并形成个性,从而实现创新。而创新模式则又可以视为文本模式的一种升华,前述已经讲到,只有经过文本模式的积累才能实现创新模式,但是这种升华并不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毕竟许多理念思想流传数千年,无数人去研究去追寻但仍然对其推崇备至。
我们知道,学术的研究是需要一定的“土壤”的,如果处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代,再有思想再有远见的学者也难以在学术上有所突破,而西方中世纪则又是一个对新思想新科学迫害的黑暗时代。因此,学术研究的“土壤”必定是开放、自由的。唯有开放才能“百家争鸣”,唯有自由才能畅所欲言,只有这二者有所保障才能在激辩中碰撞出火花,才能推动学术研究的前进。
二、文本模式概述
(一)文本模式的作用
文本模式的基础性作用在人文社科领域内的学术研究上是无可替代的。任何一项新理念新思潮都不可能脱离已有的文化基因而凭空产生,学术研究能够前进就是得益于文本研究所带来的思想上的启发。那么具体来说,文本模式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文本是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前提,任何一项学术研究都不能离开承载研究对象的载体(文本)而展开,我们所要研究的思想以及文本的本意都需要对文本进行解读才能实现。其次,文本模式可以给学者提供专业领域内的学识积累,为创造性灵感的启发打开了大门,学术的创新要高于原有的学术成果但又不能离开这些成果,只有通过文本研究来理解这些现有的学术成果,对其中可供商榷的地方进行创造性思维,并最终实现学术上的创新。最后,文本研究可以锻炼学者的学术研究能力,人的能力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就学术研究而言是需要通过后天性系统的学习训练才能习得的,通过进行大量的文本研究会让研究者在这其中体会到更多的思想,对其能力的积累提升也大有裨益。
(二)文本模式的不足
虽然文本模式在学术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无可替代,但是其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是相当明显的:
一是文本模式因为其研究的对象难以离开文本而存在,这就对研究者造成了一定的局限,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思维的方式方法会产生严重的限制,典型的例子就是某些领域的学者在学术交流中“言必称某某”,这是一种严重的思维僵化。
二是文本模式的研究离不开对文字的解释,尤其是在中国的文学解释中因为文字含义极广,在不同场合中对于同一个字的解释各不相同,而且不同的学者对于同一篇著作的解释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一种“各述春秋”的困境,尤其是缺乏权威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甘落人下风,说是学术讨论,其实就演变成了“王婆卖瓜”。
三是文本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创新是一种阻碍,由于文本研究的对象集中在已有记录在案的文字性著作上,过多地关注于文本的解释或者为了追求其原本意思而进行的研究会大大限制研究者个性思维的发挥,对其创新意识是一种阻碍。
三、创新模式概述
(一)创新模式的特征
与文本模式所固有的研究对象及方法不同,创新模式有着显著区别于前者的几个特征:
一是,创新模式虽然名为“模式”但并不是“有章可循”的,其研究的思维方式并不固定,不局限于对文字本意的追求和解释,而更多地注重于发散思维,对已有问题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总结,并最终提出新理论。
二是,创新模式是一种非理性的创造过程。文本研究会遵循一定的规则来进行探究,其研究的过程会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模式来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而创新模式则是一种跳出逻辑和理性思维的研究模式,墨守陈规将不会有所突破,就如同墨家在战国时代的作用一样可以固守一方土地但难有开拓。因此,要想在学术研究上有所突破就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跳出固有的理性思维圈子就难以实现。
(二)创新模式的要求
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实现的事情,尤其是在人文社科的学术研究领域内要实现创新,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研究者的批判精神必须强烈,没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在学术研究中就会因为畏惧权威而心生附和,尤其是对于一些声名显赫的学者的著作或者其思想主张不假思索地全面接受,甚至是对于其明显的缺陷视而不见亦或是“文过饰非”,这种对权威没有批判精神的研究其实不要也罢。不批判不反思,没有反思就难有进步,学术研究不是单单地对前人思想的探寻,更重要地是启发我们要有所突破。
二是,研究者要更具学术性。当前学术研究领域内的功利性太强,就拿“红学”来说,有多少学者就是拿着这个当谋生存的一个“门道”,躺在多年前的一点研究成果上一直吃到现在,毫无突破更别说有所建树了。所以要想在学术研究中实现创新就必须要摒弃功利心,一心一意地搞学术研究,唯有对学术上的造诣有所追求,才能真正实现创新。
四、结语
人文社科类的学术研究难以脱离前述两个模式而有所发展,但其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各有千秋,必须要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在做好基础性的文本研究的同时开拓思维,力争在创新上有所为。这就需要研究者在转变思维方式、摒弃功利心及提高学术研究专注度等方面多下功夫,最终实现对人文社科类学术研究的促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潘明德、奚爱明.《人文社科研究模式初探》.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郭萌.《提升理工类院校人文社科科研水平的科研管理研究》.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年06期.
[3] 劉志民、宁芳艳、罗泽意.《行业特色性大学人文社科发展现状分析——基于江苏省9所高校科研投入产出的对比》.中国农业教育.2015年05期.
[关键词]人文社科 文本模式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C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5-0309-01
一、人文社科研究模式概述
研究模式是影响人文社科研究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人文社科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数千年来的人类文化发展研究的成果来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这方面的研究模式无外乎两个:文本模式和创新模式。文本模式多集中在东方文化的研究当中,西方则偏重于创新模式的人文社科研究,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二者往往会有所交融,单一的研究模式也許会在某些领域有所成就,但到了另外的领域则不然,所以要灵活运用才能将问题弄明白弄透彻。
文本模式,主要是指以某个时代的思想学说、某个作者的著作等作为研究对象来考证、推理其原本所想表达的意义及思想,并从中理解这个时代的价值取向,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溯及既往”的过程。
创新模式则是指以现实发现的问题为导向来进行创造性解答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对已有的理念、思想等发起冲击,甚至是全面推翻并创立一种新的思想观念的过程,这在西方经常发生,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亚里斯多德到西塞罗等等。
虽然两种研究模式在研究对象及方法结果上多有不同,但是其中还是存在着联系的。一般来说,文本模式是创新模式的基础,从来都没有无源之水,不经过文本模式的积累就难有思想的厚度来进行独立的思考并形成个性,从而实现创新。而创新模式则又可以视为文本模式的一种升华,前述已经讲到,只有经过文本模式的积累才能实现创新模式,但是这种升华并不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毕竟许多理念思想流传数千年,无数人去研究去追寻但仍然对其推崇备至。
我们知道,学术的研究是需要一定的“土壤”的,如果处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代,再有思想再有远见的学者也难以在学术上有所突破,而西方中世纪则又是一个对新思想新科学迫害的黑暗时代。因此,学术研究的“土壤”必定是开放、自由的。唯有开放才能“百家争鸣”,唯有自由才能畅所欲言,只有这二者有所保障才能在激辩中碰撞出火花,才能推动学术研究的前进。
二、文本模式概述
(一)文本模式的作用
文本模式的基础性作用在人文社科领域内的学术研究上是无可替代的。任何一项新理念新思潮都不可能脱离已有的文化基因而凭空产生,学术研究能够前进就是得益于文本研究所带来的思想上的启发。那么具体来说,文本模式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文本是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前提,任何一项学术研究都不能离开承载研究对象的载体(文本)而展开,我们所要研究的思想以及文本的本意都需要对文本进行解读才能实现。其次,文本模式可以给学者提供专业领域内的学识积累,为创造性灵感的启发打开了大门,学术的创新要高于原有的学术成果但又不能离开这些成果,只有通过文本研究来理解这些现有的学术成果,对其中可供商榷的地方进行创造性思维,并最终实现学术上的创新。最后,文本研究可以锻炼学者的学术研究能力,人的能力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就学术研究而言是需要通过后天性系统的学习训练才能习得的,通过进行大量的文本研究会让研究者在这其中体会到更多的思想,对其能力的积累提升也大有裨益。
(二)文本模式的不足
虽然文本模式在学术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无可替代,但是其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是相当明显的:
一是文本模式因为其研究的对象难以离开文本而存在,这就对研究者造成了一定的局限,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思维的方式方法会产生严重的限制,典型的例子就是某些领域的学者在学术交流中“言必称某某”,这是一种严重的思维僵化。
二是文本模式的研究离不开对文字的解释,尤其是在中国的文学解释中因为文字含义极广,在不同场合中对于同一个字的解释各不相同,而且不同的学者对于同一篇著作的解释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一种“各述春秋”的困境,尤其是缺乏权威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甘落人下风,说是学术讨论,其实就演变成了“王婆卖瓜”。
三是文本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创新是一种阻碍,由于文本研究的对象集中在已有记录在案的文字性著作上,过多地关注于文本的解释或者为了追求其原本意思而进行的研究会大大限制研究者个性思维的发挥,对其创新意识是一种阻碍。
三、创新模式概述
(一)创新模式的特征
与文本模式所固有的研究对象及方法不同,创新模式有着显著区别于前者的几个特征:
一是,创新模式虽然名为“模式”但并不是“有章可循”的,其研究的思维方式并不固定,不局限于对文字本意的追求和解释,而更多地注重于发散思维,对已有问题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总结,并最终提出新理论。
二是,创新模式是一种非理性的创造过程。文本研究会遵循一定的规则来进行探究,其研究的过程会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模式来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而创新模式则是一种跳出逻辑和理性思维的研究模式,墨守陈规将不会有所突破,就如同墨家在战国时代的作用一样可以固守一方土地但难有开拓。因此,要想在学术研究上有所突破就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跳出固有的理性思维圈子就难以实现。
(二)创新模式的要求
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实现的事情,尤其是在人文社科的学术研究领域内要实现创新,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研究者的批判精神必须强烈,没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在学术研究中就会因为畏惧权威而心生附和,尤其是对于一些声名显赫的学者的著作或者其思想主张不假思索地全面接受,甚至是对于其明显的缺陷视而不见亦或是“文过饰非”,这种对权威没有批判精神的研究其实不要也罢。不批判不反思,没有反思就难有进步,学术研究不是单单地对前人思想的探寻,更重要地是启发我们要有所突破。
二是,研究者要更具学术性。当前学术研究领域内的功利性太强,就拿“红学”来说,有多少学者就是拿着这个当谋生存的一个“门道”,躺在多年前的一点研究成果上一直吃到现在,毫无突破更别说有所建树了。所以要想在学术研究中实现创新就必须要摒弃功利心,一心一意地搞学术研究,唯有对学术上的造诣有所追求,才能真正实现创新。
四、结语
人文社科类的学术研究难以脱离前述两个模式而有所发展,但其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各有千秋,必须要把握好二者的关系,在做好基础性的文本研究的同时开拓思维,力争在创新上有所为。这就需要研究者在转变思维方式、摒弃功利心及提高学术研究专注度等方面多下功夫,最终实现对人文社科类学术研究的促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潘明德、奚爱明.《人文社科研究模式初探》.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郭萌.《提升理工类院校人文社科科研水平的科研管理研究》.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年06期.
[3] 劉志民、宁芳艳、罗泽意.《行业特色性大学人文社科发展现状分析——基于江苏省9所高校科研投入产出的对比》.中国农业教育.2015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