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乘法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现实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体会到计算的快乐,而且体验到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出现的一节内容,该小节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加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这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及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在教学中我通过学习教材,结合实际渗透新课改教学理念。进行大胆探索与尝试,使学生既掌握本节的教学内容,又让学生获得新的数学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乘法教学
小学数学乘法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可以看到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等内容,但为了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就必须了解乘法的大致内容,让学生在学完小学内容时能有一个全新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小学数学乘法。
一、师生探讨创设情境,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给广大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新课程要为原始的教学方法注入全新的理念,要提高课堂效益。兴趣就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动力。《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小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观形象为主的,教师在使用教材教学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有选择地使用教材,把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题材与数学问题有机融合,在探讨交流中创设一些有助于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问题的教学情境,使所学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加深对数学问题及其价值的理解和体会。在谈话交流中让学生感知数学原来离我们生活那么近、计算成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习惯。
二、动手操作,促进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内容中,教材例1就是让学生用小棒拼摆图形的活动,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摆出各种不同的图形:小树、雨伞、三角形……呈现出:每个朋友摆出了几个相同的图形,每小朋友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1、解决求和问题。摆好图形后,根据图形提供的信息师生谈话交流分别认识学生摆的是什么图形?摆了几个?每个图形由多少根小棒组成……让学生根据图示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并计算出来,然后请学生把相同加数的等式写在黑板上。
2、认识“几个几相加”。当学生把自己写的相同加数的等式写上黑板后,师生进行探讨交流,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写出各相同的算式分别由几个几相加组成。例如某同学摆一个三角形用了3根小棒,摆了6个三角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算式:3+3+3+3+3+3=18(根),也就是(6)个3相加等于18。
在观察比较中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存在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事实,初步认识了“几个几相加”。
3、引出乘法,完善认识。在师生探讨交流中,学生就会对相同加数算式太长而产生质疑。有了质疑就有探索解决问题的欲望,从几个几相加迅速找出计算结果。教师引入用乘法运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6)个3相加等于18,用乘法表示:3×6=18或6×3=18。同时让学生认识乘号,了解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有了以上的认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把黑板上剩余的相同加数的算式填写出几个几相加及计算结果,然后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读出算式。为学生搭设自主探索的舞台,让学生在知识探索过程中找到了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用乘法表示真简便。
三、巩固练习,深入理解
数学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有效手段。在备课研讨中我认识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要认真掌握好乘法运算的意义。教学时我注意知识的延伸,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1、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编写应用性练习。师生、同学间通过谈话交流把生活中的一些事例编写乘法练习。如一只青蛙4条腿,3只青蛙几条腿……让学生在相互编写应用性练习时体会数学离我们的生活那么近。在彼此之间探讨交流中很自然就会想到:一只青蛙地4条腿,3只青蛙几条腿就是求3个4相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运算,3×4或4×3,因为3个4相加等于12,所以3×4=12或4×3=12。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认识同数相加和乘法的联系,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联系实际,设计课外实践性练习。课外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感受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体验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更完善了对乘法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在学习中探究问题的乐趣。
我们在教学中,只要注重把所学的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合作探究的精神。我们就能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知识,也能让学生得到发展,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信心。促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 乘法教学
小学数学乘法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可以看到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等内容,但为了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就必须了解乘法的大致内容,让学生在学完小学内容时能有一个全新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小学数学乘法。
一、师生探讨创设情境,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给广大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新课程要为原始的教学方法注入全新的理念,要提高课堂效益。兴趣就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动力。《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小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观形象为主的,教师在使用教材教学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有选择地使用教材,把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题材与数学问题有机融合,在探讨交流中创设一些有助于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问题的教学情境,使所学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加深对数学问题及其价值的理解和体会。在谈话交流中让学生感知数学原来离我们生活那么近、计算成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习惯。
二、动手操作,促进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内容中,教材例1就是让学生用小棒拼摆图形的活动,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摆出各种不同的图形:小树、雨伞、三角形……呈现出:每个朋友摆出了几个相同的图形,每小朋友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1、解决求和问题。摆好图形后,根据图形提供的信息师生谈话交流分别认识学生摆的是什么图形?摆了几个?每个图形由多少根小棒组成……让学生根据图示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并计算出来,然后请学生把相同加数的等式写在黑板上。
2、认识“几个几相加”。当学生把自己写的相同加数的等式写上黑板后,师生进行探讨交流,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写出各相同的算式分别由几个几相加组成。例如某同学摆一个三角形用了3根小棒,摆了6个三角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算式:3+3+3+3+3+3=18(根),也就是(6)个3相加等于18。
在观察比较中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存在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事实,初步认识了“几个几相加”。
3、引出乘法,完善认识。在师生探讨交流中,学生就会对相同加数算式太长而产生质疑。有了质疑就有探索解决问题的欲望,从几个几相加迅速找出计算结果。教师引入用乘法运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6)个3相加等于18,用乘法表示:3×6=18或6×3=18。同时让学生认识乘号,了解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有了以上的认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把黑板上剩余的相同加数的算式填写出几个几相加及计算结果,然后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读出算式。为学生搭设自主探索的舞台,让学生在知识探索过程中找到了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用乘法表示真简便。
三、巩固练习,深入理解
数学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有效手段。在备课研讨中我认识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要认真掌握好乘法运算的意义。教学时我注意知识的延伸,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1、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编写应用性练习。师生、同学间通过谈话交流把生活中的一些事例编写乘法练习。如一只青蛙4条腿,3只青蛙几条腿……让学生在相互编写应用性练习时体会数学离我们的生活那么近。在彼此之间探讨交流中很自然就会想到:一只青蛙地4条腿,3只青蛙几条腿就是求3个4相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运算,3×4或4×3,因为3个4相加等于12,所以3×4=12或4×3=12。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认识同数相加和乘法的联系,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联系实际,设计课外实践性练习。课外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感受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体验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更完善了对乘法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在学习中探究问题的乐趣。
我们在教学中,只要注重把所学的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合作探究的精神。我们就能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知识,也能让学生得到发展,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信心。促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