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对环境专业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探讨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ao07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全面提高环境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以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产业发展的需求,我校以以污染源普查为契机,探索了项目导向型实践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促进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验证理解和融汇运用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拓展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发挥了学生主体能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塑造了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品德习惯。
  关键词:综合能力;环境专业;实践教学;污染源普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3-0193-04
  Abstract: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and professional qualities of environmental major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our school explored the project-oriented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 survey of pollution sources.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is model promotes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verify and integrate classroom theoretical knowledge, enhanc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bility, expand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exert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teamwork abil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shape the students good personality and moral habits.
  Keywords: comprehensive ability; environmental specialty; practice teaching; pollution source survey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对环境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地要求。高校是环保智力输出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1]。环境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现身说法”。
  我国是工程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教育部联合多部委2011年即实施了《卓越工程师计划》,2018年发布了《卓越工程师2.0版》,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密集出台的文件和计划,目标均指向一个:培养能紧密对接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布局的应用型国际化人才,以服务于制造强国和美丽中国的国家战略[2]。
  我校引入学生参与污染源普查是真实项目驱动型实践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3-4],是践行“实践中学习”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的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大工程人才培育理念。全国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国情调查对于准确判断我国当前环境形势,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规划,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环境短板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上半年是对照国家下发企业清单筛选产排污企业入库的清查阶段,下半年是全国第二次污染源的全面入户采集信息的普查攻坚阶段,我校承担了2个区县的普查工作,在高质量完成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如何利用此次普查契机,为环境专业教学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打开一扇“新天窗”,是课题组思考的又一新課题。环境专业具有实践性、综合性、交叉性等特点,是在实践中逐步升华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和培养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产业导向型专业。因此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污染源普查工作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面广、源多,各环节环环相扣,严谨缜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我们根据普查的不同阶段选拔了一批优秀学生参与进来。6月份的清查阶段我们多数选派了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专业的大二、大三和少部分大四学生参加了企业入户核实筛选入库工作;全面入户普查阶段我们选派了一批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参与到企业信息采集和质量核查工作。随着普查项目的开展,作者发现污染源普查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有了较大提升,还锻炼了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和环境保护意识,激发了学习新技能和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比、赶、超
  学习热情。
  一、污染源普查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提升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验证理解和融汇运用能力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归宿,是理解抽象复杂专业知识最便捷的途径。普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力补充,入户调查会深入36个行业大类近500个行业小类的每一家企业进行深入调查和采集生产及废物处置等相关信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校内学习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评价》《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环境监测》等很多专业课知识都比较抽   象,学校实验室除了模拟实验外仿真实验都很少,生产设备更是无处安放,因此学生对知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实际操作往往只能“纸上谈兵”。本次普查将课本知识放大到了多维空间,为学生提供了真实“实验室”,“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在“原来如此”的感叹中被学生轻松消化吸收。比如看到企业的危废暂存间装置对“三级防渗”概念有了直观认识,见到企业“危险废物转移五联单”后进一步对一般固废和危险废物储存处置方式的区别有了深入了解;参观了皮革行业的浸灰-铬鞣-复鞣-涂饰生产工艺,对清洁生产的课程有了深刻的理解,调查完铬鞣车间废水和全厂污水处理工艺的异同,对“涉重一类废水不出车间”的国家标准有了深刻认知;深入化工、电镀、家具等行业又对废气的袋式除尘、光氧催化、催化燃烧等处理方式有了深刻理解和比较。全行业的普查不仅验证、巩固了书本理论知识,超出校内教材中涉及到的生产工艺,也开阔了学生视野,弥补了校内教学的单一性和缺陷性。
  污染源普查有效促进了学生对各科专业知识的融合运用,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普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课堂外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往往需要将多门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比如一个企业既涉水又涉气还有危废,其生产工艺也通过了清洁生产验收,但原辅料清单有些缺失,那核算其产生的废水、废气、固废等污染物时就需要结合环境评价、清洁生产、固废处理处置、水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多门学科知识。因此这种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的学习方式,有利于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使他们记忆更加深刻,终身难忘。
  (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拓展了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
  环境工科专业是综合性、应用性和多学科交叉的工程技术类专业[5-6]。我校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两个专业,专业定位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均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环境专业是产业导向型专业,技术更新较快,由于受工程设备经费和大型实验危险性等限制,大多数高校较少配备工程实验室,校内实验多是以教材上传统验证性实验居多,实验结果一般是记录数据和观察实验现象,往往脱离实际工程,因此学生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校外实习均以参观为主,由于时间有限,对于工艺运行的原理和内部构造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污染源普查需要到每一个企业详细了解其原辅料用量、生产工艺、产排污节点、末端处理技术、管理文件及台账等信息,而且每一个企业至少去三次以上。在入户前会详细查阅其环评报告、验收报告、环境统计数据、排污许可证等信息,学生“有备而来”,入户调查时在完成普查信息采集任务外,根据指导老师和小组学习目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设备构造和运行原理,甚至有机会简单操作下废物处理装置,留有或发现新的问题在回校查阅资料后还会在下次入户时进一步探究。如一家大型家具厂其涂饰工段主要涉及VOC,废气处理是水帘和活性炭组合工艺,是课本上没学过的新兴工艺,在非涂饰期间是不运行的,但企业为了演示该工艺的优异性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详细讲解了每个设备的结构和功能;其下料、打磨工段的旋风除尘也是新兴工艺,老师都没有见过大型设备的运行。因此污染源普查大大开阔了师生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让师生受益匪浅。
  我校环境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几个部分,一般都会围绕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固废”的典型行业和废物处置工艺和装置开展相关实践教学设计。普查会涉及500个行业小类,学生在普查中即会接触传统典型行业企业又有新型产业,他们会对相同行业不同企业或不同行业相同废物处置工艺进行比较学习,如传统处理设施和新型工艺的技术进步,先进工艺和落后设备产排污节点的区别等,通过比较实践学习,拓展了他们对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的认识,加深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环境专业实践教学一般是以工业企业或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为主,很少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居民生活、加油站储油库等移动源的实践教学。本次污染源普查涉及全国人民生产生活,因此学生对畜牧养殖产生的粪肥、水产养殖产生的残留饵料、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废水和废气、农业种植涉及的农药、化肥、塑料污染、秸秆利用等都有了深刻认识,大大丰富了学生对环境学科知识体系的认知,拓展了学校实践教学体系。
  (三)提升了学生主体能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污染源普查虽然国家有详尽的技术指南,但各地方各企业情况不一,因此需要普查小组设计合理的技术路线,提前准备好相应的设备、资料和表格,如手持坐标采集设备,普查助手查询系统、普查一封信、不同行业的普查表格等。入户期间老师会偶尔指导,但不会全程参与,一般是学生自己下企业一线,因此这不仅锻炼學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处事、单独社交能力,同时也提升了个人在团队工作中协同合作的能力。在入户采集信息时,还要在查阅企业提供的资料清单时跟企业人员核实确认,资料上没有涉及但普查系统必须录入的指标参数,很多企业环评报告和实际生产多少有些出入,也需要现场核实记录,还要拍照录像留存影像信息,有时还得上网搜索文献把企业原辅料、产品中涉及的行业术语转化成规范的化学名词才能录入普查系统,因此普查过程中需要小组默契配合、分工协作,以减少差错和避免返工。面对大型企业,如石油化工、冶炼、电厂等,需要他们提前向环保局借阅企业环评报告、排污许可证、环境统计数据等资料,跟随老师用一周左右时间熟悉工艺流程、产排污节点、危废类型、能源消耗、废物处置等情况,带着问题下企业。实践证明污染源普查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究和缜密思考的思维习惯。
  (四)提升了学生意志品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生活比较安逸,高负荷工作锻炼机会少,吃苦耐劳精神欠缺。污染源普查时间紧,环节多,工程庞大而系统。入户信息采集只有1个半月时间,地理信息坐标采集只有10天左右的时间,期间会遇到网络不畅、系统不稳定、业主拒绝配合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每个小组户外工作时段一般是7:00-17:00,期间一路奔波,回来后还要整理白天资料录入系统、准备第二天材料、小组简单交流各自负责的行业特点和注意事项等,工作到凌晨是常态,工作负荷大,责任重,期间多数学生能坚持完成工作任务。超负荷的普查工作锻炼了学生意志,锤炼了他们吃苦耐劳、勇于坚持的品质,磨炼了他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   污染源普查是跟生产生活一线人员接触,学生直接暴露在真实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没有经过工作单位实习阶段的缓冲,直接接收未经过滤的社会信息,亲身面对消极的社会压力,经历维系复杂的社会关系。普查采集的指标参数专业而陌生,面对的又是对“环保”比较抵触的企业人员,加之有些小微企业人员环保知识比较欠缺,COD、BOD等常规指标学生和企业人员或许都比较熟悉,但更专业的术语就需要进行深入沟通和讲解,交流中经常会面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他们通常边跟企业人员沟通交流边进行信息收集和筛选侦辨,这对他们环境适应、优化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协调、完善能力都提出了较大挑战。历经锤炼后学生的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得到了提升。
  (五)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一入校就会有专业指导课,但专业课是在四年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开设的,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是从模糊到清晰的渐进过程,由于大学生活相对高中来说轻松许多,随着学习的进行,很多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同学会放松对自己学习的要求,“挂科”“翘课”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会产生“知识无用”的消极思想。校内的一些实践活动改革创新进度慢,跟不上时代需求,缺乏向行业纵深方向发展的专业引导型实践机会。寒暑假社会实践参与人数较少,覆盖广度不足,专业深度不够,实践涉及内容脱离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实践组织形式忽略学生自我表达和自我体会的启发,难以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通过本次实地参与普查实践,学生找到了“用武之地”,深刻体会到“生态保护”的迫切性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感,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更加明确了学习目标,大三大四同学甚至因此确定了考研、考博继续深造的方向。
  二、污染源普查过程中学生能力培养的几点不足
  污染源普查分组我校采用了两种形式,一是按照行业大类分组,这样避免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掌握全行业生产工艺信息带来的囫囵吞枣、漏采信息返工现象,该种分组模式学生有针对性学习几个行业,节约了普查时间,任务完成较完善。但会失去学习其他行业的机会,虽然通过小组间交流讨论可以简单了解大致工艺,但总是有种“隔靴搔痒”抽象混沌的学习效果。二是按照乡镇分组,这样学生会深入全部行业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广度和宽度,但受时间和劳动强度的限制,学生回驻地后资料整理会比较潦草,工匠精神的素质培养有些欠缺,多个行业齐头并进会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有时会返工多次回企业进一步核实信息。
  三、結束语
  我校引入环境专业学生参加污染源普查项目,提升了学生建设“美丽中国”的使命感,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融汇贯通,培养了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探索钻研和团队协作能力,锻炼了他们缜密思考的思维习惯,磨炼了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提升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的实施,反哺了专业课程教学,拓展了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了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同时,项目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遗憾,比如由于项目环环相扣时间紧迫,无法逐行业进行深入细致剖析,在今后类似项目设施中紧凑安排时间,合理分组,争取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习机会。
  参考文献:
  [1]陈敏.污染修复与生态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高教学刊,2019(9):102-105.
  [2]马鸿志,岳斯源,王飞.课题化教学在环境工程生产实习中的应用[J].高等理科教育,2018(5):116-120.
  [3]张煜敏,刘振华,崔莹.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3):7-8.
  [4]Edward F Crawley,Johan Malmqvist,S renstlund,et al.The CDIO Approach [J].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4(4):11-45.
  [5]王梁雨生.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6(23):162-163.
  [6]谭江月,王彬,徐志强.PBL教学模式在环境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0):29-31.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被广泛使用,并取得卓越的教学效果。目前大多数高校实验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实验课程的发展。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结合超星学习通公共平台,以细胞融合实验为例,对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进行改革和创新,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翻转课堂;实验教学;细胞融合;医学细胞生物
期刊
摘 要:高校党代表工作室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文章以湖南中医药大学党代表工作室为例,从开展“定期接待”与“谈心谈话”活动,组织“政策宣讲”与“专题讲座”活动,开展“联系走访”与“服务基层”实践;组织“学术研究”与“课程思政”活动,重视“人文交流”与“思想引导”作用;关注“媒体宣传”与“舆论导向”作用等6个方面探析高校党代表工作室的育人策略,目的是进一步提升高校党代表工作室的
期刊
摘 要:高校教师党支部对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高校基层和推动高校改革发展都有重要意义,高校教师党支部要积极适应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发展需要,为其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文章以广东高校为例,分析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重要作用,同时借鉴广东高校的典型做法提出了高校教师党支部可以通过完善组织架构、树立工作典型、推进党建和业务的融合、做好高知群体的政治引领、加强支部工作保障等途径,更好
期刊
摘 要:以介质阻挡放电降解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测定相结合,设计了有机染料的降解与监测实验用于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对放电电压和放电时间进行了实验条件优化,在150V电压下放电15分钟,甲基橙和亚甲基蓝的降解率分别达到86.7%和93.6%,降解效果理想。实验设备、方法简单,降解和检测快速、高效,有助于学生在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的基础上了解染料降解和检测过程,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
期刊
摘 要:伴随着来华工科留学生数量的增加和留学层次与质量的不断提高,在新时期加强来华工科留学生的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具有实践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充分融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特色与经验,在新工科和 “双一流”建设的契机下,基于能源与动力学科的国际化培养新体系,探索来华工科留学生的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新时代;工科留学生;课程思政;“一带一路”;实践探索  
期刊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新时代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机遇。美国高校外语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其成功的外语教学经验十分值得学习。作者通过实地走访、深入美国大学外语课堂等方式分析了美国高校外语教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的亮点和特色。并反思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指出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师资配置及合作机制等方面的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一带一路”;美国高校;外语教育;大学英语教学
期刊
摘 要:红色文化是培育时代新人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将本土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党团教育、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引导青年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四个自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由于中级听力材料有别于初级,仅针对文本的提问已经不能满足学习要求。因此中级听力提问,无论整体还是细节,都应有更高的要求。从整体角度,需要教师宏观把控材料,分析和打造材料提问框架。从细节角度,教师可从感情导入、角色代入、角色互换、文化共鸣、推测发展等五方面进行提问引导,激发学习兴趣、满足成就感,提高认知能力,使学习者多角度、多方面理解和感受听力材料。  关键词:中级听力;提问方法;对外汉语;
期刊
摘 要:文章探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向继续教育领域延伸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以天津医科大学继续医学教育为典型案例,饶有特色地介绍了大课题背景下的个性化尝试,普适性与典型性兼具,希望抛砖引玉为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继续教育;延伸;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3-0163-04  Abstract:
期刊
摘 要:以美育德是美育的重要功能。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育德一直得到继承和发展。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以美育德最主要的内容和最基本的途径,应该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肩负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责任。  关键词:美育;艺术教育;以美育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3-0064-0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