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指绕彩线 针尖绣春秋

来源 :共产党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dhbrth565657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满族刺绣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寓意深刻,从满族人民的生活中发展而来,凝聚了满族民间风俗文化的精华。满族刺绣色彩明艳大方,造型粗犷、不拘小节,凸显了满族人民率真豪迈的性格和大巧若拙的审美情趣,反映了满族人民崇尚自然的朴素意识。2008年6月7日,满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族刺绣不仅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它更是民族的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珍珠。
  满族刺绣的历史渊源
  满族刺绣的历史最早要从金朝说起。金朝建立以后,以游牧为主的女真族过渡到了定居的农耕生活,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再加上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女真族服饰由以动物皮毛为主转为以布匹衣帛为主。在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分化以后,女真族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服饰制度。当时的金朝贵族服装以通体刺绣作为自己尊贵身份的象征。至后金,形成了宫廷刺绣与民间刺绣两种类型的刺绣艺术。满族早期的官方绣品在《满文老档》中有记载:“天命八年(1623年),努尔哈赤命匠人为文武一至九品官员织绣以禽兽为图案的‘补子’。”清朝建立后,伴随着政治文化制度的改革,满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满族特色的民间刺绣艺术。
  清朝时期,满族刺绣已经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无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間,刺绣尤为盛行。晚清时期,光绪皇帝御用的蓝绸平金银绣龙袍,上面绣有九条金龙,而无论是从背面还是正面来看,都正好能看到5条金龙,代表着皇帝的九五之尊;龙袍下摆绣有波涛翻滚的水浪,在水浪之上绣有山石珍宝,寓意着国运兴盛绵长,寄托着江山永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满族刺绣是满族人民在生活实践中智慧和文化的缩影,不仅表现了绚丽多彩的满族文化,同时也承载了满族人民独特的民俗风情。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如同一条绵延的河流,历经漫长岁月,在华夏大地上流淌,扩充了中华文明的宝库。
  图案纹样彰显生活方式
  满族刺绣种类多样,内容多来自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概括来说,这些绚丽多彩的图案涉及动植物形象、民俗生活、神话传说、地方戏曲等多种多样的主题,其中最常见的是动物形象的纹样,这与满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有着重要联系。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满族人民最初以畜牧和渔猎为生计,动物是他们生活中极其重要的生活资源之一。在关于刺绣的民间故事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善良的农民妻子因疼惜日夜在田间劳作的丈夫,便用一根具有魔力的绣花针在绣布上绣出了两头黄牛。黄牛白天帮助农夫劳作,夜晚回到绣布中。在黄牛的帮助下,夫妻二人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快乐生活。在满族刺绣中,人们以动物形象的图案来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与崇拜,并寄托着祈求生活幸福、健康长寿、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
  在满族刺绣中,植物形纹样也是较为常见的图案,其中既有现实生活中能见到的兰花、牡丹、石榴等纹样,也有一些经过创作的变形纹样,充分体现了绣者的想象力与智慧。这些植物形象的纹样相比于动物形象纹样的生动性更显得唯美、素雅、宁静,将满族人民纯真质朴的民族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满族刺绣不仅有多样且秀美的图案纹样,更充斥着来自民间的生活气息。例如,满族刺绣中常见以蝙蝠为图案的纹样。古往今来,人们都将生育繁衍和物质上的丰富视为福,将生命长久视为寿,人们将多福多寿作为祝福,这是人们共同的主题内涵和文化意识。因此,由于蝙蝠谐音“遍福”,以蝙蝠为图案的纹样便常出现在满族刺绣中,象征着有“福”。另外,也有直接以文字表达美好祝愿的,比如“花开富贵”“吉祥如意”。更加富有巧思的是用多种形象进行组合来共同表达一个祈福主题,比如“连生贵子”,用莲蓬、花生、桂圆、荔枝等图案寓意多子多孙、子孙满堂;“鹿鹤同春”,用鹿、鹤和树木图案寓意“六合同春”,万物生长繁荣。
  满族刺绣是一项精细的技艺,绣样上的花鸟、人物、山水,以及动物的各种姿态动作都是绣者的精巧细思,同时也承载着绣者对现实利益的追求。在许许多多超凡脱俗的绣品之下,蕴含着绣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世间情感的含蓄表达、对家人的平安诉求等。这样一来,便使这巧夺天工之物增添了几分亲切和暖意。
  与女性心灵相通的艺术
  刺绣是一项与女性密切相关的技艺,旧时女子多以刺绣手艺精湛为荣,也成为女性的智慧与才能在外在物质上的具体体现。可以说,刺绣自古便是与女性心灵相通的艺术,承载着女性的主体意识。传说在三国时期,有一位赵夫人能画善绣,她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超绝的刺绣技艺,为孙权绣制出一幅军阵图,摆脱了“丹青之色,甚易歇灭”的缺点,这幅绣品被时人称作“针绝”。
  创作于1937年的《四季歌》中唱道:“春季到来绿满窗,大姑娘窗下绣鸳鸯。”这也是过去满族女子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人们一年中大约有半年时间无法去田间劳作,满族妇女便有了大量的时间用于刺绣,闺中女子在绣嫁妆时也将自己的万般情思融于刺绣之中,一针一线中流淌的是绣者的深情,缠绵着绣者的情怀与依恋。满族女子从幼年就开始学习刺绣,并且世代相传着亲手绣制嫁妆的民间习俗,其中包括绣衣、绣花鞋等,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是绣枕头顶。
  枕顶绣是满族女子展示自己刺绣技艺的重要依托,尤其对待嫁的闺中女子意义重大。她们在婚礼前要绣好几十对甚至几百对枕头顶送往婿家,将其挂在新房的显眼之处,以展示新娘的心灵手巧、贤惠能干。《海龙县志》记载:“结婚当天红男绿女咸来瞻仰,不夸刺绣好,即称活计高。”可以说,拥有一手好的刺绣技艺甚至比女子容貌更为重要,这项技艺在当时也直接决定着新娘将来在婆家的地位。因此,满族刺绣作品不仅注重实用性,而且具有丰富的生活内涵,是民族艺术文化的重要体现。
  满族刺绣艺术的产生与表现题材,都从原生态自然界提炼而来,为现实的实用性服务。满族刺绣以其温婉与饱满为特定时代的满族人民提供了生活所需和心理慰藉。正如黑格尔所言:“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的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和其他的观念和目的。”心灵手巧的绣者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将对生活的热爱与希冀编织在绣布之上。每一幅绣品都像一颗独一无二的珍珠,这些闪光的珍珠穿进时光的绣布里,编成了满族刺绣这件流光溢彩的文化瑰宝。
其他文献
近年来,辽宁省生态环境系统按照省委、省政府“突破水、巩固气、治理土”的工作安排,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做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共促,聚焦20个重点河段和21个大气重污染区域,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统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2018年以来,辽宁省严格对标“1个‘打赢’、6个‘打好’”要求,出台实施污染
期刊
只有和村民成为朋友,他们才会同你讲实话而不是客套话,你才会知道他们究竟在想什么,  才能明白要为他们做什么   3年前,我带着鞍山市委组织部、鞍山市农业农村局的信任和嘱托,怀着满腔热情来到杨相屯村,成为一名光荣的驻村干部。时光荏苒,白驹过隙,3年多的驻村经历让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服务好基层群众,就要脚上沾满泥土的芬芳,心中充满为民的情怀。   多学,快速融入转角色。驻村扶贫对于我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
期刊
作为国家油气管道应急救援东北基地,东北石油管道有限公司应急抢险分公司传承“八三”管道精神,主要从事油气管道维修抢修、管道泄漏抢险和管道应急保驾业务,五十余载力保国家东部油气管网平稳运行,是国家油气管道应急体系的核心救援力量。  号令所向,攻必克,行必果。作为管道应急救援“国家队”,应急抢险分公司党总支努力打造“铁军军魂”特色党建,多次完成国家大型灾害、事故抢险救援任务,有着“刀尖上的舞者”之美誉。
期刊
这是一串令人惊讶的数字:一个仅有150户人家的小村庄,却供应着鞍山市场上80%的牛肉;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十几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万多元……   走进鞍山市经济开发区宁远街道回族村,蓝色的围墙、高高的草料棚、一栋栋标准化牛舍映入眼帘,合作社拌料厂里的机械轰鸣声与牛舍里“哞哞”的牛叫声交织在一起,这个干净整洁的小村庄里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们笑着告诉笔者:“我们村能有今天,多亏了上边派来的‘好牛官’!”
期刊
走进铁岭市昌图县金家镇黄酒馆村,处处是“村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美丽景象。可在2003年以前,这里曾是全县重点扶贫帮困对象,村里外债一度高达300多万元,被贴上了“深度贫困”“班子涣散”“经济效益差”等标签。2003年9月,新一届党总支班子成立了,一切变化都从那时开始。  由弱变强,发挥头雁作用。党组织如果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里就没有威信。团结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村党总支坚持以大局为重,坚信团结
期刊
吕东财,男,汉族,1962年9月出生,1980年11月应征入伍,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10月从部队转业,1996年6月到沈阳市于洪区市政设施管理处工作,现任于洪区市政设施管理处排水队队长。先后获得“沈阳市劳动模范”“沈阳市优秀共产党员”“沈阳市身边好人”“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干一行,不仅要爱这一行,还要干好这一行。有人说我们是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城市医生”,
期刊
庄忠明,男,汉族,1987年6月出生,201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抚顺县上马镇四家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先后获得“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抚顺市优秀共产党员”“抚顺市劳动模范”“抚顺市第六届雷锋式十大杰出青年”“抚顺市第十二届百姓雷锋”等荣誉称号。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既然大家都信任我,我就要尽力给大家办事儿。  ——庄忠明   “难做的事情和应该做的事情,往往是同一件事
期刊
“这本子是我的战场,我在这里呻吟,我在这里飞狂,我在这里助弱,我在这里抑强,热血的人们,同仇敌忾,来此战场杀豺狼。”这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三师政委周建华在中學读书时写下的豪迈诗句。他以光辉的业绩和短暂的一生践行了这一誓言,把24岁的热血年华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献给了哺育他的祖国和人民。  投身革命 信念坚定   周建华,原名邓晓村,1913年出生于吉林省双阳县一户破落地主家庭。1930年夏,周
期刊
我们不能好高骛远,不能光想着做大事、出大成绩,还要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  从解决群众当前面临的难题做起   作为一名教师,我很荣幸以“第一书记”身份参与脱贫攻坚,3年的驻村经历,使我深切体会到农村基层工作的酸甜苦辣。当前,我们助力脱贫攻坚的使命已完成,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接力棒”已经交给下一任“第一书记”,我想将经验和心得分享出来,为乡村振兴再尽一份力量。   乡村振兴
期刊
编者按: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为庆祝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更为了让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本刊编辑部特邀专家学者编写《百年百词话我党》,以短小的词条形式,撷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历程中的100个重要历史事件,真实生动地再现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在本刊上、下半月刊连续刊发。  87. 新发展理念   2015年,党的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