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森堡现象

来源 :人民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hangdengl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森堡处于欧洲“十字路口”,夹在德、法、比三国当中。人口仅有四十万,其中外籍人口占到26%。它的首都卢森堡市,有八万人,是欧洲金融中心和钢铁基地之一,外国人占的比例更高。由于对国外经济的依赖性,市民每人至少要学会三种语言,该城市被誉为“人人都是语言学家的城市”。
   照理说,能将语言玩于股掌之间的人必定是写作著书的好材料。可让人费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以语言见长的国度,却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大文豪,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卢森堡,每人精通三种语言是未出娘胎就注定的。当婴儿呀呀学语时,妈妈首先教会他们说本国的卢森堡方言,这是国人日常交谈用的口语,不懂是不行的。进入幼儿园后开始学德、法两种官方语言,其中学德语更为迫切,因为德语是教学宣教的语言,不懂德语就不能跟着神父念圣经唱圣诗。小学同时用德、法两种语言授课。中学修第三门外语,如英语、拉丁语等。因为国内没有办大学,要深造必须出国留学。
   报纸用德文出版,杂志用德、法文出版。学术杂志只有法文,广播用德、法语,电视用法语,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并无法律之规定。奇怪的是,德文报中偶尔也会有一篇法文评论,插一首卢森堡诗歌。
   招牌和菜名肯定用法文,各种票证、车票、单据也是法文。议会辩论语言只许用法、卢两种。法庭审讯犯人使用卢语,宣判用法语,判决书用德文打印……
   一家子在一起,你会看到父亲在读德文报,儿子在念法文书,女儿唱英文歌,母亲在用卢语唠叨,而且彼此都能听得懂对方的语言。
   外国人非常赞美这种高超的语言水平。可是,卢森堡人却不以为然,他们埋怨自己生在卢森堡,为了谋职和生存,将大半精力都消耗在三四种语言的学习运用上,满脑子的单词、音符。虽然他们懂得的语言多,但能够真正精通的却太少。
   “卢森堡现象”为我们透视出了一个精辟的真理:过度的泛滥就等于谋杀。由此可见,卢森堡之所以难以诞生一个有影响的文人,并非是他们的文化底蕴不够,而是各种泛滥的语言束缚了他们叩响文学大门的手。
  (翁元林摘自《青年博览》)
其他文献
植入式广告发展速度迅猛,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市场营销传播工具,但是植入式广告的有效性却一直受到争议。根据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注意力理论、说服知识、抗拒理论等相关知
充分考虑中央政府发行的债务以及地方政府的或有债务和隐性债务,根据审计署的统计口径,基于1986—2014年我国政府的全口径债务规模数据,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向量
分析了法院和法官在运用法院调解方式过程中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愿的表现及原因。为避免在法院调解中出现当事人"被自愿"的现象,应当改革司法考评机制,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程序选择
参观了精彩的赛马会,在回家路上,主人感叹地对座下的马说:。我的马呵,今天的比赛你可都看见啦,那一匹匹腾云驾雾、追风撵月般的骏马,多棒呀!可你呢,走起路来慢慢腾腾,一步三摇,活像一
期刊
在热爱大自然的女画家Marjolein Bastin的笔下,你可以体会到她在纸上巧妙表现出的对大自然的细腻感受,并籍由绘图,率直地表达出对自然界日常小事深切的关注。
继千年发展目标后提出的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对人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中,体面劳动的提出改变了以往对于"劳动"一词的传统认识。加快普及体面劳动概念、循序渐进地实现体面劳
美国当代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在小说《试验年代》中叙述了3个人物在19世纪工业革命中丧失家园、21世纪"9·11"袭击后寻找家园、150年后在遗失的家园中渴求家园的创伤经
长三角地区服务业的发展正在加快,内部结构趋于完善;上海市整体服务业及其部分行业的LQ指数高,表现出了明显的集聚趋势;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在长三角内部的区位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地域
2006年《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排行榜显示,沃伦·巴菲特个人资产420亿美元,坐全球富人的第二把交椅,被人称为“华尔街股神”。
以吃饭喻读书,大抵不应错。人们不是总说书是精神食粮吗?既是吃饭,固然“舌之于味有同嗜也”,但更多的则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各人有各人的爱好,各人有各人的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