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乃良是著名农民画画家。他坚持纯手工原生态创作,以初心彰显劳模精神;走精品之路,以匠心彰显艺术追求;表现美好愿望,以乡愁诠释时代品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时代农民画家的良知。
关键词:农民画;纯手工;匠心;时代精神
在2020年11月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并且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1]王乃良是践行这三种精神的著名农民画家,以坚持纯手工原生态创作著称,其作品洋溢着浓郁的陕西关中乡村生活气息,情感细腻,热情奔放,一涂一抹之中足见其精神追求。
坚持纯手工创作 以初心彰显劳模精神
王乃良农民画创作的精神追求,表现在他坚持不懈、孜孜追求的纯手工原生态创作上,在印刷画泛滥的艺术品市场上,初心不改,难能可贵。他自幼酷爱绘画,1974年,中央美院开门办校进驻他的家乡户县(今鄠邑区,下同)时,受著名画家王征骅、戴顺智影响,王乃良业余从事国画创作。1990年,他所在的东韩新村搬迁建成“陕西第一旅游村”后,经常有海外旅游团来此吃农家乐,看农民画,住农家院,这让王乃良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于是,他改学户县农民画,从此走上了农民画创作的艺术之路。
王乃良的纯手工原生态农民画创作追求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户县农民画开始走向市场,一些画家的家庭画室发展为“家庭作坊”,或雇用人员集体复制,或丝网印刷批量制作,使得原来纯手工原生态创作的艺术品,一下子变成了作坊化批量生产,这让王乃良很是苦恼。他也想尝试这种市场化的作画方式,但始终觉得这不符合诚实劳动的精神,有违创作初心。所以,2002年,他租下了村广场旁一间94平方米的房屋,开办了“王乃良农民画展室”,把自己的纯手工画从廉价的印刷画市场上撤下来,专门在此展示并进行创作。2004年,他接待了一个16人的美国老年旅游团。这些外宾现场看到他亲手画的农民画时,惊叹不已,一次性购买了近5000元的作品,这让王乃良看到了手工画的价值,给了他走纯手工原生态创作道路的信心。从此以后,王乃良的手工画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喜欢他手工画的游客越来越多。2009年,他的画从过去在旅游景点被当作印刷画十几元卖出,到一下子卖到过去的几百倍,手工画的价值终于被市场认可。2018年,他的农民画《丰收曲》《春的气息》《耕读传家》《果园的歌声》入选“中国首届农民丰收节”首日封邮票。至今,王乃良先后有18幅作品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讲文明 树新风”公益广告,相继刊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环球时报》等中央主要媒体上。
王乃良追求纯手工原生态创作的劳动精神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先后被西安市人民政府评为2017年度“首届西安工匠”和2018年度“西安十佳工匠之星”,被西安市总工会授予2018年度西安市“五一劳动奖章”,被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评为2019年度“西安市文化领域西安之星”,被中共西安市委文明办评为2020年度“西安好人”等,并当选为西安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这是对他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充分肯定。
走精品创作之路 以匠心彰显艺术追求
王乃良坚持纯手工原生态创作,以匠心践初心、铸品质,使他在精品创作之路上越走越宽广,彰显了他作为“西安工匠”的艺术追求。
王乃良的匠心表现在绘画工艺上。他创作每一幅作品,总是先在草纸上进行构图,经过反复斟酌、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后,再开始过稿和上色。王乃良说:“纯手工原生态制作,必须先用铅笔在草纸上构图创作,再用灯箱过稿到200克水彩纸上,水粉颜料平涂,底色饱和均匀,再逐步上色场景、道具、人物。”因此,他的农民画作品,构思巧妙,线条流畅,手法细腻,看不出笔触纹。
王乃良的匠心表现在作品用色上。对色彩的喜好是人们情感、经验和思想的显现。户县劳动人民从实践中总结出来了一套着色口诀:“红与黄,喜煞娘;要喜气,红与绿;要求扬,一片黄。”[2]受这种传统文化影响,王乃良喜欢用大红大绿表现乡村生活。他的许多作品,如《辣乡》《乡音》《红土坡》《金牛奔腾》《万山红遍》等都是以大红为主色调的;而另一部分作品,如《春耕》《春满乡间》《开春》《倩秋》《秋韵》《小燕子》等,均是以大绿为主色调的。无论大红还是大绿,用色非常饱满,充满了喜庆之气。著名美术教育家靳之林说:“红色作为生命象征的神祇崇拜,源于对大自然中太阳的崇拜、对火的崇拜和对人类自身生命象征的热血的认识。长夜漫漫,红日东升,万物复苏,有红太阳,有火焰,有热血,就有生命。”[3]王乃良把对生命的崇拜,转化为红色,用以表达他对生活的激情和对生命的讴歌。他的画作《乡音》,描绘的是一青年男子坐在果树下的碾子上拉二胡的情景。在这幅作品中,地面是红的,碾子是红的,果树的叶子是红的,白色上衣的口袋边沿也是红色的,连果子也泛着红晕,给人以火热生活之感。在《红土坡》和《金牛奔腾》这两幅作品中,烈日下的天、地、山、水等一切物象都成了红色,可以从中感受到王乃良作为一个画家,躯体内那种热血的奔腾与创作的冲动。
王乃良的匠心表现在细节运用上。在王乃良的作品中,单数、谐音、眼睛等细节的运用十分成功。他作品中的人物或动物,以单数者居多。如《倩秋》中1个吹笛子的姑娘,膝下19只嬉戏的小白兔;《童年》中9个在正月十五挑灯笼的孩子;《开春》中5个锄地的农民,9只在田间飞翔的小鸟;《耕读传家》中,两个老人和一个孩子,一只狗和六只鸡,人与动物均成单数。单数也叫奇数,是与偶数相对的。《周易》中提道:“阳卦奇,阴卦偶。”阳卦指所处的环境、条件等比较有利,含有一切顺利、吉利之意,因奇数象征“阳”,所以王乃良就用奇数传递自己这种美好意愿。他在作品中,总是留下一个人物或一个动物,无法与其他人物或动物成双配对,顯得“多余”,又暗含了中国民间文化中的“连年有余”。传统年画中的“连年有余”,常常是用“莲”和“鱼”这些具体物象来表达,而王乃良则用单数表情达意,其匠心独运可见一斑。在《红土坡》中,正在河里饮水的5头牛,其饮水的举动也是暗藏玄机。王乃良介绍说,他之所以让牛在河里饮水而不是在坡上吃草,是想以“饮水”喻“薪水”,来表现他对农民走向致富道路的美好期盼,所以,在作品《耕耘》中,我们也看到一个耕作完毕的老农,在回家途中,尽管扛着犁、牵着两头牛,再困再累,也不忘让牛在河边“饮水”。在汉语言文字中,人们常常依据谐音意会其中所蕴涵的意义,在这里,王乃良借用了汉语言“谐音”手法,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之艺术效果。在《黄土人家》《小燕子》《绿色田野》等作品中,王乃良让树干上长满了“眼睛”,表达了万物皆有灵的理念,意味着在他的心里,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生机勃勃的。 王乃良的匠心表现在他的画风上。他的画饱满浓烈,豪迈奔放,洋溢着乡野的神韵与灵动。在作品《万山红遍》中,为讴歌农民群众的辛勤劳作及大丰收时的喜悦,画面主体是各式各样正在辛勤劳动的农民,四周的树上挂满了金灿灿的果实,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社会、劳动的深切感悟。《倩秋》是一幅表现秋季丰收景象的作品,硕果累累的葡萄架下,一位农家姑娘坐在碌碡上吹笛子,笛声中,一群小白兔在脚下嬉戏。在这幅作品里,人物被置于左下角一个不起眼的位置,而葡萄架上的任何一串葡萄甚至一片叶子,都显得比她大。所以,在王乃良的作品里,我们看不到传统绘画中的远近比例和明暗手法,看到的只是色块的交相辉映和线条的优雅韵律,描绘夸张、追求神似、积极明快,这是传统水墨画所不具备的。
表现美好愿望 以乡愁诠释时代品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王乃良所在的村庄,老百姓早已过上了小康生活,日子越来越红火。但在王乃良看来,富裕起来的新农村,物质生活越是丰富,精神生活也要同步,否则,就会失去许多优秀传统,导致精神家园的荒芜。所以,他在作品中极力表现乡愁,用劳动精神、和谐美德和崇高境界来滋养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王乃良通过描绘田园乡愁来诠释劳动精神。田园乡愁是对传统农业时代田园生活的缅怀,是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如今的陕西关中农村,田间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乡间基本看不到牛羊,农田看不到耕犁等传统农耕方式。但在王乃良的画作里,这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田園生活比比皆是:扛着耕犁、牵着耕牛的农民,挥舞镰刀、锄头辛勤劳作的妇女,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的牧童,赶着羊群的姑娘……这些传统的农耕生活,在王乃良的画笔下栩栩如生,为现代人洗净铅华,使其回归内心的平静。作品《人勤春早》描绘了一家三口奔赴田间的欢快,紧跟在耕牛后扛着农具的父母,吹着竹笛坐在牛背上的牧童,冲在前面带路的牧羊犬,一旁小溪里伴游的鸭子,另一旁盛开着桃花、油菜花的田园,远处山坳间,红日露出半个笑脸,一幅充满祥和、温馨、欢快的现代田园生活图景跃然眼前。最典型的莫过于《春夏秋冬》这幅作品了,作者将四个季节农民在田间的不同耕作生活置于同一个画框中,呈“田”字形结构,集中展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辛劳;为了避免构图的呆板,作者在“田”字形中心“十”字交叉处,别出心裁地嵌入了一幅圈状画面:爷孙俩端着饭碗坐在家门口,挑起碗里的裤带面,比赛看谁的又宽又长。情趣盎然,把关中农民的朴实品质和淳厚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乃良通过描绘庭院乡愁来诠释和谐美德。庭院乡愁是对儿时家庭生活的留恋,是对家庭美德的呼唤。王乃良所在的东韩村,几乎家家小洋楼,居室内的配置与城里人相差无几。所以,王乃良描绘家庭生活的画作,有意避开了室内,主要描绘居室外的庭院式生活,表现一家人的其乐融融。在《献爱心》这幅作品中,屋前树下,一家三代人围着餐桌,孙子捧着一个大石榴递给爷爷,父母欣喜地看着孩子,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孔融让梨的美德。在《耕读传家》中,奶奶坐在碾盘上教孙女做布老虎;在《农家秋色》中,晚辈正跟长辈学剪纸;在《火红的日子》中,母亲在刺绣,父亲在拉二胡……在这里,布老虎、剪纸、刺绣、二胡等是一个个文化符号,代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家人、促进和谐的愿望不言自喻。
王乃良通过描绘内心的乡愁诠释思想境界。内心乡愁是对过往岁月内心感受的追忆,是梦想曾经萌芽的地方。在《放飞的遐想》中,一位农家姑娘倚在树干上,眼神充满期待地眺望远山,山外是她朝思暮想的地方,作者特意让女孩手中捏着一朵花,以表现情窦初开的女孩对美好爱情的渴望,这种敢想精神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那一代人的可贵品质。王乃良创作了大量这种非劳动题材的宁静作品,其实都是他内心生活的写照。在《兴旺的事业》《春的气息》《月光曲》《牧牛图》《倩秋》这些作品中,人物极少也极小,且不在画面中心位置,要么坐在野外树下吹笛,但面前却是绿色的田野、满树的桃花、遍地油菜花,心花随着悠扬的笛声怒放(《春的气息》);要么坐在牛背上吹唢呐,而面前是红色的牛群,一望无际,内心的牛气随着声声唢呐尽情宣泄(《兴旺的事业》)……而《奔腾的金牛》中压根儿没有人物,尽是勾着头、奋力向前、竞相狂奔的一头头金色的牛,让人感受到作者那倔强、顽强、奋力与执着的“牛”劲。这些既是他内心生活的写照,也表达了对故乡人民辛勤劳作和坚韧顽强精神的赞扬。
(西安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EB/OL].https://m. sohu.com/a/435226011_120055072/
[2] 范华、李程:《户县农民画中色彩的艺术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18年第23期,第20页。
[3] 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年,第95- 96页。
关键词:农民画;纯手工;匠心;时代精神
在2020年11月召开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并且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1]王乃良是践行这三种精神的著名农民画家,以坚持纯手工原生态创作著称,其作品洋溢着浓郁的陕西关中乡村生活气息,情感细腻,热情奔放,一涂一抹之中足见其精神追求。
坚持纯手工创作 以初心彰显劳模精神
王乃良农民画创作的精神追求,表现在他坚持不懈、孜孜追求的纯手工原生态创作上,在印刷画泛滥的艺术品市场上,初心不改,难能可贵。他自幼酷爱绘画,1974年,中央美院开门办校进驻他的家乡户县(今鄠邑区,下同)时,受著名画家王征骅、戴顺智影响,王乃良业余从事国画创作。1990年,他所在的东韩新村搬迁建成“陕西第一旅游村”后,经常有海外旅游团来此吃农家乐,看农民画,住农家院,这让王乃良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于是,他改学户县农民画,从此走上了农民画创作的艺术之路。
王乃良的纯手工原生态农民画创作追求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户县农民画开始走向市场,一些画家的家庭画室发展为“家庭作坊”,或雇用人员集体复制,或丝网印刷批量制作,使得原来纯手工原生态创作的艺术品,一下子变成了作坊化批量生产,这让王乃良很是苦恼。他也想尝试这种市场化的作画方式,但始终觉得这不符合诚实劳动的精神,有违创作初心。所以,2002年,他租下了村广场旁一间94平方米的房屋,开办了“王乃良农民画展室”,把自己的纯手工画从廉价的印刷画市场上撤下来,专门在此展示并进行创作。2004年,他接待了一个16人的美国老年旅游团。这些外宾现场看到他亲手画的农民画时,惊叹不已,一次性购买了近5000元的作品,这让王乃良看到了手工画的价值,给了他走纯手工原生态创作道路的信心。从此以后,王乃良的手工画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喜欢他手工画的游客越来越多。2009年,他的画从过去在旅游景点被当作印刷画十几元卖出,到一下子卖到过去的几百倍,手工画的价值终于被市场认可。2018年,他的农民画《丰收曲》《春的气息》《耕读传家》《果园的歌声》入选“中国首届农民丰收节”首日封邮票。至今,王乃良先后有18幅作品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讲文明 树新风”公益广告,相继刊登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环球时报》等中央主要媒体上。
王乃良追求纯手工原生态创作的劳动精神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先后被西安市人民政府评为2017年度“首届西安工匠”和2018年度“西安十佳工匠之星”,被西安市总工会授予2018年度西安市“五一劳动奖章”,被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评为2019年度“西安市文化领域西安之星”,被中共西安市委文明办评为2020年度“西安好人”等,并当选为西安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这是对他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充分肯定。
走精品创作之路 以匠心彰显艺术追求
王乃良坚持纯手工原生态创作,以匠心践初心、铸品质,使他在精品创作之路上越走越宽广,彰显了他作为“西安工匠”的艺术追求。
王乃良的匠心表现在绘画工艺上。他创作每一幅作品,总是先在草纸上进行构图,经过反复斟酌、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后,再开始过稿和上色。王乃良说:“纯手工原生态制作,必须先用铅笔在草纸上构图创作,再用灯箱过稿到200克水彩纸上,水粉颜料平涂,底色饱和均匀,再逐步上色场景、道具、人物。”因此,他的农民画作品,构思巧妙,线条流畅,手法细腻,看不出笔触纹。
王乃良的匠心表现在作品用色上。对色彩的喜好是人们情感、经验和思想的显现。户县劳动人民从实践中总结出来了一套着色口诀:“红与黄,喜煞娘;要喜气,红与绿;要求扬,一片黄。”[2]受这种传统文化影响,王乃良喜欢用大红大绿表现乡村生活。他的许多作品,如《辣乡》《乡音》《红土坡》《金牛奔腾》《万山红遍》等都是以大红为主色调的;而另一部分作品,如《春耕》《春满乡间》《开春》《倩秋》《秋韵》《小燕子》等,均是以大绿为主色调的。无论大红还是大绿,用色非常饱满,充满了喜庆之气。著名美术教育家靳之林说:“红色作为生命象征的神祇崇拜,源于对大自然中太阳的崇拜、对火的崇拜和对人类自身生命象征的热血的认识。长夜漫漫,红日东升,万物复苏,有红太阳,有火焰,有热血,就有生命。”[3]王乃良把对生命的崇拜,转化为红色,用以表达他对生活的激情和对生命的讴歌。他的画作《乡音》,描绘的是一青年男子坐在果树下的碾子上拉二胡的情景。在这幅作品中,地面是红的,碾子是红的,果树的叶子是红的,白色上衣的口袋边沿也是红色的,连果子也泛着红晕,给人以火热生活之感。在《红土坡》和《金牛奔腾》这两幅作品中,烈日下的天、地、山、水等一切物象都成了红色,可以从中感受到王乃良作为一个画家,躯体内那种热血的奔腾与创作的冲动。
王乃良的匠心表现在细节运用上。在王乃良的作品中,单数、谐音、眼睛等细节的运用十分成功。他作品中的人物或动物,以单数者居多。如《倩秋》中1个吹笛子的姑娘,膝下19只嬉戏的小白兔;《童年》中9个在正月十五挑灯笼的孩子;《开春》中5个锄地的农民,9只在田间飞翔的小鸟;《耕读传家》中,两个老人和一个孩子,一只狗和六只鸡,人与动物均成单数。单数也叫奇数,是与偶数相对的。《周易》中提道:“阳卦奇,阴卦偶。”阳卦指所处的环境、条件等比较有利,含有一切顺利、吉利之意,因奇数象征“阳”,所以王乃良就用奇数传递自己这种美好意愿。他在作品中,总是留下一个人物或一个动物,无法与其他人物或动物成双配对,顯得“多余”,又暗含了中国民间文化中的“连年有余”。传统年画中的“连年有余”,常常是用“莲”和“鱼”这些具体物象来表达,而王乃良则用单数表情达意,其匠心独运可见一斑。在《红土坡》中,正在河里饮水的5头牛,其饮水的举动也是暗藏玄机。王乃良介绍说,他之所以让牛在河里饮水而不是在坡上吃草,是想以“饮水”喻“薪水”,来表现他对农民走向致富道路的美好期盼,所以,在作品《耕耘》中,我们也看到一个耕作完毕的老农,在回家途中,尽管扛着犁、牵着两头牛,再困再累,也不忘让牛在河边“饮水”。在汉语言文字中,人们常常依据谐音意会其中所蕴涵的意义,在这里,王乃良借用了汉语言“谐音”手法,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之艺术效果。在《黄土人家》《小燕子》《绿色田野》等作品中,王乃良让树干上长满了“眼睛”,表达了万物皆有灵的理念,意味着在他的心里,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是生机勃勃的。 王乃良的匠心表现在他的画风上。他的画饱满浓烈,豪迈奔放,洋溢着乡野的神韵与灵动。在作品《万山红遍》中,为讴歌农民群众的辛勤劳作及大丰收时的喜悦,画面主体是各式各样正在辛勤劳动的农民,四周的树上挂满了金灿灿的果实,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社会、劳动的深切感悟。《倩秋》是一幅表现秋季丰收景象的作品,硕果累累的葡萄架下,一位农家姑娘坐在碌碡上吹笛子,笛声中,一群小白兔在脚下嬉戏。在这幅作品里,人物被置于左下角一个不起眼的位置,而葡萄架上的任何一串葡萄甚至一片叶子,都显得比她大。所以,在王乃良的作品里,我们看不到传统绘画中的远近比例和明暗手法,看到的只是色块的交相辉映和线条的优雅韵律,描绘夸张、追求神似、积极明快,这是传统水墨画所不具备的。
表现美好愿望 以乡愁诠释时代品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王乃良所在的村庄,老百姓早已过上了小康生活,日子越来越红火。但在王乃良看来,富裕起来的新农村,物质生活越是丰富,精神生活也要同步,否则,就会失去许多优秀传统,导致精神家园的荒芜。所以,他在作品中极力表现乡愁,用劳动精神、和谐美德和崇高境界来滋养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王乃良通过描绘田园乡愁来诠释劳动精神。田园乡愁是对传统农业时代田园生活的缅怀,是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如今的陕西关中农村,田间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乡间基本看不到牛羊,农田看不到耕犁等传统农耕方式。但在王乃良的画作里,这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田園生活比比皆是:扛着耕犁、牵着耕牛的农民,挥舞镰刀、锄头辛勤劳作的妇女,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的牧童,赶着羊群的姑娘……这些传统的农耕生活,在王乃良的画笔下栩栩如生,为现代人洗净铅华,使其回归内心的平静。作品《人勤春早》描绘了一家三口奔赴田间的欢快,紧跟在耕牛后扛着农具的父母,吹着竹笛坐在牛背上的牧童,冲在前面带路的牧羊犬,一旁小溪里伴游的鸭子,另一旁盛开着桃花、油菜花的田园,远处山坳间,红日露出半个笑脸,一幅充满祥和、温馨、欢快的现代田园生活图景跃然眼前。最典型的莫过于《春夏秋冬》这幅作品了,作者将四个季节农民在田间的不同耕作生活置于同一个画框中,呈“田”字形结构,集中展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辛劳;为了避免构图的呆板,作者在“田”字形中心“十”字交叉处,别出心裁地嵌入了一幅圈状画面:爷孙俩端着饭碗坐在家门口,挑起碗里的裤带面,比赛看谁的又宽又长。情趣盎然,把关中农民的朴实品质和淳厚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乃良通过描绘庭院乡愁来诠释和谐美德。庭院乡愁是对儿时家庭生活的留恋,是对家庭美德的呼唤。王乃良所在的东韩村,几乎家家小洋楼,居室内的配置与城里人相差无几。所以,王乃良描绘家庭生活的画作,有意避开了室内,主要描绘居室外的庭院式生活,表现一家人的其乐融融。在《献爱心》这幅作品中,屋前树下,一家三代人围着餐桌,孙子捧着一个大石榴递给爷爷,父母欣喜地看着孩子,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孔融让梨的美德。在《耕读传家》中,奶奶坐在碾盘上教孙女做布老虎;在《农家秋色》中,晚辈正跟长辈学剪纸;在《火红的日子》中,母亲在刺绣,父亲在拉二胡……在这里,布老虎、剪纸、刺绣、二胡等是一个个文化符号,代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家人、促进和谐的愿望不言自喻。
王乃良通过描绘内心的乡愁诠释思想境界。内心乡愁是对过往岁月内心感受的追忆,是梦想曾经萌芽的地方。在《放飞的遐想》中,一位农家姑娘倚在树干上,眼神充满期待地眺望远山,山外是她朝思暮想的地方,作者特意让女孩手中捏着一朵花,以表现情窦初开的女孩对美好爱情的渴望,这种敢想精神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那一代人的可贵品质。王乃良创作了大量这种非劳动题材的宁静作品,其实都是他内心生活的写照。在《兴旺的事业》《春的气息》《月光曲》《牧牛图》《倩秋》这些作品中,人物极少也极小,且不在画面中心位置,要么坐在野外树下吹笛,但面前却是绿色的田野、满树的桃花、遍地油菜花,心花随着悠扬的笛声怒放(《春的气息》);要么坐在牛背上吹唢呐,而面前是红色的牛群,一望无际,内心的牛气随着声声唢呐尽情宣泄(《兴旺的事业》)……而《奔腾的金牛》中压根儿没有人物,尽是勾着头、奋力向前、竞相狂奔的一头头金色的牛,让人感受到作者那倔强、顽强、奋力与执着的“牛”劲。这些既是他内心生活的写照,也表达了对故乡人民辛勤劳作和坚韧顽强精神的赞扬。
(西安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EB/OL].https://m. sohu.com/a/435226011_120055072/
[2] 范华、李程:《户县农民画中色彩的艺术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18年第23期,第20页。
[3] 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年,第95- 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