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文的教学

来源 :教育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23stud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对中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根据这一要求,我采取以下几点教学。
  一.抛砖引玉有的放矢
  电视里的新剧预告解说,总能一下子抓住观众的心,让人欲罢不能,——因为它引人入胜,激起了我们的欲望。所以,古诗文教学也需讲究抛砖引玉、有的放矢,先入为主,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就能势如破竹,消除学生的厌倦心理。
  在上《醉翁亭记》之前,我说:“有一篇记文一写出,就受到全国上下的追捧,碑石脱销,连寺院的毡子都被游客拿完去抄誊记文。打通关节,献一篇该记的手抄就能无虞了;路遇劫匪,奉一篇记文就可溜之大吉了;盘缠不够,带一张记文就高枕无忧了……是什么样的记文如此神奇、让人们走火入魔?——是《醉翁亭记》!”学生们个个迫不及待的先行自学起来了。
  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我问:“当初武则天被打入冷宫,艰难挣扎、激励斗志时,最爱吟诵的句子是什么?”然后我就绘声绘色的给大家讲武则天的故事。在对女皇的坚强敬慕之余,大家也想在学习本文之后,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指引自己前进的方向。 这节课所有人都心无旁骛。
  二.如临其境心驰神往
  学生爱看古装剧,却不想学古诗文。究其原因,是古装剧大多意境美,诗意浓,热热闹闹,通俗易懂;而教材里的古诗文大多干枯说教,教师参考资料对作者、写作背景等,都是一本正经的介绍,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就会“敬而远之”,有了距离感,这就很难走近作品,很难进入角色。
  初中课本里有很多苏东坡的作品.在初接触他的作品时,我就为大家讲述古代追星族也疯狂的故事:才子苏东坡泛舟西湖,身后一群仰慕他的贵妇尾随其后,“却把青梅嗅”的轶事——学生们感受到了苏子的才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月明夜,短松冈!”至情至性的苏子就在我们身边,当大家学习他的作品时,内心温暖如春。
  上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时,我先带大家看电影《王勃之死》,看“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斗鸡、豪饮、假寐、挥毫,为救宫女落霞而与秋水翁的际遇,进而有了《滕王阁序》中的角逐,有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天衣无缝与不着痕迹。看他要与友人阴阳两隔之时又时来运转,最后撕襟挥笔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洒脱……学这诗时,大家就有了感觉.
  学《醉翁亭记》时,我给大家讲述欧阳修把不学无术的秀才的“门前一枯树,两个大枝丫”,化腐朽为神奇,续上“春来苔为叶,冬至雪作花”的才学;“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的幽默与包容,一个邻家大哥的形象呼之欲出。
  初中生也孩子气,他们喜欢轻松的气氛,老师说说这些无伤大雅的轶闻野史,能让他们对古诗文产生心理上的亲近感,枯燥乏味的字词似乎也生动起来,有时甚或会终生难忘。讲述课本作品背后的故事,一个个人物在脑海里闪现,学生们如临其境,个个心驰神往,欲罢不能。
  三.高谈阔论集思广益
  学古文之前,给学生深入浅出的讲一讲文言现象的几个方面: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倒装,省略,判断,反问)等,可举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学习古诗文,要不拘泥于字词,总体把握,整体带动细节,达到高屋建瓴的效果。
  在了解了作者、知道了写作背景后,就可采取“五步法” 学习古文:
  我来读,你来听:读,让学生明句读,感受声音魅力,领悟文章音韵美;听,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指出别人的不足之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听读有助于了解文章内容。
  我来问,你来答:利用课文注释自行翻译,把不能理解的字词或用法提出来,由其他同学思考作答,无法解决的,交由全体讨论。事情要争才明了,“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会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
  我来译,你来说:把细枝末节的问题解决了,就可联词成句了。通过“增,移,删,换”,做到“信,达,雅”,这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一个同学口头翻译,其他同学全神贯注的听,在同学译完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见,集思广益、同心协力完成翻译。
  我来悟,你来评:一篇课文,一定包含作者的某种感受,要我们用心去悟。 “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个学生的看法有可能是片面的,肤浅的; “一千个观众心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大家都畅所欲言时,真理就会显而易见了。
  我来结,你来补,古诗文的学习除了让大家了解作者感情倾向,还得落实各种文言现象,所以,在最归纳常识,由大家一起完成,为古文学习构建知识系统。
  “授之以渔”,当学生有了学习的模式时,老师就很轻松。
  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文言现象在各篇古诗文中换汤不换药,不外乎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这些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
  学《陋室铭》,也了解《五柳先生传》感悟刘禹锡和陶渊明的超然物外;学《戴震难师》,就赏析《阿留传》,小阿留的拙、痴、憨、才,让人莞尔,戴震和阿留的天赋与好学给人美好启发;学《卖油翁》,一定要学《卖蒜叟》,既迎合了学生对中国武功的兴趣,又真真的感受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真谛;学《十五从军征》,就要了解《石壕吏》,体会古代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学白居易的《观刈麦》,那又要补充了解《卖炭翁》,让学生走进古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所有的选文都得有针对性,也得有趣味性,引导学生涵泳时,请有学力的学生大致翻译一遍就可以了。这些拓展性练习,让学生活学活用,及时反馈,培养成就感,也让另外的学生得到启发。
  当然,这些都是课外古诗文,只需点到为止,不作深入探讨,否则会增加学生课业负担,让之产生抵触情绪,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只要我们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会使学生不断有新的领悟,有新的熏陶,有新的收获,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因此有明显提升。
其他文献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国,同时也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丰碑。特别是古诗,它篇幅短小,语句凝炼,韵律优美,朗朗上口,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代代吟诵,经久不衰。然而因“应试”教育和“读书无用论”谬论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摒弃或淡化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国民人文素养的不足,文化底蕴的不足,尊老爱幼的民族美德不足,民族大团结精神的不足,爱国激情的不足。这一
期刊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重视教师教学的过程,一味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忽视了学生的特点,包括学生的兴趣和身心特点。长期以来,现行的中学政治课教学仍然处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教学轨道上。教师上课讲空道理,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答要点。学生通过政治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它们在现实中有什么用,如何用,甚至觉得他们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独生子女的增多,不良的家庭育儿方式,使孩子受到“众星捧月”式的溺爱,养成了孩子以“我”为中心,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使许多小学生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如:自私、厌学、做事马虎、不爱惜东西、对人没礼貌等。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注重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贵在从小培养,培养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他
期刊
政治新课程的到来,对于一线的教学人员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政治新课程在带给政治课教师们全新的期盼的同时,也给教师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我们怎样落实新课程?要落实新课程,教师们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在课堂上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研究并把握好其目标实现的策略。  毫无疑问,是否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衡量尺度就是要看我们所进行的新课程是否实现了新课程的目标。但
期刊
教学方法作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践与教学的手段,可谓千差百异。教学方法很多,但是如何有效地运用符合具体教学却值得探讨。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让教师教导更有效,同时让学生学得轻松高效就是值得教师注意的问题了。以下笔者就教学经验来简单的谈谈关于高中英语的教学方法。  一、兴趣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好第一堂英语课。每上第一节课时,笔者总是注意用生动、亲切的语言和表情去吸引每一个学生
期刊
摘要:词汇是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教学对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指出英语词汇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影响学生词汇记忆的因素,就词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词汇教学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 成果巩固  很多学生抱怨英语词汇太多,且无规律可循。还有学生在词汇学习方面存在误区,喜欢背一些偏难生僻的单词。有的虽然背了很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项目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我们尝试在《PLC》课程教学中施行项目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专业知识的社会应用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PLC教学 教学效果 社会应用能力  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即把获取主观经验作为确定教材
期刊
语文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学生缺乏主动性,在课堂上做了旁观者、局外人,他们被动的接受着老师的理论,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思维能力、个性发展被压抑,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兴趣日益淡薄,就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眉飞色舞、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学生却是一蹶不振、
期刊
高三,是中学学习生活的最后阶段也是最重要的冲刺阶段,如何做好相关准备,尽快适应高三学习生活,将直接影响到学习成效。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给即将踏入高三的学生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心理准备   首先,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进入高三,伴随而来的是一场接一场的考试,适应性的应考训练、阶段性的水平检测将会增多,考试成绩高低起落波动变化,则是司空见惯纯属正常,大可不必紧张兮兮、烦恼不安,如果每考完一次
期刊
摘要:数学创造教育就是通过数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创造素质.创造素质是人类最高级、最宝贵、量重要的素质之一,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靠创造来推动的.而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以各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对事物进行想象、分析、判断、推理、综合,来获得客观事物规律性认识的思维活动,其显著的特征是新颖性和独创性.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