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对中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根据这一要求,我采取以下几点教学。
一.抛砖引玉有的放矢
电视里的新剧预告解说,总能一下子抓住观众的心,让人欲罢不能,——因为它引人入胜,激起了我们的欲望。所以,古诗文教学也需讲究抛砖引玉、有的放矢,先入为主,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就能势如破竹,消除学生的厌倦心理。
在上《醉翁亭记》之前,我说:“有一篇记文一写出,就受到全国上下的追捧,碑石脱销,连寺院的毡子都被游客拿完去抄誊记文。打通关节,献一篇该记的手抄就能无虞了;路遇劫匪,奉一篇记文就可溜之大吉了;盘缠不够,带一张记文就高枕无忧了……是什么样的记文如此神奇、让人们走火入魔?——是《醉翁亭记》!”学生们个个迫不及待的先行自学起来了。
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我问:“当初武则天被打入冷宫,艰难挣扎、激励斗志时,最爱吟诵的句子是什么?”然后我就绘声绘色的给大家讲武则天的故事。在对女皇的坚强敬慕之余,大家也想在学习本文之后,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指引自己前进的方向。 这节课所有人都心无旁骛。
二.如临其境心驰神往
学生爱看古装剧,却不想学古诗文。究其原因,是古装剧大多意境美,诗意浓,热热闹闹,通俗易懂;而教材里的古诗文大多干枯说教,教师参考资料对作者、写作背景等,都是一本正经的介绍,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就会“敬而远之”,有了距离感,这就很难走近作品,很难进入角色。
初中课本里有很多苏东坡的作品.在初接触他的作品时,我就为大家讲述古代追星族也疯狂的故事:才子苏东坡泛舟西湖,身后一群仰慕他的贵妇尾随其后,“却把青梅嗅”的轶事——学生们感受到了苏子的才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月明夜,短松冈!”至情至性的苏子就在我们身边,当大家学习他的作品时,内心温暖如春。
上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时,我先带大家看电影《王勃之死》,看“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斗鸡、豪饮、假寐、挥毫,为救宫女落霞而与秋水翁的际遇,进而有了《滕王阁序》中的角逐,有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天衣无缝与不着痕迹。看他要与友人阴阳两隔之时又时来运转,最后撕襟挥笔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洒脱……学这诗时,大家就有了感觉.
学《醉翁亭记》时,我给大家讲述欧阳修把不学无术的秀才的“门前一枯树,两个大枝丫”,化腐朽为神奇,续上“春来苔为叶,冬至雪作花”的才学;“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的幽默与包容,一个邻家大哥的形象呼之欲出。
初中生也孩子气,他们喜欢轻松的气氛,老师说说这些无伤大雅的轶闻野史,能让他们对古诗文产生心理上的亲近感,枯燥乏味的字词似乎也生动起来,有时甚或会终生难忘。讲述课本作品背后的故事,一个个人物在脑海里闪现,学生们如临其境,个个心驰神往,欲罢不能。
三.高谈阔论集思广益
学古文之前,给学生深入浅出的讲一讲文言现象的几个方面: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倒装,省略,判断,反问)等,可举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学习古诗文,要不拘泥于字词,总体把握,整体带动细节,达到高屋建瓴的效果。
在了解了作者、知道了写作背景后,就可采取“五步法” 学习古文:
我来读,你来听:读,让学生明句读,感受声音魅力,领悟文章音韵美;听,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指出别人的不足之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听读有助于了解文章内容。
我来问,你来答:利用课文注释自行翻译,把不能理解的字词或用法提出来,由其他同学思考作答,无法解决的,交由全体讨论。事情要争才明了,“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会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
我来译,你来说:把细枝末节的问题解决了,就可联词成句了。通过“增,移,删,换”,做到“信,达,雅”,这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一个同学口头翻译,其他同学全神贯注的听,在同学译完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见,集思广益、同心协力完成翻译。
我来悟,你来评:一篇课文,一定包含作者的某种感受,要我们用心去悟。 “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个学生的看法有可能是片面的,肤浅的; “一千个观众心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大家都畅所欲言时,真理就会显而易见了。
我来结,你来补,古诗文的学习除了让大家了解作者感情倾向,还得落实各种文言现象,所以,在最归纳常识,由大家一起完成,为古文学习构建知识系统。
“授之以渔”,当学生有了学习的模式时,老师就很轻松。
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文言现象在各篇古诗文中换汤不换药,不外乎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这些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
学《陋室铭》,也了解《五柳先生传》感悟刘禹锡和陶渊明的超然物外;学《戴震难师》,就赏析《阿留传》,小阿留的拙、痴、憨、才,让人莞尔,戴震和阿留的天赋与好学给人美好启发;学《卖油翁》,一定要学《卖蒜叟》,既迎合了学生对中国武功的兴趣,又真真的感受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真谛;学《十五从军征》,就要了解《石壕吏》,体会古代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学白居易的《观刈麦》,那又要补充了解《卖炭翁》,让学生走进古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所有的选文都得有针对性,也得有趣味性,引导学生涵泳时,请有学力的学生大致翻译一遍就可以了。这些拓展性练习,让学生活学活用,及时反馈,培养成就感,也让另外的学生得到启发。
当然,这些都是课外古诗文,只需点到为止,不作深入探讨,否则会增加学生课业负担,让之产生抵触情绪,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只要我们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会使学生不断有新的领悟,有新的熏陶,有新的收获,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因此有明显提升。
一.抛砖引玉有的放矢
电视里的新剧预告解说,总能一下子抓住观众的心,让人欲罢不能,——因为它引人入胜,激起了我们的欲望。所以,古诗文教学也需讲究抛砖引玉、有的放矢,先入为主,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就能势如破竹,消除学生的厌倦心理。
在上《醉翁亭记》之前,我说:“有一篇记文一写出,就受到全国上下的追捧,碑石脱销,连寺院的毡子都被游客拿完去抄誊记文。打通关节,献一篇该记的手抄就能无虞了;路遇劫匪,奉一篇记文就可溜之大吉了;盘缠不够,带一张记文就高枕无忧了……是什么样的记文如此神奇、让人们走火入魔?——是《醉翁亭记》!”学生们个个迫不及待的先行自学起来了。
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我问:“当初武则天被打入冷宫,艰难挣扎、激励斗志时,最爱吟诵的句子是什么?”然后我就绘声绘色的给大家讲武则天的故事。在对女皇的坚强敬慕之余,大家也想在学习本文之后,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指引自己前进的方向。 这节课所有人都心无旁骛。
二.如临其境心驰神往
学生爱看古装剧,却不想学古诗文。究其原因,是古装剧大多意境美,诗意浓,热热闹闹,通俗易懂;而教材里的古诗文大多干枯说教,教师参考资料对作者、写作背景等,都是一本正经的介绍,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就会“敬而远之”,有了距离感,这就很难走近作品,很难进入角色。
初中课本里有很多苏东坡的作品.在初接触他的作品时,我就为大家讲述古代追星族也疯狂的故事:才子苏东坡泛舟西湖,身后一群仰慕他的贵妇尾随其后,“却把青梅嗅”的轶事——学生们感受到了苏子的才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月明夜,短松冈!”至情至性的苏子就在我们身边,当大家学习他的作品时,内心温暖如春。
上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时,我先带大家看电影《王勃之死》,看“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斗鸡、豪饮、假寐、挥毫,为救宫女落霞而与秋水翁的际遇,进而有了《滕王阁序》中的角逐,有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天衣无缝与不着痕迹。看他要与友人阴阳两隔之时又时来运转,最后撕襟挥笔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洒脱……学这诗时,大家就有了感觉.
学《醉翁亭记》时,我给大家讲述欧阳修把不学无术的秀才的“门前一枯树,两个大枝丫”,化腐朽为神奇,续上“春来苔为叶,冬至雪作花”的才学;“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的幽默与包容,一个邻家大哥的形象呼之欲出。
初中生也孩子气,他们喜欢轻松的气氛,老师说说这些无伤大雅的轶闻野史,能让他们对古诗文产生心理上的亲近感,枯燥乏味的字词似乎也生动起来,有时甚或会终生难忘。讲述课本作品背后的故事,一个个人物在脑海里闪现,学生们如临其境,个个心驰神往,欲罢不能。
三.高谈阔论集思广益
学古文之前,给学生深入浅出的讲一讲文言现象的几个方面: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倒装,省略,判断,反问)等,可举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学习古诗文,要不拘泥于字词,总体把握,整体带动细节,达到高屋建瓴的效果。
在了解了作者、知道了写作背景后,就可采取“五步法” 学习古文:
我来读,你来听:读,让学生明句读,感受声音魅力,领悟文章音韵美;听,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指出别人的不足之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听读有助于了解文章内容。
我来问,你来答:利用课文注释自行翻译,把不能理解的字词或用法提出来,由其他同学思考作答,无法解决的,交由全体讨论。事情要争才明了,“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会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
我来译,你来说:把细枝末节的问题解决了,就可联词成句了。通过“增,移,删,换”,做到“信,达,雅”,这是不能一蹴而就的。一个同学口头翻译,其他同学全神贯注的听,在同学译完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见,集思广益、同心协力完成翻译。
我来悟,你来评:一篇课文,一定包含作者的某种感受,要我们用心去悟。 “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个学生的看法有可能是片面的,肤浅的; “一千个观众心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大家都畅所欲言时,真理就会显而易见了。
我来结,你来补,古诗文的学习除了让大家了解作者感情倾向,还得落实各种文言现象,所以,在最归纳常识,由大家一起完成,为古文学习构建知识系统。
“授之以渔”,当学生有了学习的模式时,老师就很轻松。
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文言现象在各篇古诗文中换汤不换药,不外乎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这些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
学《陋室铭》,也了解《五柳先生传》感悟刘禹锡和陶渊明的超然物外;学《戴震难师》,就赏析《阿留传》,小阿留的拙、痴、憨、才,让人莞尔,戴震和阿留的天赋与好学给人美好启发;学《卖油翁》,一定要学《卖蒜叟》,既迎合了学生对中国武功的兴趣,又真真的感受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真谛;学《十五从军征》,就要了解《石壕吏》,体会古代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学白居易的《观刈麦》,那又要补充了解《卖炭翁》,让学生走进古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所有的选文都得有针对性,也得有趣味性,引导学生涵泳时,请有学力的学生大致翻译一遍就可以了。这些拓展性练习,让学生活学活用,及时反馈,培养成就感,也让另外的学生得到启发。
当然,这些都是课外古诗文,只需点到为止,不作深入探讨,否则会增加学生课业负担,让之产生抵触情绪,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只要我们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会使学生不断有新的领悟,有新的熏陶,有新的收获,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因此有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