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完善课堂提问艺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把教师的作用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六个字,这是十分精到的。“传道、授业”当从“解惑”入手,以“解惑”为目的;“惑之不解,道之不传”。何为“惑”呢?那便是学生心中的疑问。这些“疑点”有经验的教师是心中基本有数的,但要做到了如指掌,是很难的。因此,让学生有提问的兴趣和机会是了解学生疑点的最佳方法,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条途径。要让学生充分表述并引导补充、解决问题。正确的答案并非提问的最终目的,提问的目的还在于它的回答过程。
  关键词: 主体地位 创新能力 问题设计 提问艺术
  语文教学在初中学科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它担负的任务而言,不仅要传授汉语言的字、词、句、篇及语法、逻辑、修辞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陶冶。然而,初中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总是不令人乐观,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教师的手脚。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非冲破这套程式不可。那么,冲破旧的语文教学的模式,从教学操作角度看,突破口在哪里呢?笔者认为,突破口在于运用好问题教学法。
  一、必须科学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在学生必须完成的智力操作的任务中。
  例如,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研读该课文的第一个故事──松骨峰(书堂站)战斗时,有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研读和思考:在松骨峰战斗中,敌我态势的对比是怎样的?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按敌我双方的地形、作战前准备时间、投入的兵力、使用的武器等方面,找出有关说明并记在课堂笔记本上。这样,学生聚精会神地默读寻找起来。这时候的学生一方面进行从分析到归纳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从客观事实上看到敌强我弱的态势对比。
  当学生完成了解答这第一个问题的任务以后,教师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为什么能取得战斗的胜利?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找到我军取胜的根本原因?教师在这样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自行默读、探索,并要求把自己探索的结果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当教师观察到学生基本完成这个问题的解答之后,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松骨峰战斗我志愿军取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我军的勇敢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并由此进一步认识到,战斗结束后,我军营长视察战场时看到我志愿军壮烈牺牲的种种体态,就是志愿军勇敢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的具体表现。在完成第二个问题后,教师又提出第三个问题:在松骨峰战斗结束之后,我志愿军营长在视察战场时看到我志愿军战士一个个壮烈牺牲的体态,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我们自己读课文这一段描写时,对志愿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经过师生共议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带着悲壮、崇敬、肃穆的情感体验朗读课文。
  很明显,这位教师所提的三个问题,本身都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三个问题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但是,三个问题又各有侧重点,第一个问题着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知识点,并加以归纳;第二个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第三个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用朗读表现情感的能力。整堂课的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第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提问。古人把教师的作用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六个字,这是十分精到的。 “传道、授业”当从“解惑”入手,以“解惑”为目的;“惑之不解,道之不传”。何为“惑”呢?那便是学生心中的疑问。这些“疑点”有经验的教师是心中基本有数的,但要做到了如指掌,又是很难的。因此,让学生有提问的兴趣和机会是了解学生疑点的最佳方法,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条途径。一旦这些疑点解决了,课堂教学任务便圆满完成了。
  第二,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以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其意思是,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能独立地听、说、读、写。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总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发挥就受到很大限制。
  为了使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笔者认为,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能否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张载论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时,提出了“学则需疑”的原则,指出“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朱熹,进一步发展了张载的观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经过这一番讨论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张、朱两人在这里提出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条规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生疑到解疑释疑的必然过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这条学习规律的提出,对于教学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确实是很有指导价值的,但问题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师来培养。
  例如鲁迅作品《故乡》这一篇课文,课文中的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有个教师是这样点拨的:“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却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吃不够?”这么一连串问题,拨亮了学生的心灵,他们很惊奇,原来这一句话里还潜伏着这么多的问题,怎么我都没有想到呢?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点拨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代学生发现问题,不如说是鞭策学生认真读书,促其在今后的读书中自己生出疑问,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首先,提问后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掌握课堂提问的节奏和步骤,向全体同学提出问题后,还应作适度的停顿后再指定学生回答,万不能操之过急。这样可以使全班同学注意提出的问题;可以使全体同学都在心中拟一个答案,并因每个同学都有可能被问及而不得不作一定的思考;也可以使全班同学都对某一位同学的回答进行评定和补充。有时这种思考是要有一定的阶梯的,也就是说,教师提出问题可以有一个中心问题并附带几个小问题作为思考的引导和阶梯。
  总之,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只要在设计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和现状,加强学生对所提问题的主体活动,就定能在语文课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综肛裂术后合并便秘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效果.方法 本次80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2016年2月-2018年8月接收的肛裂术后合并便秘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单双号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分
喉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呼吸道肿瘤中位居第二位,占全球每年新增恶性肿瘤的2.4%.[1]从1873年Billroth完成首例全喉切除术以来,手术一直是治疗喉癌的主要手段[2].
目的 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参加病例研究者均为2016年1月-2016年7月接收到本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按治疗先后均分为对照组33例,采取
目的:探究手术室全期护理在手术室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手术患者98例,随机分为行常规护理对照组(n=49)与并行优质护理实验组(n=49),
由长沙黑色冶金矿山设计研究院、广西冶金设计院合编的《广西天等锰矿可行性研究报告》之评审会,于1993年4月21日至24日在广西南宁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国家原材料投资公司、
目的:讨论胫腓骨骨折骨牵引固定术后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现将就诊于我院骨科的100例胫腓骨骨折并实施牵引固定术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样本,按照患者的就诊时间将其分为实验组
于4月26日首次提交人大审议的《证券法(修订草案)》中明确规定,国家设立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该保护基金由证券公司缴纳的资金及其它依法筹集的资金组成,其征集、管理和使用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营造符合文本需求的合理的基本情绪基调,可以让学生更贴切地接受语文熏陶。运
期刊
目的:探讨在老年病康复过程中应用心理护理的作用.方法:将100例康复期老年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日常生活质量评分的效果.方法: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400例脑梗死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划分为观察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