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专业研究者,我一直以来想给年轻的朋友谈一谈中国的综合大学。如果从学理上说,综合大学是最正宗的大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学”这一名称最初来源就是指综合大学,至今大学的英文名称“university”的拉丁词根“universe”就是“宇宙”的意思,其中就蕴含了无所不包、涉猎所有学问的意思。如果查一下英汉词典就可以发现,“university”首先是指综合大学,其次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大学。换言之,只研究某一门学问的单科性大学都不能称为“大学”,只能称作“学院”。
学科:1+1+1>3
现在,国家在审批“大学”时要求学校必须覆盖三个以上的学科,坚持这一点是中外高等教育学界的共识。而且这三个学科不是指以某一个为主,其他为辅,而是指三者之间具有平行的发展能力,并且能够起到相互交叉和相互促进的作用,即具有综合发展能力。比如复旦大学的三大支柱学科是文理医,但这些学科并不是分离的,像生物医学学科,就是跨越在理学和医学两大学科之间,涉及生物学、医学、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工程科学等诸多学科。因为大学界普遍认为,只有多学科之间实现交叉综合,才能探讨出真正的大学问。所以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讲“大学者,探究高深学问之所也”。蔡元培在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就坚持“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主张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学生便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各科的知识,只要在规定的年限内修满学分即可,至于怎么学、何时学都是学生的自由。这一办学理念促进了北京大学的繁荣,也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北京大学的改革使国人为之一振,从而使北京大学成为当时中国大学的一面旗帜。所以即使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相信,大学必须包含多门学问。而学术也在不同学问之间相互碰撞、相互激励的过程中,实现了交叉、综合并得到推进、深化和发展。可以说,这是学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今天,我国绝大多数大学都在致力于走综合化的道路,因为走综合化才有比较开阔的视野,才能开辟新的发展思路。所以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留下的单科性的大学已经不多了,大多大学都已经实现了多学科化,只有少数专业性非常强的大学仍然坚持专门化发展路线,但它们也在尽可能建立其他学科。我们知道的比较专门的大学如音乐学院、戏剧学院、美术学院和部分中医学院等,尽管它们的专业性非常强,但也在努力地从多学科方面吸收营养,促进自身的发展。
多科性、综合化≠综合大学
大学走综合化道路并不等于这些大学都已经成为了综合大学。一般而言,综合大学是指以文理学科为基础的大学,这些大学在文理等基础学科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从而能够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术训练。这些大学普遍强调学术研究,涉猎广阔的学术领域,突出从事基础性科学研究,致力于理论创造和学术建树。所以中文、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是综合大学的最基本的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外语、计算机等是综合大学的支柱学科,此外还有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社会学科构成了它们与社会活动各领域的广泛合作。总体而言,综合大学是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大学。
因为综合大学具有学科齐全的优势,各学科之间容易形成交叉和综合,所以容易出现新的科研成果,因而这些大学研究实力普遍较高,它们多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很少是纯粹的教学型大学的。譬如北京大学就成立了“交叉学科研究院”,提供了跨学科学术交流、开展跨学科科学研究和培养交叉学科优秀人才的平台。可见,综合大学也是学术水平的标志。
在我国,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和兰州大学等一大批“985工程”大学都是传统综合大学的代表,它们普遍以文理学科见长。而且这些大学也在努力实现更大程度上的综合,如普遍建立了医学院,结合时代发展要求重点发展材料科学和生物医药科学,建立了软件学院,还开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等。这表明它们已经从传统的文理综合走向全方位的大综合。
此外,最接近综合大学的带有专业性的大学是师范大学。在我国,因培养中小学师资的需要,师范大学仍然是独立建制。而由于中小学师资需要比较全面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所以这些大学设置的学科也比较齐全,研究实力相对较强,在许多学科领域,如教育学、心理学领域具有突出的优势。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985工程”大学可以作为师范类大学的代表。
另一类综合程度比较高的大学是多科性大学。这些大学一般都具有某一学科的突出优势,在综合化的过程中又发展了一些相关学科,形成了学科互补的发展趋势,在发展过程中采取互补性的发展策略,表现出很突出的特色优势,在一些学科方面颇具有竞争力。如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它们都具有理工学科方面的突出优势,在走向综合化过程中,它们的管理学学科普遍具有突出的优势,一些新兴的社会科学学科也颇具竞争力。
大学的“大”负担
如前所述,大学走向综合化有许多好处,而综合大学的突出优势就是学科齐全,这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广泛的平台,也能够为教师从事广泛的合作研究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因为有这些好处,所以很多大学都追求学科齐全。
但实事求是地说,大学并非越大越好,学科并非越多越好。从大学的治理角度看,大学的大小和学科多少都以适度为宜。这个适度是指大学具有有效的管理能力。目前在中国,由于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束缚,大学的办学自主权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学仍然以行政管理作为主导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并不利于学术发展,因为它不利于教授学术自主性的发挥。在这种行政管理模式下,大学各学科之间容易形成壁垒,阻碍学科的交流和学科的融合。所以,尽管我国许多大学内部都具有非常齐全的学科体系,但在各学科之间并没有实现相互交叉和融合。随着大学学院越分越细,更增加了学科交流和相互融合的难度。换言之,我国的综合大学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这种现象在我国比较普遍,也非常突出,但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并不容易,它需要提高大学的科学管理水平,在体制上进行突破,这一目标在目前来看,中国的大学还任重道远。
客观地说,与专科性的大学相比,综合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弱势。综合大学普遍具有文理基础好的优势,特别强调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和实践结合方面容易成为它的弱项。如果学生没有自主的、积极主动的求学意识,不能够积极地寻找实践机会,那么在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就可能成为自己的短板,这一短板在学生毕业后直接面向市场找工作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综合大学的基础性训练比较扎实,所以学生的学术素质普遍比较好,这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所以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在未来更容易成为研究型的学术人才。而从就业市场的反馈看,由于综合大学毕业生素质比较全面,学术基础好,所以他们的发展后劲比较大。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特点是,综合大学的校园文化生活普遍丰富多彩,社会实践活动多种多样,有利于学生培养全面素质。可以说,课外生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自我发展和成长有利的平台。
所以,在综合大学里学习,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不同的学术文化的熏陶,这种文化熏陶容易使学生成为一个热情而具有理智、知识面宽广而具有机智、富有专业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才。
学科:1+1+1>3
现在,国家在审批“大学”时要求学校必须覆盖三个以上的学科,坚持这一点是中外高等教育学界的共识。而且这三个学科不是指以某一个为主,其他为辅,而是指三者之间具有平行的发展能力,并且能够起到相互交叉和相互促进的作用,即具有综合发展能力。比如复旦大学的三大支柱学科是文理医,但这些学科并不是分离的,像生物医学学科,就是跨越在理学和医学两大学科之间,涉及生物学、医学、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工程科学等诸多学科。因为大学界普遍认为,只有多学科之间实现交叉综合,才能探讨出真正的大学问。所以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讲“大学者,探究高深学问之所也”。蔡元培在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就坚持“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主张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学生便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各科的知识,只要在规定的年限内修满学分即可,至于怎么学、何时学都是学生的自由。这一办学理念促进了北京大学的繁荣,也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北京大学的改革使国人为之一振,从而使北京大学成为当时中国大学的一面旗帜。所以即使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相信,大学必须包含多门学问。而学术也在不同学问之间相互碰撞、相互激励的过程中,实现了交叉、综合并得到推进、深化和发展。可以说,这是学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今天,我国绝大多数大学都在致力于走综合化的道路,因为走综合化才有比较开阔的视野,才能开辟新的发展思路。所以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留下的单科性的大学已经不多了,大多大学都已经实现了多学科化,只有少数专业性非常强的大学仍然坚持专门化发展路线,但它们也在尽可能建立其他学科。我们知道的比较专门的大学如音乐学院、戏剧学院、美术学院和部分中医学院等,尽管它们的专业性非常强,但也在努力地从多学科方面吸收营养,促进自身的发展。
多科性、综合化≠综合大学
大学走综合化道路并不等于这些大学都已经成为了综合大学。一般而言,综合大学是指以文理学科为基础的大学,这些大学在文理等基础学科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从而能够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术训练。这些大学普遍强调学术研究,涉猎广阔的学术领域,突出从事基础性科学研究,致力于理论创造和学术建树。所以中文、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是综合大学的最基本的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外语、计算机等是综合大学的支柱学科,此外还有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社会学科构成了它们与社会活动各领域的广泛合作。总体而言,综合大学是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大学。
因为综合大学具有学科齐全的优势,各学科之间容易形成交叉和综合,所以容易出现新的科研成果,因而这些大学研究实力普遍较高,它们多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很少是纯粹的教学型大学的。譬如北京大学就成立了“交叉学科研究院”,提供了跨学科学术交流、开展跨学科科学研究和培养交叉学科优秀人才的平台。可见,综合大学也是学术水平的标志。
在我国,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和兰州大学等一大批“985工程”大学都是传统综合大学的代表,它们普遍以文理学科见长。而且这些大学也在努力实现更大程度上的综合,如普遍建立了医学院,结合时代发展要求重点发展材料科学和生物医药科学,建立了软件学院,还开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等。这表明它们已经从传统的文理综合走向全方位的大综合。
此外,最接近综合大学的带有专业性的大学是师范大学。在我国,因培养中小学师资的需要,师范大学仍然是独立建制。而由于中小学师资需要比较全面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所以这些大学设置的学科也比较齐全,研究实力相对较强,在许多学科领域,如教育学、心理学领域具有突出的优势。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985工程”大学可以作为师范类大学的代表。
另一类综合程度比较高的大学是多科性大学。这些大学一般都具有某一学科的突出优势,在综合化的过程中又发展了一些相关学科,形成了学科互补的发展趋势,在发展过程中采取互补性的发展策略,表现出很突出的特色优势,在一些学科方面颇具有竞争力。如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它们都具有理工学科方面的突出优势,在走向综合化过程中,它们的管理学学科普遍具有突出的优势,一些新兴的社会科学学科也颇具竞争力。
大学的“大”负担
如前所述,大学走向综合化有许多好处,而综合大学的突出优势就是学科齐全,这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广泛的平台,也能够为教师从事广泛的合作研究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因为有这些好处,所以很多大学都追求学科齐全。
但实事求是地说,大学并非越大越好,学科并非越多越好。从大学的治理角度看,大学的大小和学科多少都以适度为宜。这个适度是指大学具有有效的管理能力。目前在中国,由于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束缚,大学的办学自主权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学仍然以行政管理作为主导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并不利于学术发展,因为它不利于教授学术自主性的发挥。在这种行政管理模式下,大学各学科之间容易形成壁垒,阻碍学科的交流和学科的融合。所以,尽管我国许多大学内部都具有非常齐全的学科体系,但在各学科之间并没有实现相互交叉和融合。随着大学学院越分越细,更增加了学科交流和相互融合的难度。换言之,我国的综合大学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这种现象在我国比较普遍,也非常突出,但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并不容易,它需要提高大学的科学管理水平,在体制上进行突破,这一目标在目前来看,中国的大学还任重道远。
客观地说,与专科性的大学相比,综合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弱势。综合大学普遍具有文理基础好的优势,特别强调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和实践结合方面容易成为它的弱项。如果学生没有自主的、积极主动的求学意识,不能够积极地寻找实践机会,那么在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就可能成为自己的短板,这一短板在学生毕业后直接面向市场找工作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综合大学的基础性训练比较扎实,所以学生的学术素质普遍比较好,这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所以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在未来更容易成为研究型的学术人才。而从就业市场的反馈看,由于综合大学毕业生素质比较全面,学术基础好,所以他们的发展后劲比较大。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特点是,综合大学的校园文化生活普遍丰富多彩,社会实践活动多种多样,有利于学生培养全面素质。可以说,课外生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自我发展和成长有利的平台。
所以,在综合大学里学习,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不同的学术文化的熏陶,这种文化熏陶容易使学生成为一个热情而具有理智、知识面宽广而具有机智、富有专业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