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不乏有优秀的古代诗歌作品,如何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让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感受文化熏陶,继承文化传统,实现语文美育教育功能,让古代诗歌教学实现预期目标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因为时代不同和生活经历不同,学生在阅读古代诗歌时就会有阅读“隔阂”。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拉近古代诗歌和学生距离,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应结合古代诗歌的特点,不拘一格的创设情境。如,《蜀道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四川“易守难攻”的地形特点;《虞美人》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歌手演唱;《雨霖铃》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长亭雨后”、“楚天烟波”、“江边送别”、“晓风残月”等不同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画面中感受作者的离愁别绪;教师也可以巧妙利用导入语,如《将进酒》教学中,笔者的导入词:“在杜甫《饮中八仙歌》写到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都是说诗人和酒是相从相随的关系,很多诗篇都是诗人醉人作品,我们今天一起来品味下《将进酒》。”学生们听到喝醉后写诗歌,都非常感兴趣,开始了诗歌探索之旅。
二、诵读品味,美读感受
古代诗歌中节奏就是生命,讲究音韵和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节拍、音韵,把握字音强弱响沉,声调轻重缓急,语流曲折疾徐。如,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轻快跳宕、流利明快的语言旋律,一气呵成、脱口而出八句诗,尤其是在最后两句诵读中,有力读出“即下”、“便下”,连用四地名,表达诗人渴望飞回故乡、神驰千里的迫切心情;在《江城子》教学中,诗人表达了怀念亡妻相濡以沫的日子,以简练凝重的词语,诵读中要求学生读出声声咽泣的感觉;在《满江红》教学中,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作者,诵读时声情并茂,读出岳飞的壮志凌云;在《声声慢》教学中,学生设想自己是李清照,生活孤独凄苦,读出诗词中抑扬顿挫的韵味,读出独特的感受。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领悟诗歌中的美,读出韵味,有所领悟。
三、捕捉意象,品味意境
在诗歌中意象是代表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通过一系列组合的意象,形成诗歌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意境。诗歌中意象和意境是关键,学生想要品味诗歌意境,就需要捕捉意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将诗歌中的“方块字”还原为图画,重构激发诗人灵感和触动诗人心灵的情境,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如,王维的诗歌中“画中有诗,诗中有画”非常明显,学生在诵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时候,从诗歌中明月、松、清泉、竹、浣女、蓮、舟,逐渐串联出一幅画,画出了一尘不染的雨后松林,在林间皎洁的月光投下斑驳的影子,清幽、明净。石头上清澈的山泉淙淙流过,宁静、优美,竹林从寂静中喧闹起来,原来是姑娘们洗衣服回来了,她们悦耳清脆的笑声在清风中传来;田间的荷叶也摇曳起来,原来是渔民在打鱼。这样的山村让人流连忘返,让学生在画面中欲罢不能。
四、平等对话,融入内心
在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中,平等对话是诗歌、诗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相对含蓄,使得诗歌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教师在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中,应“授之于渔”,让学生学会鉴赏,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学生身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我,畅所欲言,但要注意“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如,在《咏怀古迹(其三)》教学中,学生对“昭君出塞”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其让昭君青春之花在高宫墙内黯然凋落,不如让它盛开在异域大漠。”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观点,笔者給予了很大的肯定。在笔者听的公开课中,其他老师的讲法是通过将《咏怀古迹(其三)》、《相和歌辞·王昭君》、《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王昭君》、《昭君曲》五首诗中昭君的形象进行对比品读,揣摩不同诗人创作的不同角度,领悟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让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解诗歌中的蕴意,让古代诗歌真正融入学生内心。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古代诗歌优秀作品,在阅读教学中笔者运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诵读品味,美读感受,捕捉意象,品味意境,平等对话,融入内心策略,让学生学好诗歌,学好语文!
郭晓翠,山东寿光市第一中学教师。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因为时代不同和生活经历不同,学生在阅读古代诗歌时就会有阅读“隔阂”。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拉近古代诗歌和学生距离,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应结合古代诗歌的特点,不拘一格的创设情境。如,《蜀道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四川“易守难攻”的地形特点;《虞美人》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歌手演唱;《雨霖铃》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长亭雨后”、“楚天烟波”、“江边送别”、“晓风残月”等不同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画面中感受作者的离愁别绪;教师也可以巧妙利用导入语,如《将进酒》教学中,笔者的导入词:“在杜甫《饮中八仙歌》写到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都是说诗人和酒是相从相随的关系,很多诗篇都是诗人醉人作品,我们今天一起来品味下《将进酒》。”学生们听到喝醉后写诗歌,都非常感兴趣,开始了诗歌探索之旅。
二、诵读品味,美读感受
古代诗歌中节奏就是生命,讲究音韵和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节拍、音韵,把握字音强弱响沉,声调轻重缓急,语流曲折疾徐。如,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轻快跳宕、流利明快的语言旋律,一气呵成、脱口而出八句诗,尤其是在最后两句诵读中,有力读出“即下”、“便下”,连用四地名,表达诗人渴望飞回故乡、神驰千里的迫切心情;在《江城子》教学中,诗人表达了怀念亡妻相濡以沫的日子,以简练凝重的词语,诵读中要求学生读出声声咽泣的感觉;在《满江红》教学中,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作者,诵读时声情并茂,读出岳飞的壮志凌云;在《声声慢》教学中,学生设想自己是李清照,生活孤独凄苦,读出诗词中抑扬顿挫的韵味,读出独特的感受。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领悟诗歌中的美,读出韵味,有所领悟。
三、捕捉意象,品味意境
在诗歌中意象是代表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通过一系列组合的意象,形成诗歌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意境。诗歌中意象和意境是关键,学生想要品味诗歌意境,就需要捕捉意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将诗歌中的“方块字”还原为图画,重构激发诗人灵感和触动诗人心灵的情境,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如,王维的诗歌中“画中有诗,诗中有画”非常明显,学生在诵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时候,从诗歌中明月、松、清泉、竹、浣女、蓮、舟,逐渐串联出一幅画,画出了一尘不染的雨后松林,在林间皎洁的月光投下斑驳的影子,清幽、明净。石头上清澈的山泉淙淙流过,宁静、优美,竹林从寂静中喧闹起来,原来是姑娘们洗衣服回来了,她们悦耳清脆的笑声在清风中传来;田间的荷叶也摇曳起来,原来是渔民在打鱼。这样的山村让人流连忘返,让学生在画面中欲罢不能。
四、平等对话,融入内心
在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中,平等对话是诗歌、诗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相对含蓄,使得诗歌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教师在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中,应“授之于渔”,让学生学会鉴赏,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学生身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我,畅所欲言,但要注意“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如,在《咏怀古迹(其三)》教学中,学生对“昭君出塞”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其让昭君青春之花在高宫墙内黯然凋落,不如让它盛开在异域大漠。”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观点,笔者給予了很大的肯定。在笔者听的公开课中,其他老师的讲法是通过将《咏怀古迹(其三)》、《相和歌辞·王昭君》、《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王昭君》、《昭君曲》五首诗中昭君的形象进行对比品读,揣摩不同诗人创作的不同角度,领悟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让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解诗歌中的蕴意,让古代诗歌真正融入学生内心。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古代诗歌优秀作品,在阅读教学中笔者运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诵读品味,美读感受,捕捉意象,品味意境,平等对话,融入内心策略,让学生学好诗歌,学好语文!
郭晓翠,山东寿光市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