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谱《平湖秋月》与《月光》的对比分析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00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钢琴艺术中自古以来“月”作为音乐艺术的一个题材,被赋予高远、润洁、和美、清幽的审美内涵。“月”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的重要性更是与其自身所含有的文化意蕴分不开,它象征着和谐、圆满、宁静、超脱。本文通过对陈培勋《平湖秋月》和德彪西《月光》这两首钢琴曲在创作手法和音乐内涵上的比较,来剖析其中体现出来的中、法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使我们对这两首乐曲的音乐形象和思想内涵有更加鲜明、透彻的认识,演奏得更加准确、生动。
  关键词:音乐肢体;拍子;和声
  “月”作为音乐艺术的一个题材,在音乐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陈培勋的《平湖秋月》与德彪西的《月光》更是这种题材中的经典之作。这两首钢琴曲都以精致的触键、微妙的和声、轻盈的旋律、流淌的织体等音乐要素描绘月夜的景色。两个民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下有着不同的视角和描写特点。这两首乐曲虽然都属于标题音乐,但它们的标题只是力求体现标题本身所蕴涵着的诗情画意,而不重于情节的展开或矛盾的冲突。下面就这两首乐曲在音乐创作手法和各种音乐特性因素方面存在的许多异同,做更具体、细致的分析和比较。
  1 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
  《平湖秋月》相传为吕文成(1898~1981,广东音乐演奏家、作曲家)于中秋时节畅游杭州西湖,西湖美丽的景色,使他感慨万分触景生情,遂创作了这首描写月夜西湖景色,曲调轻柔秀美的作品,表达他对西湖美景的感受。乐曲奏出诗般的意境,也寄托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渴望太平的愿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描绘出中国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与热爱。
  《月光》是法国印象派大师德彪西早期钢琴作品《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首,创作189至1905年,前后历时15年。这部组曲在创作过程中受到了同时代法国象征派诗人魏伦叙事组诗《假面具与贝加摩》的影响。贝加摩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地区,有着秀丽的风光。德彪西留学期间曾游此地,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部组曲就是这一印象的产物。其他三首分别是《前奏曲》、《小步舞曲》和《巴斯比舞曲》。乐曲以柔和的笔触、飘逸的旋律、清淡的色彩和诗意的情感,描绘出一副万籁俱寂、月光如洗的月夜图画,其音乐格调很接近东方的美学境界。
  2 作品的结构特征
  《平湖秋月》结构具有民族特点,由核心旋律发展而来,没有明显的段落,但可大致分为4个部分:起、承、转、合。首先第一部分,乐曲一开始左手低音区的空五度非常重要。其次从第10小节开始旋律音便转移到了左手的中低音区,与前相比,更为沉郁。然后,三连音开始出现,增强了音乐往前流动的动力感。不规则音型的出现,也造成了情绪的强烈不稳定感,与音乐上的高潮相对应。
  德彪西的《月光》体现着欧洲艺术的精致、浪漫、和谐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乐曲可分为三段。第一段,降D大调,速度徐缓而富于表情,描绘月夜幽静景色给人产生的印象。中段先转到E大调上,后来又回到降D大调。三段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再现,但音型上有些变化。乐曲最终是一段尾声,宁静的曲调和分解和弦,把月光下缥缈如梦的意境描绘得更富有诗歌意。
  3 中外音乐作品曲式风格对比
  两位作曲家用音符刻画出的月夜一样的清新、宁静,月光一样的皎洁、迷人。其不同之处在于《平湖秋月》中的月色,有着中国文人心目中静、虚、淡、的意境,以及中国音乐明快和喜庆色彩,音乐性质趋于外向。听起来可使人感受到大自然与生活的美好,使人心胸更豁达。由于这首乐曲来源于广东音乐,在钢琴改编中借鉴了许多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色特点,体现出中国音乐的独特韵味。《月光》中的月夜则更加静谧清幽,更细致美妙,透出神秘、空灵的气氛,使人充满遐想。音乐性质趋于内向,旋律与和声有一丝飘忽不定的特异色彩,给全曲的发展增加了丰满的动力。体现着欧洲艺术的优雅、精致、柔美、和谐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乐曲以运用大调音阶为主,但为了追求音响色彩和气氛的渲染,同时使用古调式和平行和弦、加音和弦、九和弦、不协和和弦并列等手法,体现出印象派音乐逐渐脱离旋律、脱离调性、追求色彩的和声思维方式。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征给人的深远影响,同时也感受到东西方音乐艺术的相互沟通和吸收。德彪西的《月光》体现着法国人的优雅、精致、浪漫,和法国民族乐派典雅、明快、柔美、和谐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幽静、清冷的月色带着一丝神秘的色彩。而陈培勋的《平湖秋月》则反映出中华民族追求高洁、润美、细腻、和谐的传统美学原则,以及“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中国文人胸怀。在清丽的月色中体现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情怀。两位作曲家在一轮明月之下,为我们刻画出了两种不同的皎洁世界。
  4 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
  《平湖秋月》这首乐曲所特有的以五声调式、民歌、民间音乐旋律、器乐曲为基础,并借鉴了西方钢琴音乐的创作技巧与手法,改编后还保留着原来的民族特点,为我国探索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乐曲旋律明媚流畅,音调婉转,描绘了中国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感受。
  《月光》这首作品虽然是德彪西早期的作品,但已初步显示了印象派艺术的风格。德彪西大胆的运用了和声手法与音乐形式处理,引导人们的奇异想象力,塑造出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形象。简单精悍的片断旋律和多变的演奏技法,特殊的和声组合,使整个曲子笼罩在飘忽不定,万般闪烁的气氛之中。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幽美”。归根究底,艺术方面上的最大不同在于审美取向和价值观。总之,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将是二者今后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 孙允文.中外音乐作品鉴赏[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3] 刘正.中国音乐作品曲集[J].中国音乐,2003.
  [4] 德彪西.贝加摩组曲[M].湖南音乐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冯娜娜(1981—),女,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现就职于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
其他文献
摘 要:斯威夫特的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对18世纪的英国社会进行了全面的讽刺,其讽刺是有所指向的,即指向当时英国的丑恶政治,谴责殖民罪恶,揭露金钱罪恶,批判人类恶性和批判荒谬的学术。  关键词:讽刺指向;丑恶政治;殖民罪恶;金钱罪恶;人类恶性;荒谬的学术  十八世纪是英国讽刺文学的黄金时期。斯威夫特的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就是这一时期讽刺文学的代表作品。小说结合现实和幻想,对18世纪英国当时的社会
胡杨是干旱荒漠地区唯一能生存的乔木树种,号称“沙漠英雄树”。兴庆区胡杨林是目前宁夏境内唯一的一片在野生条件下自然生长的相对集中连片的胡杨林。合理保护并研究推广可使
采用复合碱媒介法(CHM),以BaCl和MnO_2为原料在200℃、24h的生长条件下合成了纳米BaMnO_3单晶颗粒。采用同样方法,以Sr(NO_3)_2、BaCO_3以及MnO_2为原料,在200℃、24h的生长条件下,用
为了降低的电子鼻测量过程中噪声信号对采样结果的影响,提出一种改进的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算法,该方法能自适应调整测量方差以及能够滤除传感器本身具有的非高斯噪声信号。针对
通过培育酸枣苗嫁接繁育优质枣树苗木,达到迅速大面积推广枣树优良品种的目的。
高压开关设备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做出了巨大贡献。当高压开关设备出现故障时,很容易造成停电状况,使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可靠性降低。10kV高
研究了三峡库区垃圾焚烧飞灰中汞在不同粒径下的分布特征、不同浸出时间、液固比和不同酸度下的浸出规律、浸出毒性及飞灰中汞的不同存在形态的含量。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垃圾焚
在综合热分析仪上进行了3种煤粉在O2/N2及O2/CO2气氛下的非等温燃烧试验,研究了不同气氛下煤粉燃烧特性参数的变化,并计算出各工况下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相同O2浓度下,
采用复合氢氧化物熔剂法(CHM),以BaCO3和TiO2为原料在200℃、48h的生长条件下成功合成出立方相BaTiO3纳米晶体,研究了加入不同剂量去离子水对晶体生长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仪(XRD)、
【正】 一年的风风雨雨,一年的酸甜苦涩,我们走过来了! 从97年第一期改版以来,我们时常收到读者朋友的来函来电,有欣喜赞扬的,有提出办刊建议的,也有批评指正的,我们都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