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每天都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愉快、感动、敬佩、喜欢、厌恶等丰富的情感体验。写人的记叙文,就是通过一件或几件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性格爱好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和通过一件事写一个人相比,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往往可以更全面地表现人物特点,但是难度也更高。那么,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变换角度
用几件事来写一个人,首先要确定想表现人物的什么特点,然后紧紧围绕特点,选择典型的事情来写。
《会说话的眼睛》一文,写了和徐老师眼睛相关的三件事。第一件事,徐老师用目光批评部分同学在自习课上随便讲话;第二件事,徐老师在公开课上用眼神鼓励小作者大胆发言,并赞扬她出色的表达;第三件事,小作者生病住院,徐老师看望她时目光中充满了关切。
三件事情,三个角度,三个特点:第一件事写出徐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第二件事表现徐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循循善诱,第三件事突出徐老师对学生充满爱心。三个小的特点,共同刻画出了一个用心培育学生的优秀教师形象。
选择几件事写人,就应该变换角度选素材。这些素材之间还应该存在差异,为表现人物特点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千万不要简单地堆砌材料。
二、顺序合理
如果你选择了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那么一定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这几件事中哪一件先写?哪一件其次?对于事情在文中的先后顺序,你可不能一拍脑袋随便定,而应当围绕文章中心,联系上下文精心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一共写了六件事。作者把“人们追悼伯父”放在开头写,进而提出疑问:“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样自然地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这种倒叙的方法,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作者把“伯父关心女佣阿三”这件事放在全文最后,合情合理。在文中,女佣阿三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接下来,作者接着女佣阿三的话总结全文:“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由女佣阿三的话引出自己对伯父的评价,十分自然,水到渠成地点明了中心。
多件事情的排列顺序不拘一格,有时可以像《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一样,采用倒叙法设置悬念,有时适宜按照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有时需要在叙事过程中插入其他事情,对情节的发展起补充作用。
三、详略得当
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要选择最典型,最能突出中心的一件或两件事重点写;同文章中心有些联系,不能不写但又不必详写的其他事情,可以写得简略些。这样处理让文章内容主次分明,有利于帮助读者更轻松地抓住重点,更快速地把握中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写得最具体的事当属“伯父和‘我’爸爸救助黄包车夫”。其中有些文字非常细腻:“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沒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在这两处文字中,作者细致刻画了伯父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了他对贫苦人民的关心。正是因为这件事最能表现这一深刻的主题,所以作者将它作为重点,展开来写。
人物的形象特点,总是流露在他的言行举止、一颦一笑中。作者要做的,就是认真回忆和所写人物高度相关的事情,细致描摹其动作、神态、语言等表现,借助细节以小见大,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四、表达真情
当我们想起和人物有关的事情时,自己的情感必定会产生波澜。比如,写正面人物的先进事迹,会情不自禁地表达出崇敬、赞颂之情;写反面人物的种种劣迹,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鄙视、厌恶之感。作者写人的时候,应该将自身的情感倾注于文字之中。情感的表达方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含蓄的。
《少年闰土》一文中写了闰土给“我”讲“看瓜刺猹”“看跳鱼儿”等新鲜事,叙事过程中穿插了“我”的感受:“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不知道……”“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作者反复写“我”“并不知道”“也不知道”“素不知道”,“我”和朋友们“所不知道”,既突出了“我”佩服闰土见多识广,又强调了“我”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不满,以及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无比向往。“我”的情感就流露在这几件事中,由弱到强,逐步推进,层次鲜明。
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不妨像鲁迅先生写闰土这样,在几件事中安排一条感情的线索。让线索在几件事情当中蜿蜒流淌,贯穿全文,深化中心。
最后需要强调一点:如果用一件事就能突出人物特点,再写更多的事就没有必要了;但如果用一件事无法充分表现人物形象,那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要用几件事来写。
和通过一件事写一个人相比,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往往可以更全面地表现人物特点,但是难度也更高。那么,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变换角度
用几件事来写一个人,首先要确定想表现人物的什么特点,然后紧紧围绕特点,选择典型的事情来写。
《会说话的眼睛》一文,写了和徐老师眼睛相关的三件事。第一件事,徐老师用目光批评部分同学在自习课上随便讲话;第二件事,徐老师在公开课上用眼神鼓励小作者大胆发言,并赞扬她出色的表达;第三件事,小作者生病住院,徐老师看望她时目光中充满了关切。
三件事情,三个角度,三个特点:第一件事写出徐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第二件事表现徐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循循善诱,第三件事突出徐老师对学生充满爱心。三个小的特点,共同刻画出了一个用心培育学生的优秀教师形象。
选择几件事写人,就应该变换角度选素材。这些素材之间还应该存在差异,为表现人物特点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千万不要简单地堆砌材料。
二、顺序合理
如果你选择了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那么一定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这几件事中哪一件先写?哪一件其次?对于事情在文中的先后顺序,你可不能一拍脑袋随便定,而应当围绕文章中心,联系上下文精心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一共写了六件事。作者把“人们追悼伯父”放在开头写,进而提出疑问:“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样自然地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这种倒叙的方法,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作者把“伯父关心女佣阿三”这件事放在全文最后,合情合理。在文中,女佣阿三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接下来,作者接着女佣阿三的话总结全文:“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由女佣阿三的话引出自己对伯父的评价,十分自然,水到渠成地点明了中心。
多件事情的排列顺序不拘一格,有时可以像《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一样,采用倒叙法设置悬念,有时适宜按照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有时需要在叙事过程中插入其他事情,对情节的发展起补充作用。
三、详略得当
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要选择最典型,最能突出中心的一件或两件事重点写;同文章中心有些联系,不能不写但又不必详写的其他事情,可以写得简略些。这样处理让文章内容主次分明,有利于帮助读者更轻松地抓住重点,更快速地把握中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写得最具体的事当属“伯父和‘我’爸爸救助黄包车夫”。其中有些文字非常细腻:“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沒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在这两处文字中,作者细致刻画了伯父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了他对贫苦人民的关心。正是因为这件事最能表现这一深刻的主题,所以作者将它作为重点,展开来写。
人物的形象特点,总是流露在他的言行举止、一颦一笑中。作者要做的,就是认真回忆和所写人物高度相关的事情,细致描摹其动作、神态、语言等表现,借助细节以小见大,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四、表达真情
当我们想起和人物有关的事情时,自己的情感必定会产生波澜。比如,写正面人物的先进事迹,会情不自禁地表达出崇敬、赞颂之情;写反面人物的种种劣迹,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鄙视、厌恶之感。作者写人的时候,应该将自身的情感倾注于文字之中。情感的表达方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含蓄的。
《少年闰土》一文中写了闰土给“我”讲“看瓜刺猹”“看跳鱼儿”等新鲜事,叙事过程中穿插了“我”的感受:“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不知道……”“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作者反复写“我”“并不知道”“也不知道”“素不知道”,“我”和朋友们“所不知道”,既突出了“我”佩服闰土见多识广,又强调了“我”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不满,以及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无比向往。“我”的情感就流露在这几件事中,由弱到强,逐步推进,层次鲜明。
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不妨像鲁迅先生写闰土这样,在几件事中安排一条感情的线索。让线索在几件事情当中蜿蜒流淌,贯穿全文,深化中心。
最后需要强调一点:如果用一件事就能突出人物特点,再写更多的事就没有必要了;但如果用一件事无法充分表现人物形象,那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要用几件事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