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397760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语文是一门课程。是一门教学生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写作的课程;是一门教学生掌握语文学习规律,培养良好读写习惯,提高语言思维能力的课程;是一门教学生吸收古今中外语言文化精华,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课程。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单纯强调工具性,必然浮于语言的表面,陷入应试训练的题海。单纯强调人文性,则必然削弱语言的应用功能,丰富的人文内涵就会变成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二)
  语文这门课程的内涵非常丰富,但语文学习却一点也不神秘。我自己认为学习语文的秘诀有三:一曰积累,二曰消化,三曰运用。
  积累是第一步。犹如吃饭,一日三餐,天天都要吃。只要有营养,先吃下去再说。当然,那饭最好是要合胃口,有吸引力,有趣味。天天萝卜白菜不行,天天大鱼大肉也不行。
  消化是第二步。吃下去的食物,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转化成身体所需要的能量。语文学习也是这样,只有经过自己的反复咀嚼、揣摩,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所学知识才能融入自己的细胞,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不经过消化的步骤,就是囫囵吞枣,知识再多也只是容器而已,难以转化成素质和能力。
  运用是第三步。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陶行知强调“教学做合一”,都突出了知识运用的重要性。语文学习只有在积累、消化的基础上注重运用,才能够真正学懂学会,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莫不如此。知识装在脑子里是死的知识,能够拿出来运用的才是活的知识,才是能力,才是素质。
  (三)
  韩愈说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现在来看,这种认识未免有些狭隘。但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标准,应该是比较高的。我市特级教师薛相畴老师说过:语文教师“内强素质”要比“外树形象”重要得多,有了好的素质,形象也就很自然地“树”起来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是演员。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要练就过硬的素质,也非下苦功不可。
  功底深厚是素质,博学多才是素质,机智幽默是素质,真知灼见是素质,谦虚、坦诚、大度、守信、热情、勤奋等等也是素质,并且是更具人格魅力的素质。
  我一直赞赏师范学校门口常见的两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四)
  上课伊始,有的老师说“上节课我们讲了什么什么”,有的老师说“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什么”。一字之差,观念迥异。
  过去和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勤于讲解分析,课堂上条分缕析、滔滔不绝。其实,这是最容易做的,不必以此为荣。如果把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很多老师会感到无可措手。因为我们把教学的重心定在了自己身上,而忽略了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老师最大的悲哀是一切都以我为主,自己包办。
  优美的文章常常被语文老师肢解得七零八落,见仁见智的阅读常常被语文老师统一到“标准答案”上来,连文学大师都不相信的作文技法之类常常成了指导高考作文的法宝……
其他文献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虽然老师都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采用讨论、交流、辩论等教学模式,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但就在这种大背景下老师依然认为作文难教,学生也还是认为作文难写,这似乎是普遍现象。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话题的束缚、材料的积累、生活的经验等等。那当如何让学生乐于写作,并在作文中绽放自我的个性呢?笔者认为作文教学的自然回归是很好的办法。  一、作文教学应回归到以学生
期刊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巨大内驱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
期刊
注意炼字,可以说与诗歌创作的历史一样久远。宋、元时代的诗论家,正是在千百年来诗歌的语言艺术日益精迸的基础上,在诗人们愈来愈自觉地注意锤炼字句的情况下,概括出“诗眼”“词眼”这些诗学的新术语的。炼字的基本内容: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炼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
期刊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内容极为丰富,任务繁重。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所以我们必须在考察分析各种因素对教学方法的制约的基础上选择适当我们自已的教学方法,不能硬性地整齐划一,不能机械仿效,更不能无目的随心所欲。  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教师自身出发,反复检查省悟,做到“知已”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对我们应
期刊
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使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很多学生在学习过一篇文言文后,除了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背诵了一些选段之外,对于古人的精神传承丝毫没有体会。静心一想,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教师没有重视引导,所以在此呼吁:给被实用主义绑架的文言文教学松一松绑!  重 “言”的积累,轻“文”
期刊
多媒体已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运用在教学中,特别是公开教学,各种教学比赛,它几乎成了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尺码。当然多媒体本身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的课堂容量大,由于省略了板书,大大地节省了教师的课堂书写时间,知识点传授更加准确,减少了教师平时教学的随意性和失误,名家的经典朗诵,能给学生带来美的熏陶,有趣的动画设计或影像资料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听讲、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后习题的设计,
期刊
自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出现对联试题以来,对联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要答好些类型题,学生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知识。  一、要具备必要的对联知识  对联,俗称对子,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是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额组成。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合璧之妙。从内容和应用场合来看,对联可分为春联、楹联、婚联、挽联、寿联、行业联、宅第联、治学联、处世联等。  对联,顾名思义,形式相“对”,内容相“
期刊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有利于更深入更细致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原文,文言文的翻译过程,也是对整个文言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因此作为对文言文阅读综合考查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为检查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较好方式,翻译文言语句一直作为必考内容 ,在答题时,我们要把握句子翻译的原则、要求和一些翻译方法。  (一)遵循的原则  1.信:要使译文准确无误,忠实
期刊
集腋成裘,积水成渊。要写好作文,必须积累新鲜丰富的素材,但学生由于平时没注意积累丰富新鲜的作文素材,常感到无从下笔。即使勉强凑成一篇,也是内容干瘪,毫无文采。真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重视日常的素材积累,有意识地收集鲜活的素材,才不致下笔时苦思冥想,笔头枯涩。但是,中学生的学识、阅历与时间毕竟有限,掌握的素材也受到诸多限制,高考时如何在有限的素材库存中,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就
期刊
课程改革的作文课到底怎么上呢?张伟民老师用《语文周报》来上作文课的教学实践为我们踏出了一条新的路子。现在介绍给大家,以供借鉴,以便继续探讨,深入研究。  教材展示:《语文周报》45期第四版。《妙笔生花·让人物“动”起来·在冬天里歌唱的鱼·那一刻,我流泪了·在线点评》。  【教学过程】  师:大家拿出45期的《语文周报》翻到第四版,集体朗读《技法引导·让人物“动”起来》。  学生集体朗读(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