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语文是一门课程。是一门教学生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写作的课程;是一门教学生掌握语文学习规律,培养良好读写习惯,提高语言思维能力的课程;是一门教学生吸收古今中外语言文化精华,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课程。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单纯强调工具性,必然浮于语言的表面,陷入应试训练的题海。单纯强调人文性,则必然削弱语言的应用功能,丰富的人文内涵就会变成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二)
语文这门课程的内涵非常丰富,但语文学习却一点也不神秘。我自己认为学习语文的秘诀有三:一曰积累,二曰消化,三曰运用。
积累是第一步。犹如吃饭,一日三餐,天天都要吃。只要有营养,先吃下去再说。当然,那饭最好是要合胃口,有吸引力,有趣味。天天萝卜白菜不行,天天大鱼大肉也不行。
消化是第二步。吃下去的食物,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转化成身体所需要的能量。语文学习也是这样,只有经过自己的反复咀嚼、揣摩,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所学知识才能融入自己的细胞,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不经过消化的步骤,就是囫囵吞枣,知识再多也只是容器而已,难以转化成素质和能力。
运用是第三步。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陶行知强调“教学做合一”,都突出了知识运用的重要性。语文学习只有在积累、消化的基础上注重运用,才能够真正学懂学会,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莫不如此。知识装在脑子里是死的知识,能够拿出来运用的才是活的知识,才是能力,才是素质。
(三)
韩愈说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现在来看,这种认识未免有些狭隘。但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标准,应该是比较高的。我市特级教师薛相畴老师说过:语文教师“内强素质”要比“外树形象”重要得多,有了好的素质,形象也就很自然地“树”起来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是演员。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要练就过硬的素质,也非下苦功不可。
功底深厚是素质,博学多才是素质,机智幽默是素质,真知灼见是素质,谦虚、坦诚、大度、守信、热情、勤奋等等也是素质,并且是更具人格魅力的素质。
我一直赞赏师范学校门口常见的两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四)
上课伊始,有的老师说“上节课我们讲了什么什么”,有的老师说“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什么”。一字之差,观念迥异。
过去和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勤于讲解分析,课堂上条分缕析、滔滔不绝。其实,这是最容易做的,不必以此为荣。如果把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很多老师会感到无可措手。因为我们把教学的重心定在了自己身上,而忽略了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老师最大的悲哀是一切都以我为主,自己包办。
优美的文章常常被语文老师肢解得七零八落,见仁见智的阅读常常被语文老师统一到“标准答案”上来,连文学大师都不相信的作文技法之类常常成了指导高考作文的法宝……
语文是一门课程。是一门教学生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写作的课程;是一门教学生掌握语文学习规律,培养良好读写习惯,提高语言思维能力的课程;是一门教学生吸收古今中外语言文化精华,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课程。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单纯强调工具性,必然浮于语言的表面,陷入应试训练的题海。单纯强调人文性,则必然削弱语言的应用功能,丰富的人文内涵就会变成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二)
语文这门课程的内涵非常丰富,但语文学习却一点也不神秘。我自己认为学习语文的秘诀有三:一曰积累,二曰消化,三曰运用。
积累是第一步。犹如吃饭,一日三餐,天天都要吃。只要有营养,先吃下去再说。当然,那饭最好是要合胃口,有吸引力,有趣味。天天萝卜白菜不行,天天大鱼大肉也不行。
消化是第二步。吃下去的食物,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转化成身体所需要的能量。语文学习也是这样,只有经过自己的反复咀嚼、揣摩,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所学知识才能融入自己的细胞,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不经过消化的步骤,就是囫囵吞枣,知识再多也只是容器而已,难以转化成素质和能力。
运用是第三步。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陶行知强调“教学做合一”,都突出了知识运用的重要性。语文学习只有在积累、消化的基础上注重运用,才能够真正学懂学会,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莫不如此。知识装在脑子里是死的知识,能够拿出来运用的才是活的知识,才是能力,才是素质。
(三)
韩愈说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现在来看,这种认识未免有些狭隘。但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标准,应该是比较高的。我市特级教师薛相畴老师说过:语文教师“内强素质”要比“外树形象”重要得多,有了好的素质,形象也就很自然地“树”起来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是演员。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要练就过硬的素质,也非下苦功不可。
功底深厚是素质,博学多才是素质,机智幽默是素质,真知灼见是素质,谦虚、坦诚、大度、守信、热情、勤奋等等也是素质,并且是更具人格魅力的素质。
我一直赞赏师范学校门口常见的两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四)
上课伊始,有的老师说“上节课我们讲了什么什么”,有的老师说“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什么”。一字之差,观念迥异。
过去和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勤于讲解分析,课堂上条分缕析、滔滔不绝。其实,这是最容易做的,不必以此为荣。如果把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很多老师会感到无可措手。因为我们把教学的重心定在了自己身上,而忽略了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老师最大的悲哀是一切都以我为主,自己包办。
优美的文章常常被语文老师肢解得七零八落,见仁见智的阅读常常被语文老师统一到“标准答案”上来,连文学大师都不相信的作文技法之类常常成了指导高考作文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