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吗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在大学对毕业生的就业率很重视,就使得学校跟着市场转,要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这样一种路径趋势,导致教育的市场化。本文试从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的矛盾来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在当前大家都在追求适销对路的同时,我们是想提醒一下不要忘记了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毕业生 人才 教育 适销对路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3-116-02
  
  一、前言
  我国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实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来,全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1997年本科招生108万急剧增加到2007年的610万,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逐渐走向“大众教育”。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一方面缓解了国民旺盛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大批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的问题。据教育部统计,我国高校每年有超过30%的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毕业生就业难也成为牵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一件大事。对于高校来说,生源乃生存之道,而就业率又直接关系到生源的多少与好差。因此,无论是争夺生源还是争取财政支持,高校都不得不重视各自毕业生的就业率。当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又把毕业生就业率当成高校专业考核的依据之一,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1],教育部部长周济就明确表示,高校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情况要进行适度的硬性挂钩,就业率连续三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少高校都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当成关系到学校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成满足市场需求、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高校也跟着市场转了起来,有的甚至一味的迎合市场,导致教育的市场化、产业化。
  二、人才成长有内在规律
  教育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它的资源是稀缺的[2]。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总体上属于公共产品或是准公共产品,它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然后人才又服务于社会,这样不但使个人接受教育而受益,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影响,社会资源质量的提高,使整个社会受益,体现出公益性。在我国,教育行业也被定位成公益性组织。
  我国历来都十分重视教育。在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受各朝各代人们的尊敬,教育部门被设置在礼部或太医属,有些朝代还专门设有“祭酒”一职来掌管教育。改革开放后,我国也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计划,教育已上升到振兴国家的地位上来。面对着知识经济的新世纪、新挑战,人力资源竞争不仅在各行各业见进行,而且在国际间展开。世界各国都清楚地认识到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就是人才。然而,人是不可能自然成才的,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话,即便是具有非常出色天赋的人,最终也难以成才。教育是成才的必要条件。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也很难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教育实际上构建了一种人才工程,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突显效果,其长期性和前瞻性不容忽视,我们必须重视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符合时代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三、人才工程的培养模式分析
  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过渡,西方发达国家用了几百年的时间,而我国仅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高校跨越式发展着规模,较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需求,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持,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然而,由于部分高校规模的非理性扩张,也产生了不少的并发症状,毕业生就业难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如今社会发展的速度可以用飞速来形容,各行各业的形势好差变动较快,学生入学前看好的专业到了毕业时就可能降了温,毕业生条件好的被人抢、而条件差的则被人挑。虽说高校专业的设置有服务社会的目的,但许多高校面对毕业生就业率这条“生命线”时,往往淡化了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其社会的前瞻性,也不得不去迎合市场,扩大热门专业的招收而缩减冷门专业。在学生认识受教育的观念上甚至出现了上几年大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求职”已经大过了“求知”[3];有的高校过分地强调了社会竞争的残酷性,给学生灌输着“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理论,并鼓励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因此校园内兴起了“证书热”,即使有些证书在毕业后几乎没有什么用处,但作为具有竞争力的一种象征,学生们仍然趋之若骛。面对就业率与专业人数招收的硬性挂钩,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更倾向于学生的技术、技能,希望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一旦被企事业录用,就能很快地适应工作。要知道,一方面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存在着一定的不符;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不等同于职业教育,高校培养出来的虽不都是精英,但精英大都来自于高校,高校有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培养这类精英人才,而这一点职业教育很难做得到。
  在国外,西方教育发达国家也曾遭遇过大众化教育时期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排名,而排名又是吸引优秀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国家,其高校专业的设置,除一些基础性研究外,都普遍重视专业的设置满足市场的需求,专业与课程的增减、调换都围绕着经济发展而开展[4]。但随之而来的人才持续竞争力不强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些教育界人士对高等教育过分市场化、产业化提出了异议,认为教育盲目地迎合市场是一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行为。经过长期发展,美国形成了多素质通才式的智慧型人才培养模式。英国教育界也曾向该国议会提出过应当克服教育过分专业化,建议合理地配置专业比例,多一些基础知识的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成为有多种用途的人才。
  市场总是瞬息万变的,人才对于市场的有用性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的,那种只知道让学生多掌握了几种技术技能可以获得一份好工作的做法很难跟上市场变化的节拍,任由市场如何变化,各种职业的需求无非就是各种知识的组合,只有抓住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打好扎实的基础,拥有广泛的知识面的,才能牢牢地把握住主动权。
  四、人才结构的优化
  国外的教育研究机构认为,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着与市场机制不相协调的运作规律,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不考虑市场规律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一味地迎合市场,不考虑教育规律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没有后劲,从长远角度来看具有较大的弊端。解决好这一矛盾,主要还是以立足于教育本质,充分重视市场规律,在变化中寻找不变的规律,把人的全面发展、人才的品行以及修养、人的智慧与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笔者认为解决好人才培养过程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注重以德育为基础的素质教育
  成才的第一步是要学会做人。对于学生来说,求知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高校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当教授学生如何做人。当前,社会上存在着多种不健康的思潮,尤以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最为突出,它们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的思想认识,使不少人在面对物质金钱诱惑时,放弃原则、忘记诚信、违背道德、丧失良心。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来说,德育无疑是所有教育的基础之基础。
  2、强化以知识为基础的智慧型人才培养
  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市场的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知识密集型产业迅猛发展,职业与岗位的新老更替显得越来越频繁。而人才培养有着其固定的周期,高校专业的调整速度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速度。但是职业和岗位变化的本质其实是所需知识发生了重组,作为知识创新与传播主体的高校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点,学科专业的设置应上升到以知识为主导的层面上来。授之予鱼,不若授之予渔。高校不仅为学生的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更有利于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重点教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能学好。
  3、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其影响变量有哪些?以往通常认为影响职业能力形成的主要变量是知识与练习。学生首先要储备足够的和能力相关的知识,然后通过练习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便可发展能力。把知识与行动联结关系的形成放到学生日后的工作实践中去完成,这一过程被称为“知识的应用”,即通过应用知识来产生实践和行动,形成职业能力[5]。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
  从国内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一方面,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带时有很大的盲目性;另一方面,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有些高校为追求高就业率,将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作为毕业答辩的必备条件,一旦就业协议签订,高校也就自认为该尽的责任已经尽完了,然后把毕业生丢给社会,造成了毕业生“毕业就失业”。大多数高校教育学生“先就业,后择业”,但教育学生以低工资就业迎合社会的做法不太可取,这不仅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就业自信心,更会让那些“读书无用”、“大学生不值钱”的言论盛行,对社会造成较坏的负面影响。在政府、企业的协助下,高校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已显得非常地迫切。高校应当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实事求是地进入市场面对选择与被选择;同时,高校还应当为毕业生拓宽就业面,疏通好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沟通渠道。现行的很多政策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很支持,毕业生也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自己创业,进行资产建设。最后,在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的情况下,西方国家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的成熟的经验也是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劳兆汉,蒋尊国.关于高校就业率的思考[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7(4)
  [2]袁景苹.谈教育的“非赢利性”[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6)
  [3]张华.就业重压下高等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高等教育管理,2007(2)
  [4]贾万刚.大学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相协调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5(4)
  [5]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2006(6)
其他文献
摘 要:与其他思维形式相比,科学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等特点。正因为科学思维具有这些特点,它才能揭示客观世界中纷繁复杂现象的本质。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自然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探究 自主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3-112-01     一、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理念  探究式学习是在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
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围绕实践活动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活动与学科学学习等方面的关系,开展了很有意义的研究.研究表明,实践活动有利于降低甚至消解学生的厌学心理,有利于激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3-113-01     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的同时,更应该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科学方法,是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般性规律和理论。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研究方法;二是学习方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指导,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那
会计信息失真,归根到底是因为失真的会计信息,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造成危害,如假帐、假报表、假成本、假利润、假亏损等广泛出现,严重干扰着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干扰着市场资源
The United Kingdom are still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in all aspects after about half a year s struggle since they had made the decision to Brexit. The authoriti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3-114-01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新课程新教材的精神,将课堂还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从而真正做到有效教学,笔者针对生物课程的特点以及在初中学科教育的位置,采用“四步”开展教学活动。   第一步:独立预习为前提   预习时间根据教材内容多少和难易而确定,不需要太长,5-10分钟便好。预习讲究“粗读”,即用较
教学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性的实践活动,活动的目的是推出或验证公式、定理或基本图形;另一类是应用性的实践活动,活动的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为人们提供正确
以长期试验资料为基础,着重分析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系统中施肥、作物、降水、耕作措施以及土壤类型和特性对产生土壤NO3 N深层积累的影响。分析发现,氮肥的过量施用和400~800mm降水量偏低是导致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NO3 N积累在100~300cm土层的主要因素。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NO3 N深层积累显著增加;氮磷配施有助于降低其积累量。不同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也是影响NO3 N深层积累的因素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课题研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几乎每个学校根据实际需要都有自己研究的课题,然而,课题有多少实用价值并不是每个研究者都能够顾及到的。光谷实验中学的课题是《实践活动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