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探索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qiao0624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学野外实习是生命科学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部分高校生物学野外实习经费紧张、实习课时压缩、教学质量下滑等问题,分析了植物学、动物学和生态学3门课程进行综合实习的必要性和优势,并就开展综合实习提出了若干建议,尤其强调了研究性实习内容的多样化和综合性,以期为进一步提高野外综合实习的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学;实习;建议
  中图分类号S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4-370-03
  生物学科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植物学、动物学和生态学是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这3门课程的实践教学除了实验课以外,还安排了相应的野外实习。通过野外实习,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充分认识,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因此,生物学野外实习在生命科学本科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
  当前高校的野外实习面临着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实习经费紧张、实习时间压缩,实习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物价上涨、实习地点路途远、交通费、住宿费用高以及实习学生人数增多等原因[1-5]使得实习经费捉襟见肘。实习经费不足,又是导致野外实习时间大量压缩的重要原因之一[1-4]。以动物学野外实习为例,一些院校的实习时间由 2 周缩短为 1 周甚至5天[2]。但是就实习效果而言,一般认为10~14 d的野外实习时间比较合理,既能保障学生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野外实习,又能促使学生在实习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5]。实习时间的压缩导致实习形式与内容单一[2,5],只能使学生熟悉实习的全部过程,不能让学生通过实习真正掌握实习技能,难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2],影响了实习的教学质量。为此,一些教师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例如,将野外实习与校内实验教学相结合,提前掌握实习内容的一些方法,如采集或制作标本方法,这样在实习时可留出大量时间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2,4-5];另寻较近的实习地点,节省经费和路途时间[2];将暑假集中实习的一些内容放到平时的分散实习中,以节省时间等。
  还有一个很好的策略是将植物学、动物学单一学科的单独实习改为动物学、植物学合并实习,或将植物学、动物学以及生态学3门课程实习合并,形成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3,6-8]。对一些高校而言,这种合并不仅出于节省实习经费的考虑,也有教师认为植物学实习和动物学实习应单独进行,理由是这两门课程的学科差异大,授课进度不同步,实习内容不一样,对实习时间和地点的要求也不同,两门课程在实习中会相互干扰,使实习效果变差,同时也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5,9]。然而,结合多年在六盘山及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综合实习的经验,笔者认为这种野外综合实习有其必要性。
  1进行野外综合实习的必要性
  1.1有利于节省经费、整合实习时间
  生物学野外实习一般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如果植物学、动物学和生态学3门课程分开实习需占用3个时间段,且实习动员、实习准备及往返实习点需要3次。相比之下,3门课程实习放在同一个时间段、同一个实习点进行,则只须动员1次、准备1次及往返1次,而且可以节省往返交通费、住宿费、进山费及学生伙食费。如果每门课程单独实习的时间是5~7 d,则3门课程合并进行综合实习的时间至少在2~3周。实习时间大大延长,使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到野外实习中。由于实习主要在暑假或临近暑假进行,这样长的时间段是能够保证的。
  1.2有利于不同学科知识在实践中融汇
  量子力学创始人普朗克曾说“科学是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单独的部分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认识能力的局限性”。21世纪是一个学科交叉、学科间相互渗透的时代。生命科学各分支学科的交叉表现得尤其明显,动物学、植物学和生态学的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是分门别类、独立学习的,学生在学习中难得有知识融会贯通的机会。动物和植物在自然环境中相互依存,动物种群总是和一定的生境相关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动、植物的物种鉴定是开展生态学实习的基础,因此,动、植物学的实习可以穿插安排在生态学实习之中,动、植物学教师从不同侧面联合指导学生,提高了学生对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3门课程内容相关、学科互补,教师的指导互为佐证,实习内容更加充实,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生物学实习方法、提升对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关系的理解。
  1.3有利于研究性实习的充分开展
  目前,以开展小专题论文为形式的研究型实习已成为野外实习的重要内容。小专题的题目可以结合大学生创新实验,由学生自主设计或者由教师根据实习内容提供。小专题的研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8]。如果仅仅是单科实习,小专题内容会局限于某一学科,而综合实习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实习,研究内容可以拓宽和整合,研究的广度增加方便学生从中选择,而且有较长的实习时间保证小专题研究的开展。
  1.4有利于加强管理
  高校的扩招使实习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使本来就少的分类学教师不够安排,1名教师指导30多名学生,有时多达60名学生,专业教师辅导难度加大,使得实习不能达到预期效果[3,9]。学生人数的增加也带来相应的管理及后勤保障困难等问题。野外实习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没有好的管理,就没有好的实习效果。如果3门课程合并到一起实习,指导教师人数增加,教师之间可以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学生安全得到保证。此外,虽然各门课程实习所需设备与工具有其特殊性,但有些设备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如照相机、望远镜、显微镜、投影仪、GPS定位系统、对讲机、无线导游系统等,可提高实习工具的使用效率。
  1.5有利于不同学科教师在实践中交流和学习   多学科的综合实习增加了不同学科指导教师现场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通过综合实习,教师也学到了自身专业以外的相关知识,在实习中实现教学相长。野外实习也是开展挖掘科研课题的好机会。不同学科的教师可能因实习中某个问题的探讨而受到启发,从实习中拓宽科研课题来源。
  2开展野外综合实习的建议
  2.1选择合适的野外实习点
  保证野外实习质量的首要条件是选择一个好的实习地点。植物学、动物学和生态学的综合实习要充分考虑3门学科的实习内容。一个好的综合实习点应具备以下4个条件:① 能反映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具有多种典型的景观(如森林、湖泊或水库、河流、开阔地、农田等);② 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③ 人为干扰较少;④ 交通、食宿方便[10]。许多野外实习将实习点选择在自然保护区及周边,保护区具有复杂的地貌类型、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生物资源,适合综合性实习。根据保护区的管理和区划要求,保护区一般从中心向外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在部分缓冲区和实验区可以开展实习工作。
  2.2整合和拓展研究性实习内容
  目前无论单科实习还是综合实习,野外实习的内容包括基础性实习和研究性实习两大部分。就植物学、动物学和生态学的综合实习而言,基础性实习的内容包括动植物野外识别、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和鉴定;植物形态特征、植物生长环境特点;动物类群及生活习性、动物类群的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植被类型、植被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植物群落初级生产力、物种多样性与初级生产力的关系、物种相对多度分布格局等内容[7-8]。基础性实习不可或缺,但不是全部。野外实习应将学生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科研能力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意识,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11]。就动植物实习而言,如果仅以识别物种和制作标本为主,则会导致学生刻意死记硬背,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实习时间和经费的投入与学生的收获不相称[2-3,12]。因此,在实习中应减少动植物标本采集和制作,增加研究性实习内容。
  植物学、动物学和生态学的综合实习不是简单地将3门课程的实习时间叠加,而更应该强调实习内容衔接紧密、三位一体、互相补充,使得3门课程的知识及技能在实习中能够融和与整合。“整合”最重要的是打破学科的界限,采用多层次、多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在综合实习中这种整合不仅是植物生态学或动物生态学内容,如植物—动物相互关系、生理和生态、生物多样性研究、行为生态等,还可拓展更多的内容。动物学、植物学和生态学都偏于宏观方面,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从学生将来从事相关专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可适当增加与野外工作相契合的实习内容[13],引导和挖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潜力。例如,结合实习点的情况,在小课题设计中可以考虑安排学生到自然保护区林业生产、标本管理、科普宣传、森林病虫害防治、绿化大苗培育、木材检疫检查等部门实习。实习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调研保护区周边主要产业发展状况,如苗木产业、特色林果、中药材、草畜产业和旅游等。
  此外,实习中需加强人文教育,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统一[14]。社会调查是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许多保护区有农家居住,可以鼓励学生走入实习地的居住区域,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体验民风民情,了解当地经济活动、宗教文化、生活习惯、人口密度等人文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这种综合实习来培养学生的生态思维意识,使学生充分理解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一些自然保护区附近常有少数民族群众居住,探讨民族与其周遭生态系统的互动与相互关系,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信仰等影响生态环境的变革,以及民族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生态知识,也是民族生态学(Ethnobotany)的研究范畴。保护区内农家乐的兴起,也会导致环境破坏,影响动物的生存[2],实习前学生可以做好宣传手册和展板,实习期间可以在当地进行生态文明方面的宣传,引导群众保护环境、保护珍稀物种、合理利用资源。实习的收获不仅在实习本身,而且在实习之外,与当地群众的交流和互动可能对学生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这种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构建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3聘请保护区科研人员参与实习
  当前高校中从事传统动、植物分类及区系研究的人越来越少,尤其年轻教师多从事细胞及分子的研究,由于认识物种有限,使实习指导工作的质量受限。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对保护区的生物资源更加熟悉,聘请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根据其所学专长参与指导学生野外实习可以成为保障野外实习教学质量的很好选择。除了指导物种鉴定外,保护区人员还可以给学生讲解森林、地理、水文和土壤等知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和其所生活的土壤、气象、生态条件等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但使学生受益,又减轻了实习教师不足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力资源共享。
  2.4制定与野外实习相适应的考核方式
  野外实习应采用综合性的考核方式。考核中要注重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培养相结合,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11],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专业考核与素质考核的成绩各占50%,其中专业考核应包括基础性实习内容与研究性实习内容,考核依据有实习报告、每天实习记录和小课题论文等。不同学科实习内容由相关学科的指导教师打分,最终取平均分。素质教育考核包括学生的创新意识、遵守纪律情况、吃苦耐劳的品质及团队协作精神。这一部分的考核成绩除了指导教师外,学生中各实习小组组长的评价成绩不少于50%,因为他们更清楚小组成员的平时表现。这种考核方式既有过程式评价又有终结性评价,确保考核覆盖整个实习环节,更加全面合理,从而实现激励和导向功能。   进行综合实习,实习计划从实习内容到每天的时间分配等都需要细致安排,需要指导教师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开展综合实习既能缓解高校实习经费紧张的问题,又实现了实习内容的多样化及不同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的相互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史海涛,熊燕,梁伟,等.动物学野外实习的改革与实践[J].四川动物,2007,26(3):712-724.
  [2] 李宏群,韩宗先,吴少斌,等.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2(12):37-38.
  [3] 刘生杰,崔亚东,姬云涛,等.高校动物学野外实习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对策探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3):103-106.
  [4] 梁子安,张征田,王小立,等.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8(9):107-109.
  [5] 李雨奎.高师院校动物学野外实习现状分析及对策[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2):86-88.
  [6] 王国强,蒋德安,乔守怡,等.生物学野外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6):81-82.
  [7] 苗芳,姜在民,程金凤.植物学野外实习改革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2,29(1):108-110.
  [8] 冯虎元,牛炳韬,张立勋,等.生物学野外实习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兰州大学生物学野外实习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3(3):95-98.
  [9] 齐龙.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8(5):135-137.
  [10] 盛和林,王歧山.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11] 冯图.地方本科高校生物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模式构建[J].大学教育,2013(22):97-99.
  [12] 邵小明.《植物生物学》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33):14765-14766.
  [13] 徐驰,刘茂松,杨雪姣,等.生态学野外实习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5):158-161.
  [14] 崔瑾,冯虎元,夏凯. 在生物学野外实习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兰州大学理科基地生物学野外实习基地为例[J]. 高等理科教育,2011(1):105-108.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果树园艺方向的重要专业课——《果树育种学》,就该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的经验体会,主要从教学理念、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设施、科研影响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介绍,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采用正确的方法措施,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  关键词园艺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与经验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4-355-
期刊
摘要  [目的]为了研究开县黄桷村的土壤环境质量。[方法]采用土壤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黄桷村周边的土壤进行样品采集和分析测定。[结果]研究区内大多数土壤属于清洁和尚清洁,只有一个菜地的土壤质量属于轻度污染。土壤超标的项目为镉、铅、汞。[结论]尽早找出和控制土壤污染源,防止继续污染土壤;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生活污水处理后回灌于农田的土壤属于清洁无污染,可解决生活污水污
期刊
摘要[目的]筛选出适合泸州地区生态环境并达到优质、适产、抗性好、特色突出的雪茄烟品种。[方法]2013~2014年对从阿塔迪斯公司引进4个品种进行试验,对4个雪茄烟品种的生育期、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经济性状、抗病性、外观品质及内在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 XD30总体表现良好,需要在抗病性和抗旱性方面进一步验证;XM33和XD29表现较好,需继续挖掘品种的潜力;XN31表现较差。[结论]筛选出的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孔雀草的栽培技术,从而建立孔雀草盆花的最佳栽培技术体系。[方法]采用不同播种期、栽培基质、施肥方式、摘心次数对孔雀草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各处理对孔雀草观赏性状的影响。[结果]武汉地区,孔雀草于3月中旬或7月中旬播种,观赏性状最佳;孔雀草对于基质的适应性强,除在河沙土中生长不良外,其他基质中均长势良好;施用全效复合肥作基肥和每隔7~10 d施用水溶性复合肥,均能使孔雀草植株具有良好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冬瓜果皮颜色的遗传规律,为冬瓜的遗传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自交纯合系P1(果皮深绿色)、P2(果皮黄绿色)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及回交,分析其F1、F2、BC1和BC2各世代的果皮颜色分离情况。[结果]F1代的果皮颜色表现一致,无论正、反交均表现为深绿色;F2代的皮色无论正、反交都分离出深绿色和黄绿色2种颜色,且分离比率接近3∶1;2个组合的F1代与深绿色亲本回交,其回交后代的果皮
期刊
摘要  采用全面踏查与标准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入海口植物群落为研究区,对该区域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植物物种78种,分属36科71属;80个植物群落样地中共有植物38种,分属19科35属;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较复杂,以温带、泛热带及世界分布型为主,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明显。研究区自然植物群落以芦苇群落、白茅群落、茵陈蒿
期刊
摘要  [目的] 寻找适合大棚种植草莓的滴灌灌水定额。[方法] 测试不同滴灌灌水定额下大棚种植草莓的果实品质、产量及经济效益。[结果] 草莓整个生长过程中,生育各阶段(距地面20 cm内土层)土壤含水量控制范围为:旺长期70%~80%,团棵期60%~70%,现蕾开花期80%~90%,果实膨大期80%~90%,果实成熟期60%~70%。当灌水量在880.5~1 567.5 m3/hm2范围内,草莓的
期刊
摘要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对枯草芽孢杆菌B91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提高其发酵产物中芽孢的浓度。[方法]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出培养基中影响芽孢浓度的显著因子,即葡萄糖、酵母膏和MnSO4;通过爬坡试验逼近显著因子对应最大响应值的稳定区域,并采用响应面法的中心组合试验确定各显著因子的最佳水平。[结果]优化后的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9.35 g/L,酵母膏6.93 g/L,氯化钠
期刊
摘要  [目的] 为米易县生产优质烟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五点取样法在米易主要植烟田采集468个植烟土壤样品,对其中的中微量元素肥力状况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全县烟区有47.80%的土壤交换性钙较缺乏;交换性镁较适中;93.86%土壤水溶性氯含量小于30 mg/kg,连年种植烤烟使得部分土壤水溶性氯较缺乏,合理补充氯元素后可得到缓解,但对于忌氯的烤烟应慎重、适量施用含氯肥料;有效铁、锰
期刊
摘要  为研究吉泰盆地红壤丘陵区降雨-径流关系变化,建立吉泰盆地红壤丘陵区坡地径流资源潜力公式,探究坡地径流资源化可行性。采用泰和水保站12个不同覆被下径流小区的观测数据,通过以该流域部分实测次降雨-径流过程进行模型参数率定,用算术平均值法求出研究区CN值,并用部分降雨—径流资料进行模拟验证,得出符合该流域的SCS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对吉泰盆地红壤丘陵区合格率为65%~85%,且不同覆被下径流小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