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网络社群;思政教育;实效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有效了解、掌握网络社群环境动态,挖掘优质资源,有利于拓宽思政教育路径,传播主流价值观,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一、网络社群概述
网络社群(Virtual Community)援引于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field)理论”,即“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万文双(2017)进一步指出:“网络社群从空间上看,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虚拟空间;从类型看,是基于个体之间共同的兴趣、需求、利益或社交;从成员组成看,可分为熟人群种和陌生人群种,前者大多是线下现实社交关系的线上延伸,后者以虚拟匿名的方式交往与互动。”笔者认为,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要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及顺应时代和信息化发展需要,将网络作为思政教育重要的交流互动平台,立足于大学生自身兴趣、需求、共同价值追求及各方面利益,开展个性化、差异化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递及情感连接。
二、网络社群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教育者的舆论话语权易错位
在网络社群环境下,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被打破,重点聚焦于“互动性强、超时空性、自由度高、去中心化”等主要特点,群内各成员间权利平等,每个人皆可能成为网络社群里的舆论引导者。教育者要想拥有在网络社群中的话语权,就要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发挥好“指挥棒”作用,否则会使得话语权被淡化、分散。教育者要承担起思政教育“把关人”的重要角色,坚守主流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防止话语权被剥夺、隐匿,避免产生舆论风险和安全隐患。
(二)受教育者的自由选择权增大,思政教育效果被弱化
传统思政教育的形式统一集中,教育主题明确,内容相对固定。而在网络社群环境下开展思政教育,加入门槛较低、规范约束少、空间虚拟,开展形式多样,无时空限制,选择自由度高,监管难度较大。徐建军(2020)提出:“大学生网络社群是高度自发秩序的社群,社群成员如同小小的原子。”他将网络社群比作是“原子化运动”,总结其特征包括:其一,网络社群成员“自发秩序”运动,同时又会受到其他成员的吸引与排斥;其二,网络社群的成立、发展高度尊重个体的自我感知与认知,高度追求个体的“无知之幕”。
(三)被动式网络思政教育占主流,主体间互动活力不强
相比于普遍适用的网络交互性较强的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思政类教育平台的吸引力远远不够。网络社群用户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重逻辑、重规范、讲究语言的科学性等特点,网络思政教育表现为轻松快捷、通俗简短,将碎片化的内容体现在各方面。但是,即使进行系统化、趣味性的网络思政教育,“任务式”被动学习仍然普遍存在。
三、网络社群环境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创新路径
(一)营造良好的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占领权威性网络舆论导向阵地
1.寻找契合点,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在网络社群环境下,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益所在,进行有效的群体互动。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更新传统固化的教学理念,密切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关注热点信息。采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方式,制订合理完善的实施方案,实时跟进学生动态,抓住关键有效时机传播优质思政内容。理论上的引导需要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并于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具体实践。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同感,培养其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自律意识。
2.探索话语共识,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社群环境下,内部意见领袖在导向引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诺尔纽曼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是指“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因为害怕孤立,他便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高校可以培养一批政治素养较高、具有担当精神、意志力坚定的意见领袖,鼓励他们敢于发声、精准发声,扭转有悖于主流价值观的不良网络舆论导向,巩固主流话语权地位。
(二)提高把控网络社群发展的能力,从容应对机遇和挑战
1.转变社群角色关系,引导价值认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网络社群中要以参与者的身份融入社群文化中,亲身体会和感受其内部组织结构和平台发展趋势,只有深入了解,见微知著,才能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才更有发言权。徐建军(2020)认为,在融入网络社群环境中,教育者在社群中的角色要实现“弱关系”向“强关系”的转化,即“现实中的弱关系”转化为“兴趣和话题的强关系”。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如何提高社群认同意识,实现情感上、兴趣上融入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及教育的方方面面。
2.提升教师能力素质,打造专业团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储备和职业素质能力外,还要通过不断进修、培训来掌握前沿理论,提高网络系统应用能力,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高校还要组成不同专业背景的合作团队,整合全方位多角度的资源,定期进行群内讨论,发挥团队协作能力。
(三)有效运用网络资源,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1.整合优质资源,强化平台内容建设。在网络社群活动中,不仅要关注显而易见的现象,还要挖掘行为背后潜在的深层次问题。这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要结合各方力量建立起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立体化资源整合平台,发挥网络数据的优势,形成有效传播。内容开发方面,在提升思想性、趣味性及时效性的同时,要注重用户体验和反馈意见,强化专题研讨,建立各主体平台资源共享、信息互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
2.加强网络监控,强化舆论引导。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理性看待网络社群环境中各方利益的表达,针对出现的热点问题、棘手事件要实时关注,重点突破,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对待消极舆论导向、次生舆情风波要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积极引导,启动应急管理处置预案,以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周琳.从新媒体视角下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000(003):169-171.
[2]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万文双.网络社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00(011):59-60.
[4]徐建军,申双花.大学生网络社群思想政治教育探赜[J].思想教育研究,2020(5):28-32.
[5]陈佳丽,何云峰.基于网络社群的高校思政教育的问题及出路[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1):110-114.
[6]张隽鹏.挖掘网络育人功能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04):149-150.
(作者单位:齐鲁医药学院口腔医学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有效了解、掌握网络社群环境动态,挖掘优质资源,有利于拓宽思政教育路径,传播主流价值观,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一、网络社群概述
网络社群(Virtual Community)援引于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field)理论”,即“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万文双(2017)进一步指出:“网络社群从空间上看,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虚拟空间;从类型看,是基于个体之间共同的兴趣、需求、利益或社交;从成员组成看,可分为熟人群种和陌生人群种,前者大多是线下现实社交关系的线上延伸,后者以虚拟匿名的方式交往与互动。”笔者认为,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要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及顺应时代和信息化发展需要,将网络作为思政教育重要的交流互动平台,立足于大学生自身兴趣、需求、共同价值追求及各方面利益,开展个性化、差异化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递及情感连接。
二、网络社群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教育者的舆论话语权易错位
在网络社群环境下,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被打破,重点聚焦于“互动性强、超时空性、自由度高、去中心化”等主要特点,群内各成员间权利平等,每个人皆可能成为网络社群里的舆论引导者。教育者要想拥有在网络社群中的话语权,就要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发挥好“指挥棒”作用,否则会使得话语权被淡化、分散。教育者要承担起思政教育“把关人”的重要角色,坚守主流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防止话语权被剥夺、隐匿,避免产生舆论风险和安全隐患。
(二)受教育者的自由选择权增大,思政教育效果被弱化
传统思政教育的形式统一集中,教育主题明确,内容相对固定。而在网络社群环境下开展思政教育,加入门槛较低、规范约束少、空间虚拟,开展形式多样,无时空限制,选择自由度高,监管难度较大。徐建军(2020)提出:“大学生网络社群是高度自发秩序的社群,社群成员如同小小的原子。”他将网络社群比作是“原子化运动”,总结其特征包括:其一,网络社群成员“自发秩序”运动,同时又会受到其他成员的吸引与排斥;其二,网络社群的成立、发展高度尊重个体的自我感知与认知,高度追求个体的“无知之幕”。
(三)被动式网络思政教育占主流,主体间互动活力不强
相比于普遍适用的网络交互性较强的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思政类教育平台的吸引力远远不够。网络社群用户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重逻辑、重规范、讲究语言的科学性等特点,网络思政教育表现为轻松快捷、通俗简短,将碎片化的内容体现在各方面。但是,即使进行系统化、趣味性的网络思政教育,“任务式”被动学习仍然普遍存在。
三、网络社群环境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创新路径
(一)营造良好的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占领权威性网络舆论导向阵地
1.寻找契合点,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在网络社群环境下,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益所在,进行有效的群体互动。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更新传统固化的教学理念,密切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关注热点信息。采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方式,制订合理完善的实施方案,实时跟进学生动态,抓住关键有效时机传播优质思政内容。理论上的引导需要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并于潜移默化中转化为具体实践。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同感,培养其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自律意识。
2.探索话语共识,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社群环境下,内部意见领袖在导向引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诺尔纽曼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是指“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因为害怕孤立,他便不太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高校可以培养一批政治素养较高、具有担当精神、意志力坚定的意见领袖,鼓励他们敢于发声、精准发声,扭转有悖于主流价值观的不良网络舆论导向,巩固主流话语权地位。
(二)提高把控网络社群发展的能力,从容应对机遇和挑战
1.转变社群角色关系,引导价值认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网络社群中要以参与者的身份融入社群文化中,亲身体会和感受其内部组织结构和平台发展趋势,只有深入了解,见微知著,才能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才更有发言权。徐建军(2020)认为,在融入网络社群环境中,教育者在社群中的角色要实现“弱关系”向“强关系”的转化,即“现实中的弱关系”转化为“兴趣和话题的强关系”。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如何提高社群认同意识,实现情感上、兴趣上融入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及教育的方方面面。
2.提升教师能力素质,打造专业团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储备和职业素质能力外,还要通过不断进修、培训来掌握前沿理论,提高网络系统应用能力,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高校还要组成不同专业背景的合作团队,整合全方位多角度的资源,定期进行群内讨论,发挥团队协作能力。
(三)有效运用网络资源,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1.整合优质资源,强化平台内容建设。在网络社群活动中,不仅要关注显而易见的现象,还要挖掘行为背后潜在的深层次问题。这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要结合各方力量建立起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立体化资源整合平台,发挥网络数据的优势,形成有效传播。内容开发方面,在提升思想性、趣味性及时效性的同时,要注重用户体验和反馈意见,强化专题研讨,建立各主体平台资源共享、信息互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
2.加强网络监控,强化舆论引导。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理性看待网络社群环境中各方利益的表达,针对出现的热点问题、棘手事件要实时关注,重点突破,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对待消极舆论导向、次生舆情风波要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积极引导,启动应急管理处置预案,以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周琳.从新媒体视角下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000(003):169-171.
[2]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万文双.网络社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00(011):59-60.
[4]徐建军,申双花.大学生网络社群思想政治教育探赜[J].思想教育研究,2020(5):28-32.
[5]陈佳丽,何云峰.基于网络社群的高校思政教育的问题及出路[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1):110-114.
[6]张隽鹏.挖掘网络育人功能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04):149-150.
(作者单位:齐鲁医药学院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