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来源于心灵的满足

来源 :作文周刊(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d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周立波曾调侃:“现代人的消费,买得到药品却买不到健康,买得到豪宅却买不到家庭,买得到钻石却买不到爱情……”是啊,当下生活中物质越来越多,幸福却渐行渐远,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解的问题摆到人们面前:幸福到底源于什么?
  与财富相伴,你幸福了吗?孔子赞美他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认为形体之事可退居其后,精神丰富才是首要。当代股圣彼得·林奇说:“我因工作失去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我丢失了最大的幸福。”彼得·林奇纵然有亿万家产,却无法填补他内心的空虚,工作占据了他全部的时间,他不幸福。于是,他在五十岁的时候毅然离开投资界,回归家庭,回归最本真的生活。“每天与女儿相伴,我很幸福!”投资成功,公司规模扩大,身价暴涨,他都从未说过幸福,而如今却简单地说出了这两个字!原因很简单,心灵的漏洞会“漏”去所拥有的一切,心灵的病灶会逐渐侵蚀全身,只有精神的满足才能填补漏洞,治疗病灶。可见,金钱不是幸福之源,简单平淡的生活才能描绘出幸福的画卷。
  与名誉相伴,你幸福了吗?前几年的超女超男等各类选秀节目的兴起,将无数过着平淡生活的普通人的成名梦推向巅峰。闪光灯下,受万人欢呼,那该是何等的幸福。果真如此吗?西安大学生党宁曾在微博中提及:“我无法忍受这种聚光灯下的生活。生活规律完全被打乱,健康亮起红灯,还必须承受各种流言蜚语。”的确,当闪光灯下的光鲜退去,你拥有的除了干涸的内心,还能有什么?毕淑敏也说过:“柴米油盐才是最真的幸福!”是啊,波澜不惊的幸福最能被时间打磨,它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散。由此可见,名誉不一定带来生活的满足,也难有幸福。
  安逸懒散地生活,你幸福了吗?保尔有过一句名言——“我最大的幸福在于有事做。”这成了他一生实践的准则。马克思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共产主义,就连他生命的最后几分钟也是在思考中度过的。在他的日记中记录着这样一句话:“我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他把不断的探索视为最大的幸福。然而,当今社会的“啃老族”日复一日地在家中嗑着瓜子,“官二代”仗着父母的权势游手好闲。但严峻的现实是:过于安逸的生活使他们精神空虚无聊,心理扭曲迷茫,行为张狂不羁,最终滑向无能自闭甚至犯罪的深渊……这样的教训还少吗?生活的辩证法一再告诉人们:安逸与无所事事不能给人享受,思考与勤于劳作才能书写幸福的乐章。
  林徽因说:“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在林徽因看来,爱她的人在她的身边,这一生便足够幸福。至此,幸福的奥秘再次揭开:幸福来源于心灵的满足。
  简评
  这是一篇成功运用引证法的议论文。亮点有三:一是所“引”之言有典型性,论证力强。九次引用,來自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均经过作者筛选,与论点契合度高;二是“引”后能精要地“析”,构成有说服力的论证过程。作文中“原因和简单”“在林徽因看来”两句,都是由“引用”转入分析的过渡句,一番关于“心灵漏洞”“爱与幸福”的议论,使中心论点“幸福来源于心灵的满足”建立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之上;三是所“引”之言有当代气息,论述时恰到好处地针砭时弊,丰富了引用的论证价值。
其他文献
说来也巧,班主任姓“班”,与班固、班超同姓,叫他“老班”,真是“名至实归”呀。  老班教思想政治课。他才二十四五岁吧,却总是板着脸(至少在我们面前)。不管是表扬我们,或是批评我们,甚至在唱歌的时候,他都严肃得像个白发老者,神情庄重,似乎教思想政治课的老师永远都是这样一种沉重的表情。课上,老班动辄来一句:“我们要看清其中的矛盾,全面分析,依据马克思主义……”老班的严肃让他的笑容成了“奢侈品”,同学们
期刊
那是一个温暖的早上。  清晨,雨后的泥土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幽香,被雨冲刷过的草地上沾满了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璀璨的光彩。父亲骑车载着我走在去考场的路上,自行车发出的清脆的嘎嘎声回荡在寂静的田野中。  父亲双脚蹬着车,老掉牙的嘱咐又千篇一律地从嘴里冒出来;什么审题要仔细,不能太着急;什么遇到不会的没关系,要不要再检查一下准考证,有没有忘记带备用的笔……可能是紧张的缘故吧,这些不解风情的叮咛把我在
期刊
楼道漆黑一片,急促的雨声透过窗子打在冰冷的台阶上,清冷的月光流淌在楼梯拐角,却未将阴暗的空间照亮半分。我咬着牙,紧攥衣角,飞快地跑上楼。  刚搬来这栋楼不久,爸妈忙前忙后,没时间照看上晚自习的我,只好让我上完晚自习自己回家。奈何我又怕黑,只得每天忍着无尽的恐惧,一边安慰自己,一边飞快地跑回家,生怕慢了一步就会遇见鬼似的。  刚跑到二楼,突然听到开门声,我一下子沒刹住,与出门的人撞在一起。抬眸,皱着
期刊
曾叔卿,“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的族中兄弟。自幼家贫,但却不自欺,也不欺人。他曾经大量购买西江的陶器,想去北方贩卖,但是没有成行。有一个人打听到曾叔卿手中有陶器,便过来购买。曾叔卿好奇地问买家去哪里卖陶器。买家说:“我想效仿你去北方售卖。”曾叔卿听后,连忙劝阻:“行不通。我听说北方最近有灾情,这些货物在那里不畅销,所以没去。我知道这个行情,就得如实相告,免得耽误你。”买家一听这话,便取钱离开了。 
期刊
猜想题目  请以“_______改变了我”为题目,将文题补充完整后,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命制理由  “日日新,苟日新”“日新月异”“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些词都在说明发展、改变是人与社会的趋势和常态,正因为如此,人与社会才会在整体上走向成熟和进步。所以,改变无论对人还是对社会,都非常重要,并且密不可分;同时,也
期刊
审题最忌偏  抓不住重点,忽略题目中的关键字。例如“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学生不会审题,就不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关鍵词。正确方法是先审中心,从“春暖花开”挖掘作文的主题思想。再审选材,从“我的世界”寻找最有温情的故事来写。最后落脚在“那一刻”,尽量写短期和瞬间,如果跨越过去和将来,显然就会偏题。  再看个例子“藏在 里的精彩”。依然是扣住“精彩”二字挖掘中心,可以是成功、炫丽、蜕变、成长,尽量
期刊
门外的花池里,密密地盖着海棠,其他种子便无法立足了。没有考上“重点”的我,心里的阴影总似乌云般笼罩。但一看见海棠大片的绿,心中仿佛有了一道穿过乌云的亮光。  离家一段日子,回来一看,傻了——海棠的绿没了踪影,留下枯黄一片,心中的乌云一下子浓密了许多。外婆说:“种葱多好啊,家有葱花,做菜不求人。”于是我和外婆一起动手,把葱果一个个栽下,培上薄薄的一层土。几天过后,葱是有了,却个个瘦骨伶仃,一副不情愿
期刊
关注并记录身边人与事对自身成长的影响,是中考作文命题常见的要求。怎样写好这类命题呢?《一枝木香入窗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用技法——借物立意,插叙深化。  借物立意成功的关键是“物”与“意”的接通自然而新颖。木香本是常見植物,但文中木香的来历却很奇特——邻家院子里的一枝木香翻过高高围墙爬过空调外机,穿过“粗壮的排水管”,再“攀着”晾衣绳,将一根“翠生生的青藤伸到了我的面前”,“散发着淡雅的清香”。这
期刊
据载,宋真宗有一天与大臣一起钓鱼,好长时间无鱼上钩,真宗觉得好生扫兴。这时有个叫丁谓的大臣,在一旁看得清楚明白,便上前赋诗道:“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钩迟。”原来是真龙天子把鱼吓跑了。真宗听后,龙颜大悦,不快之情顿消。这个惯于说假话的丁谓后来挤掉寇准升为宰相。  现实中,真话一般不那么好听,多少带点儿刺,很容易引起领导心理上的不快,轻则脸呈不悦,拂袖而去;重则雷霆震怒,拍案而起,甚至给穿“小鞋
期刊
清晨起床后,照例去开窗户。然而,刚一推开窗,便有一枝翠生生的青藤伸到了我的面前;藤上枝繁叶茂,缀着数朵细碎的小白花,散发着淡雅的清香。“木香!”我惊喜地叫出声来。  当然是木香,它们已在邻家的院子里生长了好多年了,大片的木香,在院子上空蓬勃出葱茏的绿意,渲染出盎然的生机。平时看书累了,我总会下意识地抬起眼睛,享受一下绿意的滋润。  尽管日日与木香相对,我却从未留意,有一枝木香已翻过邻家高高的围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