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i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随着它的飞速发展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大量运用,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腾飞,在利用环境和开发资源的过程中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然而,与此同时,它也改变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由于环保意识的缺乏,人们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向自然大肆索取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地球的保护,造成自然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被破坏,飓风、洪水、地震、泥石流、沙尘暴、酸雨、土地沙漠化等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让环境问题成了全球关注的问题,环境问题成了当前非常严峻性的问题。我国要实现从传统的工业文明转向为新兴的绿色文明,从发展才是硬道理转向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必须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尤其是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环境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于是环境教育应运而生。
  一、高中生物教学适合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一词最先出现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中。这次会议不但提出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还把每年的6月5日规定为“世界环境日”,更重要的是正式确定了“环境教育”的名称,开启了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教育里程碑。在美国颁布的《环境教育法》中规定,所谓环境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过程:“它要使学生围绕着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同人类的关系,认识人口、污染、资源的分配与枯竭、自然保护,以及运输、技术、城乡的开发计划等等,对于人类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和影响。”环境教育就是为了正确认识环境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处理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对环境教育比较重视,美国更是在中学环境教育中走在了最前列,美国的环境保护专家和教育专家都在呼吁环境教育应该从学校抓起。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但是,我国大部分中学的环境教育没有深入开展,只是在地球日、植树节、课外活动等时间喊喊口号、贴贴标语,象征性的进行环境教育,而缺乏对环境问题知识的学习和忽视日常环保行为,导致学生的环境意识仍较低。
  生物学科研究的对象是生物本身以及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生物和环境本身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的生长离不开环境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同时,生物的成长过程和活动方式又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在诸多学科中,高中生物学科中所涉及到的环境内容是多种多样,与环境教育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在现行高中生物(实验)教材中,可以看到,很多单元里都涉及到了环境、生态方面的问题,如:“细胞的癌变”,选修二中的《生物科学与社会》,必修三中的《稳态与环境》等,都非常适合用来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高中生物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在实验的过程中就可通过对比不同环境中生物的生长和活动的影响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高中生物中的很多探究性学习的课题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环境教育的课题,生物教师可根据地区特点和学生能力水平来设计探究内容,比如:在自己家乡探究某某河流的污染与保护、当地企业排污对环境的影响等。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高中生物教学非常适合渗透环境教育,只要我们生物教师充分利用好了生物教材中关于环境方面的内容,积极开展环境教育的渗透,有效引导学生去了解环境问题,关注环境,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办法,就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们的环境意识。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措施
  大量森林被砍伐、草原植被退化,沙尘暴横行、飓风、泥石流不断,工业上“三废”的排放造成了大气、土地、水资源的严重污染。这些现象就如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使人类自己受到伤害的,是人类自己,而不是任何敌人或是虚幻的魔法,正是人类自己。造成了世界上无数生命无法复生的悲剧。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公民的环境意识薄弱,高中生物是与环境非常密切的学科,作为生物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生物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应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就是科学性,在进行环境教育时所选取的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概念、规律、原理等都必须是经过科学验证的,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操作、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其次是注重思想上的引导,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方面要追求和谐发展,只有思想上的认识到位了,才能真正做到自觉环保。再次,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高中生物课中渗透环境教育中要关注当地的自然环境状况。把它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有必要时还可让学生就当地的环境状况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拓展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找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比如温室效应对环境带来的危害、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等。通过挂图、音像视频、讨论等让学生从内省深处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二是利用生物科的特点,多开展一些适合学生知识层次和认知水平的探究性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好学生的分工合作。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一方面训练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亲身的体验,感受到环境恶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激发起他们的环境意识。
  总之,加强青年学生的环境教育已迫在眉睫,我们的高中生物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在教学中积极渗透环境教育。
其他文献
期刊
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学大厦的基石,正确理解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学的基础。如果物理概念模糊不清,就难以准确把握物理定律,更谈不上学好物理。结合我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谈一下我对物理概念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引导学生了解物理概念的历史  历史上物理学家对某一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的发现,其思维过程与今天学生认识这一问题的思路往往有类似之处,所以概念教学有时可借助于物理学史料来启发学生思维,教学实践表明,学
期刊
目前我国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比较简单,侧重于强调物理知识的客观性,强调严谨的解题态度和程序化的认知方式,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如何让学生从一个更加感性和积极的角度来学习物理知识:忽视了客观知识与学习者内在经验的融合:忽视在传授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积极人格的建构,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方法融合到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助于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让学习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习得积极品
最近几年新课程改革正如雨后春笋般的进行着,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物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  一、学习新课标,领会新理念  新课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它包含了新课程的性质、理念与培养目标,这些都是教学活动的依据。
当前,虚拟现实技术(简称虚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为虚拟实验的发展已经带来了新的变化,虚拟技术采用了3D数字化技术与多传感交互技术,可视化技术能够进行高分辨显示,虚拟技术还能够生成逼真的虚拟场景,能够使用户与场景之间进行实时交互与感知以及操作虚拟对象等。因此,虚拟技术运用到中学物理实验中,其产生的性能于教学效果会更好更佳。  一、虚拟技术与虚拟实验概况  虚拟技术的概念最先在1989年的美国提出
新课程下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  一、新课改背景下,物理教学反思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重视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从自然、生活
学位
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思维活动与情绪有极大的关系,情绪高涨、精神愉快,则记忆增强,接受的信息量增多,思维活跃,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培养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不断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效果呢?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利用趣味实验,激发学生
为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确立了“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研究”课题。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实验、组织学生讨论、听取同事意见,围绕课题的研究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实施如下:  一、采用挂图、模型教学,兴趣倍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用挂挂图的方式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对激发学习兴趣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例如在讲述“核酸和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时,采用挂图教学,将
期刊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初中物理新大纲从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的角度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重视物理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科学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