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aob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是引起新生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可作为脑损伤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在新生儿HIE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中发挥一定作用。另外,由于BDNF在神经修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新生儿HIE的治疗中具有广泛临床应用前景。现就上述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总结早产儿脑室旁静脉性脑梗死(periventricular venous cerebral infarction, PVI)患儿的临床病例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及早做出诊断。方法回顾性总结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经超声诊断的16例新生儿PVI的病历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超声表现、危险因素及结局进行分析。根据超声表现,将患儿脑损伤程度分为轻度P
目的调查二胎高龄妇女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及孕期增重(gestational weight gain, GWG)情况,探讨两者与新生儿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7月1日至12月31日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分娩的1 965例二胎高龄孕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病历信息系统收集产妇及新生儿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前BMI,将研究对象分为体重过低组(BMI<
随着各种诊疗技术的革新以及医学信息学的发展,临床对新生儿脑病的概念和病因的认知有了长足进展,但同时新生儿脑病的临床管理更为复杂。因此,本文将对新生儿脑病的概念和病因进行概述,重点从规范化和系统化围产期病史、整合生物信息技术的诊疗策略、构建多模态监测的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单元以及采取以家庭为中心的持续性随访策略等方面,探讨如何对新生儿脑病患儿进行个性化、精准化治疗以及预后评估。
目的分析双绒毛膜双羊膜囊(dichorionic diamniotic, DCDA)双胎出生体重不均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我国11家医院分娩的1 757例DCDA病例。以双胎新生儿出生体重差≥20%为出生体重不均衡诊断标准,据此将1 757例分为出生体重均衡组(1 520例)和出生体重不均衡组(237例)。分析孕妇的一般情况及出生体重不均衡的危险因素
期刊
为了改善亚低温治疗效果、尽量减少亚低温对脑血流动力学的负面影响和改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预后,需要进一步探讨在亚低温治疗情况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脑血流动力学紊乱机制,全身血流动力学改变对脑血流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监测脑血流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以改善亚低温和复温过程中的脑血流波动,帮助患儿平稳渡过亚低温和复温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