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由于受到自然损坏、工农业污染、各种人为破坏、经济发展压力等原因,使得农村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从农村环境恶化的现状问题入手,深入分析其恶化原因,提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解决对策,完善农村生态环保监管体系。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66-01
一、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现状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能够得到长足发展,其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功不可没。但是,客观地说,对这个成效不能估计过高,建设的成果往往被在经济发展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抵消,甚至建设滞后于破坏。农村生态环境仍在不断恶化,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仍然受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严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比较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先后以长江、黄河中上游为重点包括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在内的七大流域,全面展开并稳步推进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到上个世纪末,全国已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万平方公里。目前正在开展治理的县有900多个,己经完成和正在治理的小流域两万条。水土流失治理速度由刚开始治理时的每年几千平方公里发展到每年3万多平方公里,1998年、1999年,连续突破5万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以来,兴修的水土保持设施每年可减少和拦蓄泥沙巧亿吨,增加蓄水能力250亿立方米,年增产粮食170亿公斤,使1000多万人口脱贫。
(一)环境污染。
农村环境污染严重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来自农村外部的城市污染转移;二是由于农村内部自身的生产、生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
1.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城市化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密集,工业生产的“三废”、市民生活产生的污水、废气、垃圾等,未经妥善处理而排入大自然。由于缺乏无害化处理设施,大量的垃圾只能通过填埋的方法处理。一些城市己经很难找到处置城市垃圾的地方,建设新的填埋场所的难度增加,大量的城市垃圾只能往郊区农村直接堆置或简单填埋。一方面占用了农村大量土地,加剧了耕地矛盾,另一方面,这些垃圾废物长期经受风吹雨淋,其中很多有害进入到周围环境中,对农村环境构成了直接的威胁。
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迅速,同时乡村聚居点人口迅速增加,农村居民的生活废弃物由分散走向了相对集中。但由于小城镇和乡村居住点对居民生活废弃物的处理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规划和设施建设上都明显的滞后,甚至是空白,因此,在农村,脏、乱、差现象非常突出。这种观念、规划、设施的全面滞后,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废弃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也从而使得农村生活污染较之城市更加严重。
3.当今农业生产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中介质的使用所带来的问题。农业生产时需要利用许多介质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这介质在当今主要表现为农药、化肥以及地膜的使用。农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见效快,防治效果高,防治面广,保证了作物的增产丰收,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人工费用,因此在全球范围内被迅速推广使用,范围日益扩大,但是由于低效率的或不合理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二)生态破坏。
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个地区稳定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广大农村由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引起当地局部生态平衡遭破坏,进而在整体区域范围内造成生态功能失调的现象比较突出,由此使得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减小,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这突出表现为: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土地资源相对不足,土地沙漠化问题突出,因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土地破坏面积增大,且呈持续增长的趋势;森林覆盖率低,虽然人工植树造林面积增加,功能却在下降;草地面积持续减少,质量降低;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等。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3的土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草原退化面积达1.3亿公顷,以每年1.33万公顷的速度退化;森林覆盖率在13.9%左右,人均森林面积不足0.11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l6;土地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荒漠化土地面积262.2万平方千米,亏国土总面积的27.2%,近年来沙尘暴己经威胁到北方城市和广大农村;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联合国列为贫水国:f21物多样性减少,对野生动植物乱杀滥砍的现象屡禁不止,许多珍稀的野生动植物群日益减少,濒临灭绝。
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法律政策体系建设。
法律手段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有力保障。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必须建立在健全的法制基础上,真正做到立法、普法、执法三位一体。相对一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农村环保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尚未建立起适应农村环保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总体上还面临无法可依的局面。虽然目前,我国颁布实施了一些有关农村环境与资源方面的,对推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就整体而言,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在有些领域甚至是空白,而且由于不能很好地体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实际和特点,因此,可操作性不强。此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情况仍不同程度存在。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法律政策体系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基于现代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产生尖锐矛盾,人与自然关系极度紧张和对立,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严重威胁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自然、经济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它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科学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也只有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终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人口等的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正逐步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和全球性的发展理念。今天,面对日益严重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我们应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为核心,立足于经济发展,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文化等措施途径来解决高度复杂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环境和社会等的全面协调发展,建设一个富强、美丽、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农民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主体,是自然资源的主要开发利用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广大农民的生态价值观正确与否,环境意识的高低,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起重要作用。在我国农村,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加上人口众多,人民素质较低,环境意识淡薄,存在盲目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现象,且有蔓延趋势。因此,要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还必须提高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地方行政领导的环境意识,提高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杨焕君.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双流县生态环境保护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13
[2]韩新宁.宁南山区城郊型农村生态建设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作者简介:谷子夜,男,河北省威县环保局,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员,研究方向:政治学。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66-01
一、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现状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能够得到长足发展,其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功不可没。但是,客观地说,对这个成效不能估计过高,建设的成果往往被在经济发展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抵消,甚至建设滞后于破坏。农村生态环境仍在不断恶化,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仍然受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严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比较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先后以长江、黄河中上游为重点包括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在内的七大流域,全面展开并稳步推进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到上个世纪末,全国已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万平方公里。目前正在开展治理的县有900多个,己经完成和正在治理的小流域两万条。水土流失治理速度由刚开始治理时的每年几千平方公里发展到每年3万多平方公里,1998年、1999年,连续突破5万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以来,兴修的水土保持设施每年可减少和拦蓄泥沙巧亿吨,增加蓄水能力250亿立方米,年增产粮食170亿公斤,使1000多万人口脱贫。
(一)环境污染。
农村环境污染严重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来自农村外部的城市污染转移;二是由于农村内部自身的生产、生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
1.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城市化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密集,工业生产的“三废”、市民生活产生的污水、废气、垃圾等,未经妥善处理而排入大自然。由于缺乏无害化处理设施,大量的垃圾只能通过填埋的方法处理。一些城市己经很难找到处置城市垃圾的地方,建设新的填埋场所的难度增加,大量的城市垃圾只能往郊区农村直接堆置或简单填埋。一方面占用了农村大量土地,加剧了耕地矛盾,另一方面,这些垃圾废物长期经受风吹雨淋,其中很多有害进入到周围环境中,对农村环境构成了直接的威胁。
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迅速,同时乡村聚居点人口迅速增加,农村居民的生活废弃物由分散走向了相对集中。但由于小城镇和乡村居住点对居民生活废弃物的处理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规划和设施建设上都明显的滞后,甚至是空白,因此,在农村,脏、乱、差现象非常突出。这种观念、规划、设施的全面滞后,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废弃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也从而使得农村生活污染较之城市更加严重。
3.当今农业生产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中介质的使用所带来的问题。农业生产时需要利用许多介质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这介质在当今主要表现为农药、化肥以及地膜的使用。农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见效快,防治效果高,防治面广,保证了作物的增产丰收,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人工费用,因此在全球范围内被迅速推广使用,范围日益扩大,但是由于低效率的或不合理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二)生态破坏。
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个地区稳定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广大农村由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引起当地局部生态平衡遭破坏,进而在整体区域范围内造成生态功能失调的现象比较突出,由此使得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减小,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这突出表现为: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土地资源相对不足,土地沙漠化问题突出,因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土地破坏面积增大,且呈持续增长的趋势;森林覆盖率低,虽然人工植树造林面积增加,功能却在下降;草地面积持续减少,质量降低;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等。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3的土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草原退化面积达1.3亿公顷,以每年1.33万公顷的速度退化;森林覆盖率在13.9%左右,人均森林面积不足0.11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l6;土地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荒漠化土地面积262.2万平方千米,亏国土总面积的27.2%,近年来沙尘暴己经威胁到北方城市和广大农村;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联合国列为贫水国:f21物多样性减少,对野生动植物乱杀滥砍的现象屡禁不止,许多珍稀的野生动植物群日益减少,濒临灭绝。
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法律政策体系建设。
法律手段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有力保障。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必须建立在健全的法制基础上,真正做到立法、普法、执法三位一体。相对一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农村环保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尚未建立起适应农村环保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总体上还面临无法可依的局面。虽然目前,我国颁布实施了一些有关农村环境与资源方面的,对推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就整体而言,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在有些领域甚至是空白,而且由于不能很好地体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实际和特点,因此,可操作性不强。此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情况仍不同程度存在。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法律政策体系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基于现代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产生尖锐矛盾,人与自然关系极度紧张和对立,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严重威胁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自然、经济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它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科学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也只有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终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人口等的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正逐步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和全球性的发展理念。今天,面对日益严重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我们应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为核心,立足于经济发展,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文化等措施途径来解决高度复杂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环境和社会等的全面协调发展,建设一个富强、美丽、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农民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主体,是自然资源的主要开发利用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广大农民的生态价值观正确与否,环境意识的高低,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起重要作用。在我国农村,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加上人口众多,人民素质较低,环境意识淡薄,存在盲目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现象,且有蔓延趋势。因此,要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还必须提高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地方行政领导的环境意识,提高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杨焕君.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双流县生态环境保护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13
[2]韩新宁.宁南山区城郊型农村生态建设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作者简介:谷子夜,男,河北省威县环保局,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员,研究方向: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