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例——进行性四肢麻木无力

来源 :中华神经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fgdf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34岁,职员.因"四肢麻木7个月,无力3个月"于2009年1月入院.患者2008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麻木不适,以双足背、双小腿外侧和双手指尖明显,缓慢加重.同年10月出现双下肢无力,以左下肢显著,行走时左腿拖曳,症状逐渐加重,上楼和蹲起需用手扶持.渐感双手无力,拧衣服力弱。

其他文献
目的 初步总结我国汉族眼咽型肌营养不良(OPMD)患者的临床和多腺苷酸结合蛋白核1(PABPN1)基因改变特点.方法 6个OPMD家系共28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15例,发病年龄32~70岁,平均发病年龄49.7岁.在可确定首发症状的患者中,以吞咽困难或构音障碍首发的13例、眼睑下垂首发的4例、双下肢无力首发的1例.经过3~20年均出现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其中7例出现四肢近端无力.对6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7岁,因"双下肢发紧、乏力、容易跌倒11年,四肢无力1年,加重伴轻微憋气1个月"于2008年10月就诊.早期无明显晨轻暮重,紧张和生气时下肢发紧加重,感僵直且因此跌倒,严重时面部和腹部肌肉也有僵直感,放松和睡眠时减轻.症状逐渐加重.6年前行神经传导和针极肌电图检查未见异常.4年前当地医院以"肌张力异常"予多巴胺治疗无效。
期刊
目的 对发病3~9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多模式CT指导下静脉rt-PA溶栓治疗,研究其疗效.方法 2007年8月至2009年5月于我院就诊,经多模式CT筛选出符合溶栓的患者27例.分为>3~6 h组及7~9 h组,记录溶栓前、后的NIHSS、mRS及BI评分,症状性出血率和病死率.结果 27例样本中20例(74.1%)患者溶栓治疗有效,11例(40.7%)临床结局良好,5例(18.5%)血管
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时的首要问题是先处理本次出血的责任动脉瘤,否则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1].根据文献,颅内动脉瘤不规则的外形、CT表现的局部血凝块、造影显示的载瘤动脉痉挛及上睑下垂等指标可以作为判定责任动脉瘤的依据[2-3],但是这些指标的价值如何,报道较少.我们回顾性分析25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并评价责任动脉瘤各判定指标的意义。
期刊
为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临床研究,国际抗癫(癎)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专项小组达成了对耐药性癫(癎)的统一定义.此定义包含2个层面的意义:(1)抗癫(癎)药物的疗效分类;(2)耐药性癫痫的核心定义为:2种正确选择、可耐受的抗癫(癎)药物经足够疗程及剂量的单药或联合用药仍未能控制发作的癫(癎)。
期刊
目的 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以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06年10月至2008年3月住院有睡眠障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例为病例组,病程在2周以内,且均为首发脑梗死.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进行调查.对照组为同期住院无睡眠障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5例.对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发作性呕吐可由许多原因引起,是许多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的常见表现,但作为癫(癎)发作的表现很少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20年来陆续出现了相关文献报道。
期刊
目的 通过总结5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A型(LGMD2A)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其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对病理诊断排除LGMD2B(7例)之后的30例分型未明的LGMD患者的肌肉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钙激活蛋白酶-3(calpain-3)蛋白免疫印迹分析.结果 30例患者肌肉标本中有5例calpain-3蛋白条带缺失或遗留痕迹,从而被确诊为钙蛋白酶肌病,即LGMD2A.该5例患者起病年龄10~45
例1 患者女性,23岁,因"间断发热、头顶部胀痛2个月"于2007年8月25日住院,患者于2个月前足月顺产后出现间断发热,体温波动于37.2~38.6℃,多次短程使用青霉素、头孢曲松等治疗后仍反复头痛发热.入院时体检:体温38.5℃,神经系统体检未见异常,心前区可闻及Ⅲ级舒张期杂音.脑脊液:浑浊,压力326 mm H2O(1 mm H2O=0.0098 kPa),葡萄糖2.6 mmol/L,白细胞
期刊
第20届国际肌萎缩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病(ALS/MND)会议于2009年12月8-10日在德国柏林召开,注册代表702人.会议分18个专题,交流论文l00篇,壁报交流291篇.中国内地参会代表19人,壁报21篇,尤其可喜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崔丽英主任和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商慧芳教授2位中国ALS协作组的专家首次代表各自单位在大会发言,充分展示了中国学者ALS/MND研究水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