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85年4月,国务院转发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 拉开了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序幕,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现行医疗医疗体制和我国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仍不相匹配,以前政府既是医疗服务直接生产经营者,又是市场的监督管理者,在改善国民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和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作用还比较有限,迫切需要优化。管理体制不健全,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市场秩序混乱,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弊端存在,导致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因此改革现行医疗体制,政府最关键的是明确政府职能,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落实政府责任,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加强政府对医疗事业的投入和监管,建设覆盖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推进医疗体制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政府;政府职能
一、研究意义
我国目前正在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免除国民疾病医疗后顾之忧,实现“病有所医”,提供优质健康保障,是当前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快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无疑是全面实现“病有所医”,不断促进国民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二、我国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职能部门管理职能分散,难以集权监管
政府职能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职责混乱,主管部门难以独立负起责任,部门缺乏管理卫生和医疗保障事业的必要技能和有效的协作机制,部门职责缺位和职责越位现象并存,导致制度运行低效率。全国缺乏统一的医疗保障领导、组织和协调机构,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各部门决策权威性不够,部门政策和利益协调难,相互推诿扯皮。人力物力财力利用效率低,对医疗保障事业造成不利影响。
(二)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财政投入不足
财政分权导致地方政府对公共卫生机构补贴太少,影响公共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使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财政分权体制不完善和转移支付制度效率不高也导致了事权下移,财权上移,医疗卫生事业由地方政府承担,却没有相应财权支持。同时,地方政府间竞争导致其只愿大力发展经济,而不愿投入财力到社会事业中。这样地方政府既没意愿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没财力去承担相应职责,导致公立医疗服务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财政补贴不足,诱导服务机构行为发生变异。
(三)政府区域公共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
当前,我国的卫生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医疗卫生领域的高新技术、优质设备和优秀人才都集中在城市大医院,落后地区的普通医院不仅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而且条件差,设备少,更缺乏优秀的医护人员。
(四)医疗保障体制不健全
医疗保障制度是政府依据法律规定, 通过收入再分配,对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或意外事故造成身体有疾公民, 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并给予经济补偿和帮助, 保障国民得到更多医疗照顾的经济制度。改革以来, 医疗保障覆盖率总体在下降,出现保障资源分配不公平。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但保障力度小,导致百姓因为经济困难而有病不能医。
三、医疗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定位建议
(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积极作用相结合
政府应该主导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解决医疗保险市场和医疗服务市场中信息问题导致的市场失灵,以及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但政府主导不是替代市场,也不意味着政府包办。在保证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下,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应该积极利用市场机制的手段,提高医疗服务系统的效率,更好地为实现目标服务。
政府主导要求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优化医疗卫生体制制度设计,解决医疗保险市场和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中的信息失灵问题;进行城乡医疗卫生资源规划,资助弱势群体参加医疗保险计划,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公平性。并合理利用和监管医疗保险市场和医疗服务市场。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弥补“市场缺陷”。
(二)政府集中监督权责,完善监督体系
强化主管部门职责,树立足够的权威。政府主管部门要转变监督职能,围绕健康这一目标及时调整监督手段,由对基金平衡的监督向医疗服务内容和医疗服务质量监督过渡。在监督权力向主管部门适度集中后,建立有效的问责制度,失职者应当受到责任追究。
(三)政府责任中心的转变
在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中,政府的责任重点是在加大公共投入的同时,通过体制与机制建设,构建高校的医疗服务供方和需方互动、制约机制,提高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和管理效率;同时,加大改革财政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的方向和结构,解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自助弱势群体参加全民医疗保险。逐步建立一元化全民医疗保险体系。
(四) 完善财政分权和转移支付制度
完善财政分权制度,让不同层级政府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合理分工至关重要。首先要改变单纯以经济指标衡量地方政府绩效的考核机制,将医疗卫生事业等社会指标和民生指标也纳入考核范围。这种目标导向有利于推动地方政府注定投资于医疗卫生事业,重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其次,完善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财力,保障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
(五)政府增加对医疗公共卫生资源投入
政府应该进行合理的区域卫生规划,向落后的农村地区增加公共卫生资源投入,按照人群的地理分布来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整个医疗卫生系统的效率。整治医疗市场秩序。
四、结论
医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改革任务。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医革过程中我国政府职能定位不清晰, 使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等现象出现,因此,政府只有正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主导作用, 科学配置医疗资源,满足居民多样化,建立起一个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医疗体系, 才能使中國医药卫生事业走上阳光道。
参考文献
[1]郑成功.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M].人民出版社 .2008.
[2]王虎峰.中国新医改:现实与出路[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李玲,陈秋霖.理性评估中国医改三年成效[J].卫生经济研究.2012(5).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政府;政府职能
一、研究意义
我国目前正在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免除国民疾病医疗后顾之忧,实现“病有所医”,提供优质健康保障,是当前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快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无疑是全面实现“病有所医”,不断促进国民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二、我国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职能部门管理职能分散,难以集权监管
政府职能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职责混乱,主管部门难以独立负起责任,部门缺乏管理卫生和医疗保障事业的必要技能和有效的协作机制,部门职责缺位和职责越位现象并存,导致制度运行低效率。全国缺乏统一的医疗保障领导、组织和协调机构,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各部门决策权威性不够,部门政策和利益协调难,相互推诿扯皮。人力物力财力利用效率低,对医疗保障事业造成不利影响。
(二)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财政投入不足
财政分权导致地方政府对公共卫生机构补贴太少,影响公共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使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财政分权体制不完善和转移支付制度效率不高也导致了事权下移,财权上移,医疗卫生事业由地方政府承担,却没有相应财权支持。同时,地方政府间竞争导致其只愿大力发展经济,而不愿投入财力到社会事业中。这样地方政府既没意愿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没财力去承担相应职责,导致公立医疗服务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财政补贴不足,诱导服务机构行为发生变异。
(三)政府区域公共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
当前,我国的卫生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医疗卫生领域的高新技术、优质设备和优秀人才都集中在城市大医院,落后地区的普通医院不仅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而且条件差,设备少,更缺乏优秀的医护人员。
(四)医疗保障体制不健全
医疗保障制度是政府依据法律规定, 通过收入再分配,对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或意外事故造成身体有疾公民, 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并给予经济补偿和帮助, 保障国民得到更多医疗照顾的经济制度。改革以来, 医疗保障覆盖率总体在下降,出现保障资源分配不公平。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但保障力度小,导致百姓因为经济困难而有病不能医。
三、医疗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定位建议
(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积极作用相结合
政府应该主导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解决医疗保险市场和医疗服务市场中信息问题导致的市场失灵,以及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但政府主导不是替代市场,也不意味着政府包办。在保证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下,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应该积极利用市场机制的手段,提高医疗服务系统的效率,更好地为实现目标服务。
政府主导要求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优化医疗卫生体制制度设计,解决医疗保险市场和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中的信息失灵问题;进行城乡医疗卫生资源规划,资助弱势群体参加医疗保险计划,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公平性。并合理利用和监管医疗保险市场和医疗服务市场。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弥补“市场缺陷”。
(二)政府集中监督权责,完善监督体系
强化主管部门职责,树立足够的权威。政府主管部门要转变监督职能,围绕健康这一目标及时调整监督手段,由对基金平衡的监督向医疗服务内容和医疗服务质量监督过渡。在监督权力向主管部门适度集中后,建立有效的问责制度,失职者应当受到责任追究。
(三)政府责任中心的转变
在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中,政府的责任重点是在加大公共投入的同时,通过体制与机制建设,构建高校的医疗服务供方和需方互动、制约机制,提高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和管理效率;同时,加大改革财政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的方向和结构,解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自助弱势群体参加全民医疗保险。逐步建立一元化全民医疗保险体系。
(四) 完善财政分权和转移支付制度
完善财政分权制度,让不同层级政府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合理分工至关重要。首先要改变单纯以经济指标衡量地方政府绩效的考核机制,将医疗卫生事业等社会指标和民生指标也纳入考核范围。这种目标导向有利于推动地方政府注定投资于医疗卫生事业,重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其次,完善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财力,保障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
(五)政府增加对医疗公共卫生资源投入
政府应该进行合理的区域卫生规划,向落后的农村地区增加公共卫生资源投入,按照人群的地理分布来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整个医疗卫生系统的效率。整治医疗市场秩序。
四、结论
医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改革任务。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医革过程中我国政府职能定位不清晰, 使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等现象出现,因此,政府只有正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主导作用, 科学配置医疗资源,满足居民多样化,建立起一个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医疗体系, 才能使中國医药卫生事业走上阳光道。
参考文献
[1]郑成功.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M].人民出版社 .2008.
[2]王虎峰.中国新医改:现实与出路[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李玲,陈秋霖.理性评估中国医改三年成效[J].卫生经济研究.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