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而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1998年1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以此次讲话为契机,我国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随着我国加入WTO 和全球一体化的加快,团队合作精神成为个人在信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素质。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基本条件也几乎都百分之百地强调了这一点:必须具有良好的群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本文以我院电类专业为例,对高职学生创新与团队能力培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2007年开始,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连续五年组织学生参加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赛事,取得了优异成绩,截至目前,共取得省级一等奖22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6项、优秀组织奖2项、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在同类院校中成绩名列前茅。
一、创新与团队能力培养的模式
面向智能电子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并实施“223”创新型与团队型双重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完成产品设计、生产、检修、营销一条龙的真实企业环境下的实训,职业规范、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贯穿始终。培养具有诚信、敬业的职业素质,能够面向生产第一线,直接从事智能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电子产品安装与调配、电子产品检测、电子产品制图与制板、电子产品的营销、售后服务等工作,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两种能力,即“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2”——两种技能,即“硬件设计技能”、“软件开发技能”;“3”——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学生在入学后即进入第一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学生在第一课堂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此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硬件设计技能,同时学习单片机应用技术相关知识,为软件开发技能的培养打好基础,并通过相关人文素养课程培养学生创新与团队合作意识;第一阶段大约是一年的时间,一年后学生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学生除了在第一课堂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外,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电子设计技能社团、课外兴趣小组、电子设计专题培训等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在第二课堂将会拓展电子设计相关知识与技能,此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技能,同时并重硬件设计技能的提高,第二课堂的学习、互动、竞赛等活动是以小组团队的形式进行,培养、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第三阶段是在学生具备两种能力和两种技能后组队参加院级、省级、国家级各类电子设计、机电创新等竞赛,竞赛现场就是战场,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要想取得很好的成绩,除了将所学发挥出来之外还必须有创新点,要想达到这个程度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必须要靠团队成员的互助合作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因此我们可以说第三阶段是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的考验与升华。
二、创新能力与团队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下面分别介绍我们“223”创新型与团队型双重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能力与团队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1.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1)改变陈腐教育观念,树立职教创新与团队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在思想认识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使加强大学生科技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时代教育的必然特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对未来人才的素质要求必将越来越高。伴随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变化,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时代必然赋予其新的要求和使命,不仅要传授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应站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着眼并着手于培养高层次的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转变教育思想中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
(2)改革课程体系,突出职教特色。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在培养目标的选择定位上,应充分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才能为大学生科技及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要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掌握未来变化的规律。还需开设创造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改革教育方式,增强学生创新意识。要做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放在首位。要把过去以“授业”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受教育者对知识的主动追求。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其思维活跃、敏捷,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各种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根据可接受原则,选择适合大学生的教材,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发挥,还有赖于课程的改革。高等学校要根据创新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创新思维与技能提高的需求,开设一系列专门课程。无论是创造技法、智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还是科学研究方法论,都会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2.团队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1)充分发挥教育者的育人作用。团队能力的培育需要榜样的示范作用。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处高校校园的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都肩负着言传身教的职责,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学生的启迪,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对学生的示范。因此,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员育人意识,教师要既教书又育人,管理人员要既管理又育人,后勤人员则要既服务又育人,我们要主动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关要求,加强师德建设,自觉做人际关系和谐、同事间彼此团结互助的表率,为高校学生团队能力培育创造良好的外在条件,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
(2)积极完善教育载体建设。团队能力的培育也需要一个稳定的教育载体和实践平台。换言之,团队能力的培育,需要建设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通过集体的示范引导,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从而使团结互助成为一种自觉。在实行学年制的高校,以班级、院系为依托,坚持主题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层层深入,将团队能力教育贯穿于整个学制的始终,不断强化群体意识,确保班集体的教育平台作用得到充分展现。
(3)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的心理是培育团队能力的人格基础。只有当人们处于和谐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才会乐于接受教育。然而,当代高校学生面临的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普遍增加,由此引发了不少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到高校学生彼此间团結友爱、互帮互助关系的形成。因此,教育者应结合高校学生的思想实际,广泛深入地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高校学生处理好个体成才与集体共进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 袁银男.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强化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4)
2 杨兰玉.TRIZ理论在高校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探索[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1(3)
3 周伟.构建“探究——创新”模式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J].教育革新,2011(6)
4 侯巍巍.利用协同知识管理,提升团队能力[J].人才资源开发,2007(2)
本文以我院电类专业为例,对高职学生创新与团队能力培养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2007年开始,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连续五年组织学生参加山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赛事,取得了优异成绩,截至目前,共取得省级一等奖22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6项、优秀组织奖2项、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在同类院校中成绩名列前茅。
一、创新与团队能力培养的模式
面向智能电子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并实施“223”创新型与团队型双重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完成产品设计、生产、检修、营销一条龙的真实企业环境下的实训,职业规范、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贯穿始终。培养具有诚信、敬业的职业素质,能够面向生产第一线,直接从事智能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电子产品安装与调配、电子产品检测、电子产品制图与制板、电子产品的营销、售后服务等工作,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两种能力,即“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2”——两种技能,即“硬件设计技能”、“软件开发技能”;“3”——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学生在入学后即进入第一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学生在第一课堂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此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硬件设计技能,同时学习单片机应用技术相关知识,为软件开发技能的培养打好基础,并通过相关人文素养课程培养学生创新与团队合作意识;第一阶段大约是一年的时间,一年后学生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学生除了在第一课堂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外,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电子设计技能社团、课外兴趣小组、电子设计专题培训等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在第二课堂将会拓展电子设计相关知识与技能,此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技能,同时并重硬件设计技能的提高,第二课堂的学习、互动、竞赛等活动是以小组团队的形式进行,培养、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第三阶段是在学生具备两种能力和两种技能后组队参加院级、省级、国家级各类电子设计、机电创新等竞赛,竞赛现场就是战场,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要想取得很好的成绩,除了将所学发挥出来之外还必须有创新点,要想达到这个程度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必须要靠团队成员的互助合作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因此我们可以说第三阶段是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的考验与升华。
二、创新能力与团队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下面分别介绍我们“223”创新型与团队型双重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能力与团队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1.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1)改变陈腐教育观念,树立职教创新与团队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在思想认识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使加强大学生科技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时代教育的必然特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对未来人才的素质要求必将越来越高。伴随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变化,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时代必然赋予其新的要求和使命,不仅要传授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应站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着眼并着手于培养高层次的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转变教育思想中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
(2)改革课程体系,突出职教特色。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在培养目标的选择定位上,应充分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才能为大学生科技及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要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掌握未来变化的规律。还需开设创造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改革教育方式,增强学生创新意识。要做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放在首位。要把过去以“授业”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受教育者对知识的主动追求。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其思维活跃、敏捷,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各种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根据可接受原则,选择适合大学生的教材,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发挥,还有赖于课程的改革。高等学校要根据创新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创新思维与技能提高的需求,开设一系列专门课程。无论是创造技法、智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还是科学研究方法论,都会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2.团队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1)充分发挥教育者的育人作用。团队能力的培育需要榜样的示范作用。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处高校校园的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都肩负着言传身教的职责,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学生的启迪,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对学生的示范。因此,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全员育人意识,教师要既教书又育人,管理人员要既管理又育人,后勤人员则要既服务又育人,我们要主动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关要求,加强师德建设,自觉做人际关系和谐、同事间彼此团结互助的表率,为高校学生团队能力培育创造良好的外在条件,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
(2)积极完善教育载体建设。团队能力的培育也需要一个稳定的教育载体和实践平台。换言之,团队能力的培育,需要建设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通过集体的示范引导,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从而使团结互助成为一种自觉。在实行学年制的高校,以班级、院系为依托,坚持主题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层层深入,将团队能力教育贯穿于整个学制的始终,不断强化群体意识,确保班集体的教育平台作用得到充分展现。
(3)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的心理是培育团队能力的人格基础。只有当人们处于和谐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才会乐于接受教育。然而,当代高校学生面临的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普遍增加,由此引发了不少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到高校学生彼此间团結友爱、互帮互助关系的形成。因此,教育者应结合高校学生的思想实际,广泛深入地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高校学生处理好个体成才与集体共进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 袁银男.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强化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4)
2 杨兰玉.TRIZ理论在高校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探索[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1(3)
3 周伟.构建“探究——创新”模式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J].教育革新,2011(6)
4 侯巍巍.利用协同知识管理,提升团队能力[J].人才资源开发,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