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考场作文,如果带有命题材料(或引子)的,无论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或者是材料作文,都要严格进行阅读感悟,从中提炼出作文的感点和主旨。
一、针对材料,发散思考
(1)“命题追问法”。例如,针对“守护”的命题作文,追问“为什么要守护?”“守护什么?”“怎样守护?”由为什么要守护,便挖掘出守护的含义,即“看守保护”;又从守护什么,想到精神的和物质的,即守护仓库、守护阵地、守护祖国的边疆;守护精神家园等;再由怎样守护,想到人和事,于是确立主旨,写作题材。(2)话题延伸法。例如由话题“变”,思维可以从“人”、“事”、“物”延伸开去。如人的思想、观念、行为等的改变;事情的因果等变化;物质的改变——熵的变化、地球因为变暖后的变化;还可以从艺术的角度,像川剧变脸、京剧表演程式、魔术等千变万化等方面考虑。
[案例一]
平视,需要心的端庄与正直;平视,需要情的纯洁与高尚;平视,需要知识的广博与深邃;平视,需要度的准确与合理。
平视是世界的需要;平视是社会的需要,人与人平等看待,才能创造一个和谐与幸福的环境。
平视是自我的需要,只有不自卑、不自鄙、不自亢、不自傲,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
此素材一目了然,可以看成为“平视”的中心话题。如果将上述材料直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那么,一定要与你的作文题材相吻合。例如,①“平视,需要心的端庄与正直;平视,需要情的纯洁与高尚;平视,需要知识的广博与深邃;平视,需要度的准确与合理。”其中,四句话,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角度作出了理性思考。第一、二两句是从道德品行上说的;第二句话是从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深邃上而言的;第三句则是从哲理思辨的角度,谈平视要讲究一定的“度”的生活智慧。②“平视是世界的需要;平视是社会的需要,人与人平等看待,才能创造一个和谐与幸福的环境。”这是从构建和谐的角度说明的。从走向世界进行物质、文化交流的角度,我们应该采取不卑不亢、取长补短的态度;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与人的角度,那就得力求天人合一,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温良恭俭让”等优良传统。③“平视是自我的需要,只有不自卑、不自鄙、不自亢、不自傲,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这是从加强自我人文素养的培养的角度而言的。平视说到底是一种人生的修养,它应该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2.找中心句子,提炼感点。作文素材如果是一个故事,或者表述了几个方面的内容,那么,要从文本中找出中心句,或提炼出符合自己作文的感点来。
[案例二]
南极的企鹅是种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可以在水中游嬉,也能在陆上行走。然而,南极大地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棱,它们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
在将要上岸之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也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U形线。
有人从企鹅的沉潜中发现了奥秘:这种沉潜是为了蓄势,积聚破水而出的力量,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读了上述故事,我们不难看出,文本最后一节中“这种沉潜是为了蓄势,积聚破水而出的力量,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是中心句。提炼后可以为“沉与浮”的写作话题。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在生活中诸如为人处事时,许多方面,应该学会“低头”的智慧。当我们面前困难重重,命运坎坷,出头之日遥不可及时,需要学企鹅的沉潜。这种沉潜绝非沉沦,而是自强;是暂时的储蓄力量,目的是为了“出头”。如果我们在困境中也能沉下气来,不被“冰棱”吓倒,在喧嚣中也能沉下心来,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积聚力量,并抓住恰当的机会反弹向上,毫无疑问,我们就能成功登陆!反之,总是随波浮沉,或者怨天尤人,注定就会被命运的风浪玩弄于股掌之间,直至筋疲力竭。由此可见,甘于沉下去,才可浮出来,企鹅的沉潜原则,也适用于人的生存。
3、看整体语段,匹配中心。如何做到将自己精心准备的素材库中的人和事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主要是根据你要表达的文章的中心,科学合理地匹配写作题材。使之主旨鲜明,逻辑严密。
[案例三]
在水的世界里,无论它是小草上的一滴露水,还是浩瀚汹涌的大海,无论它是一座不化的冰峰,还是天边的一片白云。形态变了,可水的本质却没有改变。水可以默默无闻,静卧深山,又可以惊世骇俗,奔流千里。水孕育了生命,带来于绿色,又可以把任何的物质消融其间,悄悄地凝结升华。有人说水是柔情万端的,《红楼梦》里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然而水又是阳刚的,奉白笔下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水的气势又是如此的壮阔,如此的磅礴。最后,水还是理性的,难怪朱熹在水的临照下,也感悟到智慧的源头,写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
这则素材中的“水”,应该从人生的精神要义上去考虑,水,柔中有钢,柔和中却包孕了滴水穿石的坚强;水,坚韧中不失随和,它从高处跌落下来仍然神采飞扬。所以,我们在运用时要从人类需要向水学习生存的胸怀和智慧上去拓展、延伸思维的空间。既可以运用它来激活储存在自己头脑里的中国文化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先哲故事,也可以以虚写实。诸如论证我们学水的胸怀和智慧,抒写人生的曲折多姿、随机应变,也可以由此描绘大自然动静刚柔的美妙景象等。
一、针对材料,发散思考
(1)“命题追问法”。例如,针对“守护”的命题作文,追问“为什么要守护?”“守护什么?”“怎样守护?”由为什么要守护,便挖掘出守护的含义,即“看守保护”;又从守护什么,想到精神的和物质的,即守护仓库、守护阵地、守护祖国的边疆;守护精神家园等;再由怎样守护,想到人和事,于是确立主旨,写作题材。(2)话题延伸法。例如由话题“变”,思维可以从“人”、“事”、“物”延伸开去。如人的思想、观念、行为等的改变;事情的因果等变化;物质的改变——熵的变化、地球因为变暖后的变化;还可以从艺术的角度,像川剧变脸、京剧表演程式、魔术等千变万化等方面考虑。
[案例一]
平视,需要心的端庄与正直;平视,需要情的纯洁与高尚;平视,需要知识的广博与深邃;平视,需要度的准确与合理。
平视是世界的需要;平视是社会的需要,人与人平等看待,才能创造一个和谐与幸福的环境。
平视是自我的需要,只有不自卑、不自鄙、不自亢、不自傲,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
此素材一目了然,可以看成为“平视”的中心话题。如果将上述材料直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那么,一定要与你的作文题材相吻合。例如,①“平视,需要心的端庄与正直;平视,需要情的纯洁与高尚;平视,需要知识的广博与深邃;平视,需要度的准确与合理。”其中,四句话,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角度作出了理性思考。第一、二两句是从道德品行上说的;第二句话是从知识的积累和思想的深邃上而言的;第三句则是从哲理思辨的角度,谈平视要讲究一定的“度”的生活智慧。②“平视是世界的需要;平视是社会的需要,人与人平等看待,才能创造一个和谐与幸福的环境。”这是从构建和谐的角度说明的。从走向世界进行物质、文化交流的角度,我们应该采取不卑不亢、取长补短的态度;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与人的角度,那就得力求天人合一,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温良恭俭让”等优良传统。③“平视是自我的需要,只有不自卑、不自鄙、不自亢、不自傲,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这是从加强自我人文素养的培养的角度而言的。平视说到底是一种人生的修养,它应该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2.找中心句子,提炼感点。作文素材如果是一个故事,或者表述了几个方面的内容,那么,要从文本中找出中心句,或提炼出符合自己作文的感点来。
[案例二]
南极的企鹅是种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可以在水中游嬉,也能在陆上行走。然而,南极大地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棱,它们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
在将要上岸之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也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U形线。
有人从企鹅的沉潜中发现了奥秘:这种沉潜是为了蓄势,积聚破水而出的力量,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读了上述故事,我们不难看出,文本最后一节中“这种沉潜是为了蓄势,积聚破水而出的力量,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是中心句。提炼后可以为“沉与浮”的写作话题。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在生活中诸如为人处事时,许多方面,应该学会“低头”的智慧。当我们面前困难重重,命运坎坷,出头之日遥不可及时,需要学企鹅的沉潜。这种沉潜绝非沉沦,而是自强;是暂时的储蓄力量,目的是为了“出头”。如果我们在困境中也能沉下气来,不被“冰棱”吓倒,在喧嚣中也能沉下心来,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积聚力量,并抓住恰当的机会反弹向上,毫无疑问,我们就能成功登陆!反之,总是随波浮沉,或者怨天尤人,注定就会被命运的风浪玩弄于股掌之间,直至筋疲力竭。由此可见,甘于沉下去,才可浮出来,企鹅的沉潜原则,也适用于人的生存。
3、看整体语段,匹配中心。如何做到将自己精心准备的素材库中的人和事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主要是根据你要表达的文章的中心,科学合理地匹配写作题材。使之主旨鲜明,逻辑严密。
[案例三]
在水的世界里,无论它是小草上的一滴露水,还是浩瀚汹涌的大海,无论它是一座不化的冰峰,还是天边的一片白云。形态变了,可水的本质却没有改变。水可以默默无闻,静卧深山,又可以惊世骇俗,奔流千里。水孕育了生命,带来于绿色,又可以把任何的物质消融其间,悄悄地凝结升华。有人说水是柔情万端的,《红楼梦》里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然而水又是阳刚的,奉白笔下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水的气势又是如此的壮阔,如此的磅礴。最后,水还是理性的,难怪朱熹在水的临照下,也感悟到智慧的源头,写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
这则素材中的“水”,应该从人生的精神要义上去考虑,水,柔中有钢,柔和中却包孕了滴水穿石的坚强;水,坚韧中不失随和,它从高处跌落下来仍然神采飞扬。所以,我们在运用时要从人类需要向水学习生存的胸怀和智慧上去拓展、延伸思维的空间。既可以运用它来激活储存在自己头脑里的中国文化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先哲故事,也可以以虚写实。诸如论证我们学水的胸怀和智慧,抒写人生的曲折多姿、随机应变,也可以由此描绘大自然动静刚柔的美妙景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