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交融在小说创作中的含义和特点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hangmaf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家在小说创作过程中的心灵活动极其丰富复杂,参与创作的心理因素也因之相当繁多,但最主要的是认知与情感。作家只有将两者互相渗透,相互交融才能创造出激动人心的小说精品。本文从交融性、全面性和审美性三方面阐述了知情交融在小说创作中的特点。
  关键词: 知情交融 小说创作 认知 情感
  
  小说,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无论从创作方面还是从欣赏方面来讲,都蕴涵着人类丰富的心理活动。艺术家每一次成功的佳作都是其一个独特的心理构架,他们之所以走上创作的道路都是出于某种心理成分袒露的需要。无论在创作的形式,手法,内容等各个方面,都有赖于艺术家面对现实所产生的心理效应。知情交融为更系统地创作和欣赏小说寻找到一个强有力的突破口。
  
  一、知情交融在小说创作中的含义
  
  从小说创作方面来说,知情交融就是作家把自己对客观生活的认知、对客观世界的思考及主观情感的体验交融在一起,并诉诸文字,实现因文生情、以情促知、以知增情、知情互促、知情和谐的艺术效果。
  知情交融在小说创作中具有以下内涵:(1)在小说创作中体现的知情,并不等于作家自我的思想和感情,而主要是指作者对于社会生活的感知和思考,包括对于社会心理的吸收和融合。客观生活不能直接进入文章,必须“化”为作者心理,才能创作。所以,创作中的知情融合是作者对于自我和社会的观照、思想和感受的汇合。(2)知情交融只有通过文学语言才能体现。文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日常语言,其关键在于文学文本能够超越字面义的限制而获得一种有意味的文学意义,满足人对现实进行审美的、艺术的把握的需要,满足认知和情感的诉求。(3)知情交融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良性循环的过程。随着构思、情节、语言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知与情的互动将不断地加深,不断地和谐,最终达到知情相融的审美要求。(4)知情交融是小说创作的理想追求。知情交融并不是对小说的规范性限定,也不是衡量小说创作质量的唯一标准,它是小说创作中的一种高层次追求。
  
  二、知情交融在小说创作中的特点
  
  1.融合性
  知情交融在小说创作中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强调“融”,即认知和情感的融合。这种融合是一种动态的、良性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和知互为存在的必要因素,以情促知、以知增情、知情互促、知情和谐。这与以往文艺理论中从亚里斯多德“模仿说”脱胎的“再现论”,以及以表现作家主观情感为核心的“表现论”不一样,前两个理论把小说创作片面地归结为知或情,没有从知情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观点来进行考察。其实小说创作,既不是知强加于情,也不是情消极地反映知,而是依靠知情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产生的。
  动态的“融”:所谓动态就是知情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不断促进,不断交织以至渗透。从小说创作的心理机制的发端上看,在社会生活进入作家视野的一刹那,便会产生一个美妙的感觉回路。这个回路的完成,主要是作家头脑中固有的构成形象的“图式”与生活现象产生亲和力并且被“同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家的特点还在于能够迅速地把自己特殊的思想感情寄托在客观的创作对象上,从而形成水乳交融的效果。也就是说,知和情之间不是静态的互相影响,而是不断交互,不断互相促进的动态过程。在作家感知生活的一刹那就已经介入并融合了情感,随着创作的深入,表象、想象、思维等认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情感的积极而热烈的介入。以五四时期的女作家庐隐的小说创作来说,在她的小说中经常描写自然现象,如“彤云”、“丽日”、“潮水”等。作家对这些自然景物的感知仅仅是处在素材积累阶段,而要将这些普通的事物转化为艺术形象,就需要情感的推动促进。庐隐自己曾经说过:“无论什么东西,到了我这灰色的眼睛里,便染上了悲哀的色调了。”她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会倾注于这些自然景物上,使这些“云”、“日”、“风”、“水”等都穿上了悲哀的衣裳,使它们变得更加立体丰满,显示着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理解。这些被情感装饰过的感知对象,经过想象、表象等加工逐步成为艺术形象,并且通过这个艺术形象来传达出作者的悲哀情感,使读者也体验到同样的感情,同时加深对艺术形象的认识。
  良性循环的“融”:所谓良性循环就是指在小说创作过程中,知和情是彼此良性的互相作用,在作用过程中,知和情彼此不断提高和深化。以描写梅花为例,梅花在冬末春初开放本是自然现象。可是作家在创作时根据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与比较,却对它产生了一种新的认识,认为它不怕风雪严寒、敢于一花独放,迎春、报春却不争春,这是多么高尚的一种情感呀!这种情感又加深了作家对梅花的认知和理解,以至在创作中充满着对梅花的崇敬之感,也增加了作品的整体思想性。从以上的例子可知,在小说创作中,知情是辩证交互作用的,认识是情感活动的基础,而情感又会促进或降低认识活动。通过“移识”→“移情”→“促知”→“增情”,知情有层次的递进循环,最终实现融合。知情交融强调的是良性的“融”,也就是说,知和情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一直处于积极相促的状态。对于小说家来说,需要有充沛、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但创作中情感又不能过热,这样会阻碍艺术表现。法国文艺理论家斯达尔夫人说:“一定程度的感情足以激发诗情,可是如果稍微超过限度的话,那就把诗情抛弃了。”那如何控制情感呢?这就需要认知的参与。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必须对原始的情感加以提炼和深化,在艺术情感中渗透融入认知的内容,才能对表现对象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认知指导和规范着作家的情感活动,只凭纯粹的情感活动是不能洞察生活真谛的,只有把情感和认知结合起来,只有当感情和睿智达到和谐统一的时候,才有可能对生活作出深邃的概括,才可能创作出好的小说作品。
  2.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就是指知情的融合是贯穿于小说创作的各个环节中。从创作的构思、描写到组织无不包括知与情的融合。
  构思阶段:构思的目的是最终要建构成一个最佳的文章蓝图,如何做主题和题材的筛选,如何面对意识领域“停工待料”的惆怅,如何度过创作的孤寂生涯等,构成了作家构思阶段的“苦”。然而,构思阶段的“苦”可以过渡到“乐”,即构思进入畅达的心态而赢得创造性神悟的时刻。过去有人谈到小说构思的时候,仅仅认为只是一种形象思维的活动。其实构思的最佳心志是心灵的畅达,即各种心理能力彼此畅通交互,想象、联想、思维与情感一齐融合作用。心灵世界的“全方位”畅达,知与情的相呼应,信息编码就成了一条思维的轨迹——思路,构思的豁朗之期就到来了。由此分析可知,知情交融在构思阶段是起着推动作用的。作家要想进入构思的畅达阶段,就需要将知与情的心理因素调动起来,正如鲁道夫·阿恩海姆说的:“人的诸心理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活动着的。”
  描写阶段:作家在拿起笔时,总要重新审查一遍自己的构思,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生活,深刻地揭示了主题,是否恰当地表达了情感,是否让读者有情与知的收获。该补充的补充,该修改的修改,甚至觉得构思完全不合情理,还要推翻重来,另行构思。所以说,小说描写不是一个简单的再现问题,它与构思不可分割,是艺术构思的发展和深化。在深化的过程中,想象、抽象思维和情感交融在一起。想象是创造形象的过程,也是对形象深入认识的过程。伴随着想象认识的发展变化,情感活动也在相应地发展变化。想象使形象愈益典型、情节愈益发展,作家也越来越深地被自己所塑造的形象所感动,从而使情感活动越来越加强;同时情感也推动想象的展开。当客观事物刺激使作家产生创作欲望后,情感会强化这种欲望,促使作家发挥想象,用形象的方式表明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使作家的情感与认识相一致。
  组织阶段:在小说创作中,一个作家开始构思到进入语言情节描写的同时,就在考虑采用一定形式来表现。形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内容的表达。一部作品要达到深厚的内容与完美的形式有机统一,是很不容易的。这需要作家在认知和情感的融合上下功夫。在前面的描写阶段我们提及,在内容的表现上知情是一直在相互起作用的。而要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就必须也在形式上注意知情的交互,这样才能真正地把形式融合到内容中去,让形式与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认知与情感交融,形式和内容交融的作品面前,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它的内容,沉浸在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似乎忘记了它的形式存在。
  3.审美性
  所谓审美性就是小说必须使人们得到美的快感,艺术的享受,满足其精神需要。作为精神价值之一的审美价值,显然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价值,物质价值只有在实践的消费活动中才能实现,而精神价值的实现却并非要以实践活动为中介。它只要主体能感受到、意识到对象对自己的价值,产生共识,就会感到满足,感到愉悦。也就是说,一部小说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她是否满足了人们认知和情感上的双重需求。如果小说摆脱了情感,即变成了科学认识的材料;如果摆脱了认知,那就只是情绪发泄的对象而已。所以,只有知情交融才能使小说真正具有审美价值,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
  对创作者而言,文学的本质就是审美。艺术美同有用事物的美不尽相同。有用事物的美必须寄附于某些物体,而当这些物体一旦无用,其美的价值也将丧失。例如,鲜花在盛开的时候很美,但是在其凋谢的时候美也随着消失了。而艺术美则是作家集中了客观现实中美的特征,把它塑造成美的典型,供人们欣赏。所以作家总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着小说,而且是以提高着的审美标准创造艺术的。审美会在潜意识中使与这类情感相关的众多表象记忆都活跃起来,每时每刻都可能向众多的方面建立起暂时联系。这种因情感而引起的潜意识活动,其广泛、活跃的程度,是其他动因无法比拟的。审美是促使作家进行创作的动因之一,也是作家衡量创作的标准之一。虽然人的审美倾向受着地位、阶级、素质诸条件的影响,因而不同作家对同一社会现象会产生不同的审美反应。但是知与情是一篇小说所必备的要素。作家面对生活中收集的素材,会按照自己的审美品质作出肯定性与否定性的评估,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来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审美要求高的作家,则对事物的较高程度的美才能感到满足。他们不仅要求作品中有知情要素,而且要使两者达到融合,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
  小说的情节、人物、语言和结构等都是作者感知客观现实所产生的心理效应的独特的艺术折射。这种艺术折射不是普通的从生活中进行一种艺术的感知和思维,而是创作者将情感融入在感知对象上,从知和情的交融上去把握世界的结果。创作对于创作者来说,其实就是对现实生活“认知”和“情感”的表露。只有将创作者自我的情感和认知交融渗透,才能创作出杰出的小说。
  
  参考文献:
  [1]庐隐.庐隐选集(上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2]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腾守尧等译.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李璞珉.心理学与艺术[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蒙培元.情感与理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孙俊才.知情交融及其德育理论探讨[D].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5.
  [6]叶朗.中国小说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其他文献
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压力也随之而来,发生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也日益增多.血液透析是临床上对于相关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关于血液透析,大家的认知也仅仅停留在名字上面.血液
期刊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新课程四年来,为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在教学方法上做了很多的尝试,除了采用小组互助学习法进行课堂教学,关注课堂上师生的交流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之外,还在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活动探究栏目上下了很多功夫,具体做法和收获如下: 
摘要: 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本文针对初中化学学生兴趣的培养问题,着重从三大方面进行阐述: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引发学生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兴趣。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兴趣培养    兴趣是一种最直接、最活跃的学习动力。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化学家、化学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都是在初中阶段就养成了对化学强烈而持久的兴趣。好奇而又喜欢
摘要: 高中化学深度、广度加深,推理性强,抽象思维增多,不少学生感到学习化学困难。提高高中化学教育质量是摆在化学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双管齐下定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 化学教育 兴趣 方法 提高    化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初中教材涉及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对教育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破传统的教育束缚,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获取新知。如何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目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在此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其学习过程中能充分体现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诚如《生物课程标准》所言:生
引言    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现  代心理学也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问题性思维品质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创新型人才素质的核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1.培养问题意识,有助于提
摘要: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其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中心。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建立宽容合作的人际关系,开展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主动地发展。  关键词: 创新教育 主体性 自主活动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进入了关键的实施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教育目标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视对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技能的
各区、县、局、公司、厂矿、高等学校党史办公室:为贯彻中央关于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的指示,提高全市党史工作干部的政治和业务水平,进一步做好党史资料征集、研究、整理
摘要: 网络华文文学的兴起与全球化存在密切关系。因特网为海外华人用汉语创作与发表文学作品提供了比过去多的机会,并促进了海内外华文作家之间的交流。网络华文文学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与汉语、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科技与文学之间的互动。  关键词: 网络文学 华文文学 全球化    1.引言  不论在任何时代,文学的创作、传播和鉴赏都是以一定的媒介为依托的。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口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