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自强还是中国威胁?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D9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段时间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问题摩擦不断,矛盾丛生。虽然中国一直以大局为重,以克制的态度处理问题,但总是有人以冷战的思维怀疑中国的进步,以敌视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出现了一股声势不小的所谓“中国威胁论”。他们认为,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起步失败之后,中国最终走上了一条经济腾飞之路。在军事上开始的锋芒毕露,引起了亚洲及世界的震惊与强烈反响。中国的崛起对于美国及欧洲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造成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中国的军事力量在迅速扩大,而且他还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共产主义国家,因此现在虽然还不能断定中国将取代前苏联而成为美国的“新敌人”,但是,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在战略方面,中国已经对美国至关重要的利益构成一种越来越大的威胁。
  “中国威胁论”显然在恶化着中国的国际环境,阻碍着中国的健康发展,它不仅在影响着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政策的制定,而且这种论调还扩展到了中国的一些近邻,使这些国家中的一些人也在以一种怀疑和恐惧的心态面对中国的发展,这种不正常心态危害着与中国正常的双边关系。
  这种“威胁”内容繁多,什么文明的威胁、秩序的威胁、粮食的威胁、军事的威胁……不一而足,其中尤以“文明的威胁”最为有名。1993年夏,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文明的冲突?》的文章。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而未来世界的冲突将是由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间的冲突以及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间的冲突引起的。(1)
  面对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什么西方尤其是美国有些人感到十分不安和不知所措?其中原因很多,如国际格局的变动、美国国内部分人历史上存在的对华疑惧和异己感、中美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等因素,但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中国威胁论”的渐成气候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威胁论之所以产生,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西方人认为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规模、经济活力和自我形象,都驱使它在东亚寻求一种霸权地位。而这个目标正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自然结果。因为从历史来看,所有其他大国,如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和苏联,在经历高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同时或在紧随其后的年代里,都进行了对外扩张和自我伸张。因此,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在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后不会采取同样的做法。
  而亨廷顿更是将中国的崛起和威廉一世的德国作为支配国家在19世纪末欧洲的崛起作了比较。他认为“中国的崛起将可能带来中国的霸权,而中国的霸权将在减少东亚的不稳定性和冲突的同时也会削弱美国和西方在那里的影响,迫使美国接受它在历史上曾经试图防止的事情:世界上的一个关键地区由另一个大国所主宰。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中国的崛起和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竞争者’的日益自我伸张,就将在21世纪初给世界的稳定造成巨大的压力。”(2)
  亨廷顿的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持中国威胁论观点人的看法,那就是中国只要强大起来,必然会像历史上的其他西方大国一样,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威胁世界的秩序。但事实真是这样吗?我看未必,这一点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就可以看出。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在与周边国家的互动中,由于前者无论在政治制度、经济水平、生产技术上,还是在教育、文化、科学乃至宗教方面都遠远高于后者,因此,按照现在的观点,古代中国在亚洲甚至是世界上都是绝对的超级强国。那么,当时的中央王朝是怎样对待周边民族的呢?在中国古代,周边民族的入侵与中央王朝的对外征讨时常见的事。每逢中央王朝与周边民族矛盾激化,朝廷中就会发生“和与战孰利”的大讨论。从历史记载看,有的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战的立场,如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等就对北方民族采取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多数时候则是采取和的立场,如通好、互市、和亲、册封和内置迁安等。纵观整个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战与和之间的关系是:(1)中国的战,通常都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进行的,根本目的在于消除外族入侵的威胁,而不是要向边远地区进行扩张,从历代王朝修建长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因此,总是打完仗就班师回朝;(2)中国的战只是手段,和才是目的,因为古人认为,“若不战而和,示之以弱”,侵略者明年“将复来”,“只有既胜而后与和”,才能“恩威兼施”;(3)(3)中国在与周边民族的斗争中始终强调教化的作用,认为通过传播以“仁”为中心的文化道德,就能实现天下的大一统。例如,唐王朝在对突厥取得军事胜利后,唐太宗就主张对突厥“略其旧过,嘉其后善,待其达官皆如吾百官,部落皆如吾百姓。”总之,在战与和的选择中,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是倾向于和;在不得不战的时候,采取的是以战促和;在实现了和以后,则特别强调“恩”与“德”的教育和影响作用。
  同时,这一点与影响中国深远的儒家文化是分不开的。但我们要注意的是,从中国历史上看,儒家思想是有两种不同的形态的:一是作为理念形态的儒家文化,另一个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家文化。作为理念形态的儒家文化,它强调“礼”、注重“仁”、主张“和为贵”,因此具有相当大的包容性。而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家文化则确实存在着某种“专制”和“暴力”的性质,但即使这样它也并非有着强烈的扩张性,并且不可否认的是任何学说一旦成为一种意识形态都可能发生与其学说本身相悖的作用。
  历史跨入近代,中国在经历了屈辱的百年之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综合国力开始重新稳步上升。这一段时间,许多学者倾向于用实力政治来形容中国的对外关系,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采取实力政治,是因为“屈辱的百年”使中国人相信,中国必须拥有强大的国力,否则在世界上就无法立足,就要受他人的欺负和威胁,因此中国必须成为受尊敬的、与曾经欺负它的大国相平等的亚洲强国。(4)而仅仅就是这一想法,却成为了许多鼓吹中国威胁论人口中的“威胁”。但就像费正清所说:“如果抱着实事求是的观点,就要承认是西方侵略了中国,而不是中国侵略了西方;中国从西方侵略(像从所有更早的侵略一样)汲取的教训是‘中国必须有自卫的力量’”。(5)
  并且,即使是包含有实力政治在内的中国对外关系,也是在强调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同时,着重强调着友好、合作和礼尚往来。中国发展自己的实力,包括发展军备,从根本上说,也是为了回应国际关系中的不平等。在中国,“平等”来源于有着悠久历史佛教。在中国人看来,国家不分大小,本应平等。古人韩愈说过:“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正是从这种“不平则鸣”的社会心理出发,才有了中国的一系列对外交往方式。因此,自古以来,中国的强大实际是为了自卫,并没有展现出多少侵略性。
  同时,通过现在许多学者对中国特有的“和合”文化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思想家之所以连用这两个字,是因为这两个概念除了有和谐、团结的意思外,更有向心,聚拢的意思,更能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整体性。这样,“合和”文化就体现了中国人最根深蒂固的一个愿望,即和谐。因此,受此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对外界的新鲜东西,常愿意接受并消化之,认为均可以融会协调,这一点从古代民族的融合上可见一斑。也就是说,“中华传统文明之长在于可以通过融合而起到安定的作用,其短在于无法造就足够的物质以支持仁的发挥。”(6)所以由此看来,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之下,古代强大的中央王朝不仅没有显示出侵略性,反而常常成为被侵略的对象,所谓中华文明的侵略性在此不攻自破。
  至于“威胁论”中反复强调的东西方文明差异将导致文明冲突,并最终发展为世界大战这一观点更无法使人信服。东西方文明固然存在冲突,但相互融合的方面也比比皆是。从明朝的马可波罗到清朝的利玛窦,在西方文化踏上中华大地的那一刻开始,“西学东渐”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百年来,由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武力入侵,曾经一度造成了中国人的排外心理,包括对西方文化排斥的现象,但这主要不是由于文化原因而是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造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实际上仍然在不断吸收西方文化。先是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后来又学习西方的政治法律制度,到五四运动前后则把西方的“科学与民主”作为追求的目标。在这之后,“除了极少数顽固的国粹派和少数愚昧无知的民众和官僚外,包括现代新儒家的大师熊十力都主张充分吸收西方的科学与民主思想。”(7)而且目前中国文化正朝着更加充分吸收西方文化的方向发展着。因此从历史上看,由于文化而引起的冲突只是暂时的,而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吸引与融合则是主导。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在新的世纪里,正以崭新的步伐推进着自己的自强历程。在此过程中,不仅为自身,而且也为世界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也一些不了解中华文化和有意丑化中华文化的西方人,不顾历史的潮流,公然鼓吹“中国威胁论”,损害中国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端正态度,调整心态,以事实说话,用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国贡献论”来反驳“中国威胁论”。
  
  
  注释:
  1,《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原载美国1993年夏季号《外交》
  2,同1
  3,《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第5954页
  4,《中国参与世界》华宏勋 译102-105页
  5,《中国与美国》费正清432页
  6,《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主编429页
  7,《文明与国际政治》王缉思主编253页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科学技术虽然在不断的发展中,但对于我国火力发电厂而言还是有限的,以下主要是以结合我国火力发电厂燃煤输送系统的实际情况,以及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介绍了典型燃煤输送系统运行的工艺过程,研究了燃煤输送系统中各主要机械设备的组成及特点,同时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出设备的正确维护方法。  关键词:安全;维护;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设备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输煤系统的工
期刊
摘要:代建制模式在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防止“三超”、“腐败”等现象出现,但我国代建制起步晚,其相关配套制度还没完善、市场机制不够成熟等,这往往增加政府投资项目风险,从而导致项目目标难以实现,所以需要建立和完善代建制的相关制度,健全市场机制等来有效地防范风险、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代建制;风险;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 F83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
期刊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第一章 绪论  从1980年开始计算机繪图和辅助设计,到1990年进行的计算机虚拟现实研究和介入设计过程实践,再到目前大行其道的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 Design),经过近30年的持续发展,计算机技术对设计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设计方法,已成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创造性设计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参数化设
期刊
摘要:10kV配电网是整个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连接变电站和用户用电之间的重要桥梁,所以它的运行质量对于整个电力系统的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用电的类型不断复杂化,如何建设满足要求的10kV配电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对10kV配电网工程规划分析介绍,并对它的管理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10kV配电网;工程施工技术;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U665
期刊
摘要 本文结合邵伯矿区供暖系统改造工程干煤棚设计方案,从各个角度分析、阐述了方案优化是控制工程投资的关键。  关键词 环保、造价、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设计总投资方案  1、投资概况  邵伯矿区供暖系统改造工程位于油田邵伯供应处原料场内,共分为站内锅炉房和站外管网两大部分。干煤棚是站内锅炉房的一个分部工程。  自从该工程被定义为“民心工程”,就使
期刊
【摘要】在建筑企业面临巨大竞争压力的今天,作为集科学性、专业性、基础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公路桥梁建筑项目施工管理,其好坏直接影响桥梁建筑项目的成功与否。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桥梁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仅供读者参考。  【關键词】桥梁施工;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公路桥梁是拉动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而随着时间的
期刊
【摘要】各级消防机构必须要认识到建筑内部装修防火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对见证取样检验工作的重视,认真核查送检材料的见证检验报告结论和原审核设计要求是否一致,确保装修选用防火材料的质量。本文主要对建筑物内装修材料的应用及消防检验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物;内装修材料;消防检验  中图分类号:TU76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众所周知,火灾的形成多由建筑内部装修材料蔓延
期刊
摘要: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是靠人才,对人才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使用,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而要抓住这一关键,则在于正确的识别和评价人才。掌握一流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发展的支撑,建立科学有效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与管理体系,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考核,可以为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奖惩、培训等提供人事决策。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
期刊
摘要: 文章叙述了城市电力规划系统当前的背景与发展;深入分析了基于SuperMap城市电力规划系统的设计思想;详细论述了基于C#的SuperMap二次开发组件的技术思想与实现理论;细致阐述了系统实现的总体框架图;剖析了基于SuperMap城市电力规划系统各模块的具体实现,并给出了部份实现代码;此外,作者总结了系统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相信能给广大同行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SuperMap,
期刊
摘要:针对公路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其预防措施。  关键词:公路;路面;地基;措施  中图分类号:TU4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防护工程和结构物表面粗糙  混凝土结构物表面不光滑,外观不美观,应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预防:  模板面要清理干净;尽量采用刚度好的大模板,浇注混凝土前应用清水将模板湿洗干净,不留积水,模板缝应拼严,控制跑模,防止漏浆;钢模隔离剂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