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关注学生的参与需求、情绪需求、价值需求”等几方面,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为例,来阐述优化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
关键词:关注;需求;品德;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6-221
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要想使教学设计达到最优化,必须关注生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泰戈尔曾说:现代教育中的所有弊端,都可以沿着某种线索追溯到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即忽视对儿童来说是十分自然的需求。确实,教重在导,学贵在悟,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一、关注学生的参与需求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的作用。《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法更是多元的:
仅从情感目标来说: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勤劳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还要让学生明白“劳动者创造美好的生活,是最值得尊敬的人”;让学生懂得“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让学生从心底里“尊重和感谢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真正感悟到“劳动者创造美好的生活,是最值得尊敬的人”;力争“做一个热爱劳动的人”。
围绕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议话题、学故事、说尊称、读名言、找劳模、搞调查、师采访、齐朗诵等环节,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不断创设参与情境,使学生做到全程参与,人人参与,多方位参与。在学生充分参与的状态下,他们有了表达的欲望,与人交往的欲望,要求老师以多元化的角色和多样化的评价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愉悦感。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观察、讨论、故事、展示、资料搜集、调查采访、欣赏、诵读、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加上现代媒体的灵活运用,使活动与活动间具有连续性,实现知识从书本形态到生命形态的转化。
课开始围绕主题开展讨论,组织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讨论中来。在讨论中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的根本所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活动;创设新颖、巧妙、有趣味、针对性强的、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更好地实现师生、生生间的互动。
让学生在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把搜集的劳模故事讲给同学听,使学生学会分享,既能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特别是交流“爸爸妈妈的职业情况”调查一环里,通过资料的收集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调查采访“爸爸妈妈希望自己长大后从事什么职业?自己将来打算做什么?”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其中的对比性,通过多元评价,使生生、师生的互动达到顶点。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需求
现代教育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对话,“亲其师而信其道。”
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在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背景下,掌握知识才会成为诱人的事情,才会有师生对教育活动的全情投入。一堂好的品德课必定是“省时、启智、轻负、高效”。
本课设计中,我整合教学内容,把时传祥的故事和寓言故事结合学习,中间插入了想象“一天中离不开哪些人的辛勤劳动”和名言。在同构教材的同时进行异构,并扩充新的教学内容“寻找身边的劳模”和朗诵诗《五月的歌》。
课前五分钟放录像,让学生感受着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劳动者在每个角落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进行情感的酝酿。二个故事的学习激发学生浓浓的对劳动者的尊重,感受社会生活中劳动者默默奉献的重要性,体悟到尊敬劳动者的社会道德。课结束前的诗朗诵更使这种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中还预设了这样的问题:当学生每次有精彩的回答时,就问学生:“你想得可真好啊?你是怎么想到的?”“为什么你和爸爸妈妈想的职业不一样?你是怎么想的?”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与存在,乐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吐露真情。
记得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
如果教师拥有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就像教学中的有效润滑剂,更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在笑声中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使课堂的学习气氛更加浓厚。
三、关注学生的价值需求
教学设计应把“实现期待之中”和催生“意料之外”的学习场面作为主要目标,应留有机动和变通的余地,以接纳学生始料不及的体验和创意。面对课堂上出现的变数和偶发事件,要求教师通过瞬间思考作出应变性决策。
在设计学习“时传祥的故事”时,课后有二个讨论:一个掏粪工人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爱戴?你如何看待这种劳动的价值?本文立意是希望学生能从中体会到清洁工的伟大。借这个题材进行道德教育,是让学生深刻、全面地认识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理解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职业。同时还让学生明白,还有一些可以获得更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职业,要鼓励他们从事这样的职业,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这时,我想到可能会有孩子提出:当清洁工不好。因为现在确实有很多家长都对孩子灌输了这种思想。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时,该怎么办呢?于是,我仔细琢磨教参意图,终于明白:清洁工的光荣并不是因为他从事了一份薪水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工作,而在于他们能安于这份普通的工作,在工作中创造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我要让学生懂得的是这个道理。
另外,我还搜集了一些资料,像尼克松当总统以前刷过盘子,刚离任的外交部长李肇星当了一名大学教师。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职业是每个人谋生的手段,只有薪酬上的高低,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教育名言叫做:“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萬学学做真人。”学习品德重在导行,教会学生做人,用学到的道德观念来明辨是非、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像这类生活中的擦边球问题、模棱二可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做到透彻、明了。
古人说:“凡事予则立,不予则废。”强调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预先谋划,事前设计。要想使品德教学设计达到最优化,必须关注生命,适应学生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根据学生的课堂状态,灵活地改变教学设计与实施。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设计更贴近教学实际,更贴近学生需求,更富有创造性,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关注;需求;品德;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6-221
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要想使教学设计达到最优化,必须关注生命,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泰戈尔曾说:现代教育中的所有弊端,都可以沿着某种线索追溯到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即忽视对儿童来说是十分自然的需求。确实,教重在导,学贵在悟,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一、关注学生的参与需求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的作用。《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法更是多元的:
仅从情感目标来说: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勤劳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还要让学生明白“劳动者创造美好的生活,是最值得尊敬的人”;让学生懂得“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让学生从心底里“尊重和感谢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真正感悟到“劳动者创造美好的生活,是最值得尊敬的人”;力争“做一个热爱劳动的人”。
围绕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议话题、学故事、说尊称、读名言、找劳模、搞调查、师采访、齐朗诵等环节,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不断创设参与情境,使学生做到全程参与,人人参与,多方位参与。在学生充分参与的状态下,他们有了表达的欲望,与人交往的欲望,要求老师以多元化的角色和多样化的评价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愉悦感。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观察、讨论、故事、展示、资料搜集、调查采访、欣赏、诵读、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加上现代媒体的灵活运用,使活动与活动间具有连续性,实现知识从书本形态到生命形态的转化。
课开始围绕主题开展讨论,组织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讨论中来。在讨论中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的根本所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活动;创设新颖、巧妙、有趣味、针对性强的、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更好地实现师生、生生间的互动。
让学生在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把搜集的劳模故事讲给同学听,使学生学会分享,既能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特别是交流“爸爸妈妈的职业情况”调查一环里,通过资料的收集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调查采访“爸爸妈妈希望自己长大后从事什么职业?自己将来打算做什么?”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其中的对比性,通过多元评价,使生生、师生的互动达到顶点。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需求
现代教育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对话,“亲其师而信其道。”
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在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背景下,掌握知识才会成为诱人的事情,才会有师生对教育活动的全情投入。一堂好的品德课必定是“省时、启智、轻负、高效”。
本课设计中,我整合教学内容,把时传祥的故事和寓言故事结合学习,中间插入了想象“一天中离不开哪些人的辛勤劳动”和名言。在同构教材的同时进行异构,并扩充新的教学内容“寻找身边的劳模”和朗诵诗《五月的歌》。
课前五分钟放录像,让学生感受着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劳动者在每个角落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进行情感的酝酿。二个故事的学习激发学生浓浓的对劳动者的尊重,感受社会生活中劳动者默默奉献的重要性,体悟到尊敬劳动者的社会道德。课结束前的诗朗诵更使这种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中还预设了这样的问题:当学生每次有精彩的回答时,就问学生:“你想得可真好啊?你是怎么想到的?”“为什么你和爸爸妈妈想的职业不一样?你是怎么想的?”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与存在,乐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吐露真情。
记得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
如果教师拥有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就像教学中的有效润滑剂,更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在笑声中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使课堂的学习气氛更加浓厚。
三、关注学生的价值需求
教学设计应把“实现期待之中”和催生“意料之外”的学习场面作为主要目标,应留有机动和变通的余地,以接纳学生始料不及的体验和创意。面对课堂上出现的变数和偶发事件,要求教师通过瞬间思考作出应变性决策。
在设计学习“时传祥的故事”时,课后有二个讨论:一个掏粪工人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爱戴?你如何看待这种劳动的价值?本文立意是希望学生能从中体会到清洁工的伟大。借这个题材进行道德教育,是让学生深刻、全面地认识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理解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职业。同时还让学生明白,还有一些可以获得更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职业,要鼓励他们从事这样的职业,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这时,我想到可能会有孩子提出:当清洁工不好。因为现在确实有很多家长都对孩子灌输了这种思想。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时,该怎么办呢?于是,我仔细琢磨教参意图,终于明白:清洁工的光荣并不是因为他从事了一份薪水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工作,而在于他们能安于这份普通的工作,在工作中创造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我要让学生懂得的是这个道理。
另外,我还搜集了一些资料,像尼克松当总统以前刷过盘子,刚离任的外交部长李肇星当了一名大学教师。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职业是每个人谋生的手段,只有薪酬上的高低,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教育名言叫做:“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萬学学做真人。”学习品德重在导行,教会学生做人,用学到的道德观念来明辨是非、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像这类生活中的擦边球问题、模棱二可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做到透彻、明了。
古人说:“凡事予则立,不予则废。”强调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预先谋划,事前设计。要想使品德教学设计达到最优化,必须关注生命,适应学生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根据学生的课堂状态,灵活地改变教学设计与实施。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设计更贴近教学实际,更贴近学生需求,更富有创造性,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