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上半年全国慈善捐赠情况分析报告》信息监测结果显示:上半年100万元以下捐赠个案达593起,占所有捐赠信息的64.8%。与大额捐赠重发展领域的趋势相比,这些小额捐赠更重视对身边困难人群的救助。其中,救助色彩最明显的是通过媒体呼吁而发起的各类大病救助募捐事件。1—6月,这类救助活动有132起,平均每个案例捐款3.3万元。在这些救助案例中,最为典型的是白血病患儿李瑞,自2月16日获温家宝总理救助的消息经媒体曝光后,6天时间内,社会各界就向其捐款48.4万元。
社会需要慈善,慈善需要全社会参与,特别是新闻媒体的全方位参与。媒体应该为慈善事业担起一份责任和义务。媒体慈善不仅是在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和需要接受捐助的群体之间牵线搭桥,更重要的是在为困难群体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传递爱心,弘扬一种巨大的社会精神力量,让人们心灵得到升华。媒体慈善在人们心中沉淀下来,就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今年8月8日,台风“莫拉克”重创台湾中南部,使当地人员和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大陆各界以多种形式向台湾受灾民众伸出援手,捐款捐物快速增长。20日晚,由上海东方卫视牵头,联合江苏卫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深圳卫视、天津卫视联合主办的“跨越海峡的爱心——援助台湾受灾同胞赈灾晚会”举行,该台晚会形式多样,企事业、娱乐等各界名流多有参与,极大地带动了各地民众踊跃捐款捐物的热情,募捐效果极佳。4个小时的直播,共募得善款约3.1亿元人民币。
事实证明,媒体对慈善事业的态度及其积极扮演的“慈善媒介”的角色,在塑造慈善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我们必须看到,总的说我国慈善文化的氛围目前还不是很浓。这方面媒体应该负有主要责任,在中国,由于宣传的力度问题,大多数人并不了解慈善的生活方式。调查显示,近10年来,中国人均捐赠额仅为 1.7元。可见,我国慈善氛围并不浓厚。是中国人缺乏慈善之心吗?显然不是,这里面更多的是缺乏宣传的因素,公众对慈善事业认知度不高,很多人对慈善机构和组织,包括对相关的捐助程序、方法、应享受的政策等都了解不多,有些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到哪里去捐款。现阶段的中国更需要一种“高调”的慈善——以媒体优势来传播慈善文化,培育全社会、全体公民的慈善意识和慈善理念。只有这种理念、这种意识完全形成了、成熟了才不会再出现或者说不至于频繁地出现社会舆论一直批评比较多的现象,例如有一些企业、个人赚了很多钱但却没有在慈善事业上出力,这都有赖于慈善文化的形成和成熟。
中国慈善事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传媒、学界、企业界可做和必做的事情有很多。以媒体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现代传媒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媒体的推波助澜。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栏目,前段时间播出了对曾获“中华慈善人物”称号的王明殿的采访。王明殿十几年前开始助学,至今累计捐资已超百万。两年多以前媒体报道了他的事迹后,在为他带来荣誉的同时,也带来了无穷的烦恼:两年多的时间里,拿着报纸上门求助者累计达130人,他还被一些要求没能得到满足的求助者骂为“骗子”……王明殿对着镜头向全国观众们讲了句心里话:恳求有困难的朋友应多找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一般不要到他家去……
慈善是一项全社会的公众事业,媒体理应积极介入,但如何介入,既是对媒体综合素质的考验,更是事关慈善事业成败的大问题。王明殿的“遭遇”是一个提醒,它再次引出了媒体如何介入慈善事业的话题。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很多事件经媒体报道后都会引发一阵捐款热潮,“有重病,找媒体”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不经意间媒体成了慈善机构。身处媒体,这样的感受越来越强烈,现在很多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的人都会想到媒体。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自己的遭遇能够感动记者,就有了盼头,只要媒体记者振臂一呼,就能解决他们的救命钱。有了媒体的报道,医院甚至还会优惠减免一些费用。
媒体毕竟不是慈善机构,它可以弘扬美德,但不能越俎代庖。的确事件的当事人是因为媒体的报道,才得到热心人的回应。可是社会中有多少需要帮助的人呢?媒体都能一一报道吗?如果不能报道,那么就应该想一想媒体到底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才能正确的引导大众对慈善事业的关注。时下越来越多的媒体扮演了慈善机构的角色,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媒体的参与,我们的民间慈善将路在何方?这里并不是要否定热心人的爱心,相反,我们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慈善机制,让热心人的爱心能够得到长期的鼓励,让需要帮助的人们时刻都能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慈善事业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慈善事业对于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包括媒体在内的诸多社会力量和文化传统的牵引下,让慈善意识得以深入人心,让包括普通人在内的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慈善责任,是传媒最可发挥作用的地方。在美国,每年70%的家庭都参与慈善捐助,巨额捐款主要来自普通民众,而不是比尔·盖茨这样的富翁。“慈善不是钱,是心”,每一个具有慈善心的人,哪怕只捐一元钱也都是慈善家。在我们期待慈善家出现的时候,我们期待更多的是慈善之心,这才是我们构建慈善文化的意义所在。
2008年12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华慈善代表大会上讲话强调,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进一步发展中国慈善事业,需要各方面的热心支持和鼎力相助。慈善事业需要社会广泛参与,慈善风气的形成就和媒体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我国,媒体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大的。加快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推动慈善文化传播和建设,不仅是慈善机构、组织和慈善工作者,而且是全国人民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全国媒体和媒体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
媒体是社会公器,是公共信息的平台。很多时候,媒体是战士,是社会的良知,呼喊出最真实的声音。慈善离不开媒体,全社会慈善意识的提高、慈善文化的传播、慈善事业的发展,都需要媒体的舆论支持。这不但体现了媒体的功能,更体现出了媒体的社会良知和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中华慈善新闻奖”发起人之一,新闻界慈善志愿团执行总干事徐学江说:“慈善事业是最令世人感动的事业,传播慈善文化是媒体人的光荣责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某些制度尚不健全、社会发展尚不成熟,在一个机遇与困惑并存的时代,在慈善事业大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媒体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应该肩负怎样的历史责任?这需要我们媒体人用行动作出回答。
社会需要慈善,慈善需要全社会参与,特别是新闻媒体的全方位参与。媒体应该为慈善事业担起一份责任和义务。媒体慈善不仅是在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和需要接受捐助的群体之间牵线搭桥,更重要的是在为困难群体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传递爱心,弘扬一种巨大的社会精神力量,让人们心灵得到升华。媒体慈善在人们心中沉淀下来,就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今年8月8日,台风“莫拉克”重创台湾中南部,使当地人员和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大陆各界以多种形式向台湾受灾民众伸出援手,捐款捐物快速增长。20日晚,由上海东方卫视牵头,联合江苏卫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深圳卫视、天津卫视联合主办的“跨越海峡的爱心——援助台湾受灾同胞赈灾晚会”举行,该台晚会形式多样,企事业、娱乐等各界名流多有参与,极大地带动了各地民众踊跃捐款捐物的热情,募捐效果极佳。4个小时的直播,共募得善款约3.1亿元人民币。
事实证明,媒体对慈善事业的态度及其积极扮演的“慈善媒介”的角色,在塑造慈善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我们必须看到,总的说我国慈善文化的氛围目前还不是很浓。这方面媒体应该负有主要责任,在中国,由于宣传的力度问题,大多数人并不了解慈善的生活方式。调查显示,近10年来,中国人均捐赠额仅为 1.7元。可见,我国慈善氛围并不浓厚。是中国人缺乏慈善之心吗?显然不是,这里面更多的是缺乏宣传的因素,公众对慈善事业认知度不高,很多人对慈善机构和组织,包括对相关的捐助程序、方法、应享受的政策等都了解不多,有些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到哪里去捐款。现阶段的中国更需要一种“高调”的慈善——以媒体优势来传播慈善文化,培育全社会、全体公民的慈善意识和慈善理念。只有这种理念、这种意识完全形成了、成熟了才不会再出现或者说不至于频繁地出现社会舆论一直批评比较多的现象,例如有一些企业、个人赚了很多钱但却没有在慈善事业上出力,这都有赖于慈善文化的形成和成熟。
中国慈善事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传媒、学界、企业界可做和必做的事情有很多。以媒体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现代传媒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媒体的推波助澜。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栏目,前段时间播出了对曾获“中华慈善人物”称号的王明殿的采访。王明殿十几年前开始助学,至今累计捐资已超百万。两年多以前媒体报道了他的事迹后,在为他带来荣誉的同时,也带来了无穷的烦恼:两年多的时间里,拿着报纸上门求助者累计达130人,他还被一些要求没能得到满足的求助者骂为“骗子”……王明殿对着镜头向全国观众们讲了句心里话:恳求有困难的朋友应多找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一般不要到他家去……
慈善是一项全社会的公众事业,媒体理应积极介入,但如何介入,既是对媒体综合素质的考验,更是事关慈善事业成败的大问题。王明殿的“遭遇”是一个提醒,它再次引出了媒体如何介入慈善事业的话题。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很多事件经媒体报道后都会引发一阵捐款热潮,“有重病,找媒体”成了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不经意间媒体成了慈善机构。身处媒体,这样的感受越来越强烈,现在很多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的人都会想到媒体。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自己的遭遇能够感动记者,就有了盼头,只要媒体记者振臂一呼,就能解决他们的救命钱。有了媒体的报道,医院甚至还会优惠减免一些费用。
媒体毕竟不是慈善机构,它可以弘扬美德,但不能越俎代庖。的确事件的当事人是因为媒体的报道,才得到热心人的回应。可是社会中有多少需要帮助的人呢?媒体都能一一报道吗?如果不能报道,那么就应该想一想媒体到底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才能正确的引导大众对慈善事业的关注。时下越来越多的媒体扮演了慈善机构的角色,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媒体的参与,我们的民间慈善将路在何方?这里并不是要否定热心人的爱心,相反,我们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慈善机制,让热心人的爱心能够得到长期的鼓励,让需要帮助的人们时刻都能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慈善事业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慈善事业对于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包括媒体在内的诸多社会力量和文化传统的牵引下,让慈善意识得以深入人心,让包括普通人在内的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慈善责任,是传媒最可发挥作用的地方。在美国,每年70%的家庭都参与慈善捐助,巨额捐款主要来自普通民众,而不是比尔·盖茨这样的富翁。“慈善不是钱,是心”,每一个具有慈善心的人,哪怕只捐一元钱也都是慈善家。在我们期待慈善家出现的时候,我们期待更多的是慈善之心,这才是我们构建慈善文化的意义所在。
2008年12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华慈善代表大会上讲话强调,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进一步发展中国慈善事业,需要各方面的热心支持和鼎力相助。慈善事业需要社会广泛参与,慈善风气的形成就和媒体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我国,媒体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大的。加快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推动慈善文化传播和建设,不仅是慈善机构、组织和慈善工作者,而且是全国人民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全国媒体和媒体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
媒体是社会公器,是公共信息的平台。很多时候,媒体是战士,是社会的良知,呼喊出最真实的声音。慈善离不开媒体,全社会慈善意识的提高、慈善文化的传播、慈善事业的发展,都需要媒体的舆论支持。这不但体现了媒体的功能,更体现出了媒体的社会良知和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中华慈善新闻奖”发起人之一,新闻界慈善志愿团执行总干事徐学江说:“慈善事业是最令世人感动的事业,传播慈善文化是媒体人的光荣责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某些制度尚不健全、社会发展尚不成熟,在一个机遇与困惑并存的时代,在慈善事业大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媒体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应该肩负怎样的历史责任?这需要我们媒体人用行动作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