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价涨了。最近大宗商品——特别是资源的价格出现了强劲反弹,进口量、价骤升,似乎又步入了“资源为王”时代。而在此之前,深陷危机的企业缺乏资金,银行收紧银根,可谓“现金为王”,资源类大宗商品价格则经历了“雪崩式”的暴跌。
如今流动性已有过剩的倾向,大宗商品价格却扶摇直上。是什么造成了这种逆转,暗含着怎样的经济信号?流动性与大宗商品的“冰火两重天”
流动性由紧缺转为过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发,银行惜贷、企业缺少资金,流动性快速下降,M1、M2增速一度低至6.7%和14.7%。进入2009年,在宽松货币政策的驱动下,市场被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短短几个月内流动性又出现了过剩的倾向。M1增速已达18%的高位,M2也保持了连续三个月25%以上的增长,09年1-4月,新增贷款共计5.17万亿,已提前完成全年信贷的最低目标。
大宗商品触底强劲反弹。大宗商品的价格于2008年末触底,如今持续反弹已有半年左右时间,虽然期间也经历过短暂调整,但整体趋势没有改变。代表大宗商品期价整体水平的CRB指数自去年12月开始回升,截至今年六月底累计涨幅有33%,而作为商品上涨先锋的原油在同期的最大涨幅更达到120%。
中国对资源类大亲商品进口激增。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5月精炼铜进口同比增长258%,达到337,230吨,为连续第四个月创纪录新高。5月,中国的镍进口亦连续第二个月创下纪录新高,环比增长19%,同比则增长127%,至25,032吨,4月进口亦为创纪录的21,031吨。中国是全球头号原铝生产国,然其5月仍进口259,095吨原铝,同比仍增长2,414%。同时,中国的股市也在能源股的带领下展开了一波上涨行情。
“冰火两重天”的动因
投机因素:通胀预期高涨,资源价值逐渐显现。
美元走弱是引起大宗商品超预期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美元作为大宗商品的计价单位,持续走弱势必引起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各国政府推行的信贷投放和流动性扩张政策,在注入流动性的同时,也引发了货币贬值的风险,抬高了通货膨胀的预期。
一方面,在次贷危机发生后,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国家纷纷采取定量宽松和印钞票购买国债的数量型货币政策,通过给金融市场注入了巨量流动性促使经济走出危机。另一方面,目前世界各国维持的低利率政策,也为未来通胀提供了发酵的土壤。资源是最真实的财富,转投资源保值,可以有效避免资产的大幅度缩水,在通货膨胀预期逐渐形成时,资源投资价值凸现。_
供求因素:全球经济回暖的预期促使了对资源需求的增加。
前一阶段世界经济快速萎缩导致了大宗商品资源供应快速削减。以石油为例,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及快速下跌价格造成了OPEC恐慌性减产。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巨量流动性有流入实体经济的倾向。特别是新兴国家复苏衍生出对初级原材料的庞大需求,从而拉动了对大宗商品原材料的需求。推动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大宗商品高价格难扩散
大宗商品对中国通胀压力既有输入性的也有内在性的。少数国家仍可能寄希望通过货币流通来获取经济利益,主观上愿意实施“把物价搞上去”的各项政策来刺激经济减轻债务。
例如美国目前所面临的首要困难仍是经济衰退而不是通货膨胀近日,美联储的决策机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宣布,维持美元0至0.25%的现行基准利率不变,这也必将刺激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一旦全球经济复苏,对大宗商品需求恢复加上美元贬值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大宗商品的價格就会上涨,中国将面临输入性通胀的严重考验。虽然目前中国还面临轻微的通缩,不过,由于信贷投放和全球流动性扩张所造成物价上涨的滞后性,中国CPI可能会在近期出现拐点。
一般而言,M1的持续上升对物价的提升将滞后2-3个季度,M1已经经历了近三个季度的持续高增长,因此CPI的拐点在未来两个月内很有可能出现。另外,中国以基建为主的财政刺激方案已为商品市场带来一定支持;同时,房地产行业的回暖也对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价格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当前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已经超出了基本面所反映的好转,价格不具传导性。国际方面,西方金融机构还在自我疗伤的过程中,虽然拥有了政府注入的流动性,但金融机构没有迅速向实体企业大量投放货币。而且,短期内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经济的预期。
近日,世行发表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将负增长2.9%,比今年3月提出1.7%的预期值还要低,悲观报告对大宗商品市场构成重大利空,国际原油期货当天的收盘价大跌3.4%。国内方面,首先,政府投资的边际效用在递减,未来实体经济要长期保持较高增速有较大难度;而且政府的投资消费品行业的价格影响非常有限。这是因为目前政府的投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上,但是这些资金对于钢铁、水泥等本身产能就过剩的产品来说,起到的价格支撑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支撑一般消费品行业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政府投资中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好处,有关统计表明,央行新增贷款只有微不足道的5%进入到中小企业中。
其次,受制于产能过剩及居民消费萎缩,上游产业的价格上涨很难通过生产渠道向消费渠道传导,产成品的价格上涨空间不大。虽然近期中国对原材料的进口激增,但支撑进口的动力相当一部分是战略储备和套利买进,民间需求依然疲弱。
目前经济金融的直线下滑已经企稳,但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对消费的启动难度很大。长期以“资源为王”的策略有利于储备财富;但目前一味追高大量采购大宗商品,会进一步加重库存,在产销链上形成许多“堰塞湖”,为今后市场运行留下隐患。
如今流动性已有过剩的倾向,大宗商品价格却扶摇直上。是什么造成了这种逆转,暗含着怎样的经济信号?流动性与大宗商品的“冰火两重天”
流动性由紧缺转为过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发,银行惜贷、企业缺少资金,流动性快速下降,M1、M2增速一度低至6.7%和14.7%。进入2009年,在宽松货币政策的驱动下,市场被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短短几个月内流动性又出现了过剩的倾向。M1增速已达18%的高位,M2也保持了连续三个月25%以上的增长,09年1-4月,新增贷款共计5.17万亿,已提前完成全年信贷的最低目标。
大宗商品触底强劲反弹。大宗商品的价格于2008年末触底,如今持续反弹已有半年左右时间,虽然期间也经历过短暂调整,但整体趋势没有改变。代表大宗商品期价整体水平的CRB指数自去年12月开始回升,截至今年六月底累计涨幅有33%,而作为商品上涨先锋的原油在同期的最大涨幅更达到120%。
中国对资源类大亲商品进口激增。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5月精炼铜进口同比增长258%,达到337,230吨,为连续第四个月创纪录新高。5月,中国的镍进口亦连续第二个月创下纪录新高,环比增长19%,同比则增长127%,至25,032吨,4月进口亦为创纪录的21,031吨。中国是全球头号原铝生产国,然其5月仍进口259,095吨原铝,同比仍增长2,414%。同时,中国的股市也在能源股的带领下展开了一波上涨行情。
“冰火两重天”的动因
投机因素:通胀预期高涨,资源价值逐渐显现。
美元走弱是引起大宗商品超预期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美元作为大宗商品的计价单位,持续走弱势必引起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各国政府推行的信贷投放和流动性扩张政策,在注入流动性的同时,也引发了货币贬值的风险,抬高了通货膨胀的预期。
一方面,在次贷危机发生后,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国家纷纷采取定量宽松和印钞票购买国债的数量型货币政策,通过给金融市场注入了巨量流动性促使经济走出危机。另一方面,目前世界各国维持的低利率政策,也为未来通胀提供了发酵的土壤。资源是最真实的财富,转投资源保值,可以有效避免资产的大幅度缩水,在通货膨胀预期逐渐形成时,资源投资价值凸现。_
供求因素:全球经济回暖的预期促使了对资源需求的增加。
前一阶段世界经济快速萎缩导致了大宗商品资源供应快速削减。以石油为例,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及快速下跌价格造成了OPEC恐慌性减产。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巨量流动性有流入实体经济的倾向。特别是新兴国家复苏衍生出对初级原材料的庞大需求,从而拉动了对大宗商品原材料的需求。推动了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大宗商品高价格难扩散
大宗商品对中国通胀压力既有输入性的也有内在性的。少数国家仍可能寄希望通过货币流通来获取经济利益,主观上愿意实施“把物价搞上去”的各项政策来刺激经济减轻债务。
例如美国目前所面临的首要困难仍是经济衰退而不是通货膨胀近日,美联储的决策机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宣布,维持美元0至0.25%的现行基准利率不变,这也必将刺激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一旦全球经济复苏,对大宗商品需求恢复加上美元贬值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大宗商品的價格就会上涨,中国将面临输入性通胀的严重考验。虽然目前中国还面临轻微的通缩,不过,由于信贷投放和全球流动性扩张所造成物价上涨的滞后性,中国CPI可能会在近期出现拐点。
一般而言,M1的持续上升对物价的提升将滞后2-3个季度,M1已经经历了近三个季度的持续高增长,因此CPI的拐点在未来两个月内很有可能出现。另外,中国以基建为主的财政刺激方案已为商品市场带来一定支持;同时,房地产行业的回暖也对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价格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当前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已经超出了基本面所反映的好转,价格不具传导性。国际方面,西方金融机构还在自我疗伤的过程中,虽然拥有了政府注入的流动性,但金融机构没有迅速向实体企业大量投放货币。而且,短期内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经济的预期。
近日,世行发表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将负增长2.9%,比今年3月提出1.7%的预期值还要低,悲观报告对大宗商品市场构成重大利空,国际原油期货当天的收盘价大跌3.4%。国内方面,首先,政府投资的边际效用在递减,未来实体经济要长期保持较高增速有较大难度;而且政府的投资消费品行业的价格影响非常有限。这是因为目前政府的投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上,但是这些资金对于钢铁、水泥等本身产能就过剩的产品来说,起到的价格支撑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支撑一般消费品行业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政府投资中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好处,有关统计表明,央行新增贷款只有微不足道的5%进入到中小企业中。
其次,受制于产能过剩及居民消费萎缩,上游产业的价格上涨很难通过生产渠道向消费渠道传导,产成品的价格上涨空间不大。虽然近期中国对原材料的进口激增,但支撑进口的动力相当一部分是战略储备和套利买进,民间需求依然疲弱。
目前经济金融的直线下滑已经企稳,但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对消费的启动难度很大。长期以“资源为王”的策略有利于储备财富;但目前一味追高大量采购大宗商品,会进一步加重库存,在产销链上形成许多“堰塞湖”,为今后市场运行留下隐患。